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瘦:不節食、不復胖,從心開始的23堂療癒減重對話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幸福瘦:不節食、不復胖,從心開始的23堂療癒減重對話
讓體重機上的數字,不再成為心中的重量
新陳代謝科醫師與享瘦女孩的23堂療癒對話
寫給受夠減重的你,最後一本減重書
下定決心減肥,告訴自己要每天運動、喝水,控制食量,
半夜卻餓得受不了,沮喪地打開食物櫃,這是女孩的日常。
★ 你是否也想過:
「為什麼我少吃多動還是瘦不下來?」
「為什麼我瘦下來卻又快速復胖?」
「為什麼我這邊的肉怎樣都減不掉?」
本書是一位正因體重而困擾的女孩,與曾因體重而自我厭惡的新陳代謝科醫師減重對話,
透過女孩的心情分享與醫師的專業見解,在對談中重新思考減重的目的與意義。
在這些篇章中,你我可以覺察、思索被忽視的心理需求,與自我重新和解,簡單調整就能讓大腦養成「越吃越瘦」的飲食習慣,輕鬆地與「胖」從此告別,找回人生的主控權。
★ 列舉醫師20多年維持體重其中的6個實用心法:
‧ 檢視吃背後的心理需求:安全感、認同感、責任感、自主感
‧ 每天站上體重機量體重:避免體重超過你設定無法忍受的數字
‧ 讓自己願意開始行動:透過6個問題,找到自己減重真正目的
‧ 不節食只調飲食時間:根據身體規律,學習醫師的「2514」飲食法
‧ 欺騙大腦設定新模式:透過2選1法則,也可以正常吃,不挨餓
‧ 打造不再復胖的環境:設定「獎賞」讓新模式成為好習慣,自然享瘦
◇◇◇ 本書含3篇自我檢視問卷、4項性格測驗、專業減重建議 ◇◇◇
◇◇◇ 24張療癒插畫,給在這條減重路上努力的你溫柔打氣 ◇◇◇
★ 給
✓ 實行各種方式後效果仍不明顯的你
✓ 減重後卻快速復胖的你
✓ 被家人、朋友不停要求減重的你
✓ 滑開社交軟體開始自我懷疑不夠瘦的你
✓ 不停追求瘦還要更瘦的你
期許我們不再為了夏天或某個人減肥,人生短暫,停止追求他人的認同,找回完整的自己,重新為自己而活,你依然可以幸福的瘦下來唷!
名人推薦
※ 醫學權威、專業醫師、心理師、作家、YouTuber 各界強力推薦 ※
林瑞祥 | 台灣糖尿病之父
林 蓁 | 大安春暉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理筱霞 |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藥品公司總經理、美安公司副總裁級經銷商
海苔熊 | 心理學作家
張華倫 | 小兒科醫師
陪沈團 | 美食Youtuber
褚士瑩 | 人氣作家
劉燦宏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劉南琦 | 心理師、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馬文雅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專科醫師,國立體育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特約主治醫師、新店耕莘醫院衛教諮詢中心主任、永越健康管理中心體適能中心主任、輔仁大學醫學系部定講師、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台灣分會、AFAA-TW重量訓練指導員。專長為糖尿病衛教、內分泌疾病、健康體適能
39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腦炎開啟了她的中年斜槓人生,不再埋首於學術論文,開桌遊店,讀體育研究所,考健身教練,平常喜歡在臉書上寫文章,一開始只是為了幫桌遊店宣傳,後來越寫越多,談運動、談糖尿病衛教、談溝通、談親子、談情緒、談生活中的各種體悟,喜歡哲學思考也熱衷研究認知行為。
小的時候曾經為體型而自卑,加入排球校隊後成為運動健將,球場上領悟到的哲理,一直影響著她的人生觀。身為新陳代謝科醫師,她樂於幫助病人建立健康行為,長達20年的行醫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有效的衛教並不是說教,而是透過理解和對話,從心開始改變,最大的夢想就是讓人人感覺幸福。
自我檢視篇
關於體重
關於進食
關於減重經驗
關於動機
性格傾向與減重方向建議
自序——寫一本不一樣的減重書
第1堂——為什麼總是瘦不下來?
第2堂——鏡中的你,認識嗎?
第3堂——為什麼正常吃也會胖?
第4堂——生活裡有幾個「別人說?」
第5堂——總是想卻無法付諸行動?
第6堂——美是怎麼定義的?
第7堂——你認識減重的敵人胰島素阻抗嗎?
第8堂——都是壓力惹的禍?
第9堂——吃低升糖的食物就沒問題嗎?
第10堂——越是克制就越想吃該怎麼辦?
第11堂——體重機上數字的秘密你了解嗎?
第12堂——現在你對減重認知是什麼?
第13堂——你真的有好好愛自己嗎?
第14堂——如何打造不發胖的環境?
第15堂——為什麼怎麼吃感覺都不會飽?
第16堂——吃多吃少,你的認知是什麼?
第17堂——是什麼原因默默阻止你變瘦?
第18堂——飲食上你有多少標籤與成見?
第19堂——你瘦的是脂肪還是肌肉?
第20堂——瘦得快,不復胖應該怎麼做?
第21堂——體重管理自然就能做得到?
第22堂——原來自律比想像的更簡單?
第23堂——全新生活享瘦開始
: : 後記 : : 住在斑馬群裡的河馬
參考文獻
導讀
林蓁醫師 | 大安春暉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一切的一切還是得從這張餐桌說起。
我們三位中年醫生開了一家非典型診所:一個是小兒內分泌,一個是新生兒科專科,還有一個整形外科。
仔細想想,我們三個都有那麼一點不一般:一個跑到上海念了個EMBA;一個到廣州拿了個中醫博士;還有一個一天到晚飛美國,對美式教育有很深的造詣。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可是我們還是有很多的共同點:我們三個都成功地甩肉十幾公斤,一個治好了自己的脂肪肝;一個改善了長期困擾的酸痛問題;一個改善更年期症狀,重點是我們不使用藥物,而且最後一次減肥成功主要都不是靠運動。
這個世界太速食了,病人想要長高就打生長激素,想減肥直接用甲狀腺素、甚至腸泌素,聽在專科醫師耳裡,不知道有多緊張!生長激素若使用不當,可能會增加成年糖尿病的風險!
因此我們雖然開的是兒科診所,但我們幾乎不看「病」,我們看的是病人的「心」,原自我們都一直秉持共同的理想,想要讓病人走進來,還沒看到醫生,就能感受生活原來也能這樣美好,身體更健康,心神更加清楚明白,一個「自己沒事就喜歡待著的所在」。
於是「成長空間」就這樣誕生了,裡面還有一個溫馨可愛的小廚房,起初構想是讓我們這些沒有時間待在自己家廚房的醫師,可以在這邊邀請帥哥主廚來教美女媽媽們,一起做出比藥物更有效地讓小胖子變苗條、讓小豆丁長更高的料理。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我的書《你不是胖是壓力大》在2019年8月28號上市後沒多久,我們台大EMBA每月聚會的「飯團」主辦人乾脆提議:不如來辦簽書會吧!順便在我們診所開心吃吃喝喝。
我們的小廚房馬上華麗變身成Buffet區,第一批賓客都是壓力大的族群,過去總以為減肥就是鬧饑荒半出家。在這裡實踐後才發現,原來減肥料理可以吃起來新鮮又爽口,還超有飽足感,大大顛覆他們想像。
幾十位好友一邊討論著書中內容,一邊享用著愉快的午餐,就如同我們當初想像的「成長空間」,在這裡大家能一起溫馨的對談一同成長。
餐後,兩位130公斤以上的學長學弟就起鬨的說:看了書之後我們還是不會料理,乾脆這裡就變成一個餐桌天天開飯,也能實驗你們的減壓理論。
說實在,天天外食的上班族光想到中午要吃什麼,就很有壓力了!而且發起這個「餐桌」構想的靈魂人物,血糖高又曾猛爆性肝炎,還有食道靜脈曲張。
如果要用食物療法,我需要籌組一個團隊:團隊的領導必須是專家中的專家,我的學妹馬文雅醫師,就是不二人選,她出身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同時也是糖尿病之父林瑞祥教授的學生,更是北體的運動休閒碩士,最特別的是,她還有一個文青魂,能說能寫,常把「話療」當成第一線處方。
但她已經這麼忙碌了,行程滿檔,擠不出時間開診怎麼辦?剛好她也是一想到每天中午要吃什麼就頭痛,所以我就用「一起來午餐順便跟顧客巧遇閒聊」成功地把她請上桌。
從11月1號我的生日宴會開始每天熱鬧滾滾,尤其是禮拜五,我總是安排最複雜的個案在這一天和馬醫師「巧遇」。桌邊激盪著各家理論與實證,與會的客人無不讚嘆:科學,離我們的生活竟然這麼近,堪比居禮夫人的沙龍。能在禮拜五來到的壓力人士也絕非等閒之輩,話題內容天南地北,從病史到情勢,從身體到心理,從尖銳防衛到流下從容的淚,不斷搬演著人生的各種劇場。誠如《你不是胖是壓力大》余雅雯醫師所說:「健康的人不會胖。」
失去健康的,往往始自我們的內心。有逃避、有抗拒、有不平,早在不知何時無聲無息地崩壞。馬醫師引領我們逐步看見我們的內心隱藏著一個受創的小女孩,一個逞強的小男孩。
起初跟馬醫師討論,想要選出我們餐桌成員12個典型的個案。因為兩三個月下來減掉10幾公斤的,比比皆是。連本來就身材很好的美女也告訴我:「一起午餐不知不覺一個月也少了2公斤。」
但太多的細節跟故事,光一個個案都可以寫成一本書。於是我們將好幾個人的特點濃縮成一個我們最常見的原型,也就是書中的女主角--吳欣芙(小芙)。
馬醫師腦袋裡何止只有一本書!她本身就是一座知識的寶庫,像是移動式的Google大神,還充滿了智慧的溫度。雖然我之前出版的《你不是胖是壓力大》這本書內容偏向功能性,但它引出了馬醫師這本知識含金量更高的《幸福瘦》,說真的,我很榮幸,甚至可以說是沾沾自喜,逼出了她的第一本!
除此之外晉升作者還有一件最開心的事,就是讀者主動登門跟我「報喜」:
「林醫師,我老公之前怎麼減肥都減不下來,騎腳踏車騎到都快關節炎!但是看了你的書後,這個月已經瘦了6公斤。」
「林醫師,我們辦公室團購了你的書,才短短時間內,總共已經瘦了35公斤!」
「我老公上班的路上聽廣播在談你的書,只大致聽了內容,他沒有還沒有買回來看,就瘦了4公斤,所以他叫我來看你的診,說你講的話是真的。」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這類的分享,對我來說瘦了多少從來不是重點,而是能不透過藥物,就能幫助他們迎來全新的享瘦生活,我想這就是身為作者最大的滿足!
期待馬醫師天天都收到這樣的好消息,我們不用一個一個的苦口婆心,就讓這本書帶著千萬個受傷的小女孩、逞強的小男孩破繭而出,迎向自主的人生。
推薦序
你吃下去的不只是熱量而已,還有那些無以名狀的空虛
海苔熊 | 心理學作家
「你吃下去的熱量 - 你身體所需的熱量 = 你心靈的匱乏。」作者在書中寫下這個算式,我真是點頭如搗蒜泥白肉。身為一個「報復性肥胖」的苦主,從幼稚園開始,體重就上上下下、幾次胖了又瘦,瘦了又胖,歷經過不知道多少次的節食,也曾經有一段時間很認真的運動減肥,可是幾次下來,我終於發現減肥最大的敵人並不是「熱量」,而是「復胖」。
為什麼「復胖」如此難纏?以前我總是在想,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努力、不夠有意志力,才會變胖?但看了這本書我才理解,我之所以會反覆胖胖瘦瘦胖胖(對,目前在胖的階段)並不是因為我不夠努力,相反地,正是因為「我太努力了」這件事情讓我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壓力,而這些壓力變成了脂肪在我的肚腩裡囤積。換句話說,我一直以為瘦了之後就會幸福,殊不知真正的事實是:「幸福了以後才會瘦」。許多研究顯示,真正幸福的人,其實也能夠享受健康的生活,作息規律、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較多的正向情緒、正常範圍的BMI等等。
一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就像肌肉拉久了會緊繃,需要適時地放鬆一樣,所以如果你持續消耗你的意志力,那麼復胖往往是一朝一夕。如果你跟我一樣為了追求「瘦」的生活,而把自己逼得很緊,那麼這本書會透過很多的案例、很多的實作、很多動人的故事告訴你,你可以不必對自己這麼嚴格,但仍然可以擁有良好的體格。以下是我整理出這本書裡面10個「不用節食也可以瘦」的方法:
1.用二選一取代不吃
2.用吃宵夜取代吃早餐
3.用小碗盤取代大碗盤
4.用稱讚自己取代責備自己
5.真正的愛自己是減少身體的負擔,而不是犒賞自己吃東西
6.為了自己瘦才是真自由,減重若在別人的期待裡就算是瘦了也不長久
7.定時量體重就會瘦(加上天花板心錨技術)
8.找到自己的「起胖點」,認真解決心因性的肥胖
9.把目標設定在體重的90%
10.把零食存放在便利商店裡,想吃再去買
最後我想說,缺愛的人,往往是很難瘦下來的,因為我們會習慣從食物裡面,嘗試去彌補那些愛與被愛的匱乏。就像作者所說,有些人的胖是跟別人的需求有關,有些人的胖是跟自己的需求有關。當你重新檢視自己的匱乏是來自於認同感、責任感、安全感或自主性,或許你也會看見,一直以來你所追求的並不是體重的最低點,而是對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能夠多掌控一點;當你願意接受自己是一隻河馬而不是一隻斑馬,當你願意看見河馬有河馬的可愛、斑馬有斑馬的無奈,你就不會強迫自己一定要變成一隻斑馬,然後在充滿泥濘的河道裡,安穩的,擁抱你的身體,你的家。
自序
這是一本不一樣的減肥書
「我想拿到瘦子國的門票!」
相信嗎?這世界上有胖子國和瘦子國,如果你生下來是胖子國的子民,想拿到瘦子國的門票,需要付出許多代價。如果你是瘦子國的子民不小心走得太遠,想再回到瘦子國,卻發現自己再也找不到路了。
居高臨下的瘦子國裡,並不是人人幸福美滿,畢竟,除了少數基因優良的瘦子不必跟食慾搏鬥之外,絕大多數的人要倚靠自律甚至自虐來維持居住權,長期犯規的人可能被放逐到胖子國,有些人甘願從此定居,索性放閃美食,笑稱幸福肥。有些人則是懷著愧疚與罪惡感,望著風中飛揚的健康美麗旗幟,猛敲瘦子國的大門,懇求一張門票卻不得其門而入。失望之餘,這些人來到了我的門診。
多年來我一直好奇,為什麼人們總是為了體重而發愁,餐桌上的我們究竟怎麼了? 有許多研究試圖幫助人們減去多餘的體重,減肥成了全民運動,各式各樣的治療式飲食都有相關文獻佐證,但是減肥似乎有著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瘦子國的門似乎對某些人永遠關閉了,而有些人明明很瘦,卻還是惶惶不安著,究竟在體重的數字和纖瘦的體態之外,人們追求什麼呢? 真的是健康嗎? 難道瘦了就能幸福嗎?
在本書中,將用一些與個案的對話,跟讀者一起探索減重過程中所隱藏的內在訊息,為了保護隱私,我虛構了故事中的個案女孩吳欣芙,但那些對話都是曾經發生在真實世界中的,也許你會看見自己或他人的影子。我會在每段對話中,穿插如何克服不同心理障礙的做法,希望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推倒築在胖瘦國邊界的那座高牆,在中間擺張餐桌,把美味與健康裝盤端上,讓餐桌上的每個人都出現幸福的笑容。
為什麼總是瘦不下來? 為什麼瘦不下來? 等一下,你問錯問題囉! 如果他們能讓你提出錯誤的問題,他們就不必擔心答案了。──托馬斯‧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在開始之前,我想先處理這個最有趣的問題,許多人來到我的門診,劈頭就來這句大哉問。等一下,你問錯問題題囉!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沒發現,這根本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真正應該問的其實是──你為什麼會變胖? 我曾經做過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了很有趣的事情,覺得自己吃很多的人通常都不會變胖;覺得自己吃很少的人往往會變胖,更有趣的是,人們在變胖的時候都不太量體重,在變瘦的時候都會常量體重,這不是因為量體重而變瘦,而是因為心裡知道自己正在變胖,所以才不量體重。 而長期因為肥胖所苦的人,如果身邊有家人朋友不斷提醒他該減肥,往往會基於某種自尊心,想證明自己明明沒吃東西,變胖根本不是自己的錯,尤其當享受食物成為罪惡,便會下意識地排除飽餐的記憶,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印象,最後導出唯一的結論:「我根本沒吃什麼還一直變胖,我一定是生病了。」對,你是生病了,只不過不是身體生病,而是想法生了病讓我們從頭著手治療吧! 以邏輯來說,體重增加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吃的比身體需要的多。 可是,明明感覺吃得不多呀? 是的,沒錯,問題就出在感覺。 人是一種有感覺的動物,對於草原上的斑馬來說,只需要吃夠身體所需就好,即使是河馬也是如此;所以,斑馬就是斑馬,河馬就是河馬,斑馬不會變成河馬,河馬也不會想要變成斑馬。但人就不同了,人不光是為了身體的需要而吃,更多時候,是為了心裡的需要而吃。簡言之,體重之所以增加,是吃得比身體需要的多,之所以吃得比身體需要的多,是因為那是心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