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悲傷:集體行為的原理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7月

無力悲傷:集體行為的原理

作者:(德)亞歷山大·米切利希 等
出版社:世界圖書北京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01日
ISBN:978751924866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12元

《無力悲傷:集體行為的原理》是一本精神分析領域的經典著作。作者米切利希夫婦在社會觀察中發現,戰後德國人民主要表現出兩種行為模式:運用心理防禦機制,否認、隔離納粹歷史;積極投入經濟建設,漠不關心民主政治。作者認為,正是對過去的否認造成了現今德國人在政治上和社會上的無所作為。以此為切入點,作者論述了禁忌、偏見心理、身份認同、人類對文明的適應、道德的相對化、自我的發展等人類生存問題,描繪了一幅關於未來社會的圖景:人的批判意識、共情能力、智識達到很高水平,新自我、新道德、新權威、新認同業已建立起來。閱讀本書,你將知道:為什麼德國人對納粹歷史的心理否認反而促進了德國廚具製造業的繁榮?為什麼二戰後,教師這一職業從德國人「曰取想從事的職業」榜單上消失了?為什麼說「人對待人像狼對狼一樣」反而是在頌揚人性之善?為什麼說為了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父母不只要鼓勵孩子表達愛意,還要鼓勵孩子表達恨意?如果說心理咨詢師的工作是針對某個具體的個體進行的心理療愈,那麼米切利希夫婦及其所寫的這本書則更像是針對一個國家進行的心理療愈。這本書出版后引起了心理學家、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的廣泛討論,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亞歷山大·米切利希(1908—1982),德國心理學家。1960年,亞歷山大和他的妻子一起在法蘭克福成立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研究所,致力於身心醫學研究。他從1966年到1973年於法蘭克福大學任心理學教授一職。1969年,亞歷山大被授予德國書業和平獎。1973年,亞歷山大被授予慕尼黑文化獎和威廉·洛伊施納獎。 瑪格麗特·米切利希(1917—2012),德國心理學家,被譽為「德國精神分析的大夫人」,主要研究女性權利、女性性徵和戰後德國的國民心理。瑪格麗特於1990年被授予法蘭克福榮譽市民獎,2001年獲得聯邦十字勛章,2005年獲得法蘭克福市托尼·聖德獎。從20世紀60年代起,除了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外,米切利希夫婦還在戰後德國的智力辯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使用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來解釋納粹德國興起的原因及其對德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