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卷三國家從來不請問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卷三國家從來不請問
國家人權博物館X春山 合作出版
胡淑雯.童偉格 主編
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
研究轉型正義的吳乃德教授曾提及記憶的社會化過程,以二二八事件來說,面臨兩個階段,一個是解嚴前後要求恢復記憶、挖掘真相,第二個階段則是歷史的闡釋競爭,也就是歷史的政治作用以及責任。至今,轉型正義仍處在第二階段的不斷分歧中,其工作往往經歷再一次的政治與族群衝突。因此文學與藝術將是追求記憶第三階段的路徑,也就是在文藝創作的昇華與對話中,解除政治僵硬的歷史詮釋,讓當代與未來世代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對歷史與人性擁有寬廣與複雜的認識。這些傑出的文學作品源自臺灣獨特的歷史經驗,所透顯的美學與政治、歷史命題,將使我們理解,記憶不僅是政治、歷史的資源,也是美學與創作的資源。
史學家蘭克曾說,歷史要寫得像過去發生之事一樣真實。「那過去發生之事如何像『歷史』一樣真實?」有時是來自虛構。在過去被壓抑如同真空的時代,虛構作品以其最大可能性與豐富的意象,在一片空無中傳出回聲。所以虛構在記憶的現場,重要性等同史料。主編胡淑雯與童偉格不局限於白色恐怖的定義,選出三十位作者,發表時間自一九四八年(吳濁流〈波茨坦科長〉)橫跨到二○一七年(黃崇凱〈狄克森片語〉),而從卷一起首之作郭松棻〈月印〉,到卷四壓卷之作賴香吟〈暮色將至〉,這些作品使我們得見在戒嚴體制逐步生成、強化與轉變的漫長過程中,臺灣跨越數個世代的小說家如何連綴創造力。
█卷三 國家從來不請問 那隻看不見的黑手
舞鶴 逃兵二哥
施明正 渴死者、喝尿者
李喬 告密者
林央敏 男女關係正常化
瓦歷斯•諾幹 城市殘酷[節選]
林雙不 臺灣人五誡
苦苓 黑衣先生傳
吳錦發 消失的男性
楊青矗 李秋乾覆C.T.情書
平路 玉米田之死
劉大任 浮游群落[節選]
本卷將國家機器運作衍化於各層面。人為什麼要當兵?為什麼要對銅像敬禮?又為何要彼此告密?從身體實質的痛楚、心靈的恐懼到精神分裂自我的消弭,大寫的國家之下,是連串的地獄變。
本書特色
一、 白色恐怖小說選終於問世。《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為國家人權館與春山合作出版選集,由胡淑雯、童偉格兩位小說家主編,從近兩百本作品中,選出三十位作者。這套作品包含四卷不同主題,在閱讀傑出文學作品的同時,將深入瞭解白色恐怖與戒嚴體制如何深深影響臺灣的各個層面。
二、 各卷的安排順序有其意義,不只是文選的並置,在各卷的主題下,這些作品彼此呼應,產生關聯,如吳濁流的〈波茨坦科長〉,描述從中國大陸來臺的科長做了許多貪汙的事情後,想逃去香港。下一篇邱永漢的〈香港〉則描述逃亡者們拋家棄子從臺灣出逃到香港如何靠招搖撞騙改變人生。
三、 製作作品大事記。每一個作品均寫出首次發表時間,因為這呈現作家如何回應當下與歷史的狀態,因此各卷雖然以主題分類,但會另外製作所有作品的編年時間,看出歷史與文學的對位關係。
作者簡介
舞鶴(一九五一~)
臺南人。著有《悲傷》、《思索阿邦.卡露斯》、《十七歲之海》、《餘生》、《鬼兒與阿妖》、《舞鶴淡水》、《亂迷》。二○一一年,《餘生》法文版Les Survivants由巴黎ACTES SUD出版公司出版;二○一七年,英文版Remains of Life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
施明正(一九三五~)
生於高雄。因「亞細亞聯盟」案被關,在獄中開始寫作,投稿《臺灣文藝》。一九六五年出獄。一九六七年第一篇小說〈大衣與淚〉發表於《臺灣文藝》。一九八一年以小說〈渴死者〉獲吳濁流文學獎佳作,一九八三年以小說〈喝尿者〉獲吳濁流文學獎正獎。一九八八年因絕食聲援其弟施明德而去世。遺作包括:《島上愛與死》、《施明正小說精選集》、《魔鬼的自畫像》、《施明正詩畫集》
李喬(一九三四~)
本名李能棋。新竹師範學校畢業,任教中小學、苗栗農工等校長達二十八年。一九八三年退休專事寫作與評論。曾任《臺灣文藝》主編,臺灣筆會會長。著有小說《飄然曠野》、《戀歌》、《人的極限》、《山女》、《痛苦的符號》、《寒夜》、《白蛇傳》,新詩《臺灣,我的母親》,與多部論述作品。
林央敏(一九五五~)
嘉義縣太保市人,一九七七年移居桃園市迄今。曾任小學、大學教師、臺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現任《臺文戰線》文學雜誌社發行人。著有《睡地圖的人》、《蝶之生》、《蔣總統萬歲了》、《菩提相思經》、《收藏一撮牛尾毛》、《家鄉即景詩》、《臺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等詩集、散文集、小說集、劇本集、評論集、傳記、字典共三十餘冊。
瓦歷斯•諾幹(一九六一~)
泰雅族人,出生於臺中市和平區Miho部落(今自由里雙崎社區),屬於Pai-Peinox群。漢名吳俊傑,曾以柳翱為筆名。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畢業,曾任教於花蓮縣富里國小、臺中縣梧南國小(1987)、豐原國小(1989)、臺中市自由國小、並於靜宜大學、成功大學臺文所、中興大學中文系兼任。早期曾用瓦歷斯.尤幹為族名,後來返回部落投入田野調查,發現名字拼音上的錯誤,而正名為瓦歷斯·諾幹。目前專職寫作。
林雙不(一九五○~)
出生於雲林沿海的東勢厝。本名黃燕德,一九九五年改名黃林雙不。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曾服務於遠景出版社、員林高中與擔任屏東縣教育局局長。中學時代以「碧竹」為筆名,發表詩、散文、小說,筆尖帶著感性生活的抒情。一九八○年改筆名為「林雙不」,著有小說《筍農林金樹》《大學女生莊南安》《小喇叭手》《決戰星期五》《大佛無戀》等作品。
苦苓(一九五五~)
本名王裕仁,祖籍熱河,宜蘭出生,新竹中學、臺大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學教師、雜誌編輯、廣播電視主持人。著有小說《外省故鄉》等多部作品。
吳錦發(一九五四~)
高雄美濃人。中興大學社會系畢業,曾任文建會副主委、屏東縣文化處長,現為快樂聯播網主持人。小說、散文著作十多部,詩集三部,政治文化評論集十部。著作、、曾拍攝為電影、電視劇,作品有英、德、日、韓、等翻譯。
楊青矗(一九四○~)
出生於臺南縣七股鄉一個世代務農的貧困家庭。後來父親到中油高雄煉油廠任消防隊員,所以十一歲隨父母遷居高雄。一九六一年父親不幸殉職,被以撫恤遺族身分進入高雄煉油廠工作了十九年,在此寫下《在室男》、《工廠人》、《工廠女兒圈》等以農民、工人為主角之小說著作,並跨足工運及政治,一九七九年因美麗島事件入獄四年,出獄後專注臺語語文與研究,編著有《臺華雙語辭典》、《臺灣俗語辭典》、《臺詩三百首》等。
平路(一九五三~)
本名路平,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小說家、專欄作家,曾任職中國時報主筆,並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著有小說集《黑水》、《行道天涯》、《婆娑之島》、《東方之東》、《何日君再來》、《椿哥》、《蒙妮卡日記》、《百齡箋》、《凝脂溫泉》、《五印封緘》、《玉米田之死》、《禁書啟示錄》等,以及多部散文與評論作品。
劉大任(一九三九~)
臺大哲學系畢業,早期參與臺灣的新文學運動。一九六六年赴美就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研究所,一九六九年獲碩士學位并通過博士班資格試。一九七一年因投入保釣運動,放棄博士學位。一九七二年入聯合國祕書處工作,一九九九年退休,現專事寫作。著作包括小說《晚風細雨》、《殘照》、《羊齒》、《浮沉》、《浮遊群落》、《遠方有風雷》、《枯山水》等,與運動文學、散文與評論等多部作品。
國家人權博物館
二○一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總統府公布《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歷經多年籌備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於二○一八年正式成立,除持續推動威權統治時期相關人權檔案史料文物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及國際交流工作外,亦擴大支持各種人權議題及當代人權理念實踐推廣的組織發展,展現臺灣追求落實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的決心。二○一九年,人權館成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Asia-Pacific),與國際人權思潮接軌,促進民主與人權理念的推廣及深化。
編者簡介
胡淑雯
一九七○年生,臺北人。著有長篇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短篇小說《字母會:A~Z》(合著)、《哀豔是童年》;歷史書寫《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主編、合著)。
童偉格
一九七七年生,萬里人。著有長篇小說《西北雨》、《無傷時代》;短篇小說《字母會:A~Z》(合著)、《王考》;散文《童話故事》;舞臺劇本《小事》。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序
寫在《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出版前
胡淑雯 編序 倒退著走入未來
童偉格 編序 空白及其景深
卷三導讀 國家從來不請問 童偉格
舞鶴 逃兵二哥
施明正 渴死者、喝尿者
李喬 告密者
林央敏 男女關係正常化
瓦歷斯•諾幹 城市殘酷[節選]
林雙不 臺灣人五誡
苦苓 黑衣先生傳
吳錦發 消失的男性
楊青矗 李秋乾覆C.T.情書
平路 玉米田之死
劉大任 浮游群落[節選]
編輯說明與誌謝
作品清單
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大事記
導讀
國家從來不請問
初夜,在蚊蟲叮咬中,我想到,徹底的叛逆是自我救贖唯一、根本的形式,只怨自己忘了帶蚊香上來。第二夜搔著腫癢,尤其是大腿內側和腋窩的痛癢,我感到,兵役制度是一個大王八,必要強姦每一個處男,在每一個男人身上留下污辱的痕跡,幾乎空了的胃翻絞著渴求早餐的大饅頭,嚥著口水我凝望海茫茫的星,為什麼人一出生便要隸屬某個國家,為什麼國家從來不必請問一聲你願不願意當它的國民?-舞鶴,〈逃兵二哥〉
《讓過去成為此刻》卷三共收錄十一位小說家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之一,是探究國家體制對人的形塑能力。這種形塑力,有其顯在的時延性,意思是:即便是在體制已經開始鬆動、或已明確走向瓦解的情況下,體制對人所造成的創傷癥候,依舊可能更長更久地,留存在個人記憶,與集體文化中。意思亦是:暴力體制相對容易終結,然而,對見歷者而言,暴力所導致的創傷,會浸潤群體生活條理,且內塑了倖存之人的餘生體感,而難能簡單祛除。這也是為什麼,在小說家們的文學敘事中,猶然可見的癥候,更具體表徵了暴力未滅的實態。小說話語的留挽,幫助我們察明:一個平寧年代將不可能真正到臨,除非,是當最後一縷事關體制暴力的記憶,都業經傾訴、聆聽與知解之後。
在當代,當我們討論「體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作用時,哲學家傅柯的權力理論,應是我們必備的基礎工具。如《規訓與懲罰》等書所示,因傅柯的啟迪,我們得知國家體制,施加在每位國民身上的,是全生命時程的治理:從個人存有權,直到死亡權的合法性頒告;從國民教育內建的言行模造,直到每一階段、每道考選關卡的合格化選汰;從生殖管理,直到每日營生的經控與稅徵;我們一生所有細節,無一,不體現國家體制的必要參與構作。國家的另類情深,顯示它將國民視作「虞犯」(有犯罪之虞的人)的絕對意志。國家的絕對意志,展現在它永遠否定自己國民,竟可能具備成熟的自我治理能力。
由此,國家「從不請問」、也不容質疑地,布防國民於種種質同形異的權力場所之內:對不同個體而言,國家,可能形同徒刑無期的校園、獄所或營舍。若循此分析,則更簡單說來,戰後臺灣戒嚴體制的特殊性之一,是在它以世上罕見的漫長時間,將上述「無期」假說,給一天一天落實為集體日常了:一方面,「動員戡亂」的臨場設定,悖論地,賦體制之臨時治理權力,以恆久的法據;另一方面,體制治下的全體國民,則被規訓為永在習戰,永遠,被封印在準備熱血獻身的不成熟狀態中。絕對摯愛國家的深情,是我們被允許的唯一一種「正常」精神癥狀。我們,集體經驗了一個長達近半世紀的法定青春期。
做為本卷開篇,舞鶴的〈逃兵二哥〉,直指戒嚴體制中,最具全景象徵性的一個權力場所:軍營。除了全景喻說體制,〈逃兵二哥〉的獨特之處,還因舞鶴書寫,將岸然強調聖潔而無私慾的體制訓導,與最形下、最私密的身體在場痛癢,做了極矛盾、卻也極融洽的締結:當被禁之慾肉身可感、舉步隨行時,逃兵一員,驗證了國家牢籠,本質上無可脫出的事實。當這般肉感漫漶監獄,這另一權力場所時,我們看見施明正的〈喝尿者〉與〈渴死者〉,這一組對照篇章。在此,卑猥肉身就地神聖,因那是人之自由意志的僅剩自經區:渴生者日日自體循環、自灌尿溺;求死之人則兀自屁股懸空寸許,「執著而堅毅地把自己吊死」。
當監禁感訓隨行感戴恩威的獲赦之人,形同其後的固著體感時,我們讀到楊青矗的〈李秋乾覆C.T.情書〉。小說裡的「我」,終身在激昂的理想陳說,與冷冽恐懼裡反復煎熬,彷彿從前那場刑訊,才是未滅的戀人絮語。
關於權力場所,學校,實是小說家們書寫的主要對象,如本卷所錄之林央敏〈男女關係正常化〉,與林雙不的〈臺灣人五誡〉。前者以師院生為主角,描述在中美斷交前夕的惘惘氛圍中,主角如何諧擬官方修辭,以衝撞保守而倒退的校園。後者則演繹高中教師,對校內黨國意識形態的獨力抵抗。兩者,皆呈現不懈地追求進步價值的樂朗精神。瓦歷斯.諾幹的〈都是銅像惹的禍〉,亦以詼諧筆調,直笞黨國教育對校園的滲透實況。相對於前述樂朗追索,作者的〈遺失的拼圖〉及〈櫻花鉤吻鮭〉,則與〈都是銅像惹的禍〉,集結為針對原住民存在狀況的懷憂洞視:當國家君臨原民生活領域,這整個體制,持恆是一處毫不寬容的教育場,不及格者,成為原鄉流徙的亡魂;倖存者亦只能懷愧自錮,如族裔裡的異類。
本卷最後所錄,劉大任《浮游群落》三章節選,則將上述校園書寫系譜,前推至一九六○年代的歷史現場。小說裡的大學生,猶誠摯而自苦地思辨著對社會改革而言,「民族」與「階級」論題孰為重;而相對於繁複思辨,他們行動能力的貧弱,亦具現了時代青年的如實躊躇。
潛伏於知識圈,在《浮游群落》中,最果決無惑的情治密探這一原型角色,我們則可藉助李喬的〈告密者〉,與苦苓的〈黑衣先生傳〉,來相對複雜地,探索體制協作之人的中介狀態。〈告密者〉以主角的全生命懺情錄,展示受體制輾壓之人,如何擬仿體制,從而獲得擺布他者生命的特權,並因逼真擬仿而錯亂。〈黑衣先生傳〉則以「我」的旁觀側錄,見證「我」所痛恨的告密者,原來,僅是一抹「因我存在而存在」的身影。這是說:浸染同一體制,人人無法全然自清與自由;某種意義,那「卑鄙」的他者必然即為「我」。
由此,若以上述中介狀態為依據,重探本卷所錄作品,則我們可知:小說家們各自調度的角色敘事,引領我們觸及的實況,毋寧即是「體制化」作用,深入人心內裡的廣袤強效。事實上,從明白的反烏托邦小說,如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到繁難的紀實論述,如鄂蘭的《極權主義的起源》,我們都能在其中,讀到反復出現的分析:極致化的體制,是一場以恐懼、仇恨和絕對信仰來驅動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在此,沒有純粹無涉體制的他者。如《一九八四》的主角溫斯頓:當父親突然失蹤,母親立刻木然地接受,「並沒有表現出驚訝或深沉的哀悼」,而他亦因此而不多追問伊刻,他一併明白,做為平靜自保的旁觀者,他已然默許了體制凌駕於身的事實。
在此,渴望消失,成為人之想豁免於體制的,一種絕不可能的純粹悲願。本卷收錄的吳錦發〈消失的男性〉,和平路的〈玉米田之死〉,均循此悲願,成全主角的形變:前者任「李欲奔」孤自羽化,哀鳴拜別,飛奔向再毋須應付監審的異境;後者讓「陳溪山」,最初陳躺於索引故土的異地,最終隱匿己身,成為無從稽查的謎團。兩者,皆逆寫舞鶴〈逃兵二哥〉中,逃生者的挫敗,且也將本卷各篇章,合幅為一種主要在「凝望海茫茫」,以不可見的自死,直證暴力之不可見性的內省詩學。
童偉格
逃兵二哥舞鶴◎一九九一年首次發表於《文學臺灣》創刊號1我讀大一那年,二哥開始他的逃兵生涯。在他入伍四個月後,春節放假,他沒有回去。某日清晨,獵人來按門鈴,他只穿內褲出去應門,開了門縫的同時獵人撞破門,他回身就跑,想從樓上的窗口跳到隔鄰的石綿瓦,剛踏上樓梯半階,獵人攫到他的腿,其中一個用掌刀狠狠劈下去,他當下仆倒在梯階,獵人撲上去跨住他的頭。這初次的逃兵生涯,歷時三十五天又九個小時。這個紀錄,雖不頂光彩但也不輸人了,多的是挨不到三、五天,就被無聲無息的獵人撲倒。二哥不服氣,若不是當時體貼新婚懷孕的二嫂,他不會頭腦壞到自己去應門,可以想見獵人剛到樓梯口,他早已飛過連綿的屋瓦跳到大路上。說這些話的二哥,走在軍營內通廁與通廁間的小徑上,那時他剛自軍監回役,母親要我這個家中唯一的大學生去開導他。他領著我見識通廁,一幢又一幢,他說著話,幾乎沒有我插嘴的餘隙。幾年後,我在新兵訓練中心品味了通廁的滋味。為了不讓自己飽讀詩書的眼睛撞見廁溝通道中的屎堆,我習慣在蹲下前先剝下眼鏡,放入褲袋。有回,就在蹲下時,眼鏡掉落廁溝,歇在不知誰的黃褐的糞窩上。我猶豫了有數十秒之久,注視著眼鏡:它底下的糞窩在水流中慢慢蝕毀,而新的糞團不斷攏聚上來,圍成糞的鏡巢。我不知該放棄被汙穢了的眼鏡,還是保住能看得清楚的眼睛︱忽地我趴下眼臉,延手撈起眼鏡,同時這廁溝坑了我某種類乎尊嚴那樣的東西。2我撈起屎鏡的這時,二哥正在第三次的逃兵中。在通廁間的小徑上,二哥說他正等待一個逃兵的理由。是理由,不是機會,機會多的是,理由好對自己和別人交代。他很快找到理由,距他初回役不過一個半月;午休後點名他賴在鋪上,值星班長尋到踢了鋪板一腳,他躍起身一拳撂倒對方。母親諒解這樣的理由,要是那一腳踢中二哥的要害,那她不是白養了這個兒了嗎。在稅捐處當稽查的大哥不以為然,他說逃兵比如逃稅,都是一種食髓知味的劣根性在作祟。我當時不知贊成或反對,但後來入了軍隊也有一拳撂倒人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