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閱讀與寫作指引<6年級>上冊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國小閱讀與寫作指引<6年級>上冊
閱讀與寫作並進,提昇國語文實力 全書共分六大單元:
一、成長的探索 小朋友現在正在學習的階段,也正是成長的時期,每個人都要了解自己的成長,規畫未來的前程,創造一番美好的事業。
本單元「天真的童言」一課,從四歲妹妹的童語中,讓小朋友探知自己以前的情況。小時候,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與想像力,往往愛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釋陌生的事物,所以常常發出各種可笑的想法。
「有獎徵答活動記錄」一課,是為了讓小朋友了解一個人的身體和心理是日漸成熟的,為了配合小朋友的身心發展,滿足各階段的特殊需要,所以電視節目應該做適當的分級。而那些有關神鬼、魔術、暴力、色情、災難、危險的節目,皆不適合小朋友觀賞。
在「我們需要時間長大」一課中,藉著稻苗的長大,告訴小朋友:凡事有一定的步調,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小朋友也像幼苗一樣,除了要有良好的照顧之外,還需要足夠的時間學習成長。
二、當我們同在一起 俗語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句話是在強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種族和國籍,大家相處在一起,應該快樂和睦,彼此關心,互相幫助。
本單元「手牽手,心連心」一課,是應用詩歌的體裁,描寫臺灣在家庭、社會、全國三方面的族群融合,大家共組家庭,快樂相處,共同建設美麗的家園,創造幸福的明天。
在「溫情滿人間」一課中,記錄來自美國的羅慧夫醫師,在臺灣行醫四十年,無私無我,奉獻犧牲的事蹟。四十年來,羅醫師為一萬多名唇顎裂病人找回美麗的容顏。他日以繼夜的工作,改善醫療設備,對醫學技術絕不藏私,真正發揮了愛心是不分國籍的最高境界。
在「談敦親睦鄰」一課中,是以論說文的體裁,探討敦親睦鄰的意義及重要性。敦親就是厚待自己的親人;睦鄰就是與鄰里和睦相處。敦親睦鄰是社會祥和國家興盛的根本條件。對家人和鄰居多付出一些關心和愛心,社會就會祥和安樂,國家也自然而然興盛強大起來了。
三、疼惜臺灣 葡萄牙人稱臺灣是「福爾摩沙」,意義是「美麗之島」。小朋友生活在臺灣這個美麗的寶島上是多麼幸福。我們要疼惜臺灣,共同愛護這塊孕育我們的土地。
「夜夜夢臺灣」一課,是敘述臺灣先賢愛國詩人丘逢甲一生愛鄉愛國的事蹟。他不忍心臺灣割讓給日本,領導義軍抗日,雖然失敗,遠走大陸,卻夜夜夢臺灣。
「竹枝詞二首題解」一課,是透過丘逢甲的詩作,讓大家體會臺灣先民渡海來臺灣開墾的勇氣和辛苦。「竹支」是唐朝的民間歌舞;「竹枝詞」是專門描寫地方風土民情的詩。丘逢甲運用它,將移民的生活描寫得非常深刻。
「人生百態,盡在掌中」一課,介紹臺灣傳統的民俗藝術布袋戲,使小朋友了解它,進而欣賞它,以激發小朋友熱愛鄉土的情懷。 在「卑南文化公園」一課中,以書信體裁,介紹卑南公園的史前遺址,使人了解原住民的文化和開墾的過程,體認臺灣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多元特性。
四、科技與生活 現在是一個進步的時代,科技一日千里,各項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小朋友處在這個時代,要多多培養創造思維的能力。
「一截樹幹-車輪的誕生」一課,敘述車輪的誕生和演進過程,以及車輪的發明對運輸的貢獻。課文主旨在培養小朋友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 「網路」一課中,說明網路是結合電腦與通訊設備的資訊通路,對人類生活有重大的影響,無論購物、投資理財、查閱資料等,都可以靠網路的連絡,迅速完成。
在「二十一世紀的生活-舅舅的來信」一課中,利用書信討論問題,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電腦將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工具,家家有電腦,成為普遍的現象。還有,關於人類生命的改造、延續,將有突破性的建樹。
五、尊重與關懷 本單元利用各種不同的教材,讓小朋友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且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讓路給綠蠵龜」一課,以記敘文的體裁,介紹澎湖望安島綠蠵龜的生態習性。母龜上岸產卵以及小龜孵化後返回大海,都是相當艱難的工作,我們要愛護牠們,疼惜牠們。
「震不碎的桃花源」一課,是以詩歌的體裁,敘述埔里遭逢九二一大地震受災的情形,以及在各方發揮愛心、協助下,努力重建家園的經過。
「大愛不死」一課,是以第一人稱的立場,應用回憶的方式,由尿毒症患者現身說法,娓娓敘述病變所帶來的痛苦,在得到異國人士的器官捐贈,器官移植以後,重獲新生的感恩及喜悅。如果我們每個人對器官移植有正確的認識,發揮大愛,將可以讓更多的生命延續下去。
六、文學的花園 本單元是在介紹各種文學作品,希望透過眾彩紛呈的文學作品,培養小朋友對文學的愛好及濃厚的興趣。
「菜根譚的智慧」一課,是根據「菜根譚」書中的一句警語「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闡述勤儉的重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語,勉人年輕時勤勉向學。「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句,勸人要居安思危,深謀遠慮。
「旗亭畫壁」一課,透過唐朝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在旗亭聽女子唱曲,介紹有名的唐詩作品「涼州詞」。
「草船借箭」一課,敘述孔明神機妙算,不費一兵一卒,奪得曹軍十幾萬支箭。孔明向敵營「借箭」代替「造箭」,是憑藉他對曹操的深刻了解,以及對天文氣象知識的精確掌握,才能化險為夷,達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