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呼吸病學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7月

現代呼吸病學

作者:白春學(主編)
出版社:復旦大學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01日
ISBN:9787309099782
語言:繁體中文

近年來,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社會經濟負擔已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例如:空氣污染和煙草暴露對呼吸系統健康的影響、多重耐藥菌的泛濫和流行、新發病毒性傳染病對公共衛生造成的巨大威脅和恐慌、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仍缺乏特效治療等。因此,有必要將近5年來全球在呼吸系統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規范化診療策略進行梳理,系統性介紹給廣大從事呼吸疾病診治的第一線工作者。主編白春學、蔡柏薔、宋元林邀請了國內外100余位呼吸專業領域的專家、教授,以其臨床專長和研究方向為基礎,結合國內外呼吸病學的進展撰寫本書。《現代呼吸病學(精)》共6篇。1.呼吸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強調了環境和人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呼吸系統疾病應預防為先的理念。2.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症狀和體檢:仔細梳理了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症狀和體征,指導和規范廣大呼吸專業醫師的臨床基本技能。3.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技術:除了詳細介紹傳統的影像、病理、肺功能、微生物診斷技術在呼吸系統的應用外,還特設了生化、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技術,肺血流動力學技術,以及介入呼吸病學的新興技術,如自熒光纖維支氣管鏡和電磁導航纖維支氣管鏡等。4.呼吸系統疾病的現代治療技術:從治療學的角度歸納了呼吸系統疾病可采納的現代治療方法,如藥物治療、外科微創治療、放射治療、氣管內霧化治療及物理治療等,高屋建瓴地引領了呼吸系統疾病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新理念。5.呼吸病學及其進展:詳細介紹了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進展,診治規范、指南和進展,有助於臨床醫師日常快速查閱。6.現代呼吸病學相關進展:概括介紹了呼吸轉化醫學和呼吸物聯網醫學,涉及以前沒有的基於物聯網的呼吸病管理理念,這也是本書區別於其他呼吸系統專著的特色和亮點之一。本書盡可能涵蓋呼吸領域現代進展和發展趨勢,使讀者能夠緊跟國際動態。同時突出呼吸病學的「現代概念」,特別注重先進性、實用性、系統性、嚴密性、權威性及預見性。使廣大呼吸內科醫師及其他醫9幣不僅能從本書中了解呼吸學科最新進展和將來發展趨勢,而且可掌握即用型新技術,更好地服務干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白春學 男,1951年4月生,吉林人,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肺損傷和肺癌的發病機制和治療。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內科主任、中山醫院肺部腫瘤綜合診療中心主任,同時擔任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常委、肺癌組副組長,上海醫學會呼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病組組長、肺癌組副組長,美國胸科學會會員,國際防癆和肺病聯合會會員,英國Taylor&Francis出版社J Organ Dysfunction等雜志副主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和《中國呼吸和危重監護雜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等多家雜志編委。

第1篇 呼吸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 1 煙草 1.1 概述 1.2 煙草及吸煙行為 1.3 吸煙與二手煙暴露的流行狀況 1.4 吸煙及二手煙危害健康的致病機制 1.5 戒煙方法及對煙草依賴的規范治療 2 環境污染 2.1 呼吸道疾病主要污染源 2.2 污染物 3 過敏原 3.1 概述 3.2 過敏的發病機制 3.3 過敏原分類 3.4 過敏原引起的症狀及臨床表現 3.5 過敏原的檢測 3.6 過敏的防治 4 病原微生物 4.1 概述 4.2 呼吸道微生態系統 4.3 微生物致病機制 4.4 常見的上呼吸道疾病病原微生物 4.5 常見的下呼吸道疾病病原微生物 4.6 免疫缺陷患者的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4.7 小結 5 職業因素 5.1 概述 5.2 職業有害因素的存在狀態和來源 5.3 職業有害因素的接觸途徑和接觸機會 5.4 職業有害因素對呼吸系統的危害 5.5 生產性粉塵 5.6 金屬與類金屬 5.7 刺激性氣體 5.8 窒息性氣體 5.9 有機溶劑 5.10 高分子化合物 5.11 農藥 5.12 物理性職業有害因素 5.13 生物性職業有害因素 5.14 職業性呼吸系統腫瘤 6 遺傳性因素 6.1 概述 6.2 支氣管哮喘 6.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4 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6.5 肺癌 6.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第2篇 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症狀和體檢 7 呼吸系統疾病的症狀學、體格檢查和病史采集 7.1 發熱 7.2 咳嗽 7.3 咯血 7.4 胸痛 7.5 呼吸困難 8 呼吸系統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 8.1 呼吸系統疾病的病史采集 8.2 呼吸系統疾病查體第3篇 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技術 9 生化、細胞和分子生物學 9.1 呼吸系統細胞病理學 9.2 肺癌標記及其臨床意義 9.3 結核病相關檢查 9.4 微生物分子診斷學及其臨床應用 9.5 呼出氣冷凝聚物檢查 10 呼吸生理學診斷技術 10.1 肺功能 10.2 血氣分析、酸鹼和電解質平衡 10.3 運動心肺功能檢查 10.4 氣道反應性測定 11 影像學診斷技術 11.1 X線檢查 11.2 CT檢查 11.3 MRI檢查 11.4 核醫學 11.5 PET與肺腫瘤核醫學 11.6 超聲 11.7 心超 11.8 介入放射學在診斷上的應用 12 內鏡學和病理學 12.1 普通纖支鏡在診斷上的應用 12.2 熒光支氣管鏡在診斷上的應用 12.3 電磁導航纖支鏡在診斷上的應用 12.4 氣道內超聲在診斷上的應用 12.5 縱隔鏡檢查和縱隔切開術 12.6 胸腔鏡在診斷上的應用 12.7 其他病理學標本采集方法 13 肺血流動力學診斷技術 13.1 右心導管術 13.2 急性肺血管反應性試驗 13.3 肺動脈造影第4篇 呼吸系統疾病的現代治療技術 14 藥物和霧化吸入治療 14.1 抗感染治療 14.2 平喘治療 14.3 止咳、祛痰治療 14.4 霧化吸入治療 15 肺癌治療 15.1 肺癌綜合治療 15.2 肺癌化療 15.3 肺癌放療 15.4 肺癌同步放化療 15.5 肺癌靶向治療 16 機械通氣 16.1 有創機械通氣 16.2 無創機械通氣 17 內鏡治療 17.1 纖支鏡在治療上的應用 17.2 胸腔鏡在治療上的應用 18 腫瘤生物治療 18.1 腫瘤生物治療的基本原理和技術 18.2 腫瘤生物治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18.3 腫瘤的治療方法 18.4 生物治療的不良反應和並發症防治 18.5 發展趨勢 19 外科治療 19.1 胸腔置管在治療上的應用 19.2 介入放射學在治療上的應用 19.3 肺減容手術 19.4 肺移植 19.5 射頻消融 19.6 胸腔鏡檢查和視屏輔助胸腔鏡手術 20 其他治療 20.1 氧療 20.2 肺康復治療 20.3 血液濾過與體外膜肺治療ARDS第5篇 呼吸病學及其進展 21 先天性和遺傳性肺疾病 21.1 先天性肺疾病 21.2 遺傳性肺疾病 22 感染性疾病 22.1 社區獲得性肺炎 22.2 醫院獲得性肺炎 22.3 肺真菌感染 22.4 病毒性肺炎 22.5 肺寄生蟲病 22.6 衣原體性肺炎 22.7 支原體性肺炎 22.8 軍團菌肺炎 23 良性氣管和支氣管疾病 23.1 支氣管哮喘 2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3.3 支氣管擴張症 23.4 彌漫性細支氣管炎 23.5 上氣道梗阻 23.6 變應性支氣管肺曲菌病 24 支氣管和肺新生物 24.1 氣道腫瘤 24.2 肺癌 24.3 原發肺的其他惡性腫瘤 24.4 良性腫瘤和瘤樣病變 24.5 肺轉移瘤 25 肺泡疾病 25.1 彌漫性肺泡內出血綜合征 25.2 過敏性肺泡炎 25.3 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 25.4 壞死性肉芽腫血管炎(韋格納肉芽腫病) 26 肺間質疾病 26.1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 26.2 系統性結節病 26.3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26.4 肺朗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多症 26.5 藥物誘發的肺疾病 27 結締組織疾病的肺部表現 27.1 總論 27.2 類風濕關節炎 27.3 系統性紅斑狼瘡 27.4 系統性硬化病 27.5 多發性肌炎皮肌炎 27.6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27.7 干燥綜合征 27.8 貝赫切特病(白塞病) 27.9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 27.10 變應性肉芽腫血管炎 27.11 強直性脊柱炎 28 縱隔和胸膜疾病 28.1 縱隔疾病 28.2 胸腔積液 28.3 惡性胸膜間皮瘤 28.4 氣胸 29 肺循環疾病 29.1 肺栓塞 29.2 肺源性心臟病 29.3 肺動脈高壓和特發性肺動脈高壓 29.4 肺動靜脈畸形 29.5 肺血管炎 29.6 肝肺綜合征 30 呼吸監護和呼吸危重病 30.1 呼吸衰竭 30.2 呼吸監護 30.3 肺水腫 30.4 急性肺損傷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30.5 危重患者的代謝和營養 30.6 系統性炎症反應綜合征和多臟器衰竭 30.7 手術和圍術期呼吸功能評估 31 睡眠和睡眠疾病 3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31.2 中樞性睡眠呼吸暫停第6篇 現代呼吸病學相關進展 32 轉化醫學 32.1 轉化醫學和轉化研究 32.2 轉化醫學在中國的發展 32.3 轉化醫學面臨的挑戰 32.4 如何發展轉化醫學 32.5 國際轉化醫學和生物醫學園區 33 物聯網醫學 33.1 物聯網醫學第1階段:與時俱進的遠程醫學 33.2 物聯網醫學第2階段:在疾病監測和管理中應用 33.3 物聯網醫學:未來呼吸病學模式的理想平台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