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需要計畫,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你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一本幫助你擺脫迷惘,邁向美好人生的心靈指南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人生不需要計畫,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你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一本幫助你擺脫迷惘,邁向美好人生的心靈指南
你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是什麼?
我們又該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
一本幫助你擺脫迷惘,邁向美好人生的心靈指南!
你不需要做更好的自己,
因為你已經是最好的自己。
你不需要去追尋生命的意義,
因為你的人生早已充滿意義!
你的人生,由你自己解釋!
總有這樣的時刻,可能是你吃著晚餐的時候,或許是早上對著鏡子凝視自己的時候,你赫然發現: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你都是一樣的!世界不會因為你的成就而有所進展,更不會因為你的悲劇而就此停擺,既然如此,我們為何要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什麼要活著呢?
生而為人,我們都渴望自己的生命是重要的、有意義的。但想要活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你需要的不是計畫手冊,不是填滿的行程,不是權威人士的指引,而是寫下屬於你,獨一無二的故事!
把人生當作計畫,只會讓人生的過程變成沉悶無聊的工作;把生活當作故事,所有好壞的經歷都是故事跌宕起伏的一部分。你可以對著陌生人打聲招呼、對遇上困難的人伸出援手、在通勤途中閱讀一本好書、在街上旁若無人地翩翩起舞……不論是幫助別人過得更好,還是純粹享受屬於自己的自在時光,透過那些微小卻閃閃發亮的日常,便能賦予自己的生命非凡的意義。
或許,我們的生命終究會在某一天結束,但在「某一天」來臨之前,那些美麗的故事,都將化為我們人生旅途中的奇蹟!
名人推薦
【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 專文推薦!
【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黃春木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楊士範
【快樂大學創辦人】熊仁謙
一致好評!
作者簡介
法蘭克.馬特拉 Frank Martela
哲學家兼心理學研究者,專精於探討生命的意義。文章散見於《科學美國人心靈》和《沙龍》雜誌,美國「石英財經網」以及英國BBC也大幅報導了他的研究。
法蘭克目前任教於芬蘭赫爾辛基的阿爾托大學,他並受邀在世界各地舉行演講,其中包括哈佛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等名校。
他的研究成果經常發表在各大專業刊物上,包括《性格雜誌》、《正向心理學雜誌》、《幸福研究雜誌》、《元哲學》、《南方哲學雜誌》、《動機與情緒》和《組織研究》等。
法蘭克也是三個可愛孩子的父親、一位業餘水平的足球運動員,他擅長透過熱情且沒有艱深學術術語的方式傳達想要表達的信息。
譯者簡介
新新
台灣高雄人,現居桃園。
人生最有意義的時刻是躺在床上跟室友一起大口吸貓。
引言
第一部分:人類為何追尋意義
一:超越生命的荒謬
二:你完全不重要,短暫且隨機,那也沒有關係
三:幸福是個糟糕的人生目標
四:你的生命已經充滿意義
第二部分:意義的疑問:全新觀點
五:你的存在危機非常現代化
六:浪漫的看法
七:無論是否找到人生的意義,人生中都存在著意義
八:建構個人價值系統
第三部分:通往更有意義的人生
九:投入你的關係
十:幫助他人,幫助自己
十一:成為你自己
十二:精熟自己的潛力
結語
致謝
推薦序
每個人都能享受的生命意義思辨手冊
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
生命意義的問題難搞,因為許多直覺上的想法常常通往更難解的困惑。若你認為人的生命有意義,似乎得要有辦法說那意義是什麼?如何可能?像是,若洗衣機存在的意義取決於洗衣機存在的原因(提示:幫人洗衣服),那人類會不會也類似呢?但若是如此,代表我們的生命意義來自父母、基因或者上帝嗎?假設我們其實是外星人豢養來做為緊急糧食的,難道我們的生命意義會是有朝一日被吃嗎?
另一方面,當然也有人主張生命沒意義:人類如此渺小,不管你現在做什麼千萬年之後看來根本沒差……之類。然而借用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 )的洞見,若現在的事情對千萬年之後的世界並不重要,那千萬年之後的事情對現在有什麼重要的呢?我們為什麼要為了千萬年之後的事,去改變對於當下價值的看法?
抽象的哲學問題似乎永遠都有討論空間,好在人類具體的生理心理結構和社會結構都是給定的,怎樣能讓人「感覺」生命有意義,自然也有可靠的答案可找。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是取決於獨立於人類心靈而客觀存在的某種東西嗎?還是總是倚賴人類主觀認同的事實和價值?我們可能很難確定,但藉由心理學和社會科學,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在當前社會容易讓你感到快樂和充實,覺得生命有意義。(這看似矛盾,其實並不。「愛是什麼?」是很難回答的哲學問題,但「怎樣會讓人感覺到愛?」則不但是科學問題,而且你可能早已感受過答案。)
當然,就算不倚賴這議題,哲學本身也有值得探究的深度和價值,不過讓我們面對現實,當人問「生命意義是什麼?」、「我們真有生命意義嗎?」他們不見得真的是想要報名參加哲學研討會。或許有時候當我們問生命意義的哲學問題,我們期待的其實是讓生活裡有恰到好處的快樂、充實和挑戰,讓我們不需要因為空虛而閒到去問生命意義的哲學問題。
這本書提供的,就是恰到好處的哲學,以及恰到好處的科學。若你的問題是生活空虛缺乏實感,本書第三部分蒐集了可望改善情況的科學建議(當然,若你其實需要精神醫學協助,那就另當別論)。若你的問題在於想要了解生命意義問題的哲學趣味,本書第一部分示範了怎樣用簡單的哲學分析──例如區分「生命的意義」和「生命中的意義」──來讓相關思考更清晰。本書並不是「生命意義概論:當代篇」,因此並沒介紹現代哲學家在生命意義上的各種主要理論,但本書的第二部分對生命意義問題在西方歷史上的起源給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分析。這些討論不預設知識背景,任何人都能進入。
在我看來,要滿足關於生命意義的各種需求:個人的、哲學的、歷史的、科學的,本書是很理想的第一步,周全而不偏廢。你更可以把本書理解成「生命意義抓週」:它提供跟生命意義討論有關的跨領域地圖,讓你掌握基本認知,好繼續前進。例如,若你對當中的哲學論證特別感興趣,可以進一步挑戰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的《我們為什麼要活著》,若你對帶來幸福和充實感的科學感興趣,可以嘗試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Emily Esfahani Smith)的《意義》,若你想了解現代社會如何威脅生命中的意義感,可以參考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成功的反思》以及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生命意義的問題可能沒答案,但這並不代表生命意義的困惑無法舒緩、生命意義的討論無法帶來樂趣,要享受後面這些好東西,本書是好的開始。
人生不需要計畫,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法蘭克.馬特拉◎文 【引文】 生而為人,我們都渴望自己的生命是重要且有意義的。但想要活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你需要的不是計畫手冊,而是寫下屬於你獨一無二的故事! ※幸福是個糟糕的人生目標 「那些專注於自身幸褔之外事物的人,(我認為)只有他們才是快樂的;這些人關心旁人的幸福,專注於使人類更好,甚至某些藝術或愛好,他們並非視之為手段,其本身就是理想目標。雖然他們的目標是其他事物,但他們也順道找到了幸福。」──約翰.彌爾(John Mill),《約翰.彌爾自傳》(Autobiography),一八七三年出版。 我們的先祖曾經透過偉大的故事抑制對於意義的渴望,然而如今已失去聯繫,我們進行心理分析,並將人類的存在簡化為離苦得樂的樣板。幸福取代先前的超凡價值觀,成為值得我們渴求的人生目標。因此,現代西方文化中,快樂變成了最令人額手稱慶的人生目標。這也是一門大生意:這個主題在西元二○○○年不過出版了五十本書,八年之後,出版書籍的數量增加至將近四千本。今日,豪華企業聘雇幸福長,協助確保員工的幸福感,從飲料到香水,各式商品的行銷手法都強調提供消費者整罐裝的快樂。 甚至就連政府也越來越注意這一點,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按照國民自我感知的幸福程度,將一百五十六個國家排名,此份報告於二○一二年首次發布,自此之後成了備受全球期待的報告。從一九七○年代以來,不丹這個迷你國家持續保持他們政府的目標,維持領先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而非國民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雜誌文章、書籍、歌曲、廣告,以及行銷計畫,還有學術研究,無不投入此項主題。我們可以大膽地說,今日對於快樂的平等主義,那種把握當下、獲得快樂的概念已成為一種執迷,這個社會不只將這種追求視為個人的權利,更是個人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