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歌舞伎町:新宿,另一段日本戰後史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台灣人的歌舞伎町:新宿,另一段日本戰後史
首次釐清的歷史,珍貴的時代證言(與老照片)
「台灣人深愛著歌舞伎町,對歌舞伎町引以為豪。對歌舞伎町的台灣人而言,歌舞伎町就是一切,要跟誰喝酒、聚餐,一定選在歌舞伎町。有朋友從台灣來,也一定帶來歌舞伎町,把錢花在這裡。不過日本人就不一樣了,歌舞伎町是工作的地方,要花錢的話就去赤坂或銀座了,對吧?」
──戰後第一代的台灣人就是如此地深愛歌舞伎町。
到二戰結束為止,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八萬餘人被迫以「日本兵」身分參加戰爭,在戰前也有許多人前往日本「內地留學」。
戰後形勢丕變,遭取消日本國籍、一貧如洗,成為「外國人」的台灣人,最終在新宿車站前的黑市累積財富,並朝著在廢墟上打造娛樂城的歌舞伎町邁進。
歌舞伎町的鬧區歷史,從昭和二○年代末才剛展開,在昭和三○年代中期左右還算是新生市鎮。提到新宿,人們仍以東口為重心,而及早跨進歌舞伎町這個新生市鎮的,就是台灣人。
本書作者採訪了多位耆老,盡可能還原了台灣人在歌舞伎町的歷史;二戰後選擇留在日本的台灣人、選擇返回日本的台灣人,隨著歌舞伎町的都市規劃成形,尋找在戰後貧瘠的日本營生的辦法;台灣人的團結、經商的獨到眼光與創意,與今天的新宿之所以成為新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好評推薦
“曾幾何時,娛樂和生活在這可被視為是同義詞,穿梭在商店街不同店家裡的,不只有當地的居民,更有遠道而來的觀光客們,而那些戰後第一代的台灣人與當地的日本人們共同協作經營,一步步將她打造成為歌舞昇平的象徵,百媚千嬌的風華年代,即使非法之事仍在發生,暴力集團無處不在,也從未令人卻步,反倒成為近似妝容的陰影線條,讓歌舞伎町的樣貌更為立體動人。或許這也正如椎名林檎在九年代出道時所推出的單曲〈歌舞伎町女王〉中的歌詞描述:「走出JR新宿車站東口,那裡才是屬於我的庭院、如大型遊樂場般的歌舞伎町。今晚開始,那個身為女兒的我,將會在這街區成為女王。」”──文藝月刊《圈外》總編、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
作者簡介
稻葉佳子(Inaba, Yoshiko)
1954年生。法政大學大學院設計工學研究科兼任講師,博士(工學)。從事過都市計畫顧問,2008年起擔任NPO法人神奈川外國人住房支援中心理事。2012年起成為新宿區多文化共生社區營造會議委員。著作有《大久保 都市之力—多文化空間的動態性》(學藝出版社)、《外國人居住與變貌之街》(共著,學藝出版社)、《郊外住宅地的系譜—東京的田園烏托邦》(共著,鹿島出版會)及其他。
青池憲司(Aoike, Kenji)
1941年生。電影導演。執導作品有《Benposta 兒童共和國》(獲頒日本天主教電影獎)、《琵琶法師 山鹿良之》(獲頒每日電影大賽—紀錄文化電影獎)、《野田北部—鷹取的人們》全14集(獲頒日本建築學會文化獎)、《阪神大震災 活在重生的每一天》、《活在3月11日~石卷門脇小學、人們、話語~》、《海嘯後的時程表~石卷門脇小學,1年記錄~》、《前往尚未見過的城鎮~石卷・小社區的故事》。
譯者簡介
黃耀進
內容力公司共同創辦人,翻譯工作者。單譯著作有《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活著回來的男人》、《我住在日語》、《機場時光》等;共譯作品有《東京審判》、《半生記》、《「他們」的日本語》等作品。
1960年左右的新宿地圖
1970年左右的歌舞伎町地圖
專文推薦 自空襲之中浴火重生,綻放歌舞昇平的風華年代──歌舞伎町的前世今生
序章 一個歌舞伎町,兩種故事
不斷被傳頌的歌舞伎町史/始於花道通某閣樓的故事
第1章 〈倫巴〉的青春:一九四五-四九•從乏力到甦醒
前往日本內地留學的「任性少爺」/從黑市開始的戰後重建/「倫巴」咖啡館時代/新宿西口市場的「中華街」
第2章 從「地球座」開始的歌舞伎町:一九四五-四九•理想與停滯
鈴木喜兵衛描繪的理想社造/林以文與「地球座」的相逢/仍未見雛型的城鎮/從「芙蓉館」到愛情旅館街
第3章 「歌舞伎町」的前夜:一九五○-五四•從焦躁到光明
「博覽會」盛宴之後/站前「黑市」離去,「青線」進入歌舞伎町/承繼紅風車的「新宿劇場」/靠柏青哥與雞肉串燒大發利市的新宿西口市場
第4章 「宿文化」中的台灣華僑:一九五五-六四•從前兆到興隆
源自名曲喫茶的「宿文化」/娛樂之城與生活之城/新宿西口市場的消失
第5章 台灣人鍾愛的「歌舞伎町」:一九六五-七四•成熟與轉變
成為華僑街的花道通/歌舞伎町的「那些台灣華僑」/逝去的戰後
終章 持續開發的歌舞伎町
後記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專文推薦
自空襲之中浴火重生,綻放歌舞昇平的風華年代──歌舞伎町的前世與今生
被周圍人潮夾擠出電車,擁擠的月台上魚貫向前,自頭頂打下的日光燈,與灰階的水泥地板、乳白色的牆面,形塑出車站通道內才有的「空間感」,趁著列車進站爾後又離站的間隙,如被養鴨人家驅趕的鴨群一般,由低窪處以短、快而碎亂的步伐,循著多色的指標方向疾行趨走,然後在一片亮光之中, 拚命地尋找、蒐集著綠色的「新宿」字樣,這過程簡直就像食品製造工廠的生產線,不容許輸送時有片刻的遲疑或停滯。
步出JR新宿車站的東口,從站前廣場稍微往東,紀伊國書店的本店與大型電器行BIC CAMERA就在兩旁,越往新宿三丁目的車站靠近,伊勢丹新宿店和OIOI百貨迎面而來,彷彿兩頭時尚巨獸,各自屹立在十字路口,伺機向等待穿越馬路的人群投以飢渴的視線,隨時準備藉現代風的「產品」入侵並占據人們的日常。三菱UFJ銀行新宿分店前,一到週末搖身一變成為一處得以稍作休憩、等候的領地,避開人潮車流,這裡的視野或許最好。若再稍微走入靖國通兩側的巷子內,異國料理的餐廳、日式居酒屋,卡拉連鎖店羅列成行,「方向感」於此輕易地就能失能、失效。
這裡究竟是廉價的商務旅店,還是帶點禁忌氣息的愛情旅館?兼職派遣員穿上特色服裝,使出魅惑的話術本領,與往來過客攀談、搭訕,手上還緊抱厚重的傳單及店卡,甚至還有可以參考指名的資料夾──今晚想點的是哪一道?伸手一抽,抽到的是與國王、皇后的一夜溫存,還是鬼牌等級的帳單?或許就連台灣人自己可能都不會相信,與繁華夜生活幾乎劃上等號的「歌舞伎町」之所以能拔地而起,並發展至今日規模,其幕後的推手,其實是那些我們既陌生卻又熟悉的在日台灣人。
事件,亦是記憶一座城市樣貌的方法之一
二○一七年年底左右,日本驚爆一起駭人聽聞的「座間九屍命案」,就連英、美、韓等國外媒體都競相報導,經過警方的追查,當時二十七歲的嫌犯白石隆浩在案發之前,曾經是在新宿車站往歌舞伎町──那條被稱為「星探大道」──上負責勾搭遊說並仲介女性從事色情行業、所謂人力仲介公司的「星探」。與他交往過的女性們表示,他是一個待人溫柔又可以信任的人,但也有人認為他其實是話術高超、工作散漫。而該事件自從被媒體報導以來,似乎又讓那個藏匿在朦朧月色與霓虹燈光之後,被稱為是日本第一紅燈區的「歌舞伎町」,再次以異色的姿態被帶到世人面前。
即使在日本的Live House酒吧、酒店等營業場所,其實並非都能隨意「跳舞」,營業的店家得先申請到特定許可才行,且營業時間的規定也十分嚴格,這些都與戰後(一九四八年)所制定的「風營法」有很大的關聯。夜幕低垂後的糜爛頹廢、享樂放縱,連帶也是許多包含毒品交易、暴力犯罪的最佳溫床。過去,在石原慎太郎擔任東京知事期間,曾經實施大規模的「歌舞伎町淨化作戰」,目的是為取締違法的色情店家、管制非法滯留的外國人,以及驅離暴力黑道分子,從那之後,歌舞伎町的街頭陸續開始裝上監視用的攝影機,並禁止「星探」在街上拉客的行為,這也促使違法的不肖業者轉往更為地下的運作模式。然而,歌舞伎町的街道卻從未因此變得更加安全或平靜。
另一起對此區發展帶來重大影響的事件,是發生在二○○一年的「歌舞伎町大樓火災」──一棟出入十分複雜、住商混合的大樓「明星五十六」──事發當天的凌晨,位在三樓的麻將館「一休」,在員工打開大門後突然發生爆炸,火勢隨即沿著樓梯通道向上蔓延,大樓內雖裝有火災的自動警報器,但由於常常故障已關閉了電源;二、三樓沒有裝設逃生避難設備,四樓雖有安裝卻早已不堪使用。少數人跳樓逃生,但其餘四十四人因吸入過多濃煙、一氧化碳中毒而亡。這場發生在日本戰後的嚴重火災,也是東京建築物火災事件中死傷人數最多的案例。事發之後,當時的首相小泉純一郎下令徹查,也因此修改消防法規,除加重法律責任外,更要求加強消防意識。
曾是迷宮般的慾望天堂,卻因事件而被貼上標籤
在迎來泡沫經濟之前,歌舞伎町一帶曾是正值年少輕狂的世代們徹夜狂歡、如迷宮般的慾望天堂,這對於經歷過七○、八○年代的日本人來說,當時的歌舞伎町至今依舊在他們記憶中留有相當鮮明的印記,那是與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另一片截然不同的喧囂光景:各種流行的元素與潮流文化匯集於此,不管是從廣播、電視或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所接收到的,包含音樂風格上的轉變,再到電影、電視節目的內容,或是前衛的藝術表現,同時亦與文學交相輝映,激盪出許多燦亮如剔透晶瑩的代表作品。
那些年,宛如不夜之城的傳說,是在「歌舞伎町迪斯可獵豔殺人事件」(一九八二年)發生之前:翹家的國中少女與同性好友,徹夜流連、在歌舞伎町的數間迪斯可舞町和喫茶店之間放縱自己,途中被一名自稱名校的大學男子搭訕,說是要開車帶她們去附近兜風。隔天接近中午時分,只有其中一名少女逃過一劫,另一名則是被發現倒臥在自行車道旁的竹林矮叢裡,雙腳的阿基里斯腱還被切斷,明顯地限制其行動,兇器與作案的工具都遺留在現場,加上相關的證詞與口供,拼湊出來的是一份極為清晰的犯人側寫檔案,卻始終找不到他的蹤影,就這樣過了法律追訴期限。自此之後,「風營法」便將這些聲色場所的營業時間限制在午夜十二點之前,迪斯可舞廳的熱潮與文化一度衰退。
五光十色的不光只是那些飲酒作樂,當然也有男歡女愛的快活之事,這也是歌舞伎町之所以成為歌舞伎町,且讓不同世代的人願意為之沉淪的誘因之一。但在光鮮亮麗的背後總有更陰翳幽暗的一面。讓歌舞伎町與「恐怖」劃上等號、更被世俗大眾貼上標籤的理由,還得加上另一件發生在一九八一年的「愛情旅館連續殺人事件」──短短數月之間,陸續有數名女子遭人殺害,並陳屍在歌舞伎町的愛情旅館房間中,當時因旅館內並未裝設監視攝影機,即使嫌犯的畫像公布在電視上,事件也同樣過了法律追訴期,成為另一件未解的懸案。後來不只在廣播節目上,就連兒童文學作家也在散文作品中提到,「歌舞伎町」是一處不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危險之地」。
在歌舞伎町成為她自己以前
在「歌舞伎町」成為她自己之前:二戰時,這一帶因為東京大空襲,瞬間陷入火海,一切變得荒蕪而面目全非,明治以前這裡還只是一處低窪的溼地,曾作為養鴨場,後整地改建為女子學校。自空襲中她浴火重生,並在災難後迅速復興重建,甚至被稱為「全首都復興的月桂冠」幕後的大功臣,而這一切都必須歸功於一群在日台灣人的落地生根,他們的存在也間接孕育出歌舞伎町的樣貌。
被喻為是「歌舞伎町華僑御三家」的林以文、林再生、李合珠等人,組織同胞買地購房,再加上其他陸續從台灣返回內地的台灣人,人脈與資源慢慢匯流成河,像是為這塊已經貧瘠了許久的土地,重新注入一股活水。交通建設隨著市鎮街區的發展依序到位,道路的劃分也對應到地面上的大樓建設逐漸微調,轉眼之間人潮開始聚集回流,從一無所有到萬丈高樓林立的景象,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金錢、人脈的疏通往來,與政治或政府所規劃的都市發展計畫之間的拔河與妥協,包含劇場、餐廳到電影院,到旅館、酒吧夜總會,以及聚集許多文人藝術家的名曲喫茶店,自此以後,歌舞伎町終於有了屬於她自己的黑夜與白天。
曾幾何時,娛樂和生活在這可被視為是同義詞,穿梭在商店街不同店家裡的,不只有當地的居民,更有遠道而來的觀光客們,而那些戰後第一代的台灣人與當地的日本人們共同協作經營,一步步將她打造成為歌舞昇平的象徵,百媚千嬌的風華年代,即使非法之事仍在發生,暴力集團無處不在,也從未令人卻步,反倒成為近似妝容的陰影線條,讓歌舞伎町的樣貌更為立體動人。或許這也正如椎名林檎在九年代出道時所推出的單曲〈歌舞伎町女王〉中的歌詞描述:「走出JR新宿車站東口,那裡才是屬於我的庭院、如大型遊樂場般的歌舞伎町。今晚開始,那個身為女兒的我,將會在這街區成為女王。」
館長(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月刊《圈外》總編,文章散見各藝文媒體平台)
序章・一個歌舞伎町,兩種故事 不斷傳頌的歌舞伎町史 二○一五年(平成二七)四月、日本於太平洋戰爭戰敗後的七十年,歌舞伎町再度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因為,這裡突然出現巨大的哥吉拉。 歷經泡沫經濟而失去的二十年,歌舞伎町至今仍飽受不景氣這種病症的侵蝕。穿過電影或電視中經常出現的「歌舞伎町一番街」牌樓,邁步走向過往坐落著「新宿 KOMA 劇場」(下稱 KOMA 劇場)、「新宿 MILANO 座」(下稱 MILANO 座)、「Grand Aodeon 座」等的廣場,現在沿途則充斥著「風俗案內所」。過往的大型商家相繼倒閉後一直閒置的廣場一隅,出現了一座東寶公司持有的複合型影城與旅館,就位於往昔KOMA劇場的舊址上;從這棟「新東寶大廈」八樓俯瞰新宿的哥吉拉,是否能成為這個城鎮的新地標呢? 歌舞伎町是二戰後從廢墟中建立起來的演藝娛樂城。昭和二○年(一九四五)四月,空襲將這區夷為平地,當時出現兩名男子提出要以演藝娛樂城予以重振的偉大構想,他們就是時任角筈一丁目北町(歌舞伎町舊町名)町會長的鈴木喜兵衛,以及東京都計畫局都市計畫課的課長石川榮耀。 在町會長與都市計畫家兩人描繪的重建計畫裡,這個因戰敗而化為殘磚廢瓦的城鎮將以廣場為中心,四周並列著劇場、電影院、夜總會等,組成一個龐大的娛樂中心,再於周圍配置商店街──一個由民間主導、總面積近三萬坪的街區規劃工程就有了雛型。演藝娛樂城的藍圖公布於尚有許多人為糧食不足所苦的昭和二一年(一九四六)春,對當時淪為戰爭廢墟的此地來說,應該算是迅速為重建敲下了一記拍板定案的槌聲。 然而,之後因為建築限制、存款封鎖、物資不足等種種因素,計畫觸礁,原本為建設歌舞伎劇場而於昭和二三年(一九四八)命名的「歌舞伎町」,最終劇場卻未能建成。鈴木喜兵衛在困頓中使出一招,即是斷然於昭和二五年(一九五○)舉辦了「東京產業文化博覽會」,之後將用於博覽會的展場改建為電影院;加上兩年後,西武鐵道把路線從高田馬場延伸至歌舞伎町,此地的發展性終於受到矚目。昭和三一年(一九五六)末,被視為歌舞伎町代名詞的KOMA劇場落成,從重建計畫公布後歷經十年歲月,演藝娛樂城「歌舞伎町」終於完整呈現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