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蘇偉教養三部曲 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盧蘇偉教養三部曲 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作者:盧蘇偉
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20日
ISBN:4717211026601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008元

華人地區知名教養、潛能開發專家盧蘇偉
從事輔導工作逾20年,陪伴無數家庭度過衝突與掙扎
看見愛可以被複製,但傷痛也會代代相傳
他以多年輔導經驗,一語解開禁錮在親子之間
想說卻說不好的「愛」

  世界上有一種愛,相遇就是為了準備分離,那便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父母所有的照護、教導、叮嚀,都是為了孩子離家的那一刻做準備。

  ◆家庭的難,盧蘇偉都懂!◆

  盧蘇偉的父母教養書《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為何我們愛的,又傷又痛?》是父母升級3.0的指南書,從不同年齡層去了解與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已婚子女的相處方式。

  他提醒:父母不能再把「管教」當成「愛」,否則孩子只會愈逃愈遠,特別是已在工作、新婚的成年子女,父母若還把他們當小孩看,凡事仍以父母為中心思考和安排,衝突就很難避免;究其根本原因,就因親職的角色沒有跟著孩子一起長大,父母要學習把生活重心放回到自己身上。

  《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

  ▏▍兒少輔導專家&暴走青春的守望者-盧蘇偉 ▍▏暢銷經典改版上市
  父母的能量都用在工作上,下班看到失序的家庭環境,忍不住要碎碎唸或沒好臉色,結果「隨口提醒」馬上變孩子口中的「管太多」,親子瞬間開戰。
  在兒童青少年輔導領域逾30年的盧蘇偉,精選35則真實個案,生動描繪親子衝突的現場,父母與孩子的兩難,剖析親子對安全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傷心、不傷情、不傷身」的解決之道。

  ▶◀▶青少年很忙!自我認同╳生涯探索╳人際衝突╳感情關係◀▶◀
  孩子轉大人「眉角」多,除了要應付課業、型塑個人價值觀,還要在同儕間拿捏人我界限、練習兩性互動,同時面對生涯發展的不確定性;青少年的內在衝突和煩擾絕不輸成年人。
  這時孩子會以衝撞、沉默來表達內心惶惑,爸媽發完脾氣後,若能理解孩子只是對「事」不對人,相信孩子能做出最好選擇,爸媽就不會常「內傷」,親子才有機會藉著衝突一起「轉骨」。

  《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家庭應是避風港,不該成為壓力鍋◆
  輔導經驗豐富的盧蘇偉,看過太多傷痕累累的家庭,本書除了縱向討論親子關係,更以核心家庭出發,橫向觀察手足面對照護議題的兩難、再婚家庭的煩惱、跨代同堂人際分寸的拿捏;全面探討各種家庭關係。若用對方法相處,「家」就是人生最堅實的靠山和資產,倘若沒有了解對方的需求和期待,無論夫妻、親子、手足、姻親互動,人人都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彼此,不免會被「愛」(礙)得遍體鱗傷。

名人推薦

  《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
  >/// 各界齊聲熱烈推薦 \\<
  丘美珍 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宋怡慧 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宋睿祥 基隆長庚肝臟外科副教授
  李介文 臨床心理師
  李四端 媒體工作者
  李寶寶 金石堂書店採購
  施寄青 知名作家/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創辦人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陳品皓 好日子/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彭菊仙 親子作家
  楊俐容 親職教育專家
  楊家雯 何嘉仁書店採購
  歐陽立中 丹鳳高中教師/作家

  《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
  >/// 各界齊聲熱烈推薦 \\<
  丘美珍 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宋怡慧 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介文 臨床心理師
  李偉文 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
  李寶寶 金石堂書店採購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陳安儀 資深媒體人/親職作家
  陳品皓 好日子/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彭菊仙 親子作家
  番紅花 親職作家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楊家雯 何嘉仁書店採購
  歐陽立中 丹鳳高中教師/作家

  《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推薦人
  ❤ 無傷推薦 ❤
  律師娘/林靜如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諮商心理師‧作家/陳志恆
  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黃越綏
  親職教育顧問/醜爸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
 

作者簡介

盧蘇偉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執行長
  台北大學犯罪學碩士、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畢業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班肄業
  專門技術人員社工師高等考試及格,曾任板橋法院少年保護官20多年
  出版著作50多本,得過全球熱愛生命獎章、金舵獎、模範公務人員獎、金鳶獎
  曾歷經艱辛的成長路程,智商70,輸在起跑點上,什麼都比別人晚。
  讀過國中啟智班,念高職,花了7年考了5次大學,25歲才因退伍軍人身分加分考上,50歲讀博士班,生命經歷創造了教育的奇蹟。
  成長故事由大愛電視台拍成連續劇《喚醒心中的巨人》;曾帶領受觀護少年騎獨輪車環島,拍成紀錄片《飛行少年》,並改編為八點檔連續劇在華視播出。
  觀護迷途孩子二十餘年,把三千餘名孩子帶離生命谷底和社會邊緣。始終相信生命會影響生命,生命更可以創造另一個生命的奇蹟,一切都在於人們的信念和習慣。
  希望透過在康健出版的教養三部曲:《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幹嘛要他想的跟你一樣!》、《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幫助在親職路上屢屢受挫的父母,走出困惑與擔憂。
 

《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推薦序

一個溫暖的教養錦囊

  閱讀蘇偉的《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是一種悲喜交錯的情緒感受,也是一段讓人從挫敗中看到希望的心理歷程。

  因為,父母無助、孩子憤怒;情感受傷、關係破裂,幾乎是書中每一個篇章重複出現的圖像。而這些例子來自蘇偉陪伴許多家庭共同成長的經驗,因此箇中的悲傷和挫敗,反映的正是現代父母難為的真實寫照。

  儘管時代變遷,讓家庭更容易面臨衝突與疏離的危機,但溫暖和諧的家庭氣氛,仍然是天下所有父母和孩子日日返家前,最深切的共同企盼。蘇偉在書中直指愛與關懷、信任和賞識的重要,呼籲父母要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調整愛的形式,適度地放心放手,孩子才有機會長大成熟,成為自己的主人。

  於是,在閱讀了每個令人悲傷的家庭故事之後,蘇偉以他自身艱辛的成長經驗、做為一位父親在經營親子關係過程中的體認,以及許許多多輔導成功或失敗的家庭案例,讓我們看到:只要用對了方法,親子衝突其實是可以化解的;只要下定決心從自己做起,再疏離的家庭氣氛也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彌補。

  ◎拋開無效的權威式管理,更貼近孩子的生命

  因此,雖然挫敗是為人父母無可避免的感受,但仔細閱讀蘇偉的文字、咀嚼每個篇章中令人感動的體會,我們會發現:當父母願意放下身段去了解年少輕狂的孩子,願意拋開面子去承認自己的有限和不能,就有機會以柔情換真心、化危機為轉機,讓家庭關係充滿喜悅,幫助孩子看到未來的希望。

  蘇偉在書裡說:「教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原則和方向」,而「和孩子一起長大」就是管教孩子的原則,「情比事更重要」則是經營家庭的方向。從蘇偉分享他陪伴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我們知道這些原則方向不是無法達成的概念口號,而是可以付諸實踐的行動依據。

  雖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蘇偉所提供的是一種真實的模範。只要父母願意鬆動無效的威權、調整不當的期待,嘗試以更貼近孩子的方式去陪伴引導,即使無法全然做到,孩子也能從父母的改變中,體認到面對挫敗的勇氣和自我成長的可能。

  蘇偉的《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不是一本按圖索驥的教養指南,而是一份充滿溫暖和祝福的錦囊。相信讀者一定能從他發自內心的分享,感受到這份溫暖、掌握到這個教養錦囊。

楊俐容(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碩士,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婚姻諮商工作,目前致力於社區營造、國小學童EQ教育)

《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推薦序

刺蝟孩子與豪豬父母

  我相信台灣很少有像盧蘇偉老師一樣,具有那麼豐富輔導青少年經驗的專家。我也相信很難再有像盧老師那樣,能發自內心真誠欣賞每個孩子獨特的生命樣貌的專家。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盧老師自己非常獨特的成長歷程帶給他,也帶給全台灣青少年與家長非常棒的禮物。

  我非常同意盧老師始終認為,青少年的叛逆其實是一種求救,因為孩子就跟任何一個大人一樣,假如能夠的話,誰不願意被肯定?誰不願意被讚美?為何要忍受父母的謾罵指責、師長的冷嘲熱諷、周遭人群輕視的眼光?

  是的,叛逆是一種求救,渴切父母師長伸出援手,協助他們度過生命的困境。可惜的是,大人們看不懂也不知如何陪伴這些受傷的孩子。

  這本書是盧老師將他數十年來的經驗,用最生動與最誠懇的文字分享給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因為盧老師相信「沒有不可以教的孩子,只是我們沒有用對的方法,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不被了解和賞識。孩子需要爸媽的不多,只要愛與成功的經驗而已。」

  當隨著孩子年齡成長,從甜美貼心變成渾身上下長出逆毛的刺蝟,父母或許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成了豪豬父母,我們太急躁、太焦慮,我們的恐懼、不快樂,也如實反映在孩子的身上,旁觀者清,從書中許多案例中我們知道,若家長不改變,孩子也很難改變。

  我很同意盧老師說的,父母要學習做自己、愛自己,讓自己每一天都歡喜自在,把生命美好的特質複製給孩子。因為我相信只有生命可以影響生命,教育孩子並不是批判或訓練,而是一種陪伴,與孩子一同感受他們所感受到的。

  一個整天埋怨憤怒的父母,跟在旁邊的孩子只會對未來充滿了恐懼;而一個熱情積極的父母,他的孩子也會對未來滿懷期待與憧憬。

  或許我們的孩子不像書中的個案一樣,已經跟父母親鬧僵,或闖了一些或大或小的禍,但是當孩子愈來愈沉默,父母已經不太了解孩子在煩惱、在擔心什麼時,當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與孩子一起開懷大笑時,或許我們應該看這本書,從別人的故事中,重新尋回來自生命中的感動。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

《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推薦序

  「關係衝突來自『女人感受優先,男人問題導向』。」

  第一次閱讀《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句話。

  難怪,我總覺得每次跟我老公溝通時,總覺得怎麼溝怎麼不通,還愈吵愈受傷,我們都忘了每個人的立場、人格特質皆不相同,想法自然也不會一樣,我們卻為了無法把自己的想法塞進別人的腦袋而感到難受。

  親子之間也是,我們也常常以教養之名,想把自己的認知複製到孩子身上,很多時候爭擾到最後,一切都是來自於自己想掌控一切的慾望而已。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於自己在乎的人,明明覺得自己是為了對方好,為了彼此的關係好,所以才安排、才要求,可為什麼最後結果都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他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有在該人生階段產生的生理變化。譬如說,青春期、更年期、中年危機等,在這些階段,因為生理變化,處理事情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你會感覺到,即使是與你有著親密關係的人,你也無法完全了解對方的行為或決定的動機。

  這時候,如果勉強讓雙方的關係照著自己的意思進行,其實對方會很難接受;若我們可以把感覺回歸理性,願意接納每個人心裡都有脆弱或黑暗面,不在日常相處上處處希望可以照自己的理想狀態發展,給予對方時間與空間,就好比,把對方當成一棵大樹,不要強扭對方讓他長成你想要的樣子,給對方有喘息機會,對關係才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

  包括我們自己的人生階段也是,會因為不同年紀,產生不同的生理變化,或許也容易給旁人產生無法適應的感受,此時,如果硬要雙方在關係上努力及勉強,往往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所謂的愛,在每個人心中的定義並不一樣,但給予包容,卻是最基本的原則,適度的關心與建議,耐心等候對方回覆;也許,等彼此的情緒與想法沉澱後,你們可以擦出新火花。
 
律師娘/林靜如

《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再版序

夫妻和父母是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扮演好的角色!

  我在兒童青少年輔導領域,工作超過三十年,讓我覺得遺憾的,是許多夫妻和父母都擁有很好的特質,只因不知要學習,就把原先幸福的婚姻給破壞了,把很好的孩子都教成問題兒童(少年)。

  然而,許多人會問,專家講的一定都對嗎?學了家庭就一定就幸福、美滿嗎?許多父母沒知識也沒學習,婚姻還不是很美滿,孩子也教得很出色?這是事實;但畢竟這是少數的幸運家庭,多數家庭未經由學習的歷程,常會因彼此無法良性互動,或彼此不了解產生衝突或疏離,而我寫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透過閱讀,學習用正向和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讓自己好過,也善待我們的另一半和孩子。

  我們需要學習什麼呢?

  一、    接受我們和家人的獨特:一家人不需想法、態度、價值觀都一樣,不一樣才正常、才是好的。期待或努力一樣的過程,就容易有衝突和傷害,學習接受每個人的獨特和差異並不容易,必需在生活中逐一體會和學習。

  二、    愛是需要練習的能力:我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愛是奉獻、犧牲和付出;但這是真正的愛嗎?這三部曲,我想藉由自我的省思和探索,分享一個從愛自己開始的練習,把自己關照好了,我們為家人的付出和服務,才會有品質,愛是學習用心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心,唯有愛在,溝通才有可能。

  三、    「知道」只是開始,「持續實踐」才有意義:我從未把自己當成某類專家,我和大家一樣都是在生活和家庭中學習的人,我見過太多能言善道的專家,婚姻破裂、親子反目,知道卻做不到是沒有意義的,這三部曲一再分享的重點,就是在生活和家庭裡,把我們要的一切幸福實現出來並不難。就是堅持執行,它就會成為這個家最重要的資產!

  四、    學習做自己和家人的貴人:我、另一半和孩子一直都是最棒的:賞識自己和家人,從自己的練習開始,不僅是停止指責和抱怨,還要做這個家的陽光和天使,學習從心中真誠地賞識每個生命的獨特,用正向言語和自己及家人對話;閱讀是反思也是提醒,就是每一刻都能覺察和實踐。

  最後我要說的是,書裡說的我也不一定天天都做得到;但我願意為了自己和家人,盡最大的努力,您也一定可以,我們一起加油!

《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再版序

我的家有一大堆問題,誰能幫我?

  接觸過上萬個家庭,經常接到求助的聲音,我最常的回應是「我無能為力幫你」。

  因我知道,要改善任何家庭困境,只能靠自己的改變;而每個人都有此能力,讓家成為我們期待的家,我在康健出版的「教養三部曲」就是提供我們找到力量和方法。

  首先,我們從改變自己開始,做個有自信和力量的人,檢視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源於哪些態度和習慣:要求完美?不想麻煩?不願付出?還是其他?

  找出自己人格特質上,帶來困擾的態度和習慣,我期待能隨遇而安,不管發生任何事件,都用「學習心」接受它,其背後都有恩典和禮物,關鍵是我們對生命有沒有用正向、積極的信念去面對。

  我的人生沒有難處,因我接受和學習它。你對自己人格方面有什麼期待?這樣的特質將會帶給你什麼樣的結果,這結果是你要的嗎?如果不是,要如何修正?成為自己心中期待的模樣呢?改變自己很難,如果你都願意練習並做到,其他的事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再者,看到不如自己期待的人和結果,是選擇抗爭,還是改變?

  我優先思考:怎麼做會覺得舒服和愉悅,「我」永遠先放在第一位考量,別為難自己,搬石頭壓自己的腳,任何努力,都是為了能更幸福快樂,當然以不會造成別人的痛苦和困擾為前提。我不是在教導大家自私自利,而是分享經營婚姻和親子互動,應該要優先照顧好自己,我們才能歡喜地創造幸福給家人。

  這三本書,我特意讓同樣的態度、觀念一再出現,無非是要讓大家知道,家庭問題看似複雜難解;多半是因我們拒絕學習、改變,只期待對方改變;這永遠不會得到我們要的。

  倘若我們知道要怎麼做,就要更有決心練習,直到想要的結果出現。這其實是最困難的,通常我們在嘗試幾次失敗後又回到老路,繼續指責和抱怨,讓彼此關係惡化。我們許多努力,未必能改善所有事;但我確信都會有意義和價值。

  你會翻開這本書,表示你是個肯學習和改變的人,為你拍拍手,按個大大的讚!但請你一定要給自己機會,做個永遠面對陽光,把陰暗拋諸腦後的人,你的努力必得到應得的禮物和恩典,加油!

盧蘇偉 謹識2019.06.20

《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自序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孩子怨恨我,父母嫌棄我?」

  才過完年,一位好朋友傷心地找我訴苦。她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盡心盡責的女兒和媽媽,但親子關係一直不好,我一時沉默不知該如何安慰,畢竟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夫妻、親子間的互動,其中辛酸難以讓外人了解和協助。

  回想自己在康健雜誌寫了近十年的專欄,出版《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那時孩子正值國小中年級,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輕易聽從父母的指揮和管教,我學習放手讓孩子自我管理,讓他有空間和時間去學習與自己和別人互動。

  第二本書《幹嘛要他想的和你一樣!》寫於孩子青春期,彼時他有如刺蝟,不讓父母近身,在生活中稍有不慎,父母就會惹一身氣,我學習去懂孩子暴衝背後的內心世界,和孩子保持彼此都適宜的空間,孩子好過自然就會讓父母好過,有了父母的了解和賞識,就沒有叛逆的青少年。

  至今孩子成年,寫了這本《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我認為若孩子長大,父母沒有跟著長大,「愛」就會成為親子間最大的障礙和傷害,所以我學習全然放手,把責任交給孩子,只做他的室友。這看似容易,其中卻有許多煎熬,但我清楚孩子己不能再做父母的寵兒,必需是自己的主人,然而父母也要學習擁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不再干擾孩子做個獨立的成年人。

  過去三十餘年,我輔導過三千多位迷途孩子,出版五十餘本書,演講超過六千場,即便如此,我依舊清楚在家庭關係中自己永遠是學習者,不是專家。當扮演人子時,我清楚父母愛我勝過愛自己,但他們的愛卻留下許多傷痛,直到他們相繼離世,才明白他們和我一樣都在「做中學」,並非生來就懂得當父母;因著這份理解,我從傷痛中得到抒解。

  當我身為父母,一再反省和檢視自己,是否在生活中留下了「傷」和「痛」給另一半和孩子,常提醒自己是學習中的「先生」和「父親」,希望另一半和孩子在我不如他們期待時,能提醒、協助我學習和成長。

  伴著我這位好友心裡的傷痛,我沒有任何建言,因為她的孩子也在學習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年輕時,我常因父母「以愛為名」帶來的傷痛而感難過,但如今反觀自己過去何嘗不也以愛為名,把父母愛得又傷又痛?

  我安慰這位好友,孩子和父母一樣,都在學習和成長,我們不懂孩子的心,就如同孩子不懂我們,但這段婚姻和親子的旅程,會讓生命愈來愈豐富和精采。

  傷和痛都是一時的,最後會孕育出「愛」的珍珠;用感恩、學習的心,面對婚姻和親子間的傷痛,我們就能找到讓自己和家人好過的出路。

《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試閱彥文是十幾年前我輔導的孩子,當時他是國中生,因不滿爸媽和老師的管教,用叛逆表達自己的不滿:曠課、逃家、抽菸、吃檳榔、吸毒……舉凡父母老師擔心和害怕的事,他都故意做給他們看。他多次涉案,讓父母一再失望,最後堅持要放棄彥文,不想再管他了,想叫法院把他關起來,能關多久就關多久。我認為,父母親的難過可以理解,但父母沒有權利放棄孩子。彥文一直都是很棒的孩子,他需要一些時間和不一樣的互動管教方式。爸媽十分不以為然:「該做的都做了,軟硬都無效,還能怎麼樣管教呢!」爸媽幫彥文轉學,為他找安置機構,為了討好彥文,明知他無照還買機車給他,彥文要什麼他們就給什麼,爸媽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我覺得:「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了解和賞識,不是給孩子很多物質上的滿足。」◎從小三起,讓孩子學習自主管理孩子從小三開始萌發自我意識,不再接受安排和擺布,他想當自己的操盤手,如果父母再用低年級的管教模式,會造成親子雙方都很辛苦。父母要很謹慎地給孩子建議或提醒;若要管教,也要用些技巧,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是他的選擇和決定。「養孩子像在供奉神明嗎?」彥文的爸爸對我的意見十分不滿。自小他爸媽對他就是鞭子伺候,如有不從就打罵;這樣嚴格的要求造就他今天的成就。他認為,儘管時代變了,孩子也不能沒家教。要父母低聲下氣,還要委曲求全,他不想再玩了,孩子要怎樣隨便他。我說,我們無法沿用父母對我們的方法教下一代,並不表示我們就是無奈的父母。我們雖是辛苦的一代,但也是幸運的,我們有機會因孩子出現的問題,重新學習與成長,經由了解,知道自己的需求,進一步了解一名青春期少年的期待。對於我兒子,我們從他小學時就開始做好準備,在他小學三年級時,我們多次詢問和了解孩子對於他進入國中時,期待父母如何扮演角色。兒子很明白告訴我們:「要做一個管得少、教得少的父母,我想學習自己管理自己、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我們問孩子,如果他的行為明顯和父母期待不同時,怎麼辦?兒子希望我們能用他可以接受的方式和他溝通。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