癌症療癒樂活美食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癌症療癒樂活美食
一位資深美食家,在生命轉角處遇見健康新美味!資深美食家梁瓊白 第一本療癒養生作品最美味的養生療癒食譜、最正確的乳癌醫學常識!
沒有比健康活著更珍貴的事了。
現在的我學會珍惜每一天,覺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這是罹患乳癌完成療程兩年後給我的覺悟。──梁瓊白
關關難過,關關過! 來不及防癌,就努力抗癌吧!
三十年來背負著「資深美食家」、「烹調料理達人」的盛名,但得到癌症之後「該怎麼吃?能怎麼吃?不能吃什麼?」等等疑問,的確讓罹癌初期的梁瓊白老師很苦惱、也是一大考驗。
放眼坊間許多癌症防治相關的飲食書籍,每本書的作者因為有各自的信仰——中醫、西醫,甚至認同自然醫學,有所謂吃西藥不如吃中藥、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吃營養補充品;更甚者,吃肉不如吃素、吃素不如吃有機(生機)……等飲食指南。但就梁老師而言,接受正統西醫的治療,也遵守癌症醫護專業同仁的飲食原則,拜讀諸多專家、營養師規劃的癌症飲食書,心得是:指南歸指南、原則歸原則,讀者照單全收照著烹調的結果──不好吃、沒食慾、擔心缺乏營養素、怕體質太寒…等而耽誤療程、影響療程、甚至放棄治療、急病亂投醫的聽信偏方食療等等,更不利於健康。
想想罹患癌症帶來的不適症狀已經夠讓人難受了,明知該補充營養來對抗癌細胞,也超想乖乖配合清淡、少油,多補充蛋白質的飲食原則,可惜缺乏飲食清淡、也能讓癌症病患吃得下、有好體力來對抗癌細胞的美味食譜,反倒促使罹癌之後的梁老師更有同理心,因此下定決心把大半輩子專研美食料理的精神拿出來,與病友分享在治療期間配合醫囑得出的烹調心得──縱使得到癌症,只要請家人協助下廚、或者讓會做菜的自己在體力許可下,只要掌握住烹調要領,依然可以滿足口欲,可以吃得下、吃得營養與健康,罹癌也可享受美食!
更重要的是,健康的人也能依照本書的烹調指導,輕鬆煮出健康美味的好料理,讓家人能吃的健康、美味,而且做法簡單容易不費事!
另外,當梁老師無預警得知罹患乳癌,面對突如其來一邊乳房被切除、嚴重掉髮到稀稀疏疏的模樣,這兩項所謂女人最在乎的「外在美」,縱使對於「祖母級」熟齡女性如她,同樣得花時間去適應……!
不過,梁老師用不同的角度來面對外型的改變。
她說:我看過乳房重建的病友,外觀幾可亂真,效果好像還不錯,一般正常人不也有人去隆乳嗎?如果當成隆乳應該就比較能接受吧?!
此外,梁瓊白老師也意外發現戴假髮的好處。那段期間她曾經出國兩次,之前出國最煩惱的就是頭髮問題,因為長期染髮的關係,髮質變得毫無彈性,不管美髮師幫她梳了多麼好看的髮型,又噴上多少髮膠定型,可是只要睡過一晚就變型,再過兩天簡直就一團糟!戴假髮後,只要在睡前取下它,出門再戴上,永遠都有形有款的,不說不會有人發現,真的很方便。有了假髮可以解決掉髮、白髮等多重問題,這麼一想,光頭也就不再令人難過了!
本書收錄了梁老師罹癌抗癌的人生故事,並將其罹癌治療調養期間,嚴格遵守少油、少鹽、少糖、少煎炸原則、嚴選食材、簡單烹調,就能增進食慾、補充營養、儲備好體力抗癌,也能享受美食的秘訣分享給讀者。此外,還特別邀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乳癌權威陳啟明醫師,協助審定與增訂內文中有關乳癌病患就醫、檢察、診治、預防、自我或家人照護等正確醫學常識與觀念釐清。讓讀者在閱讀中也能獲得最正確的乳癌醫學常識。
「丟掉癌症的包袱、坦然面對,學會放鬆、放慢與放開,用平常心過日子,雲淡風輕,快樂度過今後的每一天!」──梁瓊白
作者簡介
梁瓊白
現任:出版社發行人&美食專欄作家&美食暢銷書作者。
資歷:研究美食文化與烹飪技藝30年餘年。 與美食邂逅的經驗:精通八大菜系。 對美味的定義:好吃,即使是小菜也很出色。 食譜出版品超過上百本。 此書卻是作者第一本療癒養生作品。
年齡:已升格當奶奶。
一直以來,作者總是予人女強人的形象,其實是性格上嚴重的壓抑,以致遇到事情只會咬牙苦撐也不尋求外援,就連遇上這樣的病痛也以為可以自己承擔,其實天知道,她極端的沒信心,那種無助感常常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著她的耐力。
形之於外的強勢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武裝自己的恐懼,鎮定自己的無助,因為她知道自己一路走來都沒有僥倖,因此非得如此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不可,也因此形成許多無形的枷鎖一道又一道的往自己身上加,而當生命經歷了如此巨大的波折時,她才頓悟生命是如此脆弱,永恆是那麼抽象。
審定序 不再徨恐.不再害怕.勇敢接受◎陳啟明
推薦序1 享受美食,儲備好接受治療的體力◎余本隆
推薦序2 梁瓊白把災難化為黃金般的機會◎吳涵碧
推薦序 3 懷抱信心,完成一場勝仗◎劉美瑾
推薦序 4 跟著她,健康美味都有◎薇薇夫人
自 序 一定要健康活著◎梁瓊白
第一部 生命轉彎處
.我以為「它」真的沒關係──我的烏龍就診記
我真的得了癌症 ~ 震驚、錯愕、沮喪
.接受事實──全力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
生命中的第一次 ~ 住院、開刀
.洗澡、換藥自己來──調整心態,自立自強
死去活來的化療滋味 ~ 暈眩、噁心、嘔吐、昏睡
良好醫病互動有助治療 ~ 選擇視病猶親的好醫院、好醫師
無「管」一身輕 ~ 伴隨我四個多月的人工血管
.了解疾病.看清自己──不養大癌細胞,要堅強不逞強
得癌症是沒理由的 ~ 一定有疏忽而不自知的地方
注意身體警訊 ~ 別讓小毛病變成大腫瘤
.需不需要乳房重建──適應它.忘記它
抗癌要靠意志力 ~ 讓自己快樂、放慢腳步
.能自己來就不麻煩別人──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一切狀況都在好轉中 ~ 關關難過.關關過
第二部 丟掉癌症包袱
.生病中必須歷練的功課——面對未知,迎向改變
面對稀疏見底的毛髮 ~ 光頭、「喬」假髮
意外的獲利 ~ 治好灰指甲
.邁向嶄新的一頁——重拾平安的日子
強迫失憶 ~ 快速轉念
.丟掉癌症的包袱——我會活下去
無關天理 ~ 得癌症全然是病理因素
.何必賠上未來的歲月——快樂度過每一天
平常心過日子 ~ 我是正常人
.活過來的新生活——從頭到腳改造自己
回歸自然 ~ 餓了就吃、睏了就睡、渴了就喝
.癌症不是絕症——它不是馬上就會死的急症
少生病不表示不生病 ~ 定期健康檢查是必要的
來不及防癌就努力抗癌 ~ 積極面對.正面思考
積壓負面情緒 ~ 也可能成為癌細胞的製造者
.不向癌症低頭──癌症不等於短命
責任是我的力量 ~ 多重身份不能倒
.雲淡風清後半生——享受單身生活
看淡生死 ~ 預立遺囑
明天會更好 ~ 想久就是你的
第三部 放慢、放鬆、放開
.回首來時路─磨難成了寶貴的經驗
名利雙收的背後 ~ 蠟燭兩頭燒的生活
.學會放手─生活更輕鬆自在
找回正確的人生觀 ~ 我不是唯一
.遠親不如近鄰─處處有溫情
人間天使 ~ 協助我度過每一關
.享受一個人的旅遊─陽光依舊燦爛
坦然面對不同的問候 ~ 只告訴必須知道的人
.勇敢的精神─人生就是這麼回事
委屈不能求全 ~ 讓日子變美好
第四部 我的新食代生活
.原汁原味的簡單——更健康的烹調方式
嚴選食材 ~ 新鮮、當令、向固定攤販購買
豬肉 ~ 選溫體黑毛豬、雪花肉
雞肉 ~ 選「雞腿」部位,肉質較有彈性
海鮮 ~ 以「海魚」為主,養殖的不吃或少吃
蔬菜 ~ 以當季的食材或有機認證為主
拒絕添加物 ~ 原味最鮮甜,不再濃油赤醬與勾芡
素食原則 ~ 天然食材、健康與美味兼俱
改變作菜與飲食習慣 ~ 少油.少鹽.多粗食
.藥補不如食補——天然食物健康又好吃
天然小偏方 ~ 綠豆湯止便秘、蘋果止腹瀉
不當白老鼠 ~ 謝絕草藥、中藥、不明藥物
第五章 遇見健康新美味
.我的療癒樂活美食
.跟我這樣吃【肉類】健康美食
牛肉涮片鍋 ~ 增加紅血球數
雪花肉蔬菜湯 ~ 促進食慾
清蒸雞湯 ~ 補元氣 增加體力
.跟我這樣吃【海鮮】健康美食
鮭魚泡菜鍋 ~ 開胃
薑絲魚湯 ~ 幫助傷口癒合
.跟我這樣吃【蔬果】健康美食
蘆筍——綠蘆筍汆燙、綠蘆筍素炒、白蘆筍煮湯、綠蘆筍打汁
南瓜——南瓜焗烤、南瓜煮湯、南瓜紅燒
番茄——番茄紅燒、番茄煮湯、番茄涼拌
花椰菜——綠花椰菜素炒、白/綠花椰菜煮湯 、白/綠花椰菜沙拉
蘿蔔——紅蘿蔔紅燒、紅/白蘿蔔涼拌、 紅/白蘿蔔煮湯
菇類——杏鮑菇 / 香菇 / 鴻喜菇焗烤、洋菇煮湯、金針涼拌
味噌——味噌醃漬、味噌煮湯
泡菜——廣式泡菜、四川泡菜、韓式泡菜
.跟我這樣吃【豆類 / 蛋類】健康美食
豆腐——油豆腐紅燒、嫩豆腐涼拌、豆花清燴、油豆腐水煮
蛋類——荷包蛋油煎、菜脯蛋油煎
.跟我這樣吃【原味】健康美食
主食——糙米飯、地瓜粥、燕麥片、全麥饅頭、全麥土司
飲品——白木耳汁、人蔘茶、補氣茶、 鮮蔬果汁、水果醋汁
水果—香蕉、奇異果、葡萄、柳丁、蘋果、鳳梨、櫻桃
.私房醬料分享─油醋醬、果香沙拉醬、紅糖漿、鳳梨抹醬
審訂序陳啟明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 不再惶恐、不再害怕,勇敢接受!
二○一○年十月中旬接到原水文化編輯—楊雅馨小姐電子郵件提到她們出版社計劃出一本書,內容是有關中年職業婦女罹患乳癌的心路歷程,希望我能在書內加入乳癌相關的正確醫學常識,我看完初稿深受感動,欣然同意這次邀約,也希望藉由作者的親身體驗提供給乳癌病人多方面的知識,不再惶恐、不再害怕,勇敢的接受必要的診斷及治療過程,同時吃得營養,吃出健康。
一九八二年以來,癌症就是台灣十大死因第一名,而「子宮頸癌」一直占女性好發癌症的首位,由於政府積極推動子宮頸抹片來早期診斷子宮頸癌,目前雖然發生率仍高,但不具侵犯性的原位癌已占百分之五十六以上,因此,從侵襲性癌症的角度來比較,乳癌發生率已躍升至第一位,且其發生率逐年增加,二○○七年已達每年每十萬女性有五十一人罹患乳癌。但和美國人罹患乳癌來比,我們又較和緩,美國白人是一百四十人,美國黑人為一百二十人。但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 (NCI) 的資料,移民到美國的華人罹患率為九十人,可見在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乳癌篩檢政策下,台灣乳癌發現率應會慢慢接近這個數字,將來每年乳癌新病人可能多達一萬五千人。
三十年來,乳癌的臨床表現有很大改變—過去我們教導一般婦女每月自我檢查,每年到醫院做骨盆腔及乳房檢查。乳癌都是因為摸到較硬、不規則、不易滑動且不痛的腫塊,經手術切片檢查來證實乳癌。然而,目前越來越多病人並沒有明顯腫塊,也無乳癌家族史,但因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及應衛生所人員要求到醫院做乳癌篩檢,因此從乳房攝影發現異常顯微鈣化,或從超音波檢查發現不規則,低迴音且有血管增生的病灶越來越多,因此乳癌發現時的期別已從第三期 (腫瘤大於五公分) ,第二期 (腫瘤二至五公分) 到第一期 (腫瘤小於二公分) 或零期 (原位癌) 。
目前台灣每年零期和一期加起來約占所有乳癌病人的百分之四十;而在美國約佔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如果大部分病人都能這樣早期發現,只要利用粗針切片檢查就能證實乳癌,病人進一步接受乳房部分切除及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就完成,術後乳房再接受放射治療,對身體的傷害很小,對乳房外觀影響也有限,不必擔心患側手臂淋巴水腫,又可以有很高的存活率,這是我們最大的期待。即使因多發性病灶需做乳房全切除,也可請整型外科醫師做乳房重建,以維持外觀完整。
坊間有很多傳聞,認為癌症不能做穿刺檢查或開刀,否則會擴散得更快,曾有病人和家屬拿著厚厚的另類療法書籍來到門診和我討論如何治療乳癌,他們認為手術及化學、放射治療都會降低病人的免疫力,而癌症的發生就是免疫力下降引起,強烈反對目前對付乳癌的外科整合治療模式。但採用中藥或傳統療法真的比較有用嗎?
我們認為乳癌的發生有先天及後天因素,某些婦女先有基因突變,加上環境、飲食的影響而引發,在沒有真正了解致病要因之前,我們唯有靠早期發現及適當治療。雖然還沒找到引起乳癌的原兇,但多年來經過全世界很多醫學前輩的努力,乳癌的治療已有很好的成績。根據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九九七至二○○七年治療五千九百二十四位乳癌病人的結果分析,全部病人五年存活率為百分之八十五點七,十年存活率為百分之七十七點二,如果是原位癌,十年存活率為百分之九十三點六,一期病人十年存活率也高達百分之八十九點五。
本書作者是一位資深美食家,更是烹調料理達人,在本書有很多篇因應病人在化學治療期間或治療結束後的營養,提供很多寶貴的建議,誠如作者所言,只要掌握烹調要領,就能吃得營養、吃出健康,沒有比健康活著更珍貴的事了。
自序梁瓊白一定要健康活著!
我是一棵生命力堅韌的小草,即使風吹雨打飽受摧殘,只要有一點陽光和水就可以繼續生長,何況我還有未完成的夢想要實現,所以我堅信老天爺應該會給我機會的。
現在的我學會珍惜每一天,覺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這是罹患乳癌完成療程近兩年多來的覺悟。
我是個很少生病的人,卻毫無預警的生了一場大病,而且是聞之色變的「癌症」。
從發現到治療結束,我歷經了生命中最大的衝擊與毅力的搏鬥,彷彿做了一場夢,現在回想起來都還有點不可置信它曾經發生過,可是它又確確實實的讓我體驗了寶貴的一課,胸口甚至還留下一道永遠無法抹滅的疤痕─那是生命的印記,也是病痛的標章。
癌症已逐漸成為現代人躲不掉的惡夢,若論「中獎」機率,的確有很大比例的人有很高的機會雀屏中選,我算是優先被抽中而已。從不知所措的驚惶到認真的面對,再從不甘心被打敗而奮力抗爭,如今的心態已然學會樂天安分,也可以用平常心看待這一切,雖然過程中也曾經生氣、沮喪、哭泣,但是我相信風雨過後必然可以昂首面對,嫣然回首!
隨著兩年來開刀、化療、定期回診追蹤的療程一關關的走過,現在要去追究「我為什麼會生病?」以及「為什麼癌症找上我?」已經毫無意義,重要的是我現在還活著!雖然我不知道老天給我的餘生還有多久的簽證期,但是活在當下的每一天每一刻我都不想再浪費在無意義的怨艾和臆測上;人生苦短,生過病還得癌症的人更苦短,最陰暗的那個幽谷我都走過了,還有什麼可怕的?更何況我遭遇到的並不是最悲慘的,如果不生這場病,說不定會有其它的災禍降臨呢?因此,現在的我學會珍惜每一天,覺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這是這場病給我的覺悟。
未來,誰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即使是一生平順的人也無法預知「明天過後」會有什麼變化。因此,罹癌之後我開始學會用平常心看待人、事、物;用感恩的心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善待他人、疼惜自己,無愧於心、無憾於世,想開了、看淡了,癌症又能奈我何?
一直以來我寫食譜也寫專欄,還出版了一百多本書,即使也在報紙副刊寫散文,然而這卻是我第一本完全不同以往專業論述的療癒作品,從罹癌發病中陸續的記錄所有生病過程的身體反應和療程中的點點滴滴。或許可以提供給癌症病友作參考─多知道一些別人罹病的感受,對照自己所遭遇到類似的情境而多一點同理心,這對生病的人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才這麼赤裸的寫出這段經歷,希望對同樣得到乳癌或者其他重大疾病的人,可以減少獨自摸索的無助與揣測,不再覺得只有自己不幸,更可以正向轉念,不被疾病擊倒!
除了要適應、並且克服治療期間引發像死去活來般噁心、嘔吐、頭暈等極度不舒服的症狀外;老實說,面對突如其來一邊乳房被切除、嚴重掉髮到稀稀疏疏的模樣,這兩項所謂女人最在乎的「外在美」,縱使對於「祖母級」熟齡女性如我,即便對於裝義乳、戴假髮都還不算特別在意,但因此帶來的不便,同樣得花時間去調適,我將在書中相關章節分享我的看法。
此外,三十年來背負著「資深美食家」、「烹調料理達人」的盛名,得到癌症之後「該怎麼吃?能怎麼吃?不能吃什麼?」等等疑問,的確讓治療初期的我很苦惱、也是一大考驗。
放眼坊間許多癌症防治相關的飲食書籍,因為作者各自信仰─中醫、西醫,甚至認同自然醫學,有所謂吃西藥不如吃中藥、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吃營養補充品;更甚者,吃肉不如吃素、吃素不如吃有機 (生機) 等飲食指南,但就我而言,我接受正統西醫的治療,也遵守癌症醫護專業同仁的飲食原則,拜讀諸多專家、營養師規劃的癌症飲食書,心得是:指南歸指南、原則歸原則,讀者照單全收照著烹調的結果─不好吃、沒食慾、擔心缺乏營養素、怕體質太寒等而耽誤療程、影響療程、甚至放棄治療、急病亂投醫的聽信偏方食療等等,更不利於健康。
想想罹患癌症帶來的不適症狀已經夠讓人難受了,明知該補充營養來對抗癌細胞,也想乖乖配合清淡、少油,多補充蛋白質的飲食原則,可惜缺乏專家傳授飲食清淡,也能讓癌症病人吃得下、有好體力來對抗癌細胞的美味食譜,反倒促使罹癌之後的我更有同理心,因此下定決心把大半輩子專研美食料理的精神拿出來,與病友分享我在治療期間配合醫囑得出的烹調心得─縱使得到癌症,只要請家人協助下廚或者讓會做菜的自己在體力許可下,只要掌握住烹調要領,依然可以滿足口欲,可以吃得下、吃得營養與健康,罹癌也可享受美食!
從今天起請跟我一樣,善待自己的身體、也請體恤身旁照顧您的親友,因為,再也沒有比健康的活著、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光更可貴的事了,這是我誠摯的經驗分享。
我以為「它」真的沒關係─我的烏龍就診記二○○八年八月的某一天,我在洗澡的時候,忽然摸到右乳房靠近胸口的地方有一顆花生米粒大小的顆粒!我記得年輕時似乎也有過這種情況,但每次醫生都說是「良性纖維囊腫」❶,不需要特別治療,然後過些時候「它」似乎又不知不覺的消失了!也因此,我並沒有把這次發現的顆粒想得太嚴重,不過,還是去看了醫生。以往,在我的認知裡,只要是跟女人相關的疾病,都算是婦產科的範疇,所以第一次到「健保第二門診」時,也就理所當然的掛「婦科」,沒想到醫生說:「妳不知道應該看『外科』嗎」?......直到後來我才知道—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乳房外科』。因為現在的醫學分工都很細,即使是腫瘤科也還細分出許多科別❷。當時之所以選擇「健保第二門診」是因為離公司近,而且病人沒那麼多,臨時去也能掛上號,更何況那裡的醫師都是各大醫院輪派的主治醫生,平常一般感冒、咳嗽這種小病很輕易就解決了,萬一需要進一步的檢驗,經由主治醫生的轉診也比自己排隊掛號容易。第一次為我看診的外科醫師是中心診所的劉醫師,他要我第二天到他那兒做超音波掃描和乳房攝影等檢查,因為健保門診沒有這些儀器;劉醫師透過超音波掃描,發現有兩個相連的顆粒,並不是只有一顆而已,不過,他認為應該是良性囊腫,並不需要進一步治療。但我仍不放心地問了醫師:「會不會是乳癌?」醫師說:「不像,只要每半年追蹤檢查就可以了。」我是很信任醫師的病人,既然醫師都這麼說了,也就沒有再去第二家醫院確認,並且還很放心的「以為」它真的沒關係。剛開始,我偶爾會去摸摸它,看看顆粒是不是還存在,但有時候也會因為洗澡洗得匆忙等種種理由忘了「自摸」。直到有一天在換衣服時,忽然發現乳房上出現明顯的顆粒﹝就是當初發現的位置﹞,摸起來感覺的確有東西『住』在裡面,但是不痛、不癢,軟軟的還會移動,距離上次檢查的時間已經超過四個月,心裡開始有點不安,覺得應該到醫院再做檢查。可是應該到哪一家醫院好呢?離我家最近的是台大醫院,權威性也夠,可是台大醫院的任何一科要能即時掛號似乎都很困難。正好跟一位朋友提起這事,她很熱心的說她有朋友能幫我掛號,不過卻得從「家醫科」開始看診,她說這樣比較快,萬一需要轉診會比直接掛號更容易些❸。我一向很少生病,也絕少到大醫院去,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但以台大的知名度與醫術當然還是比其它醫院更讓人信賴,何況離家也近,此時已經接近年底了。朋友的朋友幫我掛的是家醫科的程醫師,不過,程醫師也很詫異我怎麼會掛她的診做「乳房檢查」,因此,還特地提醒我台大醫院公館分院附設乳房醫學中心﹝編註: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門診,現位於台大醫院兒醫大樓2樓﹞,我應該去那兒作詳細的檢查,不過她又同時告訴我,她第二天在那兒也有門診,可以幫我直接轉到分院。到公館分院就診時,程醫師除了安排我做「乳房攝影檢查」和「乳房超音波掃描檢查」,當場甚至打算要進行針管穿刺乳房抽取腫瘤細胞進行檢驗,但因為現場沒有針管而作罷!雖然距離上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和「乳房超音波掃描檢查」❹,只相隔四個多月,但是此時病況已經大不同了,而且台大醫院也沒有我的相關病歷,所以又重頭做了一次完整檢查,但必須等到三天後才可以知道檢驗結果。三天後是二○○九年的元月二日,難得的四天連續假期,卻因為掛了號要看檢驗報告,所以什麼活動也不敢安排,心裡一直忐忑不安。看報告當天還是由程醫師為我解釋病況,從影片上很明顯的看出有兩個顆粒被一圈不明的液體包裹著,她形容它們像包心粉圓,至於液體是什麼,則需要進一步的化驗......聽著,聽著,我的思緒已經開始不安地跳動,印象中四個月前的影像顆粒好像還沒這麼大,才短短一百多天竟然已經產生如此大的變化。緊接著,他們為我安排做更詳細的化驗,但時間居然安排在十七天後,也就是一月十九號,心急的我忍不住的詢問護理人員,為什麼需要等那麼久?竟得到如此弔詭的答案—相同的病人要集中一起做!﹝編註:醫學檢查的安排會依醫院及檢驗項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那什麼時候可以知道檢驗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