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心理學(增訂版)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變態心理學(增訂版)

作者:隋岩
出版社:中國法制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ISBN:9787509357811
語言:繁體中文

介紹了蘿莉控、戀物癖、強迫症、密集恐懼症、貪食症、幽閉恐懼症、抑鬱症……說起來,大多數人都曾有過諸如上述的“變態”心理體驗,我們真的是變態麼?其實,這些看似變態的心理體驗,都未達到需要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嚴重程度,都屬於“正常”的心理表現。
 
《變態心理學(增訂版)》運用易懂的文字、生動的事例和專業的解析對各種“變態”行為進行了原因分析和心理指導,旨在幫助讀者捋清思路,不至於迷失在眾多的怪癖和疾病中。重新認識“變態”這個詞彙,將是您閱讀完此書的寶貴收穫。

隋岩,知名心理作家,心理諮詢師,代表作有《心理學與你》《心理學與生活》《心理學與人生》《缺失的心理課》《小清新心理學》等。

前言 原來“變態”如此簡單
第一章 大腦的畫外音——認知障礙
一個圓環和一根軸——不識症
假作真時真亦假——頭腦中的幻覺
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記憶錯構
韓國美女都長一個樣——我們都有臉盲症
當反射弧上了高速路——思維奔逸
多走一萬里,進化一大步——進入詭辯的時空
一心是一佛國——癡心妄想
拓展視野
第二章 與躁狂、抑鬱相伴——心境障礙
花兒不香、草兒不綠、鳥兒也不唱——抑鬱人生
笑嘻嘻地哭泣——微笑型抑鬱症
如打了雞血一般——躁狂來襲
是瘋子,還是沉思者——躁鬱雙相
活著就是為了死嗎——自殺行為
夢旅人也有美麗心靈——精神分裂
拓展視野
第三章 給浮躁的心洗個澡——焦慮障礙
不僅僅是少女的羞怯——社交恐懼
從來不乘電梯——幽閉恐懼症
誰是藤壺控——密集恐懼症的死穴
一顆惴惴不安的心臟——焦慮無處不在
對文字產生“潔癖”——每個人都有強迫症
噩夢一再重演——PTSD患者的內心世界
“鬼神附體”的心意病——癔症
拓展視野
第四章 如果吃飯成了問題——進食障礙
卡倫·卡朋特的悲劇——神經性厭食症
肚子裡住著一隻貪吃鬼——神經性貪食症
拓展視野
第五章 嗜藥者和癮君子——藥物依賴
來自新石器時代的聖物——大麻
有毒的罌粟花——鴉片
讓人欲罷不能的興奮劑——安非他命
美酒雖好,不宜貪杯——酒精依賴
是藥三分毒——藥物濫用或成“癮君子”
迷戀那一抹淡淡煙草味——煙草依賴
拓展視野
第六章 活在套子裡的人——人格障礙
令人頭疼的神經過敏——遇到偏執狂
天生殺人狂——反社會型的人格
如果人生變成一齣戲劇——表演型人格
超然乎,逃避乎——自卑的人
變了味的完美主義者——強迫型人格
拓展視野
第七章 心靈工畫師——性與性別
心理上的“陽痿”——並不純美的愛戀
絲襪的致命誘惑——戀物一旦成癖
踩著高跟鞋的大漢——雌雄莫辨
一樹梨花壓海棠——大叔都是蘿莉控
心中的那座斷背山——同性之愛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惡習——虐戀
拓展視野
第八章 彩虹天堂的方向——黑白童年
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多動的兒童
你是造物者的恩寵——孤獨的孩子
花花世界花家姐——智障兒童
拓展視野

原來“變態”如此簡單
為什麼一個人會冷酷無情、麻木不仁?
為什麼那些怪蜀黍總是喜歡小蘿莉?
為什麼女孩總是幻想被帥哥推到牆上強吻?
自殘者到底是勇敢還是懦弱?

打算收集各種怪異的夢境,然後拍成短片,為什麼被各種人罵“神經病”?
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看重口味的電影,比如僵屍、變態殺人狂之類的,他是變態嗎?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這些想法,你覺得自己是神經病、死變態,還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路人甲?當人們習慣性地將“你神經病啊”、“×××是個變態”當作罵人的 話,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詞彙在作為專業術語時到底是什麼含義。一個人有病與否、變態與否,真的可以憑藉一段令人厭煩的黃色笑話,或者一個招人嫌的舉 動輕易判定嗎?還是說,我們要慎重使用這些詞彙,因為它們代表的含義常常和想當然的解釋相差十萬八千里。

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變態心理學的定義尚不確切。心理學家習慣用“Abnormal Psychology”來定義這門科學,稱之為變態心理學或異常心理學。當然,這個變態(abnormal)就是相對於常態(normal)來說的。心理 學家在用心理學原理和方法來研究病人的異常心理或病態行為時,變態心理學又變成醫學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稱為精神病理學 (Psychopathology)。

因此。變態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有了兩種分法。按照心理過程來分,變態心理學研究的是感覺障礙、知覺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意志障 礙、行為障礙、意識障礙、智力障礙、人格障礙等;按照臨床疾病的症狀來分,變態心理學研究的是神經症、精神病、人格障礙、藥物和酒精依賴、性心理障礙、兒 童行為障礙、智力落後等。在本書中,筆者綜合了這兩種分法,旨在讓讀者更全面地瞭解變態心理學的對象範圍。

說起來,大多數人都曾有過“變態”的心理體驗,如抑鬱、強迫、攻擊性、表演型人格、神經性厭食。但是,很少有人被確診為心理疾病,住進醫院,接受藥物和心 理上的治療。這是因為人們平常感受到的變態,和臨床標準上的變態並不一致,那些看似變態的心理體驗,還沒有達到需要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嚴重程度,都屬於 “正常”的心理表現。

按照嚴格的標準,人們能夠區分出“正常”與“變態”的行為,但是,基於標準和經驗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變態卻並不容易。即使是一位心理工作者,也很難通過一般 的觀察和交往來判斷變態和正常人。或許可以這樣說,變態和常態的界限原本就不是那麼涇渭分明的。就像天才和瘋子一樣,變態和常態就像住在隔壁的鄰居,稍不 留神,走錯了門,就陷入了迥然不同的境地。 在本書中,筆者介紹了認知障礙、心境障礙、進食障礙、藥物依賴、人格障礙等眾多變態心理和行為。在判斷標準上,都是採用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 標準》和美國精神病聯合會制定的《心理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V),標準歸標準,在遇到實際問題時才會發現,所有的標準都沒有真實的症狀來得生 動。

除了每一章節對心理障礙類型的介紹,在章末還有延伸閱讀的“拓展視野”欄目。旨在幫助讀者捋清思路,不至於迷失在眾多的怪癖和疾病中;並希望在嚴肅的患者經歷、治療方法之後,提供一些輕鬆的名人故事或心得感悟。

讀完這本書,你會看到那些被稱為“變態”的人,儘管有時歇斯底里。有時冷漠殘忍,實際上,他們也是弱者,是被命運困住的人。重新認識“變態”這個詞彙,是筆者希望大家留下的讀書心得。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