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青春留不住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誰說青春留不住
那時候的海水,早已煮成咖啡
沒有藍色的憂鬱,那味道――
來自大地的鹽。
一本關於「青春需要」的散文集
集合評論、筆戰、授業和情書
關於作者過去在生活與思考中養成,也流露讀者未常識見作家的一面
集合小說家、評論者及公共知識分子等多重身份,楊照橫跨虛構文學與歷史哲學,說故事、講道理,始終邏輯清晰、博辯滔滔,三十歲時的楊照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敬覆筆戰,可有抒情雜念?本書集合五十篇題材包含評論、授業、筆戰、雜念,以及情書,出自於作者尚自青春的三十歲代,由當時撰寫的文章選集成冊。當年楊照經常在咖啡館裡,在有限的空間裡挑戰時間,以文字追索生活、朋友、人文傳統、詩與哲學,書寫關於政治社會與公理正義的思辨,也寫下最重要且不常輕易示人的真心和愛情。
那個時候的文壇風氣遠較今時熱鬧,哲學性學思潮百花齊放,甚至仍有「文壇偶像」情結。楊照看似沒有偶包(偶像包袱),「我只是如此過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已。」然而,昔日文章今日讀來,依舊思想迷人,立論紮實,回應犀利。不贅述不迂迴。更特別的是,這本散文集也收錄一些抒情念想,看到與公眾認知形象有些不同的楊照,在更朝氣和理想性的文字背後,也曾經如你我會傷氣動情。
這本散文集記錄了一個過程,照見作家如何堅持自己相信的價值,經過時間,成為堅定的信仰。這本散文集也證實了思想若照見為真,具有永恆的價值,因此好的文章歷久彌新,愈讀只是愈發醇久有韻。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在News 98及Bravo 91.3主持電台節目,在「誠品講堂」、「趨勢講堂」、「敏隆講堂」、「93巷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
著有:
長篇小說──《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忽然懂了:對照記 @1963Ⅱ》。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
Facebook
楊照
www.facebook.com/yangzhao1963
序
第一輯 思考
浮世與渡世
分裂
神聖
學習幽默
兩個J字
張愛玲的另類權力
路易士的金牌
世紀末
除了看見陽具以外
空間之眼
第二輯 解惑
混蛋們
翹課
有限與無限
工作與生活
異己的消失
內在的異質空間
誰知道文革是怎麼回事
三十年輪迴
時代之傷
身分與故事
第三輯 論辨
批判與辯護
文學評論的ABC
主要與次要
「失敗主義」的左派
從十四樓上跳下來
關於馬凌諾斯基的日記
背叛自己的世代
背叛自己的性別
老狗
孤僻有理
第四輯 感慨
等待
謊言
猜測
獨處
戲
失蹤
玫瑰
起點
第五輯 反叛
害怕與沮喪
財產
夢的力量
航行
流浪
陌生的所在
遺憾
奇妙的陽光
黃金時代
積極自由
叛逆
分裂我喜歡這樣的詩。空白填些什麼呢蒼穹或海洋或是少女透明的夢像貝殼聆聽就會聽見一些什麼那是不是季節帶來的風或是從那兒來的黃昏的跫音啊,此刻,該在漸暗的窗邊點亮燈光吧日據時代吳瀛濤寫的詩。我在課堂上努力地想要讓學生們感受到詩中兩組相反意象的迴盪衝激。一組是冷冽虛無的。事實上詩題<空白>本身就帶有一種哲學的、惘惘的威脅。要在空白裡填進去的,就像貝殼裡聽到的海洋聲音,都是空幻幻的。可是還有一組意義,卻暗示著溫暖與希望,天真然而安穩。這麼短的一首詩裡,分裂的情緒來來回回好幾趟,使它成了一首優秀感人的浪漫抒情詩。我很努力地解釋給課堂上的學生聽,浪漫主義抒情傳統裡,許多詩人作家大膽地挑釁著理性邏輯的極限。要了解、體會他們的詩他們的作品,我們必須去看他們如何拒斥、推翻平常理性邏輯的安排,利用併置不應該同時出現的情緒意象,探索被邏輯、理性掩蔽、放逐的感官地域。我也喜歡這樣的詩。同樣是日據後期,翁鬧的詩。詩題是<故里山丘>。繞著雛菊盛開山丘將小青蛙追進穴洞陽光在胸膛溶化我為其輕盈驚駭啊奏著天空琴絃這個日子,距離死亡遙遠甘蔗園上開著花夕陽倉皇趕上來父母親住在墓地那邊我吹著口哨呼喊春天試著跟學生解釋,詩如何用一個個類似「蒙大奇」的鏡頭組成。可是和單純的影像重現不同,詩人在文字描述裡毫不顧忌地放進了濃厚的主觀觀感。於是「蒙太奇」的意象衝突裡刺激出一層想像,主觀感覺與客觀景物間或呼應或齟齬的關係, 又形成了另一層的想像憑藉。尤其是最後一節的兩句話,詩人把我們一般生活邏輯裡覺得最沉重與最輕鬆的感覺,完全不給任何折衝地接連在一起,甚至還暗示著某種因果關係,於是我們困惑了,我們駭然了,我們在詩之前被迫默然謙卑地承認對人間感情的認識淺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