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與他者︰一個古鎮的商品交換與族群關系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5月

財富與他者︰一個古鎮的商品交換與族群關系

作者:呂俊彪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1日
ISBN:9787509709801
語言:繁體中文

清末民初,廣西南寧市以西四十公里的揚美古鎮是當地有名的繁華商埠,為左江中下游地區農副產品和工業制品的主要集散地。1922年農歷四月初九,這座主要由平話人(漢族的一個支系)居住的城鎮,遭到了來自周邊地區“七十二條村”的壯族人的洗劫,自此衰落。 本書的研究,基于著者對于揚美古鎮及其周邊壯族村寨社會生活為期一年多的田野調查。通過比照各類文本的記載以及當地人的口述資料,本書對發生在1922年的“四月初九”事件進行了描述。著者以人類學的視角,考察了揚美古鎮的市場體系及商品交換,並對揚美人及其周邊村寨壯族人的生計方式、族群認同、財富觀念以及社會整合模式等進行了比較,試圖通過對導致“四月初九”事件發生的社會文化原因的分析,探討中國鄉土社會的商品交換與族群關系問題。 著者認為,盡管從表面上看這是一起由于地方政權的更迭而引發的社會沖突事件,但在更深的層面上,“四月初九”事件的發生,卻主要源于揚美人與當地壯族人財富觀念的差異。在揚美古鎮從軍事據點到商埠再到村落的歷史進程中,想象的祖籍、歷史記憶、自然資源狀況以及當地人特殊的謀生方式,促成了揚美社會內部多重向度的族群認同以及社會結構上的某種異質性,從而奠定了揚美古鎮商品交換的社會基礎,並由此構建了揚美人“獨善其身”的財富觀念。與此同時,大致相同的經濟生活和歷史遭遇、緊密的親屬關系網絡以及分化程度相對較低的社會結構,催生了揚美周邊村寨壯族人“有福同享”的財富觀念,使其難以接納以謀取現實的物質利益為主要目的的商品交換。“獨善其身”的財富觀念使得揚美人更為注重商品交換的物質利益,而這種價值取向與喜歡“有福同享”的壯族人格格不入。從某種意義上講,“四月初九”事件的發生,正是這兩種不同財富觀念沖突的結果。 本書認為,中國鄉土社會中的商品交換不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物的交換,而是一種總體性的社會經濟交往方式。這種社會交往,固然有著物質利益的現實需求,但同時也嵌合著諸多非經濟因素。這些非經濟因素的存在,導致了交易者對于商品交換的不同期待。而在客觀文化特征逐漸趨同、族群認同面臨表述危機之時,不同的生計取向和財富觀念,甚至會成為區隔族群、建構自我與他者的重要工具。 本書聚焦于族群經濟與族群關系問題的研究。著者透過一個沉浸在壯族人“汪洋大海”之中的主要由平話人(漢族的一個支系)居住的廣西古鎮的田野考察,分析了商品交換與族群關系的內在聯系,探討了不同族群的財富觀念對于當地商品交換和族群關系的影響。本書以民國初年發生在當地的一起群體事件為切入點,以豐富的口述史資料,描述了當地人在重構此一歷史事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想象以及自我與他者的深刻界分。 呂俊彪,1968年生,廣西陸川人,漢族。1990年畢業于中南財經大學經濟信息管理系,獲學士學位;2004年畢業于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獲博士學位。現為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從事經濟人類學、發展人類學研究,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六部。

導論 一 商品交換︰物的交換,抑或關系的締結? 二 商品交換研究的理論脈絡與研究回顧 三 研究主題與研究意義 四 研究方法與田野工作 第一章 財富之禍︰揚美古鎮的“四月初九”事件 一 揚美古鎮 二 “四月初九”︰事件及敘述 第二章 “富貴人家”︰“名門之後”的想象與現實 一 “名門之後” 二 地緣與業緣 三 社會組織 四 生活習俗 五 婚姻與家庭 六 想象的共同體與共同體的想象 第三章 壯族人︰財富的他者 一 村落與墟場 二 想象的祖籍 三 “村佬”的社會 四 “他者”的自我建構 第四章 財富記憶︰揚美古鎮的墟市與商品交換 一 市場體系 二 揚美墟市 三 墟市貿易與當地社會 第五章 財富之道︰生計與族群區隔 一 牛與人 二 “韞餐食餐” 三 “耕田種地” 四 生計取向與族群區隔的形成 第六章 財富的觀念圖式︰人、神、財 一 獨善其身的揚美人 二 財神與谷神 三 財富的想象︰“水”與酒 四 財富的交換邏輯 五 富裕的“慳嗇”與貧困的“慷慨” 第七章 財富的維度︰族群認同與社會整合 一 族群認同 二 互酬與壯族社會的整合 三 商品交換與揚美社會的整合 第八章 財富、交換與族群關系 一 商品交換的社會實在性 二 商品交換的“理性”與財富觀念圖式 三 “差序格局”、“兄弟情誼”與商品交換 四 鄉土社會的商品交換與族群關系 結論 一 商品交換與族群認同 二 財富的觀念圖式與族群關系 三 社會整合模式與商品交換 四 鄉土社會的商品交換︰一種總體性的經濟交往方式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