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阿媽與施振榮--------施陳秀蓮的故事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6月

鹿港阿媽與施振榮--------施陳秀蓮的故事

作者:張典婉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1996年11月01日
ISBN:978957693288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80元

��領悟人生�自序����施陳秀蓮������媳婦曾問我︰「阿媽,妳囝仔時代真正比我還好命·有阿媽寵,有馬戲團可看,還常遊山玩水,這麼嬌的千金小姐,嫁人後變得那麼艱苦,守寡、還得栽培孤子,妳是怎麼走過來的?」���這些年來,相同的問題已被問起幾十次,我喜歡用句台灣俗語來回答︰「到係時、舉係棋,人總要時時學習調整自己·」���也有親戚對於現在我能與兒子一家平安同住,以及宏碁的發,常會歸因於「祖先庇蔭」,我也總是回答︰「是啊,人若是打拚、做善事,祖先和佛祖應該會庇蔭·」���靠自己、也靠宗教的力量,我走過七十幾年鹹酸苦甜的人生,如今有機會將這些故事記錄成書,我的心情,並不是為了回憶,而是希望能和所有在家庭與工作之間打拚的女性朋友,分享一個陪伴我走出困難的哲學︰人生,就是一條領悟的路·��轉變�����我常和孫子輩的年輕人說︰「我也是新新人類·你們現在心裡想的,和我當年也沒兩樣·」���剛嫁到施家,我是這個鹿港大家族的第一個媳婦,自然被相當嚴苛的標準來要求,每天天未亮就得起床做飯·以前娘家賣油,炒菜時油都當水用,來到婆家學著節省,每道菜用一匙油,應該夠省了,沒想到還是被�浪費,因為婆做飯都是一大鍋同時炒四個菜,只用一湯匙油·以前娘家用木柴起火,到婆家是燒竹片和粗糖,我每次都讓煙燻得淚流滿面,還要被嫌浪費柴火·���這點點滴滴,讓我覺得好像從天堂落入地獄一般,怎麼做都不對,真如台灣俗語說︰「做到流汗,還讓人嫌到流涎·」那時的我「嬌性又青面」,總是對頭家放話︰「嫁來你們施家,又沒領月給錢,還得被你們管·這種家我不會持,你找別人吧!」���如果用現在年輕人流行的說法,是不是很「酷」?���我不能改變別人,只有改變自己·慢慢地,家事逐漸熟練,即使自幼吃素的我所極不適應的殺雞宰鴨這類工作,也都勉力完成·但讓我最難過的是,後來家事無可挑剔之後,吃素竟成了我被指責的「罪過」·特別是頭家過世之後,就必須常常承受這樣的刻薄言語︰「吃什麼素?吃到妳頭家都死了,還在吃素!」���但我卻有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吃素的原因·母親懷我時,有一回不小心從蓮霧樹上跌落,雖未流產,但我出生之初不停病痛,母親便到廟中發願,以我終生吃素來保平安·發願之後,鐘鼓齊鳴,這意味著如果我不能信守此願,母親將代我承擔這個罪過·母親這樣疼我,而我婚後連一天為人子女的責任都無法盡到,已經夠不孝了,怎麼還能讓母親為我受過?���頭家過世,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轉變,以前一天到晚想要逃回娘家的我,從那一刻起,決心守著兒子,好好�起這個家·為了應付大家族複雜的產權關係,我開始學習相關的法令,獨立門戶學做生意·為了維護孩子健全的成長環境,和親族鄰里維持友善與單純的關係·���是什麼讓我有這樣大的改變?我想,就是簡單的「責任」二字吧·���直到今天,我都還記得頭家臨終之前的情景·他頻頻叫著我的名字,卻完全看不見我就在他面前,他說不出一句話,但我非常明白,他希望我早些改嫁,可是又牽掛著兒子--振榮·���我不想為了物質生活而改嫁,是經過詳細思考的·物質條件再豐富,也不過就如俗語說︰「吃魚吃肉,一件舖(褥子),一件蓋(被子)·」我觀察當時改嫁的女子,一般都不好過,有人形容這樣的家庭︰「你兒子打我兒子,我兒子再打我們的兒子·」我想,如果不能給孩子一個愉快的環境,他是不可能專心讀書上進的·那還不如和兒子一起,栽培他成人,以獲得精神上最大的快樂·���我常覺得,在一個家庭裡,母親就如同木桶上的桶箍一般,沒有桶箍,木片便散落不成圓桶;沒有稱職的母親,家也不成樣·��領悟������說起來,和頭家共同生活的時間雖不長,但他卻影響我很深,其中之一就是他鼓勵我多讀書·現在常有人好奇,為什麼只有國小畢業的我,可以不和時代脫節,原因也就在於此·���頭家給我看的書裡面,�昔詩賢文�讓我獲益最大·例如,「小富由儉,大富由天」,因此,人生必須節儉,不可貪財;再如,「仁義莫交財,交財仁義絕」,所以朋友之道在於交心·此外,從「寡婦門前是非多」、「身上無衣被人欺,房中無君被人疑」這兩句話,讓我深切體會,當時我已經身處是非之地,就千萬不能再去惹是非了·���很多年之後回想起來,我看書學習的重點,可能和許多人有點不同·例如看�紅樓夢�和�孔雀東南飛�,我並不是最愛其中動人的愛情故事,而是欣賞王熙鳳的持家伶俐、面面俱到,也體悟到身為人母絕不能將兒子與媳婦拆散·看�三國演義�也不著重在你死我活的相殺,我從劉備的策略中,讀到爭取人心的重要性·���在大家族裡,最麻煩的就是複雜的人際與財產關係,我們家也相同·頭家過世前,他名下財產險些完全不保·分家時,我蓋章同意將產權全數歸在兒子振榮名下,很多人都勸阻我︰「如果將來妳兒子不孝怎麼辦?」我想,我盡力教育孩子,應該對他有信心,為了分家不起爭端與閒話,也只有這樣做·���記得婆婆去世前,曾經非常感嘆地告訴我︰「全因為妳不自私,才能順利解決分家問題,過去我們沒處理好,才會讓妳和振榮這麼艱苦·」當年嫌我百般不對的婆婆,已是一百八十度轉變了·���化阻力為助力,其實往往只需要轉換一種看待事情的角度,以及一顆誠懇的心·���儘管生活艱辛,但我從不找人訴苦,想想看,訴苦能解決問題嗎?既然不能,何不把握時間多做些生意,對改善生活還比較有幫助·同樣的道理,我絕不道人是非,因為那只會引來更多是非,然後再花十倍的時間也平息不了·���當時,為了生活,事事皆可忍,但若是發生兩種情形,我一定站起來全力對抗︰第一是阻斷我母子的生路,第二是任何涉及男女關係的毀謗·曾經有人背地裡以此話題來消遣我,我知道後立即宣告將不惜一切控告到底,對方連忙登門道歉,自此之後就不再有人敢散播類似謠言·大家也都明白,我的處世原則雖然簡單,但絕對堅持到底·���後來我終於領會,這些折磨都是佛祖在考試,因為經過這麼多的苦,千金小姐才能變成擔當這麼多責任的一家之主·只是直到今天,我還是感覺,佛祖的考試真的是好嚴格、好嚴格·��學習��� �那些年,我的精神完全寄託在兒子身上·為了讓孩子專心讀書,我必須努力工作來改善經濟·分家之後,我變賣所有的皮鞋和布匹,進了一些雜貨來賣·我一直相信,願做牛不怕無犛可拖,但在我最困難時,也的確得到許多貴人的幫助,例如,住家對街第一銀行的辦事小姐好心指點我賣獎券,賣鴨蛋的鄰居要搬家,就把生意轉給我做·這個社會,給我們孤兒寡母很多溫暖·� �由於本錢不多,只有勤能補「窮」·我的雜貨店天天開張,連過年都有獎券和鴨蛋可買,幫部分客戶送貨到家·因為本錢少,我不做大宗生意,寧可辛苦一點,小客戶多做幾家,以免一個客戶倒帳,讓整個生意都斷了氣·用現代企業管理的話說,是分散風險,而我是從生活裡得到的啟示,這就如同一把子有兩三顆空心,妨害不會太大·� �分家兩三年後,我存了一點錢(我一直都牢牢記得這句俗語︰「好天要存雨天糧·」),就有「牽猴仔」(掮客)上門牽線借錢給別人,我還是持相同原則,絕不借給同一個人超過兩千元的額度·���振榮念書的時候,我不讓他幫忙做生意,後來他創辦宏碁,過去我做生意的原則,他竟都活用在企業經營上·為人母親的身教,對孩子的影響真是不可說不深遠·���就像當年我放棄繼承產權時所堅信的理念,這麼多年來,我盡心栽培振榮,而他的表現果真也沒讓我失望過·他婚後的前二十年,我獨自留在鹿港,不願介入他們夫妻的生活,以及教養孩子的方式,希望他能有一個和諧與自主的家庭環境;五年前,我答應與他們住在一起,希望兒子媳婦不再兩地奔波·���這些年,我看到也調解過許多婆媳之間的爭執,我深深覺得,無論是婆婆或媳婦都應該互相尊重與忍讓·現在婦女普遍在外就業,非全家總動員分工合作不能應付現代社會的競爭,因此,三代同堂其實是非常珍貴的緣份,大家應該好好珍惜·���如果,做媳婦的能傾聽並欣賞婆婆累積多年的經驗,做婆婆的也願意放手讓兒媳學著用自己的方式理家,大家都能調整一下自己,爭執就會減少·事實上,即使到今天,我仍不斷在學習與改變自己·���人生的路,就是要領悟、要堅定努力·關於這一點,我從佛理中獲得許多�發·佛經裡有三個字可以形容人領悟的過程︰�戒、定、慧��·一個人戒若嚴,才能定心性;心性定,便能生智慧·而在領悟之後,還要盡全力堅持完成·憨山大師的「空費徒然歌」有一段話︰「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閑;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我誠意將這「戒、定、慧」三個字,以及這四句意義深遠的話,和所有希望成就圓滿人生與家庭幸福的讀者互勉·���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