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善人間:慈濟五十五周年慈善見證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共善人間:慈濟五十五周年慈善見證

作者:慈濟基金會文史處
出版社:布克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22日
ISBN:978986556871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15元

慈濟共善人間五十五年,紀錄和你一起走過的慈悲歲月。
 
若沒有真誠的付出,難以帶動人。所以,我們要「共善」還要「共伴」;不只啟發人心善念,還要相伴在人間做好事。——證嚴上人
 
2021年適逢慈濟五十五周年,本書藉由曾與慈濟共同合作投入急難救助、慈善關懷的政府官員、海內外社會賢達、NGO團體、關懷個案等的採訪彙集,藉由他們親身的經歷,見證與慈濟共善合作的過程,並對慈濟提出建言期勉,呈顯出五十五年來,臺灣社會共善人間的美好歷史。

證嚴上人開示
長情大愛滿人間
 
慈濟已經走過五十五年,若依照人的歲數,五十五歲應該要很成熟了。長年以來,慈濟的慈善走入社區,尤其是海邊、山上、鄉下,只要我們接到的個案,我們無處不在,我們就會去關心。在臺灣社區是這樣做,在天下國際間也是這樣做,都是克服困難、不怕辛苦,只為天下眾生得安樂,這是慈濟人人共同的心念。
 
我自己常常反省,到底我這輩子,是否有哪裡做不對?哪裡有偏差流失掉嗎?但是我說,我這一生沒有遺憾——於德無缺,那念無失。
 
德,就是付出;這五十多年來,我常常提起:「滴水成河,粒米成籮」。是啊!就是這樣點點滴滴的累積,我們可以幫助很多地方,有人受災難時,只要慈濟看得到、聽得到、走得到,我們就可以即時去付出。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剛開始時,我探訪貧戶,看到那位孤老無依的李阿拋,他眼睛看不到,住在茅屋裡,旁邊放火爐,破掉的鍋子放在火爐上面,水放下去後,他就切,在切什麼呢?我向前去看,就是番薯根,他是去撿人家不要的、小小條的番薯根這樣在煮。
 
那時候,我的心就感覺說:「苦啊!人生怎麼這麼苦!」像這樣眼睛看不太到,又撿草來起火,火爐放在茅草屋邊,萬一火燒起來很危險。因為這樣,我們為他蓋了慈濟援建的第一間房子。
 
慈濟在很多地方都有很感人的故事,昨天感動人的故事,今天拿起來說,不論是長是短,都叫做歷史。佛陀說:「促一日為永劫。」,就是說在一天或者是一個念頭起,也許就能化為永恆。
 
感恩當年,莫忘那一念心!感覺人生疾苦、孤老無依,有病啊!誰來照顧?什麼人帶他看病呢?所以有了慈濟。我們不是口頭上的菩薩,是要真、要誠的覺有情菩薩,歡迎各位進來,我們一起再開闊更廣、更大的人間菩薩道;鋪更廣、更寬的愛。
 
慈濟是一個覺有情的世界,擴大愛、拉長情,將愛普遍於天地宇宙間,天天聽到的都是一個「愛」字,我天天發願、面對的也是愛。所以,人人共同一個愛,這種無限量愛的會合,這樣接起來,無漏洞、無縫隙,總是一個個愛不斷地重重疊疊,人人沒有私我,只有大我。因為我們若沒有真誠的付出,難以帶動人。所以,我們要「共善」還要「共伴」;不只啟發人心善念,還要相伴在人間做好事。
 
因為人生難得,得到這樣的身體實在不簡單,更難得的是生命有價值——有價值利益人間的生命,每一天都是充滿希望,也是充滿溫馨,真的很有價值感。而且成就慈濟志業,一個人不會有「慈濟」這個名稱,少數人做不起來,需要多數人,需要時間的累積,需要時間不空過;需要時間和大家的會合重疊。
 
所以,時間是何其短暫啊!我們要把握因緣,來人間,最有價值的是為我們的生命,做出對我們生生世世有利益的事!過去我們是為家庭、為事業,現在我們要為志業,回向給自己,我們要發心立願,這叫做「志業」。
 
在這樣的時代,天下地、水、火、風四大不調,這種不調和就是氣候有病了、天下山河大地有病了,無形中發生的疫情也是不調和。四大不調下,自然災害、瘟疫、饑饉三大災都有了,要緩和這樣的災情,需要人人發揮愛心、慈悲喜捨。
 
慈叫作「無緣大慈」,那些受災難人與我們無緣無故,但我們慈悲的心就是要去幫助他們,這叫做「無緣大慈」;我們還要發揮「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叫做「同體大悲」。這個時候正是我們要以同理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就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時刻。
 
喜捨呢?沒有受到災難的人,大家發大心、立大願趕緊付出,這是我一直在講的:「平安的人要發揮愛心,去幫助不平安的災難人。」
 
所以各位菩薩,我們虔誠地祈求平安,就要人人儲蓄福。「積善之家有餘慶」,家庭積善,自然平安,整個社區,家家有餘慶,就是整個社會的祥和。社會人間要淨化人心,人人就要知足、懂得造福,這就是祥和的社會;人人做好事,人人行善事,自然我們生活的空間就能平安有福。
 
※ 恭錄自 2021 年 1 月歲末祝福證嚴上人行腳開示,6 日臺東、15 日馬
來西亞連線、16日臺南、21日大林慈濟醫院等場次;及2017年《慈濟》
月刊 613 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證嚴上人開示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顏博文 執行長序
傳承 ‧ 共善 ‧ 永續
 
1966 年證嚴上人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初期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裡,開始慈善濟貧的工作,在上人精神理念的感召下,啟發無數人的愛心。
 
如今,慈濟慈善的腳步已然走過五十五個年頭,由偏遠的花蓮一隅開展至全球五大洲,迄今援助過 122 個國家地區。慈濟人秉持證嚴上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難。」之宏願,以感恩、無所求的心,日不落地於全球各地社會行善付出,關懷著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苦難眾生,適時給予支持與照護。
 
慈濟的這分初心不變,從最初傳承至今,並將走向未來。然而,現代社會急速變化,慈善的方法及內容,需要因應趨勢進行創新、改變,才能邁向永續之路。
 
慈善訪視、濟助貧病是慈濟功德會的緣起,更是慈善志業的根本。因應社會趨向高齡、貧富差距擴大,當 2020 年,全球 COVID-19 新冠疫情正炙,臺灣慈濟人除了援助各地縣市政府防疫物資及關懷防疫及隔離人員,慈濟更與各地縣市政府、各級災防機構、公益及救災學術研究等領域積極合執行長序作,深耕並擴大慈善關懷面向,優化過去單一入戶關懷貧苦個案的方式,借重公私部門及社區共同照護的多元資訊及力量,推動「安穩家園、美善社區」專案,為獨居長者及弱勢家庭進行居家安全改善、社區長者照顧、鄰里愛心共餐、貧童助學就業、原鄉健康生活、偏鄉農業復育以及其他社會慈善需求面向的協助,打造青銀共好、宜居生活的安穩家園。
 
與臺灣各地公部門與災防、公益機構的合作,除了慈善之外,更擴大至防災教育、救災平臺、生態環保、公益人文等多面向領域,期許慈濟能在臺灣公益與防護網絡中,發揮更加全面的馳援力量。
 
放眼全球,病毒危機籠罩、溫室效應持續、財富差距加大、種族宗教衝突……地緣政治越趨複雜,社會變動迭起,各項重大議題更有賴跨領域、跨機構、跨政府和民間團體協同攜手,才有機會保護地球生命共同體。在 COVID-19 疫情漫延,全球各地為防堵疫情,封城、鎖國之際,無疆域同體合作尤其重要。當救援物資調度、即時運送極度困難,慈濟基金會以現代資訊科技聯繫串接,並透過與世界醫師聯盟、國際紅十字會等 NGO、天主教明愛會、靈醫會等宗教組織接力,集全球慈濟人的資源與力量,一一克服種種艱難,防疫支援在前、續以紓困發放。迄至 2021 年 3 月為止,慈濟為全球 90 個國家地區提供超過 2500 萬件防疫援助物資;並在 38 個國家地區進行紓困發放,合計 119 萬戶次 / 500 萬人次受益。
 
2019 年,慈濟基金會委請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KPMG)協助進行「公益社會影響力」(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分析,以 2018 年「板橋靜思堂」為專案評估範圍,透過扶困救助新芽助學、人道關懷災難援助、福利服務健康身心靈、社區關懷落實在地化、接引志工培育與培力、價值倡導、理念傳承幾個面向的客觀指標調查,來衡量慈濟基金會的「社會投資報酬率」,並刊載發表於《慈濟永續報告書》。在 2018 年板橋靜思堂專案中,若依據慈濟志工自費、自假實況,以「志工無償」角度計算,SROI 高達 50.37。換言之,一份愛心支出,慈濟將發揮五十倍的社會影響力效益。
 
感恩社會各界和全球人士對慈濟的肯定,慈濟基金會對於全球人類社會的承諾與實踐,始終不變,我們期許以「全球典範」為目標,持續以「六大友善」——友善希望、友善生命、友善社區、友善環境、友善地球、友善國際,結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的志業內涵與力量,呼應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s,展現國際慈善組織風範,朝向環境永續、管理永續、組織永續、愛心永續的方向,為善盡國際公民責任和使命,持續努力。

 

作者簡介慈濟基金會文史處彙編

目次
 
證嚴上人開示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顏博文 執行長序—傳承‧共善‧永續
慈濟基金會簡介
 
【社會共善】
賴清德 現任(第十五任)副總統
馬英九 第十二、十三任總統
吳敦義 第十三任副總統陳建仁 第十四任副總統
陳菊  現任(第六屆)監察院長吳釗燮 外交部長
徐國勇 內政部長
林興春 內政部移民署副署長
柯文哲 臺北市市長侯友宜 新北市市長
盧秀燕 臺中市市長
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院長
閻雲  前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趙怡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
陳宏宇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簡又新 無任所大使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
蔡明忠 富邦集團董事長
嚴長壽 均一高級中等學校董事長
李念祖 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
侯勝茂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院長
羅國俊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執行長
王綽中 中國時報社長
黃清龍 前中國時報發行人
 
【宗教共善】
淨耀法師 中華佛教會理事長
果暉法師 法鼓山方丈
昭慧法師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劉若瑀  優人神鼓創辦人
黃誌群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
呂若瑟神父  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董事長
馬德威  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
 
【慈善共善】
生態環境保護
劉月梅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八仙塵爆慈善共善
舒靜嫻 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黃博煒 八仙塵爆慈濟長期關懷個案
醫療個案關懷
宋賢儀 臺大醫院社會工作室主任
杉林大愛的長情照護
江秀茹 慈濟長期照顧站照顧服務員
李孟慧 慈濟長期照顧站照顧服務員
植物人洗牙義診
許詩瑋 前創世基金會基隆分院院長
盲人重建關懷
張自 台灣盲人重建院院長
偏鄉服務關懷
王綠琳 新北市瑞芳國中校長
安穩家園 美善社區
鄭鵬豐 彰化縣芳苑鄉漢寶村村長
「以茶代酒」推廣
呂必賢 花蓮縣卓溪鄉鄉長
黃嘉琳 花蓮縣萬榮鄉衛生所部落健康營造員
慈善農業推廣
黃榮輝 花蓮縣豐濱國中退休校長
青年創新推動
陳昱築 臺灣好室創辦人
成瑋盛 逆風劇團團長
李應平 臺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九二一希望工程
王政忠 南投縣中寮鄉爽文國中老師
特殊教育關懷
吳星宏 彰化縣和美實驗學校校長
偏鄉教育關懷
陳月珠 花蓮縣萬榮鄉紅葉國小校長
敘利亞難民關懷
主麻‧圖拉亞(Juma Thuraya) 土耳其慈濟滿納海學校校長
阿卜杜勒‧馬力克‧懷斯(Abdul Malik Weis) 土耳其慈濟滿納海學校教師
阿哈瑪‧哈吉‧傑內德(Ahmad Hajj Junaid) 土耳其慈濟滿納海學校校友
德思寧‧莎他(Tasneem Shartah) 土耳其慈濟滿納海學校學生
 
【國際共善】
伊亞德‧阿布蒙克利博士(Dr. Iyad Abumoghli)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信仰地球聯盟董事(Director of the UNEP Faith for Earth Initiative)
阿扎‧卡拉姆教授(Prof. Dr. Azza Karam)
國際宗教和平秘書長(Secretary General Elect of Religions for Peace International)
齊圖尼‧烏爾德-達達博士(Dr. Zitouni Ould-Dada)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氣候與環境部門副執行董事(Deputy Directo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Divisio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阿曼達‧瑞麗(Amanda Ree) 
 美國紅十字會加州野火復原計畫執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alifornia Wildfire Recovery Programs)
北川‧奧黛莉(Audrey Kitagawa) 
 國際多元文化合作學院創始人兼校長(Founder and President-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Multicultural Cooperation)
湯姆斯‧阿布什(Thomas Albrecht)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駐馬來西亞代表(UNHCR Representative to Malaysia)
弗列裘‧哈布牧師(Reverend Fletcher Harper)
 綠色信仰執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 of GreenFaith)
彼得‧空德神父(Father Peter Konteh)
 獅子山共和國天主教自由城明愛會(Caritas Freetown, Republic of Sierra Leone)
甘若飛(Raphael Gamzou) 以色列駐葡萄牙大使
 
慈濟五十五周年大事記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