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父母手冊-0 ~ 12個月寶寶的學習發展與健康照顧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新生兒父母手冊-0 ~ 12個月寶寶的學習發展與健康照顧

作者:Heidi Murkoff Arlene Eisenberg and Sandee Hathaway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27日
ISBN:978957326483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540元

  新生兒的來臨充滿刺激、趣味,卻也帶來種種焦慮。初為人父人母的天職,壓力似乎大得嚇人,然而,只要得到適切的忠告、充份的情報以及偶有的一個好覺,所有的擔憂都是可以化解的。《新生兒父母手冊》針對做父母的頭十二個月可能碰到的種種情況而寫,藉著過來人的體會與同理,加上最新的醫學資訊,代理老祖母的經驗與小兒科醫生不能時刻照顧到的地方:
  □〈你的寶寶可能會做的事〉逐月描述寶寶整體的學習範圍與行為發展;  □〈餵哺你的寶寶〉提供詳實的營養資訊,讓寶寶吃得健康;  □〈你所關心的各種狀況〉列出愛子∕女心切的父母所可能遇上的各種難題與憂懼──你並不是自己所想像那麼「不稱職」的爸媽;  □〈你必須知道的事〉則是嬰孩生理與心理發展上,關於安全、健康的注意事項,需要照顧者特別留意。
  其他關於四季保健、常見疾病、急救措施、早產兒與有問題寶寶的特別照顧、收養嬰兒、產後母親的身心調適、父親角色等各種挑戰,也都有專章討論。透過作者周詳的考量、體貼的叮囑與細膩的指導,你必能成為孩子的最佳守護神!
  剛成為新手父母,除了關心寶寶每個月各方面的可能進展之外,你還需要知道更多照顧寶寶的小訣竅:
  □破解寶寶的哭泣密碼(P. 115)  □怎麼做可以讓餵奶順利些(P. 116)  □如何安撫哭泣的小傢伙(P. 184)  □將寶寶交給保母照顧,要提醒哪些事(P. 263)  □怎麼跟似懂非懂的寶寶說話(P. 350)  □帶寶寶上餐館應該做的準備(P. 362)
  有了這些貼心又實用的經驗與知識,加上你與寶寶的親密相處,「手忙腳亂」期很快就會過去,你也會理出頭緒,成為最了解寶寶的守護者,陪著他邁開人生中的第一步,吹熄蛋糕上的第一根蠟燭,一起迎接未來更多的驚喜與挑戰。
作者簡介
Heidi Murkoff, Arlene Eisenberg, and Sandee Hathaway 
  本書的三位作者是母女檔,由《兒語》(Baby Talk)和《父母》(Parenting)雜誌的自由撰稿人雅玲o艾森柏格(Arlene Eisenberg)與兩個女兒海蒂o穆柯費(Heidi Murkoff)和珊蒂o海沙威(Sandee Hathaway)合著。海蒂和珊蒂各育有兩和三個小孩,她們合寫的一系列從懷孕到幼兒期照顧的父母指引,由擁有護士執照的海蒂所發想,包括:《懷孕知識百科》(What to Expect When You're Expecting)、《懷孕飲食指南》(What to Eat When You're Expecting)、《新生兒父母手冊》及《學步兒父母手冊》(What to Expect the Toddler Years)等書,陸續出版、修訂以來,在美國已銷售超過二千五百萬本,是跨世紀最完整、最具影響力的育兒聖經。雅玲不幸於2001年因乳癌過世。

英文版推薦序 獨樹一幟的父母手冊前言 第二胎的誕生
第一篇 第一年的期待第1章 你準備好了嗎?第2章 為寶寶採購用品第3章 餵哺母乳的基本須知第4章 你的寧馨兒第5章 第一個月第6章 第二個月第7章 第三個月第8章 第四個月第9章 第五個月第10章 第六個月第11章 第七個月第12章 第八個月第13章 第九個月第14章 第十個月第15章 第十一個月第16章 第十二個月
第二篇 新手父母的挑戰第17章 嬰幼兒保健四季須知第18章 寶寶生病的時候第19章 急救措施的注意事項第20章 體重過輕的嬰兒第21章 有特殊需求的寶寶第22章 收養嬰兒
第三篇 全家一起迎接新生兒第23章 給媽媽:享受產後的第一年第24章 初為人父第25章 從獨生子到手足之愛
實用速查附錄附錄1 寶寶的第一份食譜附錄2 家庭常用治療法附錄3 常見的小兒疾病

前言第二胎的誕生
  一邊養兒育女一邊寫書,歲月果真如梭。我跟老公艾瑞克從醫院把女兒愛瑪帶回家,彷彿才昨日(好吧,也許是前天),一晃竟已過了二十五個年頭(愛瑪的弟弟懷特從醫院回家算起的話,十八年)。我們幾個一同寫出《新生兒父母手冊》儘管也是恍如昨日,卻也距今二十年了。
  是再生個寶寶的時候了嗎?我可不認為(儘管每回看到軟軟嫩嫩的小寶寶都油然升起一股衝動,但我已經割捨不下完全不受干擾的徹夜好眠)。是幫《新生兒父母手冊》出增訂版的時候了嗎?絕對是。於是這帶到一個我常被問起的問題:幹麼幫《新生兒父母手冊》寫增訂版?過去這二十年下來,寶寶們有變得那麼不一樣嗎?
  沒錯,每個寶寶雖都獨一無二(有第二個寶寶的父母都會立刻了解這點),整體來說,現在的寶寶跟當年差別卻不大(儘管個頭大一些)。他們還是成天的吃、睡、哭;他們還是沒什麼頭髮、一嘴無牙;他們還是不斷地換尿片;他們身上的味道還是比任何香水甜美;他們還是那麼的軟綿綿、圓滾滾、超可口(實在找不出更恰當的形容);他們的基本需求還是一樣:食物、安撫、大量充足的愛。還有,因為還不會明確表示,他們仍然讓爸爸媽媽猜個沒完(然後拚命翻書,例如這本)。
  然而,雖然寶寶變得不多,照顧他們的方式卻日新月異。從讓他們睡的姿勢(請務必仰躺,不要趴著)到安撫他們的方式(來個馬殺雞如何,寶貝?)到跟他們溝通的方式(嘰嘰咕咕落伍了,寶寶手語正流行);從餵食指導(母乳盡量延長,副食品晚點開始)、預防針注射建議(多合一疫苗代表比較少的眼淚)到汽車安全座椅的建議。再看看嬰兒產品種類之令人眼花撩亂(從哺乳枕到電動擠奶器、高科技的嬰孩監視器到低科技的嬰兒揹帶),重新修訂絕對是時候了。
  第二版能帶來什麼呢?新增的、改進的不可勝數;數十個新的問答,很多源自讀者來信啟發;新添了許多主題專欄(從了解新生寶寶到刺激較大寶寶,從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到解決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吵);餵哺母乳,足足新闢了一章;有關寶寶的一切最新資訊及最近潮流;更多圖解─這些全都是新的。
  不過,既然寶寶某些基本發展和需求不變,《新生兒父母手冊》的某些部分自然也就不變。像是好用易查的編輯格式,「絕對無所謂笨問題」的哲學,讓新手父母安心的熟悉保證─但願還有一切你所需要的幫助,讓你跟寶寶平安快樂共度那無可比擬(也令人筋疲力盡)的頭十二個月。
  祝您第一年圓滿如意!──海蒂.穆柯費(Heidi Murkoff)
英文版推薦序獨樹一幟的父母手冊
  差不多二十年前了,極受歡迎的此書前一部─《懷孕知識百科》(What to Expect When You’re Expecting)─的作者,決定邁前為新手爸媽出書時,絕對明白自己一腳踏入的領域有多麼擁擠競爭。自從史巴克(Benjamin Spock)
  醫師於1946 年問世的《育兒寶典》(Baby and Child Care)以來,無數作者嘗試協助我們養育更開心更健康的小孩,其中且不乏各領域專家:小兒科醫師、兒童心理學家、學者教授等等。諷刺的是,這些作者所跟隨的始祖,曾再三提醒父母:養兒育女不該太依賴專家的意見,相信自己的直覺還往往更好。
  《新生兒父母手冊》不同。它觀點大膽,見解獨特。不僅保證將解釋「新生兒第一年父母須知的每一件事」,作者還不是所謂專家,而是一作家小組。其唯一的賣點是,跟我們一樣,她們也是為人父母。其目標只有一個:把自己對育兒曾有過的疑問一一找出答案,獻給天下的父母。
  《新生兒父母手冊》大受歡迎,銷量超過九百萬本。它實現了當初的承諾,讀者顯然極肯定這種以父母角度出發的切入點。然而,我相信這本書的成功,不僅在於其廣泛與獨特,還因為對每個題目的謹慎研究,對每項日常問題的深入探討,以及對每個細節的仔細照顧,那往往令人深感貼心。
  從為人父母的觀點出發,《新生兒父母手冊》的建議往往是父母衷心需要、專家學者卻不曾考慮到的。最初想到這個點子的海蒂.穆柯費(Heidi Murkoff)當時正懷著女兒愛瑪,後來成天想著要怎麼哺乳女兒、應付她的哭鬧,不無驚疑地看著小愛瑪步步邁過第一年各個里程碑;這過程無疑為此書帶來更多想法。假如海蒂跟其他作者是小兒科醫師兼父母的話,她們大概會帶進醫療經驗與思維,卻可能犧牲了為人父母的經驗思維;也許她們仍會提到哺乳的種種益處跟別急著餵寶寶副食品,但會談到要幫寶寶挑個好念好寫的名字、千萬別趕流行或取個有政治味兒的嗎?也許她們還是會提醒買食品要考慮「寶寶每日必須營養」,但還會叫我們把嬰兒食品空罐子收起來、以後可以用來加熱分量較少的食物嗎?她們強調遵照醫囑吃藥的權威口氣不輸寶寶的醫生,但接著叮嚀,可以考慮把藥冷藏─這樣好吃些,又不損及藥性;又叫你試試用比較淺的湯匙來餵藥..原因嗎,你可以自己找來讀一下。
  《新生兒父母手冊》的廣度,使它如此獨一無二。其他書作者給的醫療建議很棒,成長方面卻一筆帶過,不然就只是講些基本的營養;另一些側重寶寶成長的,在健康維護跟疾病預防上卻又欠缺說服力。這本書幾乎涵蓋了育兒父母會想要知道的每件事情,不管是沖泡牛奶、拔一根刺、考慮讓寶寶學手語或懷疑寶寶身上的疹子是不是第五疾病(註:傳染性紅斑)所引起的,這本書都幫得上忙。也許它不是每次都能取代更明確、更專門的資訊來源,但搞不好也可以。很多時候,靠著這本《新生兒父母手冊》,你可以高枕無憂一覺到天明!
  讀者會感激《新生兒父母手冊》的細心的。一般所知種種環境潛在危險中,縫紉器具很少被提及,但這小而銳利的東西絕不能擺在活潑好動的八個月大嬰兒附近。你若想知道怎麼處理嬰兒粉刺,如何找到可靠的保母,有慢性肺部毛病的早產寶寶外觀如何,此書一應俱全。作者那通過歲月考驗的逐月介紹,包括令父母安心的「寶寶可能會做的事」,第二版都保留了。此外還有季節性的適時建議,以及有關急救、早產及收養嬰兒的專題。而食譜、家庭藥物、一般疾病等深具參考價值的資訊也都有更新。
  讓《新生兒父母手冊》第一版如此風靡的內容大都保留,同時很多地方也做了重要更新。第二版有兒童安全座椅資訊,兒童心肺復甦術(CPR)建議,給家有特殊需求小孩(包括早產兒)之父母的資訊,以及預防注射跟一般小兒疾病的最新消息。而像〈初為人父〉、〈收養嬰兒〉、〈給媽媽:享受產後的第一年〉這幾章,持續帶給父母最實際有用的資訊,也讓此書年年高居銷售排行榜。
  《新生兒父母手冊》不僅不曾被歲月淘汰,反而愈來愈顯光澤。我向來奉勸新手父母手邊多擺幾本書參考,但假如他們只能選一本,那絕對就是這一本了。跟目前任何照護嬰兒的書籍相比,《新生兒父母手冊》毫不遜色,甚至更為突出。
  ──馬克.威登醫師(Mark D. Widome, M.D., M.P.H.)美國賓州兒童醫院小兒科教授

Chapter5 第一個月你所關心的各種狀況❖「摔壞」了寶寶我好怕抱寶寶─他那麼小,那麼脆弱。新生兒看起來也許像瓷娃娃般的易碎,實際上不然。只要他的頭部得到支撐,他通常會完好無事─儘管抱他的人可能非常缺乏技巧。這只是時間的問題,很快的你便可學會怎麼抱才會使你和他都感到舒服,而且你甚至還可以再背一個大袋子。❖囟門每次我要碰觸寶寶的頭部時都會很緊張─他頭頂那塊柔軟的部分看來好脆弱;有時還可以清楚見到隨著脈搏的跳動,真是滿可怕的。那塊「柔軟的部分」─其實有兩塊,它們叫做囟門─實際上比看起來要堅實得多。外層的保護膜足以應付其他小孩子手指頭好奇的探觸,更遑論每天的照顧了。頭蓋骨在此尚未長合的原因有二─絕不是用來讓父母心驚膽跳的。第一,這樣可使嬰兒的頭有足夠的柔軟度在分娩時順利通過產道;第二,在第一年內,讓大腦可以充分的生長。開口處較大的構造叫做前囟,位於新生兒的頭頂,形狀近似菱形,寬約5 公分。當嬰孩六個月大時會開始閉合,之後在十八個月大以前完全長合。前囟通常是平的,在孩子哭泣時則略微隆起;若是寶寶的頭髮較稀疏平順,你尚可清晰見到腦部的脈動。下陷的形狀通常表示嬰兒脫水,必須立即補充水分(這種情況應立即告知大夫)。如果它呈經常性的隆起,表示顱內壓可能過高,也要馬上去找大夫。另一個開口比較接近頭部後側,稱之為後囟,比前囟小,呈三角形,寬度不到1.2公分,比較不易發現,通常在三個月大以前就完全閉合了。囟門不能閉合的情況很少見,這會造成腦袋畸形,需要治療。❖發育不良的寶寶三週大時,我的小孩似乎比剛出生還要瘦。但是他常常吃奶,我不相信會是吃不夠。那會是哪裡出了差錯呢?有些寶寶出生時臉部水腫,當水腫消失後,他看起來便會比較瘦;但到了三週大時,又差不多是圓滾滾的了。一般而言,母乳哺育的嬰兒在二週大以前會長回他出生後減掉的體重,而且在未來幾個月內平均每週增加200~250 公克。如果你對寶寶的體重不放心,可以打電話問醫師。如果寶寶的體重剛好,就表示你餵得剛好;如果沒有達到正常水準,則可能表示寶寶沒吃飽(參見下頁)。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