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自閉症幼兒社會溝通能力:家長手冊(第二版)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教導自閉症幼兒社會溝通能力:家長手冊(第二版)

作者:布魯克.英格索爾安娜.德佛札克
出版社:洪葉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11日
ISBN:9789869908948
語言:繁體中文

  此手冊是為了像妳一樣的家長──家中有互動和溝通困難孩子的家長──所寫。孩子的情況包含確診或疑似有社會溝通遲緩和自閉症類群障礙的兒童。此手冊是設計來要在ImPACT家長方案中使用。ImPACT的涵義為 「讓家長成為孩子溝通訓練的老師(Improving Parents As Communication Teachers)」。此方案並非在教導一般教養技巧,而是教導妳特定的技巧來協助兒童發展社會溝通技能。這些技巧皆有實證基礎,也就是說,都有研究支持可以有效增進兒童的社會溝通技能。許多專家在和有社會互動遲緩的兒童互動時,都會使用這些技巧,研究也顯示家長可以學會同樣的技巧來協助他們的孩子。若是合併教練指導課程可以最有效的習得這些技巧。然而,就算沒有搭配教練指導課程,妳也會發現這些訊息也是很有幫助的。此手冊為「教導自閉兒社會溝通技巧」的第二版,相較於第一版《教導自閉症幼兒社會溝通能力──家長學習手冊》,第二版《教導自閉症幼兒社會溝通能力──家長手冊》更加地易學、易用,並適合更廣泛有需要的兒童。

作者簡介

Brooke Ingersoll博士(博士級行為分析師證照)

  Brooke Ingersoll博士現任密西根州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也是自閉症研究實驗室的主持人。她至今已發表了許多和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和其家庭相關的發展與評估的報告,也致力於宣傳和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相關的社交溝通療育。同時,她也提供訓練課程給美國各州與跨國的專業人員。她和Anna Dvortcsak一同發展了ImPACT方案〔讓家長成為孩子溝通訓練的老師(Improving Parents As Communication Teacher)〕。

Anna Dvortcsak(碩士,具語言病理學臨床證照)

  Anna Dvortcsak為語言病理學家,於波特蘭、奧瑞岡州內的私人機構執業。她為家中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或社交溝通障礙症的家庭提供諮詢與訓練等服務,也提供個別化的語言治療。她同時也為美國各州與跨國的專業人員提供訓練課程。Dvortcsak也執行自閉症兒童的療育成效分析,已於專業研討會議中發表結果,同時也將結果發表在具有同儕審查制度的期刊上與書的章節中。

審閱者簡介

姜忠信

  現職︰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學歷︰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兒童臨床)

  經歷︰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兒童心理衛生中心臨床心理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精神部兒童臨床博士班實習生;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副理事長;美國Vanderbilt大學醫學院小兒醫學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自閉症中心訪問學者;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教授;政治大學身心健康中心主任;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祕書長、理事、理事長;台灣心理學會理事;中華心理學刊協同主編:臨床心理學刊副主編; 自閉症學步兒期篩檢工具(STAT)國際認證講師;丹佛早療模式(ESDM)認證治療師與Apprentice trainer

  專長︰兒童臨床心理學、自閉症、發展心理學

 

第一章  著手開始
ImPACT方案綜論
兒童將學習的技能
發展目標
ImPACT方案五大策略F、A、C、T、S
為成功作準備
布置有利成功的家庭環境
表單:社交溝通檢核表(家長版)
表單:兒童目標表
表單:日常活動時程表
表單:布置有利成功的家庭環境

第二章  專注於兒童
跟隨兒童引導
模仿兒童
表單:練習計畫表:專注於兒童

第三章  調整溝通方式
誇張化
示範與擴展溝通
表單:練習計畫表:調整溝通方式

第四章  創造機會
遊戲性干擾
均衡輪流
誘發溝通
表單:練習計畫表:創造機會

第五章  教導新技能
提示和獎賞
提示「主動溝通」
提示「理解溝通」
提示「模仿」
提示「擴展遊戲」
表單:練習計畫表:提示和獎賞
表單:練習計畫表:教導新技能

第六章  塑造互動
塑造互動
在社區中應用ImPACT方案
表單:練習計畫表:塑造互動
表單:社區活動時程表

第七章  往前邁進
更新目標
為後續成功作計畫
表單:社交溝通檢核表(家長版)
表單:練習計畫表:更新目標
表單:練習計畫表:為後續成功作計畫

第八章(選修課程) 處理兒童問題行為
了解兒童問題行為
辨識行為模式
預防問題行為
改變結果
教導替代技能
表單:問題行為紀錄表
表單:練習計畫表:了解孩子的問題行為
表單:摘要紀錄表
表單:練習計畫表:預防問題行為
表單:練習計畫表:改變結果
表單:練習計畫表:教導替代技能
表單:行為計畫表
 

審閱序

寫給本書的主角:家長

  我自己在專業生涯中第一次接觸到家長參與的療育模式(parent-mediated intervention)是Portage早期教育方案,那是1990年代初期,我在臺大醫院兒童精神部心理衛生中心(簡稱臺大兒心)的日間留院病房擔任臨床心理師時的經驗。Portage早期教育方案是由我博班的指導老師吳英璋教授介紹給我,並固定督導我的工作,讓我能在此專業中成長。此方案最早是在1987年由雙溪文教啟智基金會推廣,其基本理念是以「家庭為中心」,由訓練好的家庭老師固定去身心障礙幼兒(此方案以發展遲緩兒童為主要對象,也包括自閉症)的家庭提供在宅服務。臺大兒心的日間病房在宋維村醫師的帶領下,本就強調家長參與的重要性,當時家長之所以能帶自閉症孩子進日間病房接受訓練,其前提就是要能擔任全職訓練孩子的工作(後來隨著時代更迭,也有些調整)。我自己也在這個浪潮下,曾全心帶領家長學習教導自閉症孩子的概念與技能。因此,對我這個年代的治療師來說,「以家庭為中心」是早療工作的核心信念,接受我指導的家長,也大都在這樣的「理念及要求」下走過一段甘苦的日子。

  二十多年過去了,臺灣目前的現狀是,全國至少有五十一家醫療院所設置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遍布在二十個縣市之中,進行早療評估及療育工作(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早期療育工作的團隊除了兒童精神、復健及小兒專科醫師外,臨床心理、職能、語言和物理等治療專業,也在2000年前後陸續立法保障,建置國家級證照制度。這些年下來,民間的各種治療所林立,自費療育的市場也在臺灣蓬勃的發展中。我這樣說主要的意思是:當今任何自閉症孩子需要早期療育的幫忙,比起快三十年前的臺灣醫療及教育現狀,不知好過多少?但這麼多年下來,許多第一線的醫師們都對我表示感慨,家長參與這樣的核心理念卻在臺灣漸漸式微中,許多家長勤於跑療育,不計成本的讓孩子參與各種課程,期待這樣的努力可以不虧欠孩子。但這樣的代價卻可能面臨諸多議題:每個課程的理念及作法可能不一,使課程間無法銜接;孩子被帶往各處療育,家長與孩子常累得人仰馬翻,很難再有心力在家庭中執行療育;有些課程不允許家長參與,擴大了家長不參與的理由;當然,臺灣健保系統的費用低廉,比起自費的差距甚大,某些家長未必珍惜使用,這也是台灣醫療資源以社會福利為主軸考量的必然宿命吧!當然,不同世代家長價值選擇的差異,是否也扮演了調節的角色,也值得深思。

  不過,對家長參與療育模式的倡議,這些年來卻又從西方(主要是英美國家)傳回了臺灣,我想主要的理由之一是在英美國家要接受有品質的療育課程,費用大都不低,長期接受療育的高額給付,保險公司是不會負擔的,因此,自費的壓力其實很大!第二、當代對自然且具發展原則的行為療育模式(Naturalistic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NDBIs)的重視(本書就是NDBIs其中的一種模式),使得如何落實在自然情境中學習,特別是在家庭中,就變得特別重要。第三、許多研究報告,都提到要達到每週二十五小時的療育時數是很重要的。但這對大部分自閉症兒的家長來說,即使努力嘗試排課,也都很難達成。因此,反求諸己,或回歸家庭及社區之聲,就有其倡議空間。

  這本書的完成,我要謝謝四位年輕優秀朋友們的協力翻譯,她們是陳孟筳、倪子洛、陳思臻和蔡曉薇。特別是孟筳,在她已經忙於大學的教學研究工作後,還願意幫我將初稿的翻譯內容先做統整與潤飾,讓我心力負擔大減。當然,也要感謝洪葉文化的主編張慧茵小姐,對本書出版甚是翻譯上(特別是表格翻譯的部分)的各種協助,讓我對本書出版的品質深具信心。

  我想對任何買這本書的家長來說,您必然是重視家長參與療育的同行者,身為專業人員的一分子,非常高興您來與我們同行。這本書的理念是當代自閉症早療的主流思維之一,且實證研究上已經得到良好的支持。它淺顯易讀,以金字塔的圖式,引導讀者循序漸進學習「專注於兒童、調整溝通方式、創造機會、教導新技能以及塑造互動」等五大實務技巧,實用性非常高。當然,本書簡易介紹用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及方法來處理問題行為,符合當代醫療、心理及教育領域的潮流。未來您若能帶著這本書的概念與所介紹的療育方法,與專業醫師、治療師、老師們一同討論與學習,這份收穫將會是帶領孩子一生重要的資糧。讓我們一起為自己,也為孩子們的成長加油了!

姜忠信
於政大指南山下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