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時差:敘事醫學倫理故事集(精神醫學篇)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6月

心的時差:敘事醫學倫理故事集(精神醫學篇)

作者:林慧如王心運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9日
ISBN:978986610547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70元

  精神科Psychiatry的字源Psychey在希臘文中意為「蝴蝶;心靈」,原型是神話故事中的公主賽姬。蝴蝶與心靈皆象徵著一種變化的可能。

 

  《心的時差》敘述了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與精神科病人相遇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像人間的縮影:無論病人或實習醫學生,所有故事中人都不斷經歷著學習、適應與轉化。在各種關係的拉扯中,所有受苦心靈皆渴望蛻變,期待能破繭出蛹化為蝴蝶。從故事中,讀者能見證醫病間令人動容的倫理召喚,由衷升起回應他者的最單純願望:期望有一天,人們將「如同神話中的賽姬甦醒一般,迷失的心靈終將返回。」

 

本書特色

 

  1.本書以「敘事倫理」(Narrative ethics)為題,讓醫學系學生記錄下實習的過程,一起討論,編撰成冊,做為後續省思與解析的依據,除了替醫學知識提供第一手的臨床經驗外,更在理論的詮釋,指出被科學數據掩蓋住的真相。

 

  2.本書的結構分為實習醫學生的觀察與紀錄、反省迴響與醫師解析三個部分,交互辯證、應用,重新思考醫學教育與醫療現場的醫病關係。
 

好評推薦

 

  實習醫學生這五個字所代表的,首先就是這樣一種不可思議劇烈的過渡性過程的起點。而他們所給出的臨床倫理案例書寫,也是試圖去表達,在這種非常特殊的遭逢裡,發生了什麼事。這既非醫師與病人的遭逢, 也不是人際間偶然的相遇,這是每個醫療人員都曾經歷過,但無法持久、無法逆轉的一個劇烈變動階段。——謝朝唐(精神科醫師,現為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與心理病理學博士候選人)

 

  倫理故事有兩個目的,一是對過去經驗的理解整理,二是對未來行動的參與承擔。在這些故事裡面我們發現了「他者」也發現了「自己」,以及我們在行醫過程中需要持續面對和思索的臨床「問題」。指導幫助我們尋求解答,而真正的問題需要不斷回答。倫理故事並不是要「指導」我們解決問題,指導在醫學教育中並不缺乏。但同樣地,我們也需要另外的東西,這個另外的東西非常難被指導,尤其是對長期接受指導的人來說。這另外的東西超越知識和事實之外,它是不可被教的,只能被發現。發現是透過關心發動的,讓我們去發現故事的縫隙,去進一步思考行動的可能。——唐守志(居善醫院主治醫師、晴天診所兼任醫師)

 

  實習醫學生的身分,在醫療團隊中的角色,相較於實習醫師,住院或主治醫師,以及護理或相關醫療團隊而言, 是較為模糊而未有明確職責分掌的。這種模糊的角色定位,有時會讓實習醫學生感到焦慮或不知所措,但有時也因為這種模糊,能夠讓實習醫學生的臨床視角,不被已然清楚界定的職責與角色所限,而保持著對病人,其他醫療團隊與自己互動中的現象的好奇。且在其他醫療團隊或同儕,或醫學以外如人文領域師長的促成中,創造了一種潛在空間,能聆聽交雜在臨床知識與專業學習中沉默的敘事,進而能清理出聆聽與發現意涵的內在心理空間。——沈眉君(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前桃園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作者簡介

 

林慧如 

 

  高雄醫學大學人文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

  學術專長為哲學、現象學、倫理學。

  近年研究重點為敘事醫學倫理研究、跨專業醫學倫理教育等。目前特別關注倫理及情感敘事研究,希望以後現代敘事學進行醫學倫理之人文化革新,推動有感的醫學人文教育。

 

王心運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學術專長為現象學、倫理學、科學哲學。

  目前研究重點為醫學人文課程規劃,敘事醫學倫理等等。此外結合個人身體現象學以及情緒的研究,希望發展醫學內的情意教育。本書的內容即是現代醫療與臨床倫理激盪下的最好結合。


推薦序

真相看不見的重量/蔡錚雲(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蘭姆酒」與「玫瑰鹽」/陶宏洋(高雄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

初心/許敏桃(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教授)

 

編者序:回首原是向前/王心運

 

導讀:剎那真實的光與影/林慧如

 

第一篇 記一段過早的相遇

01 精神病房裡的蝴蝶

02 裂縫微光

03望天堂的雨輕輕灑落

04必經之路

解析1:記一段過早的相遇

 

第二篇 故事充滿縫隙

05 願望――精神科病房日記

06 阿月的故事

07 無題。精神病房的雜亂想法

08 高粱

解析2:故事充滿縫隙

 

第三篇 敘事待發的聆聽空間

09 吵鬧的混亂世界 

10 求救訊號 

11 凱旋門後 

解析3:敘事待發的聆聽空間 

 

醫學小學堂

阿月的故事 「這裡是我的最後一站,蔣公已經迫害我十七年,醫生我是很相信你,才跟你說,下次你就要在電視上看到我了……我王八弟弟他……」阿月已經講了三十分鐘沒停歇了,護理師見怪不怪從長廊走過;而醫師好不容易找到她換氣的瞬間,才成功把話題結束走向另一個病人。窗外很熱,精神科病房很冷。 阿月是整個急性病房的大姊頭,年約五十多歲,在躁症沒有發作時就像風紀股長,病房的人也都習慣有她這一號人物存在,做人海派的她留著一頭及肩捲髮,身材微胖,穿著拖鞋喀拉喀拉,拉著大嗓門,常常在唸兒子女兒不來看她,在這裡像個大媽似的照顧大家,我想是情感投射吧?這些舉動剛好填補她心中的缺口。 這裡是五樓急性精神病房,要進去必須要在四樓的樓梯和對講機確認身分後,方可開門進去,上到五樓直達護理站。為了保護醫務人員,進去病房還要再開一道單向才能開啟的門,就是這樣重重關卡才能讓人放心,畢竟這裡的病友有時會做出乎意料之外的舉動。這天聽說要轉來一位十六歲的男孩,名叫 小愷,和阿月最小的兒子差不多大,因為腦炎產生癲癇的後遺症,吃了幾年藥後動了胼胝體切除術,但之後就變得易怒、不說話、不與人親近,而且有暴力傾向。目前一個月還是有十來次的廣泛性發作,病情十分不穩定,像是持續膨脹的氣球已達爆炸邊緣,家人的耐心也接近疲乏。小愷母親帶他跑遍全臺尋求幫助,任何能讓兒子變好的機會都試過了,但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無奈下只好輾轉來到這邊,尋求一個喘息的空間。 「走開! 你走開!」突然的高分貝劃破寂靜的病房,這是小愷沉默三天後唯一的話。主治醫師之外的人都被嚇得後退三步, 只有醫師依舊以溫柔、堅定的語氣叫他吃藥。但不管怎麼做, 小愷還是蜷曲著身體,把被子拉到頭上包住自己不理睬任何人。僵持一陣子之後,小愷勝利了,我們只能宣告撤退,轉向小愷的媽媽。 小愷媽媽說:「真的沒地方可以容得下我兒子。五年來什麼方法都試過了,每天光吃藥這件事就讓我快爆炸了。要不是沒吃藥他就一直發作,我才不管他。臺灣的醫療真的讓我很痛心,沒有一個地方救得了我兒子。」 醫師說道:「我們知道小愷的狀況,這需要一些時間,你也要給自己一點時間。」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