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學研究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5月

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學研究

作者:王英杰
出版社:人民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1日
ISBN:978701009208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04元

為了從根本上解救春秋末期人的生存危機,重整社會秩序和人生價值,老子以哲學的方式探究了人的生存問題,從人之生存的社會環境和自身修養方面,對人之生存的本原、根據、價值、意義、智慧、境界、修養、方式等提出了自己的洞見卓識,形成了獨特的生存哲學思想架構。 老子把“道”作為人和萬物生存的本原,人和萬物都從“道”那里獲得生命,並把“道”蓄積于自身而為“德”,以作為生存的自然本性和內在根據。人和萬物皆仰仗著“道”、依據著“德”而存、生、長、成,因此也自然地尊道貴德。人和萬物皆是存、生、長、成的存在者,而道和德是存在者之所以存、生、長、成的根源和根據。道化生萬物的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無形質到有形質的落實過程,也是道樸之散而為形器的過程。萬物具形,分有于道,隨之也就有了執形忘本而背道離德的可能。 既然道和德是萬物的生存之根,那麼,萬物的生存就應當循道依德,得其生命的自然。在老子看來,“道法自然”,它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且道有“玄德”,它化生長成了萬物而不佔有主宰它們,因此萬物也盡得其自然。老子認為,人的生存亦應當依循著大道,抱守著常德;因為人只有這樣的循道依德,他的生存狀態才是自然的,他的生命才是如其本真的。為此,老子向往一個理想的社會,能為人的自然的生存提供一個自由、安足、和諧的社會環境;希冀一個理想的人生,能在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中達成生命的真樸、平和與自然。當然,這一理想社會和理想人生的實現,皆須以“道”、“德”為根本原則,以“自然”為最高價值。“聖人”即是從道順德、自然無為的理想治者和人格典範。 老子認為,當時社會的人之生命的不自然,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統治的“有為”多事,對人們自然本性的擾亂禍害,其深層的根源是人們精神價值的迷失,徇于形名而不體道原,逐于貨利而不知返本。因此,老子主張聖人的“無為”之治,順應百姓自然的生活而不攪擾,使人們有得遂其生的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主張人生的返本歸根,明道同玄,重新找回自然真樸的生命,使人們有自覺地合乎大道玄德的生存智慧、心靈修養和精神境界。因此,老子的生存哲學具有“反”的思維特征,通過反俗而返道,以批判反思當時的社會政治模式和精神價值觀念來警醒世人,重新發現道原本性,返樸歸真。 人之生命的自然地展開或者說入自然地生存于世,就要求他的精神觀念、價值取向、行為心態等必須自覺地合乎大道的原則,老子稱之為“守柔”,這表現為在處理人與外物、他人和自身的關系上的“不有”、“不爭”、“無身”、“退身”、“無私”、“不盈”、“謙下”、“守雌”等柔性的德行。在老子看來,居守柔弱是達成生命之自然的最佳生存方式,同時他也希望以此守柔之方來改變世人的生活態度,消解社會的紛爭,從根本上解救時弊。因為在老子看來,居守柔弱體現著大道的精神原則,有著強大的生命活力,能收到“善勝”、“全歸”的最好效果。老子的“守柔”,反對世人的逞強,但也不是主張怯懦,而是教人減弱自己的意志私欲,順守大道的自然。 入要自然地生存,不可不明道知德;明達道體,知守本性,才能自覺地循道依德,使生命得其自然。然而大道無形無名,不可感知,所以老子所說對道的“明達”,是人的精神生命與大道的直覺同一。世俗之知,或囿于聞見,或強于名辨,皆不可明達大道。世人限于俗知妄見,惑于智巧詐偽,以名求知,據名立己,徇名而忘本,執己而逞私,不體大道,不知本性,在老子看來,這是人之“大迷”。因此,老子教人“知常”、“自知”,復歸于“無名之樸”,重返大道之自然。 其實,“道”並不外在于人,它即是人的“常德”,即是人內在的、自足的自然本性。人可以通過心靈的直覺而見性明德,與大道合同一體。因此,直覺大道的認知過程,也即是人的心靈修養過程。真知大道的“明白四達”,也即是心靈狀態的虛靜澄明。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名”,對人的貪欲行為、智巧心機、名分觀念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反思,警誡世人不要向外追逐聲色貨利,不要玩弄智巧偽詐的心機,不要執于外在的形名分有,而是教人“守中”,返守內在心靈的虛靜、和柔、純真和自然。通過心靈的修養,人之生存的精神境界可與大道同一,老子把這種精神境界叫作“玄同”。人的精神境界同玄達道,即意味著他的生命狀態是如其本真的,他的生存狀態是自然的。 明達大道,同于道玄,這既是人的真知明覺,又是精神修養的最高境界。老子認為,這種真知的獲得、精神境界的達成,並非是依賴向外的逐求,而是要求人作反身的內觀,經常地作“歸根”、“復命”的修養工夫,使人的生存不離道原,返本復始,返樸歸真,保有生命的虛靜、真樸和自然。老子的理想人生狀態,是復歸于“嬰兒”,人的精神生命處于自然的境界之中;老子的理想社會狀態,是重返“小國寡民”,社會的治理處于自然的秩序之中。自然的人生狀態,即是人的生命合乎大道玄德;自然的社會秩序,即是社會的治理合乎大道玄德。老子唯願以“常道”、“玄德”引導人類及其社會走向自然的正道;人類重返正道,在老子看來,須以反而返、以反求正,通過批判反思當時世俗的背道離德而重返大道的自然。 古代的老子生存哲學思想,對于我們今天應對現代社會的生存危機,重新反思現代的科技文明、社會治理的行為觀念以及人的生命自由等問題,以重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關系,重塑現代社會的新的生存理念及生存方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借鑒意義和啟悟價值。 王英杰,1971年生,河北河聞人。1994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哲學系,2004年獲河北師範大學法學碩士學位,2009年獲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河北省委黨校哲學社會學部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研究。在《首都師範大學學報》、《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合作出版著作《道法自然︰》一部。

導言 “救人”︰老子哲學的生存關切 一、老子所處之世的生存危機 二、《老子》文本中的“生”與“存” 三、作為生存關切的“道”與“德” 四、“治國”與“治身”的生存面向 五、“玄學”與“方術”之間的生存“道術” 六、以人的生存為主線審視老子哲學 第一章“道”、“德”︰生存之根 一、作為生存始原和本根的“道” (一)“似或存” (二)“始”與“母” (三)道生萬物 二、作為生存本性和根據的“德” (一)“萬物得一以生” (二)“常德乃足” (三)“樸散則為器” 三、萬物生存“尊道而貴德” (一)“道者萬物之奧” (二)“不道早已” (三)“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第二章 “自然”︰生存之道 一、自然的“道”世界︰“道常無為”與“萬物之自然” (一)“道法自然” (二)道的“玄德” (三)“天地不仁” (四)萬物的“自然” (五)道的“無為而無不為” 二、自然的社會︰聖人“無為”與“我自然” (一)對政治統治行為的批判︰“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對統治思維模式的批判︰“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三)對執政價值觀念的批判︰“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四)對社會道德規範的批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三、自然的人生︰“天長地久”與“長生久視” (一)效法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 (二)自害其生︰“益生曰祥” (三)循道依德的生命︰“不失其所者久” 第三章 “守柔”︰生存之方 一、“弱者道之用” (一)“沖”而用之 (二)“無”以為用 (三)“柔弱”︰生命力的象征 二、“無身”而“貴身” (一)“功遂身退”的天之道 (二)對“身”的批判︰“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三)對“私”的反省︰“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四)對“自”的省思︰“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三、“不爭而善勝” (一)“水”的比喻 (二)“雌”的意象 (三)慈柔的“三寶” 第四章 “明達”︰生存之知 一、“道常無名” (一)道,不可官感 (二)道,不可知解 (三)道,不可名言 二、“知常日明” (一)道,形上的存在 (二)道,常存的大全 (三)道,明達的智慧 三、“無名之樸” (一)道之“無名”的兩重意義 (二)“始制有名”與“知止”、“知足” (三)“天下皆知”與“絕學無憂” 第五章 “玄同”︰生存之境 一、“玄鑒” (一)無欲 (二)無知 (三)無名 二、“守中” (一)虛靜 (二)和柔 (三)純真 三、“襲常” (一)用光復明 (二)和光同塵 (三)常善襲明 第六章 “歸根”︰生存之返 一、返本復始 (一)“反者道之動” (二)萬物“各復歸其根” 二、對反相成 (一)名分的對待 (二)名有的把持 三、以反而返 (一)正言若反 (二)復歸于“嬰兒” (三)重返“小國寡民” 結語 “出生入死”︰老子生存哲學的現代價值 一、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生存危機 二、老子的生存智慧與現代的科學精神 三、老子的“無為”而治與現代的民主政治 四、老子自然主義的生存之道與人的生命自由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