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精神疾病的判斷與預防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5月

為什麼我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精神疾病的判斷與預防

作者:亞倫.弗朗西斯麥克.弗斯特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2002年11月20日
ISBN:9576964458
語言:繁體中文

               關心孩子,從身心健康開始!  童年真的無憂無慮嗎?是否每個孩子的笑容都如天使般天真爛漫呢?有誰知道,在孩子不可理解的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精神疾病的因子呢?因此關心孩子,先撇開圍繞孩子身邊的升學話題,從身心健康開始!    本書是根據被尊為精神病診斷「聖經」的《精神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美國精神病學協會一九九四年五月出版,簡稱DSM-IV)改寫而成的「普及版」。DSM-IV在精神病的正確診斷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作者有鑑於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有心理問題,而最需要治療的人,不是沒有得到足夠的治療,就是延誤治療致使病情加劇,因而將DSM-IV改寫成淺白、易懂,適合人人閱讀的心理衛生指南,以幫助更多的人,及早正視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問題,並學會正確面對精神疾病和患者的態度。  本書一開始提供一份具有初步診斷功能的問卷,讓讀者先檢視看看孩子正不正常,然後再針對每個問題所顯現的病症,做深入探討與剖析。包括注意力分散╱過動症、行為障礙、智力遲鈍、自閉症、學習障礙、抽搐症、大便失禁、遺尿症及分離焦慮症等常見於兒童或少年時期的疾病,針對相關病症的症狀、診斷標準、治療方法等做詳細說明,並提供精闢的見解,相信一定可以幫助家長及早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並和孩子、家人共同積極、勇敢的面對它!《作者簡介》  亞倫‧弗朗西斯(Allen Frances)   醫學博士;美國杜克大學精神學及行為科學系教授;為美國精神醫學協會出版的指定教科書《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簡稱DSM-IV)作者。  邁可‧B‧弗斯特(Michael B. First)   醫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臨床精神病學副教授、紐約州精神病學會生物統計研究部門之精神科研究醫師;《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的共同作者。

【推薦序】照顧孩子的身心健康╱陳永興     享受身心健康的家庭必備╱陳國華     我們的民眾有福了!╱白雅美【前 言】醫生與病人的智慧結晶【入門問題集】窺見精神疾病的徵兆第一章 注意力分散╱過動症--孩子總是靜不下來、容易分心?   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是兒童發展的正常現象,   但問題卻頻頻發生,而且不限一種特殊情境。第二章 關於行為問題--孩子經常逃家、施暴?   破壞行為遠遠超出正常的淘氣範圍,   並不斷引發對本身和別人都不利的問題。   行為障礙:嚴重、持續的暴力、虐待行為   對抗性不從障礙:破壞性較小的敵意行為第三章 發育遲緩--孩子各項功能發育都慢很多?   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低於同年齡孩子太多,   且不論在家裡或學校都明顯造成妨礙。   智力遲鈍:低智商又適應能力不佳   自閉症:停止與世界的聯繫   學習障礙:左腦的學習缺陷第四章 其他兒童問題--孩子經常黏人、尿床、大便失禁?   許多病症會首先出現在兒童期或少年期,   雖然不一定會損害生理,但卻令家人十分困擾。   抽搐症與圖雷特氏症:動作或發聲快速反覆   大便失禁:無法控制的便意   遺尿症:有意或無意的尿失禁   分離焦慮症:過度的依附本能【附錄】切身相關的十條建議

【推薦序】陳永興-照顧孩子的身心健康  對精神疾病的缺乏認識、逃避和排斥,在台灣社會是很普遍的現象。在我過去從事精神醫療工作二十年的時間當中,常要花費許多時間向病人或家屬做很多解釋,希望讓病人或家屬了解精神疾病的起因或症狀之後,可以充分配合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進而能夠維持良好的追蹤和癒後,使病人或家屬的身心健康狀態能獲得最大的改善。很遺憾的是,即使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覺得大多數台灣民眾還是對精神疾病充滿無知和誤解。  本書可以說是為社會大眾所寫的普及版精神醫學教科書,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th Edition)所改寫。內容著重於讓一般民眾了解精神科醫師如何診斷兒童的精神疾病,以及介紹最常見的兒童精神疾病及其起因與症狀、治療的方法等,是非常實用,而且有助於社會大眾了解兒童身心健康狀態的參考書。原作者亞倫.弗朗西斯(Allen Frances)和麥可.弗斯特(Michael B. First)就是該手冊的共同作者。該手冊可以說是全世界精神科醫師必讀的工具書,如今將它改寫為給社會大眾閱讀的參考書,確實是將專業醫學知識普及化的一大貢獻!  我誠摰的希望本書能帶給社會大眾在照顧孩子的身心健康方面極大的幫助,並能成為每個家庭必備的維護身心健康的參考書。本文作者現任高雄市衛生局局長 陳永興白雅美-我們的民眾有福了!  剛開始聽說這本書是美國精神醫學會指定教科書《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作者,根據原書所寫的大眾普及版時,心中不禁起了些疑惑,因為國內任何一位精神科醫師,莫不是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背熟這本書,才能上考場拿到專科醫師證書。這麼專業的書籍,一般民眾有辦法接受嗎?但閱讀之後,不禁覺得我們的民眾有福了!作者是國際著名的專業精神科醫師,更難得的是,他們不是將艱深難懂的精神醫學名詞直接陳述出來,而是改為口語化、親切、家常的語句來描述種種艱深難懂的精神疾病,內容涵蓋了現代人(包括兒童)可能罹患的所有精神疾病的起因、症狀、診斷及治療方法,可說是目前中文心理衛生書籍中,最專業、最詳盡的一本書。如果你看厭了坊間一般心理衛生書籍,那麼本書中以故事舉例及點到為止的說明方式,將會讓你相當滿意,也非常值得以書中的內容跟你的醫師討論。  美國的研究統計指出,在任何一個時刻,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有精神問題,而且一半以上的人一生都會經歷這樣一個時期。台灣現在的失業潮,還有地震、颱風等接連不斷的重大災難,不論成人或兒童的精神心理治療需求也是非常大的。但是目前台灣大多數人仍對踏進精神科門診有相當多的疑慮與不安,從我們網路心靈診所(http://www.psychpark.org/clinic)求助的個案統計中即顯示,約有一半以上之求助個案未曾看過精神科門診,他們往往是因為不知道該不該看精神科,或猶豫看了之後自己或孩子會被貼上「精神病人」 的標籤,而不敢踏進醫院。而另外一半的個案雖曾在精神科門診就診過,但往往仍對醫師的診斷、處方有非常多的疑問,可是限於門診時間,或是不好意思問醫師,這些疑問在他們心中沒有得到解答,因而常導致服藥中斷而病情復發。  從網路的服務經驗中發現,大眾對精神醫學知識的需求是非常高的,包括精神疾病的病因(為什麼我會得病?我的下一代會不會得到遺傳?)、症狀(這種情形是正常的反應嗎?真的需要看醫師嗎?是不是撞邪了而不是生病?)、藥物(最近提不起勁來,是藥物的影響嗎?吃藥會不會上癮?藥要吃多久?)到復健(除了吃藥,我可以如何幫助我生病的孩子?如何與他相處呢?)這些都是個案或家屬反覆會問到的問題,在本書都有非常科學的研究統計數據來回答,而且,針對各種疾病均以生物、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的角度切入剖析,並提供涵蓋了各種派別的治療方法,連艱深難懂的心理動力學概念,也可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分析各種人格疾患的處理之道。另外,在一般書籍中較少提到的治療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頸與關卡,作者也做了清楚的說明與分析,這些知識可以幫助病人和家屬度過這段時期,試著與醫師一起找尋其他的治療模式,而不是灰心放棄治療。  如本書書名-《為什麼我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提醒大家多去關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情緒及精神狀態,用更多的敏感度去正視孩子的精神問題。如果孩子不幸生病了,及早注意到症狀,及早就醫,治療的效果會較好,並知道如何減少復發的機會,以減少後遺症的發生;在就醫時也較知道提供醫師哪些資料,會有助於診斷與治療。你明白得愈多,愈不會感到孤獨、無助。從本書你也可以知道,哪些部分是可以自己來幫助孩子的,而哪些部分經過這麼多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靠自己的力量是沒有辦法的,一定要尋求專業的幫助,不要讓孩子徒然拖長受折磨的時間。如果是親朋好友的孩子生病了,這些知識可以讓你對他們多一些寬容與理解,知道如何去相處或正確的幫助他們。但是要提醒的一點是,看此書並不能完全取代臨床醫師的診斷與建議,畢竟許多症狀的釐清,需要醫師的臨床經驗及客觀立場,才能正確判斷是否真的得病。如果對書中提到的情形有疑問時,應多與醫師討論,而不是自行下結論做決定。  目前隨著網路的發達及各種相關書籍的出版,醫療資訊的取得會更加容易。今後醫療人員可能要面對病人的知識愈來愈專業,這樣的壓力會促使醫療人員不斷的進步,但也可以讓我們在衛教說明、解釋病情時較輕鬆容易。在此同時要注意的是,如何去分辨這麼多資料的正確性及可靠性?此時,資料的來源與出處就需要相當注意,以免被不當或過時的訊息所誤導。本書作者為國際知名的精神醫學專業人員,內容非常專業可靠,作為一本大眾心理衛生書籍,其深度令人稱許,更難得的是,它又如此易懂、實用!希望大家從本書中可以讓自己及周遭的親朋好友得到幫助。  本文作者現任玉里榮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全球華人最大專業精神醫療及心理衛生網站「心靈園地」主編;列名Who掇 Who in the world(2002-2003)國際科技名人錄(生物醫學類)。陳國華-享受身心健康的家庭必備  近些年來,常常在看診與生活當中被人問起:「陳醫生,我的孩子是不是有病?你看媒體上報導的過動、注意力不集中……我的孩子好像都有,怎麼辦?」我不禁心中浮現一幅幅畫面和感觸。隨著生活節奏的改變,有心理、精神方面困擾的孩子真的愈來愈多了,但大多數家長都不知該怎麼辦,既不了解這些問題是什麼,也自我分辨不清,更糟的是,不敢處理也不得其門而入﹔而另一方面,媒體資訊充斥著摻雜正確的、偏頗的、過度誇張和渲染的報導,且一再的提醒民眾:這是個「痛苦又充滿壓力」的年代。大家真的迷惘了,到底是誰有心理病?又是什麼病?有病而不承認的人一大堆,沒病而又懷疑、擔心的人也不在少數。前者是否認和逃避,後者則是擔憂和焦慮,我想,這些都源自於對心理、精神問題的認識不足。不去認識它,你就會懼怕它,不去處理它,當它來找你的時候,你會更受制於它。其實對任何疾病都是如此,對於心理、精神疾病,這情況更加明顯!  我的孩子需要看心理醫生了嗎?現在就急著需要嗎?醫生能幫助我什麼呢?大家可別慌!在發出這些疑問之前,其實你還有一些事情可以做,就是翻閱正確的參考書籍,先讓自己有個準備和初步的了解,也許焦慮和不安就會減少許多,也不必逢人就急著打聽這方面的訊息(我常覺得一般人非常容易將這方面的訊息誇大和混淆、以訛傳訛,情況只會更糟)。在此推薦這本書,有幾個重要的理由:一、這是一本相當正確而專業的書籍,它的所有資料和描述,都是基於世界所公認之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的診斷及統計手冊》而來的,公信力和正確性無庸置疑。二、它是專為一般民眾所寫的書籍,不會讓人覺得艱澀而難以下嚥,抑或咀嚼半天後還是覺得找人問問比較快。三、 這是一本完整性相當高的書,舉凡各種問題和病症的描述、處理方法和相關建議都清楚明瞭,不至於讓人在看了書後仍覺得搔不到癢處。  我覺得這本書就像是個隨傳隨到的心理醫生和解惑者,你可以清楚又輕鬆的翻閱和查詢,也可以從頭到尾細細的閱讀和分析,它的章節分明又精確,確實是現代人在這麼多心理、精神問題之下的第一幫手。當然書籍不是萬能的,當看過這本書以後,若仍無法解決你和孩子的困擾時,專業的醫療人士仍是不可或缺的。不過,看過這本書後,就算是找心理醫生協談,也較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最直接的幫助。  這是一本人人都應必備的好書,推薦給享受身心健康的您!本文作者為陳國華身心診所院長 陳國華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