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學:轉化與應用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7月

再生醫學:轉化與應用

作者:付小兵,王正國,吳祖澤(主編)
出版社:人民衛生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1日
ISBN:9787117231466
語言:繁體中文

付小兵、王正國、吳祖澤主編的《再生醫學(轉化與應用)(精)》以再生醫學理論、技術或產品的研究與開發為主線,圍繞相關技術(或治療方法)、產品(或材料或藥品等)的研發內容,描述從項目重要性的陳述、問題的提出、研發過程、研發中攻克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以及在臨床前或臨床試驗與轉化應用中攻克的難點等開始,直到*終獲得專利或新藥證書或新材料批件,以及轉化為臨床應用的客觀事實等。付小兵,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皮膚損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任南開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等國內10余所大學客座教授。學術職務:擔任國際創傷愈合聯盟(wuwHs)執行委員、亞洲創傷愈合學會(AWHA)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委和咨詢委員、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委、國家高技術發展項目(「863」項目)主題專家、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全軍戰創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創傷修復與再生雜志》(WRR)、《國際創傷雜志》(IWJ)、《國際下肢損傷雜志》(ILEW)、國際《創傷治療進展》(AWC)、《再生醫學研究》(RMR)、《中國科學:生命科學》及《中華創傷雜志》(中、英文版)編委,《軍事醫學研究》(MMR)主編等學術職務。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貢獻:長期從事創傷和創傷后的組織修復與再生研究工作,主要領域涉及創傷彈道學、生長因子生物學、干細胞誘導分化與組織再生、嚴重創傷致重要內臟缺血性損傷的主動修復與再生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曾赴雲南老山前線參加戰傷調查和救治。在國際著名醫學雜志Lancet首先報道了表皮細胞通過去分化途徑轉變為表皮干細胞的重要生物學現象,與盛志勇院士一起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先利用自體干細胞再生汗腺獲得成功,為解決嚴重創燒傷患者后期的出汗難題提供了基礎,被國際同行評價為「里程碑式的研究」。培養博士生、博士后等50余人。王正國,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首批院士,我國沖擊傷、創傷彈道學、交通醫學研究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35年12月出生於福建漳州。1950年考入中國醫科大學軍醫系,1956年畢業分配至野戰外科研究所工作,現為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一級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交通醫學研究所/重慶市交通研究所名譽所長。現任國際交通醫學會主席,《中華創傷雜志》主編,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醫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中華醫學基金會常務理事,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理事。國家重點學科——野戰外科學學術帶頭人,為該學科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導師,現已培養博士后17名,博士研究生51名。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260余篇,先后主編專著39部,參編10余部。致力於戰創傷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五十余年,取得了一批國際先進以至領先的重大科研成果,為我國戰創傷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16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首批軍內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1997年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醫學科學技術獎;1998年獲美國聯合保健勤務大學MichaelDeBakey(迪貝克)國際軍醫獎,成為該獎設立以來至今獲此殊榮的唯一亞洲人;2000年獲陳嘉庚醫學科學獎和國際交通醫學重大成就獎;2002年獲第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2005年獲「十五」全軍后勤重大科技成果獎;2007年獲重慶市科技突出貢獻獎;2014年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榮立一等功1次。吳祖澤,中國科學院院士,實驗血液學家。1935年10月19日生於浙江省鎮海縣。1957年9月畢業於山東大學。歷任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94年2月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原總后勤部衛生部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輻射研究協會首任中國理事、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實驗血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副主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划專家顧問組成員、軍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實驗血液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和《軍事醫學》雜志主編等。20世紀70年代吳祖澤領導的造血干細胞動力學研究代表了中國最早的干細胞醫學生物學成就。1987年「造血干細胞群的不均一性與動力學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0年,吳祖澤與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成功完成世界第l例胎肝造血干細胞移植救治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2014年「成體干細胞救治放射損傷新技術的建立與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世紀90年代以來,吳祖澤開展干細胞和基因治療藥物研究,並積極倡導加強醫藥基礎科學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進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醫藥產業和人民健康事業的持續發展。研究成果分別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4項。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重組腺病毒一肝細胞生長因子注射液」和治療周圍動脈閉塞症的「重組質粒.肝細胞生長因子注射液」兩個基因治療藥物(生物制品一一類新藥)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已相繼進入臨床Ⅱ期試驗。在新藥創制中共獲得中國專利授權19項,獲得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專利授權10項。

第一章 再生醫學的研究現狀第一節再生醫學的回顧和展望一、再生醫學的發展二、干細胞三、組織工程四、克隆技術第二節尚待解決的科學問題一、組織工程二、干細胞三、基因治療第三節展望第二章 去細胞同種異體神經修復材料(神橋)的研發與應用第一節機遇垂青有准備的頭腦第二節萬事開頭難第三節有好的合作企業,事就成了一半第四節眾人拾柴火焰高第五節山重水復與柳暗花明第六節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的組織與實施一、周圍神經修復材料臨床試驗設計的基本要求二、去細胞同種異體神經修復材料修復單純感覺神經缺損多中心臨床試驗報告第七節神橋的問世與臨床應用第八節神橋轉化后帶來的思考一、組織工程解剖學和生理學與支架材料研發的相關性二、血管化與支架材料研發的相關性第三章 組織工程神經研究策略一、探索神經再生機制,形成「生物可降解組織工程神經構建」理論二、發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經移植物,在國際上率先將殼聚糖人工神經移植物應用於臨床,效果優良三、研制了生物力學性好、降解可調控、低免疫原性、有利於血管生長和神經導向生長的組織工程神經,發明了構建組織工程神經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四、組織工程神經修復神經缺損的微環境重建五、展望第四章 非編碼RNA與周圍神經再生一、非編碼RNA分類二、微RNA概述三、長鏈非編碼RNA概述四、非編碼RNA與周圍神經損傷五、非編碼RNA在周圍神經損傷修復方面的應用前景和展望第五章 神經干細胞技術在兒童難治性腦病治療中的轉化與應用一、兒童難治性腦病企盼有效療法二、神經干細胞的發現及特性三、神經干細胞在兒科的轉化研究四、神經干細胞研究的堅守五、結語與展望第六章 組織工程技術調節成、破骨過程防治早期股骨頭骨壞死塌陷的探索及初步臨床應用第一節立柱頂千斤——不同結構骨松質填充股骨頭骨缺損的生物力學觀察一、填塞植骨在股骨頭骨壞死中的作用二、股骨頭骨缺損內填充骨松質的研究第二節骨松質微觀結構評價方法的建立——股骨頭骨壞死骨小梁微觀結構分析一、骨小梁結構體系三維重建和計量二、股骨頭骨壞死樣本空間結構的Micro-CT評估三、股骨頭骨壞死樣本的病理改變四、小結第三節鴯鶓股骨頭骨壞死塌陷模型的建立一、創傷性骨壞死動物模型二、非創傷性骨壞死動物模型三、鴯鶓股骨頭骨壞死塌陷模型第四節組織工程技術調節成、破骨過程防治早期股骨頭骨壞死塌陷的探索一、以PLGA為載藥體局部緩釋唑來膦酸促進骨形成的研究二、復合唑來膦酸同種異體脫細胞骨基質促進局部骨形成三、組織工程仿生支架修復大范圍的骨缺損第五節初步臨床應用第七章 第四代組織工程軟骨再生技術研發和轉化第一節關節軟骨損傷及其流行病學第二節關節軟骨損傷臨床治療的困境及其原因一、軟骨細胞群的功能及特點二、軟骨細胞外基質及其特點第三節臨床常用的非細胞移植治療關節軟骨損傷技術一、鑽孔微骨折手術二、自體骨軟骨移植技術三、異體骨軟骨移植技術第四節國外開展的再生醫學治療關節軟骨損傷技術第五節解放軍總醫院研究開發的第四代細胞治療軟骨損傷技術……第八章 組織工程骨的研發與應用第九章 骨軟骨再生醫療技術轉化第十章 植物和礦物源活性物質與骨健康維護和骨折修復的轉化醫學與應用第十一章 組織工程肌腱研發與臨床應用第十二章 一波三折:磁場定向調控干細胞治療心臟病的理論和實踐第十三章 組織工程心肌臨床試驗研究相關問題探討第十四章 干細胞移植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療效優化及機制第十五章 干細胞與血管再生第十六章 組織工程皮膚研發與臨床應用第十七章 表皮細胞去分化現象的發現與汗腺再生新技術的建立與轉化應用第十八章 干細胞與肝硬化第十九章 細胞療法與肝臟修復和再生第二十章 干細胞與血細胞產品研發及應用第二十一章 單倍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體系的建立與推廣應用第二十二章 干細胞庫建設的組織與管理第二十三章 生長因子類藥物研發與再生醫學的基礎和臨床應用第二十四章 富血小板相關產品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與前景第二十五章 亞全能干細胞新藥研發與臨床轉化的探索歷程第二十六章 脂肪源性基質血管成分,干細胞的臨床轉化應用:問題和我們的對策——第384次香山會議的啟示和臨床轉化應用探索點滴第二十七章 生長因子:從實驗室研究到臨床治療的快速轉化應用第二十八章 肝細胞生長因子基因治療及產品研發第二十九章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第三十章 再生醫學與帕金森病的治療第三十一章 殼聚糖醫用制品的研制、開發及應用——從基礎研究、產品研發到臨床應用第三十二章 糖尿病足創面愈合障礙機制及生物治療第三十三章 物理療法治療慢性難愈合創面的研究進展第三十四章 真皮干細胞的研究與放射復合傷治療新策略探索第三十五章 人真皮三維重建及高仿生生物材料在創面修復中的探索與應用第三十六章 中國干細胞臨床研究、監管體系的現狀及「十三五」期間的戰略考慮第三十七章 集成創新強化創面修復專科的內涵建設第三十八章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傷口治療中心的建設與發展索引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