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7月

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

作者:杜威.德拉伊斯瑪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29日
ISBN:9789865956318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15元

榮獲4項荷蘭國家大獎肯定:2項文學大獎+2項科學大獎。入圍英國Aventis科普圖書大獎決選名單(最受歡迎科普著作)。
  ●為什麼隨著年紀增長,時間過得愈快?  ●羞辱的記憶為什麼總像昨天才發生的?  ●年紀越大越愛回顧青春往事,是不可避免的人類心理機制?  ●為什麼有些記憶淹沒在時間之流,有些卻死忠陪伴我們的一生?  ●聽到震驚的消息時,為什麼我們不只會記住事件本身,還會記住當下環境的各種細節?  ●突然湧現的似曾相識感,是前世輪迴?夢境的成真?腦子為時極短的短路?還是……  ●聽過樂曲一次就能完美重新演奏,看一眼就能畫出建築透視圖,他們究竟是天才還是傻瓜?  ●擁有超人般的絕對記憶,是天賦還是詛咒?  ●人死前會看到自己的一生有如電影般快速連播,這是真的嗎?!
  本書致力於探討與所有人息息相關的「自傳性記憶」,包括以視覺影像為大宗的最初記憶、氣味∕滋味與記憶的關連、刻骨銘心的記憶,並闡釋了與自傳性記憶相關的各種大腦謎團,包括似曾相識感(Deja vu)、閃光燈記憶、懷舊效應這些我們或多或少經歷過的體驗,更生動探討了瀕死體驗、學者症候群、絕對記憶等各類文學、電視影集、電影熱愛的特例題材相關分析,以及腦損傷對記憶的影響等現象與問題。

  從兒時倒背如流到年邁時轉頭即忘,從記憶的形成到記憶的磨蝕,  此間種種問題注定會來到我們每個人面前。
  為什麼當青春不再,總是新的記不住,  塵封已久的往事卻變得歷歷在目、恍如昨日?  但想起的、記住的,都是真的嗎?  而那些想不起來、忘了的,還找得回來嗎?
  作者淵博的知識、如詩般的感受力、敏銳的洞察力與優美筆風,在本書中巧妙融為一體。他一邊信手捻來心理學史上至今對記憶的各種理性研究結果,一邊招來喬治桑、伍爾芙、普魯斯特、納博科夫等文學大家現身感性說法,使本書不只充滿知識、智慧和哲理,更達到超越一般心理學著作的深度。

  曾幾何時,遙遠的過往無一倖存,人逝物非,但依然有東西留下來,靜止的,孤立的,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更飄渺,更堅持,更忠誠──氣味和滋味長久以來守在這裡,像靈魂一般,隨時準備予我們提示,等待與期盼著屬於它們的時刻到來,在一切灰飛煙滅時……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作者簡介
杜威.德拉伊斯瑪(Douwe Draaisma)
  1953 年生於荷蘭,專攻人類記憶的本質和運作方式。1999年因記憶研究上的成就,榮獲海曼斯獎(the Heymans Prize)。
  現任荷蘭格羅寧根皇家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心理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記憶的隱喻》(Metaphors of Memory,劍橋大學出版),皆被譯成十多國語言。

第一章:總論──記憶就像狗一樣,窩在牠自己想待的地方.「自傳性記憶」早期研究之一:聯想與回憶實驗(倫敦).揭櫫「懷舊效應」的第一人.「自傳性記憶」早期研究之二:量化記憶實驗(柏林).遺忘的速度相對來說先快後慢.數據的最初勝利.主流記憶研究模式:可驗證性.新舊記憶研究更迭.聯想實驗重出江湖.為什麼要探究記憶之謎.答案不只存在心理學中第二章:最初記憶--劃破黑暗生命的靈光.童年失憶症.視覺記憶占壓倒性多數.保留在記憶中的,有可能微不足道.心理分析大師的最初記憶.佛洛伊德的「屏幕記憶」說.最強大的「記憶因子」:恐懼或驚愕.「創傷」的心理學化.最初記憶的真實性.故事?抑或記憶?.語言技能發展與記憶.個人感情的摻合.有「我」才會有記憶
第三章:氣味與記憶──追憶似水年華.埋藏在氣味中的情感.氣味喚起的記憶更生動?.氣味對歲月的頑抗.嗅覺的生理剖析.先會運用嗅覺,才學會說話.滋味和氣味的恆久性
第四章:刻骨銘心的記憶──羞辱是用永不褪色的墨水書寫的.受辱經驗持久保鮮的正面意義.在羞辱的記憶中看到自己
第五章:閃光燈記憶──那一天的那個時候,你身在何處、和誰在一起、在做什麼?.腦海中的「立即列印!」指令.其他因素的影響.閃光燈記憶=照片?.閃光燈記憶也會被遺忘.連接直覺的記憶
第六章:記憶的方向性──為什麼我們的記憶是前進的、而非後退的?.先發生X才發生Y,為什麼回憶倒溯不是先Y才X?.倒轉記憶的想像實驗.永遠只能往前播放的影片.盧米埃兄弟賦予記憶新的隱喻
第七章:絕對記憶──記憶超人的矛盾生命.波赫士的文學想像實驗.真實世界的「記憶超人」.沒有極限的超強記憶.視覺化記憶法:7是留小鬍子的男人.軌跡法:「腦海中的漫步」記憶術.通感:文字有顏色、味道,甚至痛感.我「看到」,我「感覺到」.完美記憶的陷阱.擁有絕對記憶,等於沒有記憶.失眠:你我都要忍受絕對記憶的折磨
第八章:學者症候群──天才抑或白痴的界限.算術超人:鄉下農夫巴克斯頓.萬年曆計算:「學者」戴夫.透視「天才」:史蒂芬.威希爾.視覺記憶.另類音樂「天才」:德芮克.殘缺的天才?.大腦功能單側化.關閉一道門,開啟另一扇窗
第九章:盲棋大師的記憶力之謎──托恩.夏布弘茲給我們的啟示.運用代碼減輕記憶的壓力.高度選擇性的記憶.記得多,又同時記得少
第十章:腦損傷和記憶──身心巨大創傷對大腦的影響.「恐怖伊凡」身份之謎.波蘭死亡集中營:特雷布林卡.烏克蘭人守衛的下場.丹安紐克=「恐怖伊凡」?.問題重重的指認程序.異常環境造成大腦損傷.烙印般深刻的記憶也會失真.創傷性記憶有絕對可信度嗎?.指認程序的正義性.犯罪現場:索比堡.誰才是「恐怖伊凡」?.正義得到伸張??
第十一章:記憶不可察的生命風景──華格奈夫婦的家族攝影傳記(一九○○ ~ 一九四二年).從聖誕晚餐看人生風景滄桑變化.其他詮釋人生歷程的手法.平凡人生變身藝術
第十二章:似曾相識感──前世與今生?夢境與現實?以及其他理論.狄更斯筆下的詮釋.陌生的熟悉感.記憶失常,還是精準複製?.曾經,這一幕也發生過?──前世與今生.幻影成真──夢境與現實的重疊.人類能夠召喚的防禦機制之一.似曾相識感就像電影預告片?.「兩個大腦」理論.「雙重覺知」理論.似曾相識感VS.自我感喪失、詞語異化.精神能量強弱的影響.用現代統計工具重新檢證.似曾相識感與精神分裂症.瘋狂的雙重人生體驗.似曾相識感與癲癇症.現代醫學科技的佐證.為什麼研究「病理性似曾相識感」?.起始階段的尾聲.詩人的「似曾相識」意象第十三章:懷舊情結──自傳與自傳性記憶.懷舊高峰期.懷舊效應的非正式實驗.今天仍能感受童年記憶中的痛.初體驗的紀錄.屈辱:彷彿是昨天才發生的事.愛情讓你全世界只看得到一個人.延長歲月的篇幅.二十歲時發生的事最深刻.懷舊效應三大理論.自傳性記憶與自傳的共通之處.最後的時光
第十四章: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心理時間的祕密.影響心理時間的因素.內在光學.時間的感知.時間感實驗.「空洞的」時間.望遠鏡現象.懷舊效應:時間標記.生理時鐘.青春長,老年短
第十五章:為什麼我們會遺忘?──既堅韌又脆弱的記憶.記憶和遺忘.忘卻了的遺忘.隱性記憶.令人恐懼的空白
第十六章:瀕死體驗──看見自己的一生從眼前不斷閃映而過.全景的視野.超出語言能表述的範圍.地質學家的墜崖瀕死體驗.墜落:「跌進了天堂」.潛意識何時取代意識.瀕死體驗的比喻形式.全景記憶案例統計.關於全景記憶的種種解釋.美好愉快的生命「最後時刻」
第十七章:來自記憶──《靜物:一名年輕畫家的肖像》.時光在倒流的畫

氣味與記憶──追憶似水年華任何描寫嗅覺和記憶的人,似乎都得從與法國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一起喝茶揭開序幕,而每一篇關於嗅覺的心理學論文也都會參考其名作《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當中的一幕。這一幕已經經過無數人之手,最多不過三行,並且刪刪改改到幾近面目全非:主人公喝著茶,將一塊小蛋糕浸到茶裡,突然,一種香氣將他帶回那一段在貢布雷(Combray)消磨的童年時光。在原作中,普魯斯特花了整整四頁來描述這一幕,以細膩、內省的筆觸描寫主人公如何費了好大一番工夫才理解自己的感覺。在一個冰寒的冬日,主人公心情低落地回到家。母親幫他煮了熱茶,並給他一塊名為「瑪德蓮」(petite madeleine)的扇貝形小海綿蛋糕。「一整天的陰沉。想到明天也會一樣低氣壓,讓人實在提不起勁。我呆呆地舀起一匙剛才浸過瑪德蓮的熱茶到唇邊。溫熱且摻著蛋糕碎屑的茶水一沾染我的上顎,我不禁渾身一顫,停下動作,專心一意感受那一刻在我的體內發生的絕妙變化。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感貫穿我的感官,卻是驀然獨立、無牽無掛,不知從何而來。」敘事者試著找出這突來的快感來自何處,卻找不到答案。他感覺到應該是跟熱茶和小蛋糕的味道有關。他又啜一口,再一口,而第三口透露的訊息比第二口還少。「該打住了。」他告訴自己。「這滋味正在失去它的魔力。」那感覺就像他體內的什麼東西被喚醒了,而他沒能把握領會。他放下茶杯,開始回想品嘗第一口的瞬間。他努力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為了避免隔壁房間聲響的干擾,還用兩手捂住耳朵,但這一切都徒然。於是他試著放鬆心情,先想想其他的事,再集中精神和注意力,然後再回想一次。這次,他深深感覺到有什麼東西「在體內開始滋生。它猶如一直深嵌在極深海底的船錨,正在脫離長久以來的蟄伏之地並試圖浮升。我還是不知道那是什麼,但能感覺它正在徐徐攀升。我可以計量它遭受的阻力,能夠聽見它回盪在長遠跨幅當中的回音。」這時他確定了,那正努力浮現的東西是一個畫面,是跟茶湯與小蛋糕的滋味連結在一起的視覺記憶。但那影像難以捉摸、不斷向他的內心深處滑落,令他不得不重複該實驗不下十次。「驀地,記憶蘇醒了。那正是那段他待在貢布雷期間、每個周日早晨都會嘗到的瑪德蓮蛋糕的滋味,因為在當天早上不到做禮拜的時間我不會出門。當我去姑媽蕾歐尼的臥室向她請安,她都會給我這種小蛋糕,而且會先放到她的茶(道地紅茶或菩提花茶)裡沾浸一下。這種小點心之前都沒能讓我想起任何事。或許是因為這些年來我只是在糕餅店櫥窗內的經常看到它卻沒想嘗。放在糕餅店托盤上的瑪德蓮,其形象已經與貢布雷那段歲月脫鉤,融入較晚近的日常生活中;也或許是因為那些記憶被束之高閣、拋在腦後的時間太久,以至於現在什麼也沒有留下,一切皆已散落。」就在敘事者感受到滋味的瞬間,其他記憶也同時復蘇了。他再一次「看見」姑媽家後方的那座小屋,「看見」小鎮和廣場,想起他幫大人跑腿時經過的街道,想起他常在晴朗日子裡漫步的小路。「就像日本人風雅的自娛方式──在一個瓷碗裡裝滿水,將看來毫無特色或形狀可言的紙片浸入水裡。當紙片浸濕後,它們開始在碗中伸展、彎垂,紛紛展現出顏色與特殊形狀,搖身一變為花朵、房子或人物,形態固定下來、清晰可辨──這一刻,我們的花園和斯萬家遼闊庭園裡所有的花朵、維沃納河上的睡蓮,以及村裡的人、小巧房舍、教堂、整個貢布雷與周邊地區,全在我這杯茶裡漸次具化成形,大街小巷與花園具體而微。」記憶心理學以「普魯斯特現象」(Proust phenomenon)來表示喚起早年回憶的嗅覺能力,通常只是一個飛快、幾乎瞬間即逝的過程。但在這個意義上,熱茶與瑪德蓮蛋糕那一幕絕非「普魯斯特現象」,因為敘事者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將熱茶、瑪德蓮碎屑與他想起的畫面串連起來。在此時與下一刻之間萌生的,跟某種#感覺#有關,一種愉悅的感覺,距離記憶中的畫面仍有很遙遠的距離。還有一個矛盾點是,照「普魯斯特現象」的定義來說,普魯斯特描述的感覺應該是以#嗅覺#和記憶之間的經典聯想傳世才對,但敘事者當時是在「嘗」而不是「嗅」茶點……關於這個錯誤,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談到味覺,我們只有甜、酸、苦、鹹這四種味蕾,其餘味覺都透過嗅覺加持。基本上來說,我們的味覺跟嗅覺相通。另一方面,某些心理學家則懷疑「普魯斯特現象」是否真的存在,因為它牽涉的主體並不明確。「普魯斯特現象」主要是跟童年記憶相關?抑或只能透過嗅覺聯想才能提取的記憶?還是那些我們顯然已經失落的記憶?這些問題在定義上的差異或許不大,卻非常關鍵。而關於嗅覺和記憶的研究成果,也隨著「普魯斯特現象」版本的不同而有說服力上的差異。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