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反思與敘述魅力:嚴歌苓小說論評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6月

人性反思與敘述魅力:嚴歌苓小說論評

作者:李仕芬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17日
ISBN:978986326885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06元

  本書從不同層面解讀嚴歌苓不同時期,不同篇幅的小說。嚴歌苓一向愛為讀者說故事,其小說的敘述魅力不但見於樸直、鮮活而細緻的語言,也在於情節的設計以及內容的鋪陳,這一切都令其訴說的故事引人入勝且獨具韻味。歷年來嚴歌苓筆耕不輟,移居國外後,筆下始終離不開中國人的故事,或許歷經他鄉再回望故土,最牽動她的仍是舊地的種種。

  本書以「人性反思」為題,展現了政治與人性糾葛的紛紛擾擾,因為嚴氏小說所演繹的,正是嚴苛的政治環境以及顛簸的國族命運中人性的陰晴明晦。她以其獨特的敘述技巧,娓娓述說著一個又一個人心的陰暗與光輝重疊交錯的故事。

本書特色

  嚴歌苓小說中折射出的複雜人性,生命的哲思,本書都有鞭辟入裡的分析。不僅有助於喜愛嚴氏小說的讀者了解故事隱含的深意和細節,亦吸引未看過嚴氏小說的讀者起心動念,一窺嚴歌苓小說殿堂。

作者簡介

李仕芬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職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著作為《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論文散見於各期刊。

以女性為中心的寫作──論嚴歌苓《第九個寡婦》
細節解讀──嚴歌苓《寄居者》對寄居的反思
一個女子的革命體驗──嚴歌苓《一個女人的史詩》探析
親密與疏離──嚴歌苓〈老人魚〉解讀
沒有名字的人──嚴歌苓《人寰》試論
拖著長辮的中國男人──嚴歌苓的〈橙血〉
女性觀照下的賭徒──析嚴歌苓《媽閣是座城》
講故事與聽故事──嚴歌苓〈老囚〉試論
男性敘述下的女性傳奇──讀嚴歌苓〈倒淌河〉
錯失的青春歲月──讀嚴歌苓〈我不是精靈〉
審醜──嚴歌苓〈審醜〉解讀
扶桑與克里斯的愛情神話──嚴歌苓的《扶桑》故事
敘述者的心事──抒情敘述下的《扶桑》故事
嚴歌苓的海外華人故事──《扶桑》析論
悲涼的觀照──嚴歌苓小說的老年男性書寫

 

以女性為中心的寫作──論嚴歌苓《第九個寡婦》 一、前言─女作家寫女性的故事 嚴歌苓作品從來不乏注意,2006年出版的小說《第九個寡婦》,即受到不少研究者垂青。先是陳思和為此書撰寫後跋,內容篇幅雖簡短,對後來論者卻不無啟發。嚴歌苓向來不找人作序跋,這次特別請來專家學人執筆,多少可見對作品的重視。《第九個寡婦》以女主角王葡萄從七歲至五十多歲的遭遇為敘述內容,涵蓋的歷史事件包括日本侵華、土改、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嚴歌苓作品,向偏重女主角,亦著重反映歷史,其長篇小說尤能體現此特色。早期《雌性的土地》,後來《扶桑》,以至近年《寄居者》、《金陵十三釵》、《小姨多鶴》及《一個女人的史詩》等均為佳例。《第九個寡婦》值得注意,便因能細緻表述歷史洪流中個人的立身處世。女主角王葡萄立於大地,順應自然,觀照歷史,除可被新歷史主義者視作同道外,大概亦足讓女性主義者引為知己。嚴歌苓以女性為中心的書寫策略,相當符合女性主義的立場,本文討論亦主要由此角度切入。男性主義慣常看法是︰男性積極創造「他的女人」。《第九個寡婦》讓我們一睹的是︰女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創造「她的女人」。 二、命名的意義─從「第九個寡婦」的題目說起 嚴歌苓以「第九個寡婦」為書題,引來評者意見紛紜。陳思和首先提出異議,指出題目與整體故事及意象並無必然關係。他認為以「鞦韆」命名會更富表現力,因為人的命運一如盪鞦韆,唯有緊抓鞦韆架上的繩子,才不會被拋落。不錯,鞦韆在故事中確是上佳意象,折射了女主角王葡萄動盪世界裡求生的頑強意志。然而,這是否就是命名唯一或最佳選擇,實有商榷餘地。鄭民娟便認為陳思和忽略嚴歌苓民間、非精英的創作立場,並引述了嚴歌苓「九是一個大數」的說法。她最後更指出歷史成了王葡萄的故事背景,而《第九個寡婦》是︰ 「一個鄉土中國女人的生存故事,而這個女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多汁而又甜蜜,極具生命力。」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