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吃出健康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6月

怎樣吃出健康

作者:林琇琬
出版社: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01日
ISBN:9789865526801
語言:繁體中文

藥補不如食補,預防勝於治療,擁有健康,才能讓其他的擁有更有意義,包括自然環境!

 

  ◎從身體器官、疾病成因,談到食物營養成分,以不同面向的思考切入點,重新省思怎樣吃出健康。

  ◎作者提出一般人鮮少思考的觀點:飲食不只是選對食物,也要有正確的心態。

  ◎人類的飲食和地球環境息息相關,吃進去的食物不只影響你的健康,也會影響地球的健康!

 

  看美食節目,你是要美味還是要健康?

  癌症一直居台灣死亡原因首位,

  其中又以大腸癌為首,且十大癌症中,

  大腸癌、肝癌、口腔癌、胃癌、食道癌都與飲食直接相關,

  而其他癌症也有間接相關!

  你必須徹底改變飲食習慣並建立正確飲食觀念,

  因為做相同的行為,只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在疫情蔓延的此刻,改變飲食習慣吧!

  我們吃進了什麼?身體需要哪些營養?選對食物有益地球健康?

  飲食不只是選對食物,也要有正確的心態。

  當身體是輕盈的,人生也就容易了一半;

  當人類是友善的,環境也會以清淨回饋;

  良善的循環才是永久的健康之道。

 

  所謂「病從口入」,我們吃的食物與自身健康息息相關。

  本書教你瞭解身體運作,

  認識你吃進肚子的食物,以及各種疾病與飲食的關聯,

  然後,重新為你的的健康抉擇。

  善待自己,也是善待萬物;用惜福、感恩的心態選擇食物,

  能讓自己擁有健康的身心,

  也能讓下一代保有美好的環境。


作者簡介

 

林琇琬

 

  出版過多種書籍,有健康書、勵志書、親子書、食譜、小說、散文、商業書、兩性書、古典文學白話書等。
 

  在《聯合報》、《自由時報》、《人間福報》、《國語日報》都有文章刊出。
 

  在清水出生長大,是埔里人,目前家人都住埔里。嫁到淡水,目前跟先生、二個兒子住淡水;小兒子目前6個月大,正努力帶小孩中。
 

  所謂「病從口入」,我們吃的食物與自身健康息息相關。本書教你瞭解身體運作,認識你吃進肚子的食物,以及各種疾病與飲食的關聯,然後,重新為你的的健康抉擇。
 

  善待自己,也是善待萬物;用惜福、感恩的心態選擇食物,能讓自己擁有健康的身心,也能讓下一代保有美好的環境。


序言

│第一章│我們吃進什麼?

1.人類的生活 

2.人類的飲食 

3.心境和健康

 

│第二章│從身體談健康

1.心臟 

2.血液

3.動脈 

4.膽固醇

5.消化系統 

6.大腸 

7.肝臟 

8.腎臟 

9.免疫系統 

10.酵素

11.細菌

12.毒素

 

│第三章│從營養談健康

1.蛋白質

2.碳水化合物

3.脂肪

4.魚肉

5.蔬菜 

6.肉類

7.蛋類

8.奶製類

9.穀類 

10.豆類

11.雞肉 

12.水果

13.糖 

14.維他命

15.纖維

16.礦物質

 

│第四章│從疾病談健康

1.心臟病

2.膽固醇過高

3.高血壓 

4.動脈硬化

5.癌症 

6.肥胖

7.骨質疏鬆

8.壓力 

 

│第五章│然後,你怎麼決定?

1.從道德來決定 

2.從生態來決定

3.從未來來決定

4.國父的經驗

後記:叮嚀


作者序

 

  美食的節目占了我們的現有頻道三分之一,這也說明了現代人對吃的重視,但要如何吃出健康,卻也是我們該注意的。
 

  有許多的飲食觀念是似是而非的,我們吃的不一定就是健康的,卻還在生病時,訝異我們為何會生病?這其實也和不瞭解有關係。
 

  有許多的飲食習慣是需改變的,若不改變卻想有不同的結果,根本是不可能的。

  佛洛依德說過:「做相同的行為卻期待不同的結果,叫做狂妄。」

  若是一直吃下,不健康的食物,卻一直期望要健康,這也是不可能會達到的。

  我們就是我們所吃下的東西,吃下健康的食物,我們就會擁有健康,吃下不健康的東西,也就會不健康。
 

  這裡所要呈現出來的,是如何吃出健康來,吃也是健康很重要的一環,我們可以在吃東西時,就吃下健康來,這樣健康也就會不遠了。

人類必須從食物中獲取必須的營養素,才能有健康的身體。身體要有充足而均衡的營養素,才能讓身體生長發育,把耗損掉的能量補充,體溫也足以維持。長時間的缺乏某一種營養素,會讓身體產生危機。 營養素可分成三類: 一、供給身體熱能:由醣類、蛋白質、脂肪等氧化作用而產生,就像車子需要石油來熱化,身體也須要維持熱能。二、構成和修補組織:需要蛋白質來供給氨基酸,礦物質如鈣鎂鐵碘等,和維他命。三、調解身體機能:需礦物質來幫助新陳代謝,維他命來維持身體的生長與健康,水和纖維來刺激小腸的蠕動,以幫助消化。 1.蛋白質 一直以來,人類有許多似是而非的飲食觀念,如一般所認為的四大類食物為:肉類、奶類、穀類和蔬果類,會把肉類列為人類該攝取的必需食物,是因為想在食物中,獲取完整的蛋白質。 這是很錯誤的觀念,其實人體是無法「直接」獲取蛋白質的,蛋白是需要分解才能被人體吸收的,而多一個多餘的轉化動作,其實是會為身體帶來負擔與老化。 吃肉類食物,反而會讓人容易老化,這也就是為什麼素食者,較不容易看出年齡,因為能量沒有被耗損,身體沒有多一個負擔,看來就會比肉食者年輕。 最好的抗老化動作,並不是整型和美容,而是改變飲食習慣,一個人的外表如何,和飲食習慣有最直接的互為因果關係。 其實人體是不需要吸收純蛋白質的,只要吸收氨基酸就可以,氨基酸就是蛋白質的元素,只要吸收氨基酸,身體就會自動轉化為身體需要的蛋白質成分。 人體中原本就存在有轉化蛋白質的功能,若是食用肉類來補充蛋白質,身體又要多轉化一次,那會多耗損能量,所以就造成負擔和老化。 人體所需的八種基本氨基酸,都可以在蔬果和穀類中獲得,執意要吃肉類才能有蛋白質的人,不是基於營養的原因,這和愛吃比較有關係。 若有人告訴你:素食者會不夠蛋白質,那一定是他的營養常識不足,不用和他計較,因為他沒看你手上的這本書,別怪他,記得要在心中祝福他,這也是素食者該俱備的慈悲心。 都知道要尊重生命了,當然也該尊重人類,人類也是在我們尊重的生命範圍內。 即使是吃全素的人,也不會死於缺少蛋白質,人類不會死於缺少蛋白質,只會死於營養失調,若有人嘲笑素食者會死於缺乏蛋白質,那你就知道:這太扯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