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重人格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5月

24重人格

作者:[美]卡梅倫·韋斯特
出版社:上海譯文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01日
ISBN:9787532745067
語言:繁體中文

我究竟怎麽了?我仿佛被惡魔纏住了,在鏡子面前我說著一些莫名其妙的話,我的嘴巴里發出別人的聲音。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卡梅倫·韋斯特30多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擁有幸福的婚姻和可愛的孩子。這個「聲音」是戴維發出來的,戴維是第一個出現在卡梅倫生命中的分身,是他的24個分身中的一個,他詳細地描述了卡梅倫小時候的恐怖受虐經歷;還有8歲的克萊,緊張兮兮,說話結結巴巴的;12歲的塵兒,溫柔、能干,她對於自己生活在一個中年男人的身體里,感到很失望;巴特,開朗幽默,以孩子們的保護者身份自居;利夫,渾身充滿精力,干勁十足,總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韋斯特。還有其他19個分身——他們的性格、習性、記憶都各不相同。 在《24重人格》一書中,韋斯特將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經歷,以及他治療滿是創傷的心靈的過程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他盡力維持他與妻子、兒子的關系,渴望過一種正常的生活。 而且它還是一個能令讀者著迷的故事。韋斯特在本書里描述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各個分身們和諧相處的珍貴的和前聽未有的資料,心靈扭曲的痛苦、詭秘的氣氛和最終的希望┅┅《24重人格》是一本能夠讓你對心靈的自我保護力量產生敬畏的書,你也會為韋斯特勇於把握自己命運的精神而喝彩。

我的分身序曲第一部 傷心旅店第二部 繞過陰溝第三部 打破障礙尾聲

受出版社編輯的委托,我花了幾個晚上閱讀了全書(台灣譯本),深感一個心理學家(Comeron West博士,本書的作者和主角)能用非常優美的文字和細致人微的描述為讀者展現他的心路歷程,揭示普通人或許不可思議或難以理解的一個多變、離奇、但又確實存在的「世界」——多重人格現象——之難能可貴。同時也為本書的譯者(台灣精神科醫生李永平博士)的翻譯技巧稱好,一個精神科醫生倘若沒有扎實的雙語文學技巧和專業心理學的知識是很難高質量地完成該書的翻譯工作的。 眾所周知,人在不同的社會場合應該以不同的社會角色(或身份)出現,如在家中,可能是孩子的父母、配偶的伴侶;在單位工作,可能是領導或職員;在周末的外出購物或游玩中,可能是顧客或游客。就是說,在人的社會生活中,不同階段或不同場合我們都會有一定的角色轉換,但自我一般是相對恆定的。然而,多重人格者,他們則可能在同一場合或相對的一定時間范圍內以不同的角色出現,甚至改變自我(本書中所描述的所謂分身),這是一種病理心理現象,往往會給患者本人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和不幸。因為是一種病理心理現象,並非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常常會忽視,甚至會誤診,使得這類患者更加痛苦並遭受社會的歧視。本書作者以自己的經歷,詳細描述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內心世界和其就醫診治經過,從患者角度揭示了他的臨床表現和導致問題存在的可能原因——童年期的性創傷經歷(亂倫或性虐待)。這是目前比較公認和接受的一種理論假設,即從弗洛伊德精神動力學理論解釋多重人格發生的機理。 關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或精神動力學理論,在過去100多年里對人類了解心理現象和揭示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所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國內早在20世紀的30年代便有其著作的翻譯介紹,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學術研究的發展,這類著作曾大量譯成中文。精神分析理論的基本框架或結構是將人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人的意識領域分為意識(conscience)、前意識(prc-con-science)和潛意識(un-conscience);人的心理障礙或問題的產生是源於童年期的創傷經歷或性力(Libido),其治療的技術乃是應用躺椅、自由聯想和釋夢,向患者揭示其心理障礙的起因和聯系,使其領悟從而達到人格的重建,克服其問題。本書所展示的便是一個非常詳實的成功范例:患者成年期發病,通過長期雖斷斷續續(搬遷地方、更換治療醫師)但堅持不懈的治療,逐步使其認識到問題產生的症結——在其成年自我(卡姆)的記憶中早已忘卻的童年性虐待(與外婆、母親的亂倫),通過釋夢、解釋和工作修通(interpretation)讓其識別其不同分身的意義,以及與其童年期性虐待的關系,學會逐步面對和適應,同時鼓勵和督促其成年自我不斷努力與學習,最終學業有成(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家庭和睦與幸福(妻子的理解與支持、兒子的健康成長)。 關於多重人格,國內臨床研究不多,僅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有少量文獻報道。一方面是其本身的復雜性和難辨別性,因為患者的表現常多變和「缺乏規律」(如果不長期隨訪和記錄觀察的話),很容易被臨床精神科醫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另一方面,部分患者的異常行為常涉及違法或倫理道德,同時多重人格的診斷又缺乏客觀的診斷依據,很難鑒別出是患病或逃避司法制裁,使得這類患者被漏診。再者,由於歷史等諸多因素,精神動力學理論與精神分析技術在國內的介紹和應用推廣不夠,甚少有這方面的專家學者,因此這類患者的診斷與研究甚少。值得慶幸的是,近10余年來,中德心理治療講習班的系列培訓,已有部分國內同行涉足這一領域,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這本書的中譯本出版發行無疑是雪中送炭,為精神分析的實踐和大眾的理解與接受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也會有中國的案例研究與報道,使得我們更多地了解人的復雜心理現象,總結經驗和有效地幫助心理障礙的患者,減輕和緩解他們的心理痛苦,重塑人生的輝煌。 嚴格意義上講,本書是一本紀實性的文學作品,通過詳細記錄主人公的內心心理活動變化和現實經歷,將精神分析的有關理論和方法有機地融合於字里行間,使得讀者不知不覺地深入到多重人格患者的心理世界,從中了解人的復雜內心世界,並學到有關的精神動力學理論與知識。因此,它又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學知識科普讀物,一反教科書的枯燥、乏味和深奧難懂,值得推薦。 ┅┅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