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第一步,吃出抗發炎體質:矯正飲食病根,不讓身體慢性發炎,就能遠離癌症、阿茲海默症、憂鬱症、肥胖症和所有慢性病!(附防病抗炎飲食小別冊)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防病第一步,吃出抗發炎體質:矯正飲食病根,不讓身體慢性發炎,就能遠離癌症、阿茲海默症、憂鬱症、肥胖症和所有慢性病!(附防病抗炎飲食小別冊)

作者:米歇爾.拉勒蒙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08日
ISBN:9789869149754
語言:繁體中文

  經常疲倦、失眠,記憶和集中力衰退,或是關節痠痛、皮膚搔癢出狀況……?
  你的身體也許不是老化,而是吃了不適合的食物,導致「慢性發炎」!
  癌症、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憂鬱症、肥胖症、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
  這些慢性病、退化性疾病和環境疾病,都有一個共同的誘發根源,就是「慢性發炎」。

  飲食中有「抗發炎」食物和「促發炎」食物,你吃對了嗎?
  【營養失衡】.【加工改造】.【烹調過當】
  這樣的飲食最容易阻滯消化、釋放毒性,
  引起細胞的慢性發炎,在體內悶燒成各種可怕的病灶。
  本書教你進行營養體檢,建立永續的抗發炎飲食習慣,有效逆轉致病體質。

  低糖低脂是健康保證,有機食品全都是天然無毒?
  啤酒比糖漿還會讓人發胖,牛奶真是鈣質最佳來源?
  沙丁魚VS.鮪魚、豆漿VS.納豆,怎麼選可以吃進最多營養?

  慢性發炎是指人體內症狀輕微但持續性的發炎狀態,它就像悶燒中的炭火,
  將使身體在長期被刺激之下開始自我攻擊,最終以各種疾病的形式呈現。
  此時若針對疾病的症狀治療,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一旦發炎狀況仍然存在,你的身體就永遠會是養病的溫床。
  不適當、不均衡的飲食,正是導致細胞全面發炎的主因,
  尤其現代食物經過基因改造與加工精製,使成分發生根本質變,
  不但減損營養、阻礙消化,甚至衍生出毒性,更提高了促發炎的飲食風險。

  本書解析慢性發炎與不當飲食的緊密關連,
  指引讀者以【天然多元】、【優質適量】、【合宜烹調】為擇食基準,
  重新教育我們被扭曲的味覺,矯正錯誤飲食帶來的副作用,
  讓生命活得「質」「量」兼具,遠離疾病的毒害威脅。

  【抗發炎飲食三大營養密碼】

  預防食物不耐,讓體內不留「積垢」
  遠離引發不耐的問題食物、維護腸道菌叢和消化壁的健康,
  以免消化不全的食物殘垢由腸道漏洞滲入血液,引起發炎。

  好醣好脂肪,帶進能量也確保健康
  醣類和脂肪的質比量更重要,認清食物真貌、選用正確烹調,
  飲食才能成為抗發炎的保護者,而非促發炎的毒藥。

  均衡攝取微營養素,鞏固抗炎堡壘
  攝取富含蔬果的多元飲食,留意保健食品的劑量與品質,
  讓微營養素維持人體功能的和諧運作,排毒抗炎抗氧化。

  【理想的抗炎之道,就在每天的餐盤中】

  ◎飲食盡量多樣性、避免太過單一,以免超過體內消化酶的吸收能力,尤其不要過度攝取小麥製品,如麵包、披薩、可頌等。
  ◎盡量吃「未經加工改造」的天然食物,尤其是本地、當季生產的食材。
  ◎少吃精製穀物做成的食品,選擇全麥或半全麥產品,並可加入蔬菜和均衡的油脂減緩吸收。
  ◎每天吃15顆各式堅果,可補鈣、抗氧化和癒合腸道壁黏膜,但要避吃鹹味╱煙燻的堅果或花生。
  ◎多吃煮熟的豆類和根莖類蔬菜、葉菜類做成的生菜沙拉,以及溫性香料(孜然、茴香、八角),避免腸道酸化。
  ◎烹調會提高食物的升糖指數,脂肪在溫度高於燃點時也會轉變成毒素。所以不要過度烹調食物,一旦油變成煙或泡沫狀,就必須立刻丟掉。
  ◎海鮮是抗氧化脂肪酸的極佳來源,多吃富含脂肪的小型魚類(如沙丁魚和鯖魚),因其並非養殖魚種,受到海洋毒物的污染也較少。
  ◎微營養素缺乏或過量,都對人體有害。對於保健食品,不要隨意服用,而是要在「確定嚴重缺乏」、或是為了「治療疾病」時再吃。
  ◎吃飯要細嚼慢嚥,讓鹼性的唾液為消化做準備,而且別忘了要帶著愉快的心情用餐!
 
本書特色

  慢性發炎的飲食防治專書
  慢性發炎已被證實為各種文明病的共同誘發主因,本書領先以專書形式,說明慢性發炎的致病機轉、並提供有效的飲食防治之道,幫助讀者積極因應這項廣泛的健康威脅。

  明確易行的基礎營養筆記
  將抗發炎飲食和營養醫學的重點知識,以簡明圖文敘述解說,並附有【防病抗炎飲食小別冊】,羅列整理全方位的飲食保健守則,幫助讀者掌握實踐要領、建立正確觀念。

  永續環保的健康飲食態度
  提倡【以品質取代數量】【以多元取代單一】【以替換取代剝奪】的擇食基準,除了探討食材本身的營養成分,也在飲食保健議題中加入對環境意識和食品科技的思考,有其永續性和前瞻性。

作者簡介

米歇爾.拉勒蒙(Michel Lallement)

  1991年起即為法國抗癌中心(Centres de lutte contre le cancer)的癌症外科醫師。多年來,他建議病人實行完整的營養體檢和飲食療法,成效可觀並深具啟示性,本書可說是他長期研究與治療成果的總結整理。

  拉勒蒙醫師個人網站:www.docteur-michel-lallement.com

譯者簡介

曾淯菁

  台大新聞碩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MBA,曾就讀法國索爾邦語言學校與法國巴黎高等商業大學(HEC/ISA)。旅居法國多年期間,曾任年代電視與中天電視特派記者,目前居住於美國矽谷。譯有《法國媽媽的從容教養100招:不動氣、不犧牲、不心軟,教出聰明又自律的孩子》。

推薦序
呷這麼好,是要做皇帝喔?   趙強
以另一個角度,看看人類該怎麼吃   陳俊旭
食療是防病抗癌的第一步   尚.路.穆賽
人人都迫切需要的營養教育   楊.胡傑

前  言 矯正飲食病根,逆轉致病體質   米歇爾.拉勒蒙

第一章  慢性發炎,是文明病的必經之路
不知不覺間,你我早已中了環境的毒
你的身體是養病溫床、還是抗病堡壘?   
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健康積極負責
快速檢測影響人體健康的五大因素
遺傳╱壓力與心理╱飲食╱運動╱其他環境因素
「慢性發炎」,是健康的秘密殺手
不適當、不均衡的飲食,最容易讓細胞發炎
慢性發炎就像悶燒之火,難以察覺防禦
慢性發炎和免疫失調,一起組成了「壞蛋協會」!

第二章  預防食物不耐,讓體內不留「積垢」
食物不耐症如何導致慢性發炎?
疲倦感、肚子痛或關節疼……都和食物不耐有關係?
食物不耐症是怎麼形成的?
消化系統難以吸收某些食物╱腸道出現漏洞(腸漏症)╱腸道菌叢失衡
哪些食物最容易引發食物不耐症?
穀物╱乳製品╱蛋╱異國食物
食物不耐症的診斷,應以症狀為主要依據
學習自我預防,避免誘發食物不耐症
低毒飲食+腸道保健,有效擊退食物不耐症
暫時避開最常引發不耐症的食物╱恢復腸道菌叢的平衡╱恢復腸道壁的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找出隱藏病根,尤其是壓力和重金屬中毒
Column想了解更多
人類「食物」歷史的演變,導致三大飲食災難
賽那勒醫師的食物不耐症研究
符合人體基因的「低毒食療法」
營養療法的重要性,應受到更多肯定

第三章  好醣好脂肪,帶進能量也確保健康
醣類與脂肪是人體必要的能量
保健防病之本,在於「四大飲食根基」
「好醣」提供能量,「壞醣」儲存毒性
食品中「隱藏的糖分」,需要時時警戒
過多的糖分將使腸道酸化,造成霉菌感染
「好脂肪」抗發炎,「壞脂肪」促發炎
檢視每天的飲食,你都吃進了哪些脂肪?
脂肪毒性排行榜,讓你知道哪種油最毒    
充分攝取Omega 3,啟動抗氧化機制
吃進太多蛋白質與壞脂肪,會導致腸道腐敗
吃得健康是可以學習的,更需要持之以恆
Column想了解更多
患病率最低的「理想體重」
高升糖食物造成的肥胖循環
比血脂值更有意義的「脂肪酸分析圖」

第四章  均衡攝取微營養素,鞏固抗炎堡壘
「微觀營養學」是現代人必備的保健概念
微量元素——體內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維生素——維持人體功能運作所必需
補充保健食品,真的有益無害嗎?
微營養素對人體功能的主要作用
抗氧化壓力╱確保甲基化作用與排毒╱抗發炎╱抗血管生成╱平衡荷爾蒙的新陳代謝
富含多酚的植物,是最理想的營養藥
這樣吃,就能均衡攝取微營養素
Column想了解更多
自由基如何造成細胞的氧化壓力?

第五章  從病源著手,打造更健全的營養生態
遵循五大原則,矯正錯誤飲食副作用
這些飲食疑問,你能正確回答嗎?
我們是否都該關心「垃圾食物」問題?╱吃得「有機」,就代表吃得健康?
牛奶和豆漿,真的對身體有益嗎?╱需要特別對身體施行排毒療法嗎?生理時鐘減肥法,真能有效減重?
癌症和慢性疼痛患者,宜採行「無多胺飲食」
吃得更環保,為永續地球盡一份心力
重視病源醫學,以有效預防取代積極治療

【防病抗炎】飲食小別冊
你該謹記的健康飲食十誡
遠離有毒食物,改吃健康食物
我們可以花得少,吃得好!
腸漏症的診斷與治療
認識隱藏病根——重金屬中毒
醣類與脂肪,質比量更重要
排毒,是最符合邏輯的養生之道
每日平衡酸鹼值
慎選保健食品,善用植物食療
避免食物加熱與烹調的毒害
牛奶真的有益健康嗎?
術前與術後,癌症患者怎麼吃?
化療前、中、後的營養計畫
排毒問卷(MSQ)
疾病履歷
賽那勒醫師的「低毒食療」成果
食物升糖指數表(GI)

內文試讀(一) 「慢性發炎」,是健康的祕密殺手 有一個極其根本卻鮮為人知的觀念,要跟大家強調,那就是:所有慢性與退化性疾病的發生,不管病症有多麼不同,卻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誘發的生物機制是一模一樣的」! 這項被啟動的生物機制,在二○○四年二月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上,變成了一個聳動的標題——「秘密殺手!發炎與心臟病、癌症、阿茲海默症和其他疾病的驚人關連性!」 此後,人們揪出了疾病最大的禍首——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是所有慢性病、退化性疾病與環境疾病的必經之路。它解釋了許多醫學期刊經常觀察到的各種現象。譬如醫學期刊會登出「糖尿病誘發癌症」這種標題,事實上,如果糖尿病會提高患者罹癌的風險,那是因為兩種疾病的誘發機制相同——都是慢性發炎。 超過二十年的癌症外科醫師經歷,讓我證實了上述疾病的確具有「共同致病體質」。我很驚訝地觀察到,在我的癌症病人中,同時具有免疫功能疾病或退化性疾病者,比例要比一般人高。當我們了解這些疾病具有相同的誘發機制時,就可以完美地解釋患者的致病原因是出於「風險的累積」。 頗具權威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曾針對阿斯匹靈做了最新研究,指出長期服用學名為「水楊酸」的阿斯匹靈(一種非類固醇的抗發炎劑),可以大幅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證實慢性發炎在許多疾病上扮演的核心角色,是醫學上一項重要的突破,它讓我們得以因應各種文明病的「病因」,這比光是針對「症狀」著手——「治標不治本」的療法,要來得有效許多! 不幸的是,所有抗發炎藥物都具有諸多副作用,並不建議長期使用。因此,為了有效治療又避免風險,我們必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就像悶燒之火,難以察覺防禦 發炎反應是人體在面對各種外來侵略,如感染物或燒燙傷時,自然發生的防禦過程。 大家熟知的「急性發炎」,是指快速出現發炎症狀。早在西元二世紀,希臘哲學家賽爾斯(Celse)就曾巧妙地描述發炎症狀—紅、熱、腫、痛,這些症狀以及「炎」這個字,都具有「火」的概念,因為發炎特別會出現在燒燙傷之際。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