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蔣介石的七年之癢:陳潔如回憶錄(插圖珍藏本)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7月

我與蔣介石的七年之癢:陳潔如回憶錄(插圖珍藏本)

作者:陳潔如
出版社:團結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ISBN:780130593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98元

這部作品完稿於1963年,見書於1992年,秘藏了近30年之久。作者言其是對自己的正說,真確無謂的記錄,但也有人言這部作品是為正說而曲解歷史。 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曾給陳潔如寫信勸阻說:我懇求你不要出版你的回憶錄。這許多年來,你為中國統一所做出的犧牲和你的緘默,已經使你成為一個偉大人物和一個忠實國民,但是如果你出版了這本書,它將只會傷害最高統帥及國民黨。因此切盼你固守沉默,一如往昔。 不某沉默的陳潔如在種種壓力下沉默了。直到回憶錄中的主人公都已作古,被禁錮了30年的黑匣子才被打開,讓這段婚姻悲劇大白天下。 她15歲便嫁做他人婦,嫁給了一位日後政壇的短暫主宰者——蔣介石;她21歲即被遺棄,孤身飄泊於異國他鄉。她親歷了蔣介石政治生涯最為關鍵的七年,她因為蔣介石而變得不平凡,曾是風光一時的總司令夫人;也因蔣介石而孤獨終身,被國民黨官方史書刻意雪藏,以至這部回憶錄完稿之後被封殺了長達30年。本書收有145幅珍貴的歷史圖片,極具史料價值。 陳女這部回憶錄最可信賴的部分,應該是她與蔣介石之間的兒女私情,以及兩人之間的房第間事。

代序 她訴說了一出愛情悲劇 1 再版前言 2 我為什麽要寫回憶錄 3 出版說明第一章 十五歲做新娘 1 出師北伐,請你為我祝福 2 出身小康之家父親是紙商 3 好友朱逸民嫁給張靜江續弦 4 張家五位千金自美返國 5 首次看到孫中山與蔣介石 6 蔣介石突然來到我家 7 他對你是一見鍾情 8 狹路相逢逼我表態的困窘 9 第一次不愉快的約會 10 不斷的電話使我日夜不寧 11 我將我的心置於你的裙邊之下 12 父親驟逝蔣介石穿著孝服來吊祭 13 他對別的女孩不再感興趣 14 張靜江派逸民來正式說媒 15 母親已無法再嚴詞拒絕 16 看了調查報告母親大失所望 17 張靜江親自出馬母親引以為榮 18 婚事任由母親一手擺布吧 19 孫中山問起我們的婚期 20 介石親自解釋妻妾毛氏與姚氏 21 他要用鮮血寫下愛的誓言 22 訂婚後介石為我改名潔如 23 張靜江福證季陶為介石主婚 24 半西式半傳統跪拜天地 25 新房設在大東旅館 26 新婚之夜介石吐露三個心願第二章 蜜月故事多 1 三日歸寧后即起程赴寧波 2 奉化途中飽覽浙東景色 3 坐藤轎山徑穿梭好不辛苦 4 毛福梅說,歡迎你來到了家 5 祭祖、喜筵,老舅舅訓介石 6 一排竹筏兩張藤椅黃昏游 ……第三章 親歷政海驚濤駭浪第四章 「寧波拿破侖」的崛起第五章 奪夫從鴿子宴開始第六章 蔣、宋聯姻中的政治交易第七章 聽信蔣介石的重誓黯然遠赴美國附錄

一部被禁錮了將近30年的《陳潔如回憶錄》終於大白於天下了,這對於廣大讀者和近代史研究者來說,實在是一件可喜的事。 在中國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二十年代,還只有十幾二十歲的陳潔如,處於一個相當獨特的地位。她在1921—1927年的七年間,成為中國南方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蔣介石的夫人,得以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看到這顆新星是如何升騰起來的。她憑借當年寫的日記,加上晚年對往昔親身經歷的詳細追憶,寫下了這部回憶錄,把那幾年蔣介石的所作所為以至內心秘密.揭示得淋漓盡致,有許多是為常人所不知,亦為史料所不載的,讀來真是一新耳目。 從回憶錄中我們看到了:蔣介石在孫中山南下護法及其遇到挫折的歲月,常常滯居在十里洋場的上海,出入酒館青樓,而追逐一個十三四的少女真是用盡心計,耍足手段;對家人則是拳打腳踢,還在「一心致力革命」「無心顧家」的堂皇詞句下遺棄發妻,轉眼又與陳潔如結婚┅┅ 回憶錄細膩地敘述了蔣介石的暴躁性格,以及他剛愎自用,固執己見,在粵軍中與諸將領格格不入自不待言,還常與至親好友惡言相加,以至可以同孫中山爭吵不休┅┅ 回憶錄充滿情愛地記述了蔣介石的勃勃野心:還在上海浪盪之時.就萌發了要當孫中山的繼承人、要成為統一全國的惟一的軍事領導人的野心,並且處心積慮為實現這個野心而翻雲覆雨,狡詐詭變┅┅ 回憶錄如泣如訴地揭露了蔣介石不顧海誓山盟和夫妻情愛,悍然拋棄了恩愛至深的陳潔如,而去另結新歡。盡管在佛像面前起誓賭咒,他心里盤算的卻是如何實現自己的野心。 那七年,蔣介石或是滯居上海,或去粵軍任職,或至永豐艦侍衛孫中山,或主辦黃埔軍校,或東征、北伐,陳潔如都是作為正式夫人形影不離的。他對陳潔如表現得十分恩愛,無保留地向她袒露自己內心世界的喜怒哀樂以至卑鄙野心。因此,這本回憶錄所記敘的蔣介石種種言行,尤其是他們夫妻生活的前前後後,有很大的可信性,是有其一定價值的。 同時.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以下幾個情況: 一是作者在前言中說: 「這本書的素材取自介石鼓勵我按日撰寫的日記。」但當時她只是一位十幾二十歲的少女,既沒有什麽社會經歷,也沒有多少政治知識,對那些年的所見所聞,尤其是許多政治事件,任何人都難以要求她做出准確的判斷和如實的記述;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會受到蔣介石的影響和支配。 其次, 「日記」只是這部回憶錄的「素材」,大量繪聲繪色的對話,以及細致的情景描繪,難以想像都是當時的記錄,而很可能是事隔三四十年之後孤身寓居香港的追憶。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除了少數特別重大的經歷,要把多年以至三四十年以前的事情事無巨細地都回憶得那麽清楚、准確,切合當時實際而沒有一點差錯,那是不可想像的。 再是,這部回憶錄是主人公在友人的幫助下執筆寫成的。有信息說這位友人是當年教過她和蔣介石的英文老師李時敏。他在用英文寫成這部書稿的過程中,無疑是做了不少「潤色」 「加工」而融進了他的一些觀點和見解。且不說他對主人公所作的回憶,是否都忠實地記載下來了,就拿已經寫進書稿的一些事情來說,其認識和理解、表述,是否有悖於主人公的原意,或者也陷入了主人公所不能忍受的「由於權力政治壓制了事實的真相」?這是不能不引進人們疑問的。 正是由於上述三個情況的存在,這本回憶錄在一些重大事情特點是復雜的政治事件的記敘和表述上,與歷史實際有許多出入,或含糊不清,或時間錯亂,或是非顛倒,就是十分自然的了。應當指出,這不是一本歷史著作,更不是一部歷史文獻,讀者是不會苛求的。當然,如果有人據此而懷疑這部回憶錄是我中生有的偽作,那就未免可笑了。 ┅┅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