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12版)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12版)
●本書除了介紹中、小型檢驗室的傳統微生物鑑定方法外,亦介紹檢驗資源豐富之大型檢驗室最新的MALDI-TOF MS、微陣列(晶片)與次代基因定序(NGS)方法等診斷技術,並說明當前檢驗室整體自動化的發展及概念。
●本書介紹糞便之各種病原菌檢查以及產前之 B 群鏈球菌(GBS)檢查的檢體輸送培養基、直接接種培養基、增菌培養基配合移種分離平板培養基的選擇,同時,強調提升各類檢體之病原菌分離率、縮短報告時間、降低檢驗成本以及簡易的操作流程。
●蒐集國內外專家有關套組或自動化儀器替代傳統試驗,以及 MALDI-TOF MS 應用於各種臨床病原菌(腸內菌、葡萄糖非發酵性菌、退伍軍人菌、酵母菌、不常見革蘭氏陰性桿菌及厭氧菌)的優缺點,讓使用者瞭解其等的應用限制以及需要追加試驗的項目。本書特別在有關章節提供各類病原菌的菌落特徵、顯微鏡檢形態以及簡單的生化或血清學試驗作為菌種鑑定結果的輔助確認。
●本書特別強調顯色培養基(chromogenic agar)對各類檢體常見病原菌及院內感染抗藥性菌株偵測的應用。
●本書除了對各個章節提供最新的資料外,對不同檢體的培養作業流程(如血液培養、糞便培養、生殖道檢體培養或退伍軍人菌檢測的環境檢體)、梅毒、萊姆病以及惠普爾病的診斷或結果解讀加以詳細說明;此外,特別闡述2020年藥敏試驗最新CLSI判讀標準,且介紹最新的抗藥性分子檢驗技術及觀念。
●本書介紹各種病毒檢體運送的通用輸送培養基及效能評估方法,並介紹新冠病毒的qRT-PCR診斷技術。
●延續上一版的觀點,指出衛福部疾病管制署(CDC)及醫院微生物檢驗室對分枝桿菌的診斷目標不同,前者以流行病學及結核病控制為主,而後者除了結核病診斷外,仍須對各種NTM進一步鑑定,若可能,則操作藥敏試驗,不能僅以結核分枝桿菌(MTBC)及NTM兩類菌作為報告。
●再次對菌名、試劑、抗微生物劑及試驗提供英文及中文翻譯,雖然繁瑣,但為了讓台灣讀者能夠適應上述醫材名稱的中文化,也讓中國大陸讀者能夠適應其等的英文化,因此,沒有遵照科學論文的寫法(若前文提及,則後文不必再重複的建議),重複之處非常的多,無非是為了讓兩岸檢驗專家能夠方便閱讀,並使微生物檢驗技術能溝通無礙。
●醫檢人員在醫療體系中擔任「無名英雄」的角色,默默地奉獻所學,編著者認為:雖然檢驗專業逐漸地朝向自動化操作,但應將其視為一種興趣;既然入行,就做好它,要多動腦筋,靈活應用,使自己成為專業領域的「領頭羊」,全心投入;時刻維持好奇心,鍥而不捨的精神才能使命必達,展現「捨我其誰」服務病患的善心。
作者簡介
蔡文城
國立陽明大學 講座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學科及微免所 兼任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 兼任教授
台美檢驗科技有限公司 實驗室負責人
編著者簡介
序 (第12版)
韓院長序
韓主任序
第一部 微生物診斷方法導論
第1章 診斷微生物學的最新發展 3
第2章 微生物之分子診斷以及基因組學和病原體的發現 33
第3章 臨床微生物檢驗室的整體自動化 61
第4章 臨床微生物檢驗室之設立及服務 73
第5章 培養基的種類與配製 103
第6章 檢體的採集、輸送與處理 111
第7章 檢體的接種技術與培養基的選擇 125
第8章 臨床細菌檢查之意義及檢驗室與醫師護理師溝通配合措施 149
第9章 生物安全與保全及實(檢)驗室感染之預防及控制 159
第二部 臨床檢體的微生物診斷
第10章 臨床檢體培養後第一天之診斷步驟和評註 187
第11章 臨床檢體培養後第二天之診斷步驟和評註 211
第12章 血培養(Blood Culture) 221
第13章 尿液培養(Urine Cultures) 247
第14章 生殖道檢體的培養(Culture of Genital Tract Specimen) 269
第15章 腦脊髓液檢體的培養(CSF Culture) 303
第16章 糞便的培養(Stool Cultures) 319
第17章 膿、傷口及體液檢體的培養(Pus、Wound and Body Fluid Culture) 343
第18章 鼻腔檢體培養(Nasal Culture) 373
第19章 鼻咽檢體的培養(Nasopharyngeal Cultures) 379
第20章 咽喉/口腔檢體的培養(Throat and Oral Cultures) 387
第21章 痰及其他下呼吸道檢體的培養(常規檢查) (Sputum Culture, Routine) 399
第22章 痰及其他檢體之分枝桿菌(Mycobacteria)培養 411
第23章 眼部檢體的培養(Eye Culture) 439
第24章 耳部檢體之培養 447
第25章 病毒(Virus)感染之偵測. 453
第26章 微生物檢驗室的整體品質保證規劃 483
第27章 微生物檢驗室菌種的保存 503
第28章 院內感染之調查 513
第三部 病原性微生物之鑑定
第29章 臨床微生物之基本鑑定技術 561
第30章 法定傳染病及重要病原細菌在疾病擔任的角色 587
第31章 嗜氧性革蘭氏陽性球菌的鑑定 605
第32章 嗜氧性革蘭氏陰性球菌的鑑定 671
第33章 嗜氧性革蘭氏陽性桿菌的鑑定 687
第34章 分枝桿菌之鑑定及藥敏型式 743
第35章 嗜氧性革蘭氏陰性桿菌之鑑定 787
第一類 葡萄糖發酵性革蘭氏陰性桿菌之鑑定 791
第二類 葡萄糖非發酵性革蘭氏陰性桿菌之鑑定 884
第三類 不常見革蘭氏陰性桿菌之鑑定 955
第四類 挑剔性革蘭氏陰性桿菌之鑑定 982
第36章 未分類或特殊可培養的病原菌以及新發現且具有爭議性之感染源 1063
第37章 厭氧菌之鑑定 1073
第38章 Mycoplasma (黴漿菌)及Ureaplasma (尿漿菌)之鑑定 1153
第39章 螺旋菌之鑑定 1169
第40章 立克次氏菌(Rickettsiae)之鑑定 1183
第41章 披衣菌及嗜披衣菌之診斷 1193
第42章 放線菌(Actinomyces)及奴卡氏菌(Nocardia)之鑑定 1201
第43章 臨床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檢測和鑑定 1223
第44章 臨床血清學 1243
第四部 真菌的鑑定
第45章 真菌分類與鑑定技術 1265
第46章 皮膚絲狀真菌(Dermatophyte Fungi)的鑑定 1297
第47章 下表皮黴菌病(Subcutaneous Mycoses)病原真菌的鑑定 1315
第48章 醫學上重要酵母菌(Yeast)的鑑定 1327
第49章 全身性黴菌病(Systemic Mycoses)病原真菌的鑑定 1383
第50章 伺機性真菌或污染性真菌的鑑定 1389
第五部 藥敏試驗
第51章 藥敏試驗概論 1425
第52章 瓊脂紙錠擴散試驗(Agar Disk Diffusion Test) 1447
第53章 稀釋試驗 1555
第54章 偵測細菌抗藥性的篩檢試驗 1623
第55章 血清殺菌試驗 1661
第56章 抗微生物藥劑混合試驗 1673
第57章 厭氧菌之藥敏試驗 1691
第六部 培養基、染色劑和試驗
第58章 培養基 1717
第59章 染色之配方及步驟 1745
第60章 試劑與試驗 1759
參考書籍 1775
索引 1779
序
過去十年以來,臨床微生物學的檢驗技術發生革命性的轉變-MALDI-TOF MS、次代基因定序(NGS)、微陣列(晶片)、顯色培養基、PCR及其延伸PCR、16S/23S rRNA定序、檢體自動接種/劃片等新的診斷/操作技術以及檢驗室整體自動化概念的發展,逐漸被檢驗室廣泛地接受與應用。此外,2020年台灣法定傳染病也新增病原的種類,尤其是新冠(COVID-19)病毒,對微生物檢驗科室的主管及醫檢師而言,這些改變將逐漸影響檢驗室作業流程、思考適應檢驗技術的變遷以及新病原的檢測流程;同樣地,檢驗室的整體品質規劃也要隨之改變。為了使讀者能夠跟上時代腳步,第十二版內容特別新增介紹這些相關的新檢驗技術及其應用。
本書增加分子生物檢驗、微生物基因組學與新病原的發現,以及檢驗室整體自動化的章節。本書特別介紹分枝桿菌的晶片診斷技術、新冠病毒檢測檢體的輸送培養基(Virus Transport Medium)與qRT-PCR檢測技術。本書重新改寫血培養、糞便培養與生殖道培養章節,特別介紹泌尿生殖道檢體,以及糞便檢體的各種輸送、增菌及分離培養基的優缺點以及正確的操作流程,並更新CLSI藥敏試驗方法2020年的判讀標準。
本書蒐集國內外專家評估MALDI-TOF MS用於鑑定各類病原菌準確性的評估文章,使讀者瞭解其等的應用範圍與需要的追加試驗。本書在有關章節特別提供各類病原菌的菌落特徵、顯微鏡檢形態以及簡單的生化試驗或血清學試驗以作為質譜鑑定結果的確認。
同樣地,延續上一版對菌名、試劑、抗微生物劑及試驗提供了中、英文翻譯,雖然繁瑣,但為了讓台灣讀者能夠適應上述醫材名稱的中文化,也讓中國大陸讀者能夠適應其等的英文化,因此,沒有遵照科學論文的寫法(若前文提及,則後文不必再重複的建議),重複之處非常多,無非讓兩岸檢驗專家能夠方便閱讀,在沒有障礙下能彼此溝通微生物檢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