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偽科學2:頂尖醫學期刊評審用科學證據解答50個最流行的健康迷思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餐桌上的偽科學2:頂尖醫學期刊評審用科學證據解答50個最流行的健康迷思

作者:林慶順
出版社:一心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7月24日
ISBN:978986953067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78元

*作者擔任超過知名60間期刊評審(含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近200篇醫學論文
*任職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從事醫學研究40年
*個人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發表超過600篇基於醫學論文的謠言破解文章,十數家媒體爭相轉載
*以輕鬆幽默的語法,為你解讀最新權威醫學期刊和論文
*《餐桌上的偽科學》出版後不斷再刷,售出簡體&韓文版權,版稅將捐出贊助台灣兒童及弱勢團體

  這是一本醫學版的謠言終結者,從事醫學研究40年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林慶順,退休之後致力於保健偽科學的破解。他在網站上為讀者詳細解答流傳多年或是最新出爐的各種傳言(其中謠言,不乏出自知名醫生、自然療師、營養師和主流媒體),是華人世界最權威的謠言破解網站。而每篇謠言破解和書中的每句結論,都是頂尖醫學期刊評審林教授,依據多年論文審查的專業,考察多篇可信度最高醫學實驗和論文,從新到舊,帶著讀者正確理解醫學知識。

  目前網站已經回答將近六百則謠言,繼第一本暢銷書《餐桌上的偽科學》後,本書精選整理其中最多人關心的50個迷思,範圍由各種常見食材的好壞分析(如黑糖、棕櫚油、果糖、酒、起司、太白粉、增筋劑等等),除了民眾、連醫師和營養師也誤解的物質(亞硝酸鹽、反式脂肪、鳳梨酵素、咖啡因⋯⋯),到各種誇大昂貴的保健食品(藻類、氫水、葉黃素⋯⋯),再到出版界各種流行的特殊療法(生酮、無麩質、冰人呼吸、維他命C和D、法國悖論等等),還有各種日常用品(電蚊香、保溫杯、補牙銀粉、牙膏、鐵鍋)等等材質疑慮,都做了最新最專業的分析。

  林教授的科學養生筆記:

  Q:無麩質飲食對比較健康?
  否。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根本就沒有麩質過敏的問題。
  而「無麩質飲食」除了無麩質之外,也幾乎是無營養,因為在去除麩質時,一些重要的營養成分也被去除了。

  Q:有科學論文說,吃鳳梨可以預防飛蚊症?
  否。此篇連篇字都錯誤百出的論文發表在公信度很低的「掠奪性期刊」,而且吃進肚子的鳳梨酵素,功能是不可能跑到眼睛的。

  Q:豆漿或黃豆製品會促進乳癌?
  否。醫學證據:黃豆製品可以預防或抑制乳癌。

  Q:跑步會傷害你的膝蓋?
  否。事實上,最新研究都是證實跑步可以保護膝蓋,免於發生關節炎。

  Q:護眼補充劑,需要嗎?
  否。正規眼科機構都強調:沒病的人不需要服用補充劑來預防,只要多吃蔬果及避開危險因素。

  Q:吃黑糖對身體好?
  否。黑糖是蔗糖,而糖分的過度攝取是有害健康的。
  黑糖真正能夠提供的也只不過就是它的特殊風味,而不是什麼排毒或補血的胡扯功效。

  Q:吃銀杏可以增加記憶力和預防失智?
  否。首先,醫療裡的銀杏指的是「銀杏葉萃取物」,而非食材銀杏(或稱白果)。
  再來,目前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銀杏對任何健康情況有幫助。

專業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黃雲慶醫師(嘉義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任)、黃振僑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甲狀腺外科)、黃峻偉醫師(糖尿病筆記)、張心宇(壹電視主持人/製作人)

  黃雲慶醫師(嘉義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任)
  林教授以其深厚的科學研究背景,用科學人的敏銳視角,引用正確的資料,幫助讀者闢謠解惑。內容嚴謹讀來卻輕鬆,每篇文章更總結了「林教授的科學養生筆記」,詳實佐證又方便讀者速記重點,實為大眾生活智慧養成的一大利器。身為一個執業近二十的醫師,也從本書當中獲得相當的知識。

  黃振僑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甲狀腺外科)
  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已經看過《餐桌上的偽科學》,第二種則正在看《餐桌上的偽科學2》。通常續集的好看程度很難超過原先的首集,但本書卻打破續集魔咒,更加精采豐富。胡適曾說:「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林教授平易近人的文字,蘊含深刻的真理,再再告訴我們: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

  黃峻偉醫師(糖尿病筆記)
  林慶順教授以嚴謹的科學方式,擊破浮誇的偽科學謠言!

  張心宇(壹電視主持人/製作人)
  我製作並主持壹電視節目「ㄟ播新聞尚健康」三年了,主旨是「長知識、顧健康」。日前邀林教授錄影,才見識到科學家有多麼「厚工」,光是討論一篇謠言,林教授就引用了七篇期刊論文來佐證論點。難得台灣有這樣一本由權威科學家討論健康議題的好書,不容錯過。

讀者來函感謝:

  我是執業五年的年輕中醫師,因為搜尋資料求證患者詢問我的流傳偏方時發現了您的專頁,真幸運。泛濫的網路保健資訊也是很困擾我的問題,除了患者,我自己的父親也常常深信這些資訊。謝謝您,做了這麼重要的事——讀者Iris

  無意間發現您的書後,非常高興有人以科學角度和數據來澄清似是而非的網路謠傳——讀者Suprana

  非常感謝林教授閱讀文獻並提供淺顯易懂的文章讓大眾增進正確的知識——讀者Chih-Hao Hsu

  教授您好,在下幾乎看完網站所有文章,真是受益良多,感謝帶給我實證的醫學、健康知識及認真生活的啟示——讀者王振宇

  林教授您好,查資料時偶然間看到您的網站,覺得很幸運,從您身上獲得不少知識和實事求證的科學精神——讀者Jamin

  書中採材自眾人曾聽聞的各種醫學保健迷思,其中不乏我從小就信以為真的說法。林教授引經據典地詳解相關實驗與研究結果,適時推翻毫無證據的謠言,像是醫學版的「謠言終結者」。而對於無法輕易獲得結論的問題,他也不會譁眾取寵地亂下立論,而是直接表明現有的科學證據尚無法對該迷思有定見。如此的醫藥常識好書,居然是出自台灣出版界(非翻譯書),令人相當開心,也期望好書不寂寞。——讀者笙仔

  非常感謝您在網站提供的所有知識。很謝謝您出了這本書,每次看都有不同收穫——讀者高凱廷

  林教授,我來自馬來西亞古晋,謝謝你的網站,解答了我不少的疑問——讀者Esther

  大概十年有了,一直在看台灣的養生書籍,直到發現林教授的網站,才知道很多看過的書並不科學。謝謝林教授的無私和愛心!——讀者Abel
 

作者簡介

林慶順教授(Ching-Shwun Lin,PhD)

  擔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擁有40年醫學研究經驗,發表過近200篇研究論文,擔任逾60本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的評審委員(包含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教授生涯退休之後,以醫學研究的角度,發表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致力於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養生保健迷思,幫助讀者避免被未經證實的資訊誤導,進而維護個人健康。

  學歷:台灣大學獸醫學士/愛俄華大學微生物學博士/愛俄華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

  經歷:台灣大學醫學院助教/愛俄華大學醫學院助教/來那斯保林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加州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帊羅阿托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分子泌尿學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學訪問教授/台灣輔仁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個人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professorlin.com

  個人著作:《餐桌上的偽科學》
 

前言

Part 1基礎健康講堂
1-1    亞硝酸鹽的惡名與真相
1-2    反式脂肪的謠言與真正問題
1-3    電視醫生,爭議不斷
1-4    棕櫚油和芥菜籽油的謠言破解
1-5    黑糖和甜菊糖的注意事項.
1-6    高糖是否導致失智症和胰腺癌
1-7    高果糖玉米糖漿的安全分析
1-8    果糖、純果汁與水果的利弊分析
1-9    酒的不良影響
1-10     咖啡因的疑慮,科學證據.
1-11    口腔衛生確實影響全身健康.
1-12    銀粉、洗牙與牙膏的注意事項
1-13 跑步與健康的科學研究

Part 2食補與保健品的騙局
2-1 鳳梨可溶解飛蚊症是鬧劇一場.
2-2 護眼補充劑與太陽眼鏡
2-3 保健品業配文賞析三則
2-4 壯陽食補與藥物的風險
2-5 空汙危機的運動風險
2-6 抗空汙食物,青花菜芽
2-7 銀杏的醫學功效,最新報告.
2-8 缺鐵、憂鬱症與寂寞
2-9 鎂的吹捧與空腹不能吃的食物

Part 3特殊療法,不要輕信
3-1 無麩質飲食,炒作無上限
3-2 法國悖論,仍無定論
3-3 呼吸養生法,有真也有假
3-4 一位生酮醫師之死
3-5 生酮逆轉二型糖尿病的迷思
3-6 補充劑可預防感冒的神話.
3-7 維他命 C 抗癌與正分子醫學騙局
3-8 白鳳菜、尼基羅草,救命仙草的吹捧.
3-10 結石謠言大調查(上)
3-11 結石謠言大調查(下)
3-12 早餐,重要還是危險?
3-13 水的謠言,無所遁形

Part 4食材謠言追追追
4-1 木瓜謠言大集合
4-2 勾芡、太白粉與修飾澱粉有害傳言
4-3 增筋劑的安全分析
4-4 蕨菜與過貓致癌查證
4-5 再談可可效用與阿茲海默的預防
4-6 山藥滋陰的真相
4-7 毒物與劑量的重要性
4-8 一片起司,磷就破表?

Part 5新科技,還是偽科學?
5-1 氫水、低氘水、氧化還原水的偽科學
5-2 大小分子水的垃圾科學
5-3 新型污染,塑膠微粒 Q&A
5-4 遠紅外線的醫療效果
5-5 大麻的藥用和娛樂價值
5-6 電蚊香安全性與防蚊意識
5-7 不鏽鋼保溫杯與鐵鍋傳言

附錄:資料來源

 

前言

科學的養生保健,養生保健的偽科學

  無聊的真相永遠趕不上聳動的謊言

  三年前,準備成立網站時,為了取名字左思右想,絞盡腦汁。最後,雖然是取了「科學的養生保健」,但其實我心裡想的是「養生保健的偽科學」。畢竟,打擊偽科學才是我成立網站的初衷。至於為什麼要打擊偽科學,我在「關於本站」已經稍作解釋。現在,我再來借助權威,請讀者看一篇「美國醫學會」(JAMA)在2019年4月22日發表的文章,標題是「對抗偽醫療信息」(註1)。它說:偽醫療信息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已經變得無所不在。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說任何事,而偏偏就是有人會相信。由於每天有數十億人在線,所以偽醫療信息可以快速傳播。更糟糕的是,聳動的謊言顯然比無聊的真相傳播得更快。這個新的網路世界促進了假專家、名人以及包括醫生在內的騙子對消費者的直銷。 其結果是像基改食品和常見疾病治療等各種主題的錯誤信息。

  所以,主流醫學是已經注意到偽科學氾濫,只不過似乎還是束手無策。我呢,為了打擊偽科學,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每天看著自己網站的點擊率,再看看那些偽科學網站的點擊率,實在不得不向這個事實低頭,那就是「無聊的真相永遠趕不上聳動的謊言」。

  趕不上,但路還是得走下去。就這樣咬緊牙關,夙夜匪懈,到2019年6月26號,已經發表了近六百篇文章。去年夏天,一心文化從當時的四百多篇文章裡挑選了五十篇匯集成冊。給網站取名字難,給書取名字更難。平淡,怕沒人買;浮誇,怕失格調,如何拿捏?出版社總編跟我說,有幾家書店建議書名用《偽科學終結者》。我聽到後還覺得蠻有意思的,因為我的幾位朋友也叫我「謠言終結者」。但是,偽科學能終結嗎?謠言能終結嗎?其實,在一位大陸記者的訪問中我說過:「我並不存有任何妄想能夠扭轉偽科學當道這個已然不可逆的局勢」,所以,我所能做到的,頂多也就是打擊偽科學,能打幾個算幾個。至於「偽科學終結者」或「謠言終結者」,就留給我將來寫一本科幻小說吧。

  12月7日《餐桌上的偽科學》出版了,結果真是有點意外,竟然一炮而紅成了暢銷書。尤其是電子版,還榮登「讀墨」(Readmoo)排行榜第一名。主流媒體,例如「飛碟電台」、「張大春泡新聞」及「壹電視」為了介紹這本書,邀我上節目訪問。中國以及韓國的出版社也先後買了這本書的版權,所以不久後就會有簡體字版以及韓文版銷售。但其實,許多大陸人士已經看過這本書(希望不是山寨版)。

  最適合提出養生保健建議的專家,條件為何?

  2019年5月,一位大陸記者用電郵跟我聯絡。她說自己看過《餐桌上的偽科學》,所以希望能藉由訪問我,來將正確的養生保健常識傳達給大陸民眾。她總共提出了二十一個問題,而其中這一個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什麼身份的人最合適或有資格給普通人提出科學食用保健品的建議呢?」一時間,這還真把我給考倒了,是醫師、藥師、營養師、自然療師,還是什麼其他師?

  美國的人口約三億三千萬,有兩個醫療保健電視節目。台灣的人口約美國的十五分之一,醫療保健電視節目的數目卻是美國的十倍以上。有研究顯示,美國的那兩個電視節目所給的建議裡,有15%是違反科學證據,有32%是毫無科學根據(註2)。那,台灣的二十幾個醫療保健電視節目所給的建議裡,有多少是違反科學證據,有多少是毫無科學證據?如果您經常看我的文章,心裡應該會有個不祥的數字吧。

  有十位美國頂尖的科學家曾如此批評醫療保健電視節目「奧茲醫生秀」(The Dr.Oz Show)的主持人奧茲醫生:「奧茲醫師一再表現出對科學和循證醫學的蔑視,以及對基改作物毫無根據和無情的反對。最糟糕的是,他為了個人經濟利益而推動庸醫治療,表現出嚴重缺乏誠信。」而奧茲醫師對此的回應是:「我的節目並非醫療節目,而是娛樂節目」(註3)。有位台灣醫師曾如此評論台灣的醫療電視節目:如果認為「那只是個綜藝節目,看看就好」或者「跟這樣的節目認真就輸了」恐怕是低估了該類型節目的影響力(註4)。

  三年前網站剛成立時,我就發表了一篇揭露酸鹼騙術的文章,而到了2018年2月,我總共發表了六篇相關的文章。這份執著與努力總算在2018年11月2日得到一點安慰,那就是加州法院判決酸鹼騙術發明人羅伯特.楊(Robert Young,自然療師)要賠償一億美金給一位受害者(這位受害者被羅伯特.楊用靜脈注射蘇打水來治療癌症)(請看《餐桌上的偽科學》第264頁)。

  現在網路上已經可以看到一大堆一窩蜂跟著「揭露」酸鹼騙術的文章。可是,我幾乎可以肯定,寫這些文章的人,有很多曾經是酸鹼邪說的散播者。對他們來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不重要,反正只要能搞出個聳動標題來吸引點擊就好。不管如何,我在2019年5月25日到博客來網站搜索,還是看到有七十四本教人家如何改變酸性體質的書籍,作者不是醫生,就是營養師或自然療師。所以,他們是「最合適或有資格提出科學食用保健品建議的人」嗎?

  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這些經常提出食用保健品建議的人都不適合,也沒有資格?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之所以會給建議,不外乎就是為了撈錢。科不科學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關鍵是在於有沒有錢可撈。只要有錢可撈,違反科學又有啥關係。反正普羅大眾也搞不懂什麼是真科學,什麼是偽科學。

  全球通病—生化盲

  有好幾位讀者在看到我對保健品或另類療法的批判之後,就回應 :「台灣人難教好騙」。可說實在的,這種說法並不完全公平。畢竟,美國人也一樣,而且說不定有過之而無不及潂。要不然,保健品在美國怎麼會發展成每年營收三百億美金的行業?其實,根據我這麼多年的觀察與探索,「難教好騙」並不分種族國度,而是一個全球通病,而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人們普遍的「生化盲」。想想看,連醫生和醫學院的教授都不知道蛋白質會在消化道裡被分解成氨基酸,那也就難怪普羅大眾會相信吃膠原蛋白可以使皮膚Q彈美白了。

  在上一本書中,我已經提到,美國有位網路名醫曾發文說,因為地瓜含有貯藏蛋白(Sporamin),所以吃地瓜可以抗癌。無獨有偶,在本書裡您也會看到,台灣有幾位醫生和藥學教授曾發布新聞說,因為鳳梨含有鳳梨酵素,所以吃鳳梨可以治療飛蚊症。由此可見,「生化盲」是不分醫生教授或市井小民,中外皆然。所以,什麼人是最合適或有資格提供保健品的建議呢?我最後給這位記者的回答是:「在醫學有深厚的底子,在營養學有廣泛的涉略,而又沒有任何金錢利益瓜葛的學者」。

  有鑑於「生化盲」之普遍,這本書的第一章「基礎健康講堂」就是希望能通過我們日常的飲食及作息來灌輸一些基本的健康常識。例如喝酒為什麼會臉紅,臉紅到底是好是壞,口腔衛生如何影響全身健康⋯⋯,等等。第二章的「食補與保健品的騙局」是繼續揭露更多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的補充劑產品及相關著作。第三章的「特殊療法,不要輕信」是要告訴讀者,所謂的「顛覆性療法」、「革命性療法」、「自然療法」、「逆轉」等等,其實是毫無療效,甚至於極度危險。第四章的「食材謠言追追追」當然就是要追討那些在群組裡瘋傳的飲食謠言,例如什麼木瓜可以治百病、太白粉有毒等等。第五章的「新科技,還是偽科學?」主要針對一些所謂的新科技所做的分析和批判,希望藉此能幫助讀者了解它們背後隱藏的真相。

  那位大陸記者提出的最後一個問題是「我創設網站的原因和願景」。我的回答是,創設網站的初衷是因為我看不慣騙子橫行和偽科學氾濫,所以希望這個網站能像湍流中的石頭一樣,能讓「有緣人」抱住,不致被沖入深淵。如今,經由一心文化的協助,這個網站也衍生出了兩本書,又可渡化更多「有緣人」。不僅如此,我會捐出所有版稅來幫助台灣的弱勢兒童及青少年,所以幫助弱小也成為我新的願景。

  參考資料:
  1    美國醫學會2019年4月22日文章,「對抗偽醫療信息」Counteracting Health Misinformation,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31897
  2    2014年《英國醫學期刊》,www.bmj.com/content/349/bmj.g7346
  3    2015年4月,NBC訪問奧茲醫生影片,www.nbcnews.com/health/health-news/dr-oz-responds-critics-its-not-medical-show-n347101
  4    2017年9月關鍵評論網文章「醫師,加辣嗎?」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8055

鳳梨可溶解飛蚊症是鬧劇一場# 鳳梨酵素、掠奪性期刊、水晶體、補充劑、影響因子2019年5月27號,讀者Andy寄來《健康雲》的文章,標題是「影/飛蚊症超煩!台研究:吃鳳梨可溶解黑點點,登美國科學期刊」(註1),文章的第一段是:吃鳳梨也能顧眼睛!國內一項歷時三年的最新研究發現,飛蚊症患者每天吃一百到三百公克的鳳梨,三個月後平均可減少70%左右的飛蚊症症狀。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鳳梨中的酵素可分解微纖維增生的細胞外物質,及增加玻璃體中的抗氧化物,以減緩活化氧對人類水晶體的破壞。全球首次發現的研究結果已刊登在四月的《美國科學期刊》。《美國科學期刊》是美國的哪一家科學期刊?啊,搞了半天,原來是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這是一個連我這樣四十多年的科研老江湖,也從未聽過的期刊,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尋也找不到。我大致瀏覽了該期刊的幾篇論文,很難想像這種水準的期刊竟然還能存活了十四年。可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期刊名字被翻成中文後,就變成很了不起的「美國科學期刊」。「掠奪性期刊」的騙術更害人的是,它會跟另外一份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也是翻成「美國科學期刊」)混淆。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是一份創立於1818年的老牌期刊。它雖然不算是高檔的期刊(影響因子3.9),但是信譽良好。還有,它雖然是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但重心卻是在地質學。這裡提到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指學術期刊的內容在每年或特定期間被引用的頻率,是評量學術期刊可信度的重要指標,下頁表格即是2018年影響因子排名前二十的頂尖期刊列表。而這個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很顯然就是看中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的良好信譽而玩移花接木、魚目混珠的把戲,搖身一變成為良家淑女。這就是所謂的「掠奪型期刊」(Predatory Journal)。而果不其然,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以及它的出版社Marsland Press是早就被列入「掠奪型期刊」的黑名單。請看附錄的「期刊黑名單」(註2)以及「掠奪型期刊及出版社」(註3)。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