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東北作家」的鄉土敘述與社會記憶【POD】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流浪者之歌:「東北作家」的鄉土敘述與社會記憶【POD】
「東北作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很特殊的創作群體。當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2年「滿州國」成立後,東北即淪為日本殖民地,東北作家因此比中國其他地方的作家更早面對鄉土的失落和流亡的命運,並在漫長的漂泊流浪中,形成獨特的鄉土敘述。他們出於濃烈的思鄉情緒和「懷舊–抒情」的創作動機,透過長篇小說的文體形式重現記憶中家園的「時空感」,將個人生命經驗與東北獨特的自然地景、鄉土風俗、社會文化、精神特徵等時代記憶相互綰合,並勾連晚清以來東北艱難苦難的歷史命運,形成作家對於近代中國國家處境的民族寓言。他們的創作完成為故鄉「過去的年代」「寫史」的願望,也形成「抒情」與「史詩」兩種書寫系統相互碰撞、滲透、交融與重鑄的辯證實踐。本書以蕭軍、蕭紅、端木蕻良與駱賓基等四位東北代表作家的作品為核心,論述東北作家鄉土書寫與社會記憶的特殊性。
作者簡介
蘇敏逸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主要教學及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台灣文學。著有《「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女性‧啟蒙‧革命──丁玲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對應關係》等書及〈「個性主義」與「革命理想」的辯證發展──丁玲小說創作發展歷程及其特色〉、〈轉折年代知識青年的文學視界──以《紅黑》為考察對象〉、〈詩與史:論蕭紅《呼蘭河傳》與駱賓基《混沌初開》的鄉土書寫與社會記憶〉、〈建造社會主義烏托邦:從《三里灣》、《山鄉巨變》、《創業史》看中國五○年代「農業合作化運動」小說的結構模式及風格差異〉、〈文革時期的政治生活與青年精神構造──論王安憶《啟蒙時代》與畢飛宇《平原》〉等期刊論文。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章 衰敗時代的東北鄉土:蕭軍《第三代》中的城鄉書寫、社會結構與民族危機
第三章 漂泊者的詩性書寫:蕭紅小說中的懷鄉抒情與民族寓喻
第四章 富貴之家與草原之子的大地歌詠:端木蕻良小說中的個人史、家族史與地方誌
第五章 東北邊境的城鄉書寫與多元文化:駱賓基《混沌初開》中的童年記憶與鄉土圖景
第六章 結 論
參考書目
第一章 緒 論 「東北作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很特殊的創作群體。當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2 年「滿州國」成立後,東北即淪為日本殖民地,東北作家因此比中國其他地方的作家更早面對鄉土的失落和流亡的命運。「東北作家」在文壇的出現,有賴於魯迅的提拔和賞識。1934 年底來到上海的蕭軍和蕭紅帶著自己的作品拜訪魯迅,1935 年七月,魯迅將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和蕭紅的《生死場》編為「奴隸叢書」之二、之三出版,並為之寫序推薦,成功地將兩位來自淪陷區的文學新星推上中國文壇,也使得文壇開始注意東北作家獨特的家國命運和鄉土情懷。之後在文壇出現的端木蕻良與駱賓基,最初也都與上海以魯迅、茅盾、鄭振鐸、胡風、馮雪峰為核心的文化人群體進行連結,並走出自己的文學道路。與1937 年抗戰爆發之後大量出現的抗戰文學與鄉土書寫相比,東北作家可以說佔據了前驅者的地位。 東北作家先後出道,但最早將「東北作家」視為一個群體,並在文學史上加以定位的是王瑤在五○年代初期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史稿》。王瑤在第二編「左聯十年(1928-1937)」第八章「多樣的小說」中專列「東北作家群」,從東北作家因故鄉淪陷而流亡的命運出發,著重在對東北作家作品中愛國情緒與反抗意識的論析,討論的作家以二蕭為主,兼及舒群、端木蕻良、羅烽、白朗等人。1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雖然將蕭軍與蔣光慈、丁玲並列為「第一個階段的共產小說」作家群,但在論及蕭軍時,也從「東北流亡作家」的脈絡來說明其政治意識形態的形成。2而楊義三大巨冊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也專章討論「東北作家」的特殊性。3「東北」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的地區,儘管文學史的討論中也有「浙江作家」、「四川作家」、「湖南作家」等區域性文學的討論,但這些地區的關懷主題與文學風格大多更為分歧。「東北作家」幾乎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唯一一個以「地域性」,而不以「文學理念」(如「文學研究會」、「創造社」、「京派」、「海派」)或「政治理念」(如「太陽社」、「左聯」)作為群聚因素的創作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