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的健康守護書:資深家醫為300個健康問題解密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5月

全家人的健康守護書:資深家醫為300個健康問題解密

作者:廖英藏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30日
ISBN:9789861363417
語言:繁體中文

  讓行醫40載、最受信賴的家庭醫師告訴你,「基本的醫學知識」及「正確的醫學常識」!
  ★良醫就在客廳裡:針對300多個病患最常問、最想知道的醫藥問題,提出最完整的解答,讓你在家就能了解問題所在!
  ★先別急著去大醫院:其實有8成的疾病不必浪費時間排隊掛號看診,在基層診所就可以獲得完善的治療!
  Q症狀消失了,就可以自行停藥嗎?  Q藥會傷胃,所以最好配胃藥一起吃比較好?  Q中、西藥併服,可以互補?  Q小孩發燒,什麼情況要立即送醫?  Q為什麼每年都要打「流感疫苗」?而有些人打了怎麼仍然會「感冒」?  Q什麼情況會使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失衡而產生過敏體質呢?  Q長期使用含有「類固醇」的鼻噴劑,會有什麼副作用?  Q「藥物過敏」和「藥物副作用」有何不同?  Q「高尿酸血症」或「痛風」,會影響到腎臟嗎?  Q痛風為什麼常在半夜發作,而且以第一大腳趾為最多?  Q有了高血壓就要長期吃藥嗎?  Q為什麼胃痛不能吃止痛藥?  Q如果母親是B型肝炎帶原者,生下的寶寶以後該注意哪些事?  Q聽說藥吃多了會傷腎,但如果有高血壓、高尿酸、糖尿病…等身體狀況,一天必須吃好多顆藥,那腎臟受得了嗎?  Q經常下背痛、腰痠,是否就是腎臟病的警訊?  Q懷孕期間可以照X光嗎?
  *祖孫三代只給他看病,最受信賴的家醫--廖英藏醫師*
  幽默、愛說笑、超有愛心及耐心的廖醫師,診間的書桌抽屜裡總是放滿琳瑯滿目的貼紙──這是為了獎勵乖乖來看診的小病人。
  擅長運用「轉移注意力法」,輕鬆化解小病人對看病和打針的恐懼,診所裡的牆上貼滿了小朋友寄來的感謝卡。
  不只小朋友信賴他,就連大人也是。有的病患明明身體沒毛病,卻一直覺得哪裡不對勁,只要見到廖醫師的臉,聽他說一句:「你沒問題啦!」病患的心病馬上不藥而癒。原因無他,只因為他是大家從小到大最信任的廖英藏醫師。
  即便桃李滿天下,早已貴為醫界大老,卻不願把自己置身在白色巨塔裡,在忙碌的行醫之餘,也非常積極的參與社會關懷與慈善活動,從家扶中心、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紅十字會、生命線協會、扶輪社,甚至親赴蘭嶼進行兒童醫療服務義診等等。多年來默默行善,參訪各地演講,推廣正確的醫藥知識和守護國民健康,希望能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醫病關係。 
  身為最受信賴的廖醫師,把他行醫數十載,遇過林林總總由病患或聽眾提出的健康問題做個總整理,而完成了本書,希望大家讀了之後,能夠對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有幫助。
作者簡介廖英藏
  1944年出生,台灣雲林人。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專長:家庭醫學科、兒科專科
  .經歷:台北馬偕醫院醫師、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中心研習
  .現任:台北市中崙聯合診所院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醫學教師
  .熱心推廣衛生教育,常在報章雜誌、電子媒體發表保健文章,並擔任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健康講座、台電新進人員在職訓練醫學講座、社團例會演講、家扶中心保母訓練班講師、保母成長促進協會講師。
  .參與公益、學術團體包括: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紅十字會、生命線協會、扶輪社、財團法人台灣地區婦幼衛生中心、台北市醫師公會、台灣家庭醫學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童保健協會等。
  .著作:《如何養育健康寶寶》《杏林逸趣》《現代育兒小百科》《廖醫師的快樂養身處方》。

自序 超過八成的疾病,都可在診所獲得完善的治療
Part 1不可不知的醫藥常識1求醫篇2居家生活常識篇3用藥常識篇4旅遊醫學篇
Part2這些常見疾病怎麼處理5發燒篇6感冒與流感篇7咳嗽與呼吸道疾病篇8咽喉、扁桃腺炎,腸病毒篇
Part3惱人的慢性疾病9過敏篇10高尿酸與痛風篇11高血壓篇12糖尿病篇13高血脂篇
Part4身體的各個部位14胃腸篇15肝膽疾病篇16皮膚篇17腎臟篇18心臟篇
Part5特定族群的照料19育兒常見問題篇20婦女疾病篇21癌症篇

自序
超過八成的疾病,都可在診所獲得完善的治療
  近年來,各行各業的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學術研究領域更是如此,專攻細分類的雙碩士、博士比比皆是,結果造成學位氾濫,特定領域或冷門、罕見類別的權威無數,而對於通常的、一般的、基本的常識反而忽略了。
  醫學方面也不例外,目前在大醫院工作的醫師,像心臟內科,胃腸內科、小兒腎臟科、神經外科等,都是特別鑽研某項器官的「次專科」醫師,也有只看單一特殊疾病的像:血液科、不孕症、整形外科等,他們都是在特有、少數,甚至罕見疾疾具備專長的「次專科」醫師。
  目前國內的健保制度,病人有充分就醫的自由,在大型醫院到處林立之下,一個頭痛、發燒、骨頭肌肉痠痛、喉嚨痛、咳嗽流鼻水的病人,一進入醫院大廳,看到琳瑯滿目的門診醫師表,首先面臨的難題一定是要掛那一科?看什麼醫師?也許頭痛、骨頭肌肉痠痛要掛神經內科?骨科?還是喉嚨痛、咳嗽流鼻水掛耳鼻喉科?或是因有發燒該掛感染科?政府似乎把如何正確就醫這部分的責任推給了並非醫學內行的一般百姓。
  個人從事第一線基層醫療近四十載,發現超過八成的疾病,其實都可在診所由具有「專科」層級的醫師,例如內、外、婦、兒、家庭醫學科,給予妥善的治療,而只約有兩成的少數病人才必須後送到大型醫院請相關「次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診斷和治療。這在國外,尤其是先進國家的醫療制度一向都是如此,而相關的研究報告亦肯定、認同這種醫療模式。
  可見,日常而且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像感冒、發燒、上吐下瀉、胃潰瘍、三高(血壓、血糖、血脂肪)、過敏、氣喘病、痛風等疾病,或是有關藥物等方面的認識與了解,才是一般大眾所關心、應該正確知道的;而偏偏在這個部分,國人仍普遍的欠缺、甚至還存在舊有的錯誤觀念。這是在目前醫學尖端科技層出不窮、專業分工精密的同時,我們必須回頭加以關注的課題。
  換言之,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有若干「基本的醫學知識」和「正確的醫學常識」,再加上一個方便可及、互動良好的家庭醫師,如此當碰到有關身體健康的問題時,自己不但可以先行做適當的處理,即便在找醫師時也容易溝通,對相關的治療亦比較會配合,當然對身體的康復肯定就會有正面的幫助了。
  身為開業家庭醫師,天天面對就是一般大眾,診治的是五花八門的日常疾病,平常在診病或教學演講時,發現在結束前病家和聽眾的問話才更為「精彩」,似乎醫師先前例行的解說並無法滿足一般大眾的問題需求。因此,我收集了一系列有關這些病人、聽眾經常會問到的「健康話題」,從「如何順利正確求醫」「居家生活常識」「用藥常識」「旅遊醫學」到「育兒常見問題」「過敏」「咳嗽與呼吸道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等,依疾病、問題的不同,分二十一個小單元,總共超過300個Q&A,完成了本書,希望大家讀了之後,能夠對相關的健康問題、就醫行為、疾病認知等,因此獲得正確的認識和了解,進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維護有所幫助,那也就不失我的用心和期盼了。
廖英藏  2012.10 台北

Q症狀消失了,就可以停藥嗎?A的確不少病是以「外在的症狀」為主,換句話說,病在症狀就在,病好了症狀就消失,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性感冒、胃腸炎,外在表現的流鼻水、咳嗽、腹瀉沒了,也代表感冒、胃腸炎幾乎好了,所以可不必再繼續吃藥,即使體內組織病理上尚未百分之百復原,但病人本身的抵抗力也足以使剩餘的病情痊癒;但是,也有不少疾病,它不但有一定的療程,而且病人外表的自覺症狀,未必是內在疾病是否痊癒的指標,例如,化膿性扁桃腺炎、鼻竇炎、肺炎等,燒退了並不就代表病好了,就可以停藥,這樣有可能使病情反而惡化或死灰復燃。因此,藥要吃多久,吃多少劑量,應配合醫師、藥師的指示,以免發生問題。Q感冒好不了,吃抗生素是不是比較快?A其實,抗生素並不是萬靈丹,它是一種殺死或抑制細菌的藥物,所以,對細菌引起的疾病才有療效,例如:細菌性腦膜炎、鼻竇炎、中耳炎、蜂窩性組織炎等,一般感冒或流感都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使用抗生素不會有幫助,當然不可能好的比較快,除非某些人因感冒拖久了而併發細菌性肺炎,那才要使用抗生素,目的是在治療肺炎;如果常期隨便、浮濫使用抗生素,會造成「抗藥菌種」的出現,一旦感染,就可能無藥可用了。Q藥會傷胃,所以最好配胃藥一起吃比較好?A不對。其實,「胃藥」一般指的就是「制酸劑」,顧名思義它是用來抵制胃酸、中和胃酸的,可見,因胃酸過多而引起的食道、胃、十二指腸的疾病才有使用的需要;民眾普遍存在的「西藥傷胃」的觀念並不正確,因為藥品不一定會傷胃,即使少部分會,原因也大多與胃酸無關;如果因擔心藥會傷胃而自行併服胃藥,那不但沒有幫助,有時可能因此影響了原本用藥的療效。譬如有些抗生素、補血鐵劑等,若合併服用胃藥,可能會引起交互作用而降低藥效,那就反而得不償失了。Q中、西藥併服,可以互補?A有醫療效果,用來治病的,稱之「藥」,它的「安全性」「有效性」也有一定的保障,所以,如果針對同一種疾病,同時服用中藥和西藥的話,那等於是「療效重疊」「劑量加倍」了,而如果同時服用的中藥和西藥並非針對同一種疾病,則要考慮是否有「交互作用」的可能。總之,既然是「藥」,不管是中藥或西藥,應該由專業的醫師或藥師來決定,以保障健康,這也是「藥」和「健康食品」的不同所在。Q吃藥一定要在飯後嗎?A不一定。目前大家習慣的「飯前、飯後、睡前」,只是把吃藥時間為了方便而配合日常作息,以免忘記,事實上,正確的「飯前」是指肚子是空的,相當於「空腹服藥」,也就是餐前兩小時,正確的「飯後」是指肚子裡有食物,相當於「隨餐服藥」,也就是用餐開始到一個小時內,而「睡前」則是上床前一個小時內,目的是在考慮:某些藥會受食物的影響、減少某些藥對腸胃的傷害、掌握最佳藥效的表現時間等因素;像暈車、暈船、暈機藥就得在搭車、船、機「前一個小時」吃,止吐藥、胃腸抗痙攣藥最好在「飯前三十分」吃,降膽固醇的藥宜在「晚上」服用,四環黴素不可和胃藥或牛奶併服等等。可見藥的服用法最好遵照醫師或藥師的指示才對。Q吃藥發生「過敏」怎麼辦?A由於體質的關係,某些人對某種藥會產生「過敏反應」,就像某些人碰到花就猛打噴嚏、吃到螃蟹就皮膚癢一樣,純粹是個人的特異體質,記得以後避開就沒事了,常見的有:青黴素、四環黴素、磺胺劑、阿斯比林等;所以看病或取藥時一定要先告知醫師或藥師,如果從來沒有過,而吃了藥之後隨即有不良的反應現象,例如:皮膚疹、皮膚癢、眼皮腫、嘴唇腫等,應立即回去找醫師,確定是否過敏?那個藥過敏?並立即處理「過敏反應」,有時候「過敏反應」是相當嚴重的,像盤尼西林針劑、預防疫苗,病人可能當場休克,不可不慎。Q是不是每種藥都會有「副作用」?A沒錯,幾乎每種藥多多少少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因人而異(有的人會、有的人不會)、輕重有別而已,不過通常都是輕微的,而且是已知、可預期的,醫師開處方時、或藥師給藥時,可能會預先告知;像治流鼻水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不少人吃了會昏昏沉沉想睡覺,有攝護腺肥大的人吃了會解尿困難,不少胃藥吃了會便泌,治氣喘的氣管擴張劑某些人會心悸、手抖等等,大概都不致於很嚴重、難過,重點在藥品治病的「正作用」是否顯著、有效發揮,否則應告訴醫師更改他藥,如果無可取代,則可考慮減輕劑量,或選擇在適當時間才服用,這樣,副作用就可降低甚至消失。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