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醫師的憂鬱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麻醉科醫師的憂鬱

作者:主動脈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31日
ISBN:9789864432462
語言:繁體中文

別離需要勇氣面對。
再不捨,也要學著放手。
因為,悲傷永無止境……

  在這裡,最不缺的就是眼淚和悲傷的故事;
  而憂鬱、傷痛、別離則是必然的承受。
  這是東部偏遠小鎮上的一間醫院,
  擁有最美的風景,和一盞永不熄滅的燈,
  以及一條永遠到不了天堂的天堂路……

  有時候,我希望自己不是醫者,不要擁有這些醫學的知識,這樣對活到明天,會不會擁有更多的期待與希望?疾病是永遠擊不倒的,因為對醫學的瞭解,反而讓人失去抵抗的嘗試與勇氣……

  我已經見過太多死亡了,但,每送走一條生命,我的痛卻從來不曾減少。

  這是一本悲傷的書,裡面的每一則故事,都是以心痛和眼淚寫成;
  這是一本溫暖的書,一字一句,我們讀到的是對生命的珍視和不捨。
  每一則生命的故事要告訴我們的是,珍惜。

作者簡介

主動脈

  在全國最偏遠的小鎮擔任麻醉及疼痛科醫師;在花蓮吉安鄉經營風眠會館民宿,過著半農半醫的生活。

  不管是疼痛科醫師或是民宿業者,目的都是在療癒人心。身為一位疼痛科醫師,療癒病人受疼痛的折磨的心;身為一位民宿的經營者,療癒旅人疲憊的心。

  在疼痛科裡,悲傷是一種常態,幾年前,開始在臉書經營「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粉絲專頁,將盤繞在腦海中的憂傷一一記下,是紀念每一段存在著的、存在過的生命。

  悲傷無法分享,但希望這些故事,也能夠療癒每一個正在苦痛中的靈魂。

序曲 急診室裡不會有春天

CHAPTER 1
每位病人背後都有一個悲傷的故事/ 14
病患教我的事/ 18
愛情的力量/ 23
許一個未來的希望/ 30
死後會有翅膀嗎/ 34
你還好嗎/ 38
不知道怎麼說抱歉/ 38
希望/ 43

CHAPTER 2
醫者最大的敵人/ 50
失去不只是失去/ 53
失去/ 57
簾子裡外/ 62
孩子,我們修補好你的心臟了/ 66
麻醉前訪視/ 73
抉擇/ 78
病人自主權/ 82
家屬需要病人活著/ 87
安樂死/ 90
不想活的病人最難救/ 94
孩子的天堂/ 98

CHAPTER 3
不知道怎麼說再見/ 104
人生本是悲傷的常態/ 111
束手無策/ 114
我的心有傷/ 118
悲傷/ 123
心受了傷/ 127
輪迴/ 132
破滅/ 138
放棄/ 143
明天過後/ 148

CHAPTER 4
童年/ 152
背負/ 160
最遠的距離/ 164
陰影/ 171
母親/ 176
器官移植的血與淚/ 181
羅老闆的夢與咖啡/ 186
走出開刀房/ 191
鐵花村的燈籠/ 197
沒有喜悅的治療/ 201

序曲

急診室裡不會有春天

  小鎮醫院的周邊是一畦又一畦的稻田,尤其是在北方的稻田,一望無際,其中少有人家,所以也就不需要電,當然就沒有電線桿和路燈,有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種出最好吃的稻米,必須要讓稻子在一整天的日照之後獲得充分的休養,所以那一區的稻田特別不設路燈,晚上沒有光害,稻子才能充分的休息,種出來的稻米才會特別好吃。

  在那一區的稻田裡,有一條彎彎的小路貫穿其間,路的這一端是197 縣道,地勢較高,下了班若無事,我時常喜歡站在這個制高點上,往路的另一端望去,路的另一端是中央山脈,山巒層層起伏,夕陽西下時,常有不同的光影,好像山的背後就是天堂,裏頭住著神仙,而因為視覺角度錯覺的關係,你會以為這條路的盡頭便是通往那層層的山峰,當地的居民便稱之為天堂路。

  無線電傳來救護車即將送來一個病人:車禍,病人到院前死亡。

  是一位阿公騎摩托車載著阿嬤,阿公的腳腫成原本的兩倍大,照了X 光,竟然沒有骨折只是挫傷,阿嬤大概是從後座被摔了出去,掉到兩公尺深的山溝裡。救護車的大哥說,「那地方很不好下去,要先繞過橋,再從後面爬下去。」他形容的真切,就像是我很熟悉的場景,一個每天都會經過的地方。

  我想起每次沿著197 縣道騎腳踏車,最後要彎進小鎮的時候,也是要過一座小橋,再渡過一個山溝,那個山溝極深,又有一個大轉彎,若不小心是有可能掉到山溝下面。

  他說,到現場的時候,阿嬤呈半坐臥的姿勢,躺在她鄰居的懷裡,也是她的鄰居打電話求救的……他形容得好有畫面,讓人覺得好像在看一場戰爭電影,活著的軍人抱著在戰爭裡死去同袍的軀體哭泣……他說,他花了八分鐘才把阿嬤拉上岸來,又花了六分鐘才到達醫院,意思大概是,至少有十幾分鐘的時間,阿嬤沒有接受有效的心肺復甦術,這樣的病人救得活嗎?

  我又幫阿嬤壓胸壓了額外五十分鐘,阿嬤的身體冰冷,衣服是濕的,她是怎麼死的?第一時間就摔死了嗎?還是先摔昏了過去,又掉到水裡無法掙扎才溺死的?書上說溺水低體溫的病人,有時候會有奇蹟,急救時不受三十分鐘就放棄的限制,低體溫可以保護病人的腦部,這種病人長時間急救有可能救得回來,可是阿嬤的心跳一點都沒有想跳的跡象,不管我怎麼壓,打了多少強心劑,一點反應都沒有,該繼續?還是放棄?

  我都不知道該不該停止。我並沒有等到奇蹟,床前聚集了一大群家屬,說要等到她的兒子來才要拔管,其實阿嬤已經走了,但是台灣一直有這個習俗,等到所有的家人都到齊,象徵性的見過最後一面才拔管。

  她的兒子來了,我告訴他,阿嬤心跳呼吸都已經停止了。兒子開始哭泣,他突然間吶喊起來:「媽!你要呼吸!要呼吸……」那場景實在令人不忍卒睹。我看過很多家屬,面對病人猝死時,因為沒有心理準備,常有很多在醫學上看起來違反邏輯的「可笑」,卻也是真情流露的行為,讓人感到心酸。阿嬤已經走了,再也聽不見任何聲音,也不是你叫她呼吸就會呼吸的,兒子再多的呼喚也喚不回母親了。

  阿公說要看阿嬤最後一眼,我們把他們兩張床推在一起,用簾子圍起來,讓他們可以獨處最後一段時間,只聽得到簾子裡傳來悉窸窣窣的低語聲,倒也聽不清楚說什麼……

  我常常想,急診室裡永遠不會有春天,就好像天堂路其實並不會通到天堂。

病患教我的事 病患,四十多歲,卡車司機,育有五子,因食道癌手術後轉移併發頑固性疼痛,於疼痛科門診接受治療。兩年多來,我們就像朋友一般,每週都要固定見面一次,隨著時間過去,腫瘤越來越大,他因腫瘤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而住院。 一日,患者的太太用輪椅推著他到診間找我,我直覺「他是來道別的」,在閒話家常的同時,我看著他費力的吸著氣,心中十分不忍,我問他:「為什麼不氣切以緩解腫塊的壓迫?」他說,因為腫瘤剛好長在氣管的前方,氣切必須通過腫瘤,所以無法手術,且因壓迫的距離過長,就算可以氣切,氣切管太短也無法通過壓迫的範圍,於是什麼也不能做,就只能這樣慢慢的等待,像一個即將溺斃之人,在水裡掙扎著。 然而,溺水可能只要三分鐘就會失去意識,數分鐘就會死亡,可是對這個病人而言,他在垂死的邊緣掙扎,可能要這樣維持三小時、三天,甚至是三個禮拜,直到呼吸肌衰竭,死亡來臨。這簡直是一個漫無止盡的歷程,就像在無間地獄裡受盡折磨一樣。 我打電話給他的主治醫師,問有否可能幫他放個氣管內支架,撐起整個受壓迫的氣管,或許可以緩解他呼吸不舒服的狀態?得到的回答是,放氣管內支架,需要全身麻醉,在這種狀況下麻醉,可能馬上會因呼吸抑制使得病人死亡,風險太高,不會有麻醉醫師願意冒這種風險,於是經過各個醫師討論過後,決定放棄。 但我實在放心不下,我對家屬說,我願意幫他麻醉,若發生意外,就讓他走,不施以急救措施,他會在麻醉狀況下死亡,看起來不會有痛苦,至少比現在好;但若成功了,不但可以緩 解呼吸的狀況,也可能多爭取到幾個月的相聚時間,或許哪天他會因別種因素在睡眠中過世等等…… 家屬決定一搏。在麻醉開始前,病患其實因換氣困難、二氧化碳累積,早已進入半昏迷狀態,他嘗試著用極細微而沙啞的聲音,掙扎著想要告訴我最後一句話,然而因腫瘤壓迫喉返神經,根本發不出聲音來,我必須非常靠近他的嘴邊,才能聽清楚他說什麼,沒想到他竟交代我說「萬一出事了,就不要救了!」雖然我早有心理準備,但聽到這句話出自病人嘴裡,心頭仍是一震,不知道要說什麼安慰他,我不敢直視他的眼睛,只能握著他的手,輕輕的點點頭。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