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分手的勇氣: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討厭的人(好評再版)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提分手的勇氣: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討厭的人(好評再版)
情侶、夫妻、親子、同事、朋友……
讓你從所有痛苦的人際關係之中,獲得解放的線索
無法忍受寂寞的人,即使討厭也無法離開對方。
因為「寂寞」和「討厭」兩個選項,不安的人會選擇「討厭」。
你中了幾項呢?人際關係成癮症的特徵
□渴望別人的照顧,但是實際受到照顧之後,卻又覺得煩
□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愛和讚美
□因為人際關係而產生的怒氣,久久無法消散
□想說的事情,無法明確表達出來
□幸福和安全二選一,寧可選擇安全
毒品成癮症的人,無論吸食再多毒品,仍然無法被拯救。
同樣的,「渴求被愛成癮症」、「渴求獲得尊敬成癮症」的人,
無論再怎麼受到喜愛與尊敬,依舊無法得到救贖。
廁所門的開法和自己房門的開法不同。
開廁所門需要先敲門確認,進自己的房間則不需要敲門。
有強烈精神官能症傾向的人,
他們的房子裡全是相同的門,沒有學會怎麼開門。
作者簡介
加藤諦三
一九三八年出生於日本東京,現為早稻田大學榮譽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賴肖爾(Reischauer)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
另擔任廣播節目《電話人生諮商》(日本放送系列)主持人四十年以上。
主要著作:
《如何度過客體失落(Object Loss)的難關》(大和書房)
《不與他人起紛爭的心理學》(青春出版社)
《付出努力卻得不到愛的回報的人》(PHP研究所)
《不要討厭自己》(三笠書房)
《無論如何也「無法原諒」的人》(Bestsellers)
自序
第一章 那是愛情?還是依賴?
依賴心與敵意
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生氣呢?
依賴心的真面目
心是由憎恨堆砌而成的人
正面迎向不安的勇氣
「不想惹人討厭」的心態
為了得到他人的喜愛而勉強自己
越是勉強自己,內心世界越扭曲
依賴心強烈者的三大傾向
「我希望你這麼做」的願望,招來了不滿
不喜歡自己,卻渴望得到別人讚美的人
為什麼會變成討厭身邊所有人呢?
第二章 對於自己愛的人,為什麼會心生怨恨呢?
寂寞與自卑,讓人際關係變得複雜
如何消除頑強的怒氣
正視自己的感情
人們有更勝於被欺凌的恐懼
內心有待解問題的人所使用的詞句
無法自我實現的人懷有的憤怒
對於對方「不如自己預期的行為」,究竟能忍到何種地步呢?
為什麼少年有殺害父母的意圖?
「只會迎合外面的人」,最是麻煩
最愛的人,最大的憎恨
想得到所有人喜愛的願望
無論和誰交往都無法滿意的原因何在?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能自然做自己
關係越親近就越難以自然做自己
即使對方劈腿也離不開對方的原因何在?
「只要你幸福就好」的心理狀態
幸福的第一步從爭吵開始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成為○○」──的想法
面對獨占欲的方式
因為太溫柔和善而被憎恨的人
戀愛變成地獄之時
第三章 戀愛與人際關係成癮症
因為喜歡而開始的戀情,因為不安而開始的戀情
破裂的原因究竟何在?
為了消除不安而開始的戀情,無法順遂走下去
分手感覺像是人生毀滅的時候
彼此傷害的兩個人有什麼特徵
如果不相信自己,不安就一輩子如影隨形
為什麼對方劈腿你還繼續忍耐呢?
丈夫的背叛
婚姻建立在「沒有自我價值感」的危險之處
對於丈夫的壓抑所產生的憎恨
「相信」這兩個字背後隱藏的意義
分手的勇氣
如何面對被拋棄的不安感
不可以被過去的事情支配往後的人生
第四章 明明就是親子關係,為什麼卻彼此憎恨呢?
對子女覓愛的父母
「親子角色逆轉」的現象
一再以教養之名所為的霸凌
心理上被殺害的孩子們
夫妻關係的好壞是關鍵所在
人們的心理世界如何遭到破壞?
父母屬於不穩定依附關係的情況下
戴著「愛」的面具的幼稚性
在施恩圖報的家庭中生長的孩子
「一家和樂」的真相
家庭內差別待遇的可怕之處
名為家庭的幻想共同體的空虛認同感
請相信自己的堅強
承受父母敵意者的堅強之處
心中時常懷有罪惡感
讓自己不再討厭自己的解決之道
結語
自序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及心理疾病,表現在他的人際關係,尤其是與親近者的關係。談戀愛的時候,一個人的心病表現在他的戀愛關係;結婚生子之後,他的心理問題則顯現在親子關係。
一個關係的滿意度,幾乎和當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成正比。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人,無論哪一種人際關係,絕不可能在該關係中得到長期滿足。
奧地利精神科醫師貝蘭.沃爾夫(W. Beran Wolfe)曾說:「你的無意識就是你的人際關係。」它的意思是,人際關係不好的人,他的無意識就有問題。
因為人際關係而引發的社會案件,通常其中一方或雙方的無意識即存在著問題。
貝蘭.沃爾夫說:「你在無意識中對待他人的態度,呈現在他們對你的態度上。」存在於當事人無意識中的問題,透過他的人際關係顯現出來。
人們的內心衝突,在無意識中,想要經由與他人的關係得到解決。明明是為了解決自己內心的衝突而與他人有了連結,自己卻沒有發現這一點。明明是為了消除自己的自卑及孤立感,所以和他人建立了關係,卻誤以為雙方的關係是建立在自己「喜歡」對方上。
我認為無法與別人的心靈交會是一種精神官能症。精神官能症的人對於他人的態度,依精神官能性的心理必要性而定。
精神官能症的人與他人的關係屬於依附性的敵對關係,他們無法坦然自在地與他人相處,對於自己依賴的人,他們抱持著敵意。原本真心想要接近對方、親近對方,但是因為對方的行為不如他們預期,所以他們湧現怒意,感覺內心受創,進而產生敵意。
因為內心受創,所以想遠離對方,卻又因為依賴心強烈,所以離不開對方。於是心病進一步加劇。
他們對於周遭的世界,同時存在著順從與敵意的關係。一旦陷於如此矛盾的痛苦中,內心世界將無法成長。雖然渴望被照顧,但是當受到照顧,卻又覺得厭煩。雖然討厭被干涉,但是沒人干涉卻又覺得寂寞。因為內心隱藏了如此矛盾,所以焦慮不斷。
人際關係建立的動機,決定了該關係的穩定性。與他人成為朋友的動機各有不同,例如:因為喜歡,所以想和對方成為朋友;因為寂寞,所以想和對方成為朋友;因為無聊,所以想和對方成為朋友;因為沒有自我價值感,所以想和對方成為朋友;因為利害關係,所以想和對方成為朋友……。
因為喜歡,所以想和對方成為朋友的人,一旦不喜歡對方就會分手;但是因為寂寞而和對方成為朋友的人,即便不喜歡也不是那麼容易分開。
此外,無法忍受寂寞的人,即使討厭也無法離開對方。因為「討厭」和「寂寞」兩個選項,不安的人會選擇「討厭」。不安的人是為了消除不安的情緒,所以和他人成為朋友。
如同卡倫.霍妮(Karen Horney)所言,帶有基本焦慮的人,總覺得自己孤立於敵對的世界。一旦有這種感覺,自我優越感即具有「緊急的必要性」。
對方明明沒和他們競爭,他們卻自以為是地想和對方競爭;對方明明沒有敵視他們,他們自己卻有敵對的態度。
所以卡倫.霍妮也說,有基本焦慮的孩子,他們的不安感將成為他們和別人相處時的障礙。換言之,基本焦慮將對人際關係的建立及發展造成障礙。
心理成長受挫的人,在不安與不滿的選項上,選擇了不滿。雖然明知和可惡的丈夫分手才能得到幸福,但是妻子擔心自己變成孤獨一人,所以無法與丈夫分開。
依賴心強烈的人,在安全與幸福的選項上,選擇了安全,捨棄了幸福。
為了他人的言行而動怒、沮喪,背後的原因雖然形形色色,但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當事人自己的依附需求。
如果不期望得到別人的喜愛、不期盼得到別人的讚美,那就不會為了得到他人的喜愛而勉強自己付出。
因為依附需求強烈,不想被別人討厭,所以才會為了讓別人喜歡自己而勉強自己努力。然而當自己的努力無法得到預期的認同,怒氣便油然而生。而且該怒氣久久無法止息,因為怒氣的根源在於自己的依附需求。
依附需求不可能輕易消失,換言之,因為依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而引發的怒氣,也無法輕易消散。
我將這種隱性敵意稱為依附性敵意。它是一種只要沒有依賴對方的心態,自然就不會產生的憤怒。
單純為了意見相左而生氣,很快就忘了,因為這種憤怒不是依附性的憤怒。如果把意見相左解讀成自我價值的剝奪,怒氣就不會消散,因為這是依附需求受到了傷害。
深陷無法消散的憤怒時,往往讓當事人被當下的憤怒囚禁。而這種憤怒通常就是依附性的憤怒。
憤怒的處理方式因人而異,最錯誤的處理方式是欺負弱小。這是替代性攻擊,但是心理狀態將進一步惡化。
有的人則是用對外發洩的方式處理憤怒。至於這類型的人是不是比較幸福呢?其實他們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他們的社會關係當然也會因此出問題。
這類型的人不屬於壓抑型的人,他們會把怒氣發洩出來。相對的,有的人不把情緒表露在外,沉重的煩惱全部壓抑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也因此,他們變得無精打采、陷於自律神經失調、引發失眠症狀、演變成過度操心的狀態,其中甚至有人得了憂鬱症。
此外,還有人顯現在生理方面,像是胃潰瘍、暴食症。這些人的憤恨不是發洩在傷害對方,而是傷害自己;不是危害對方的健康,而是損害自己的健康。
無論何者,憤怒的處置方式錯誤,人生將徒增諸多煩惱。
話說,生氣、怨恨對方的情況分成兩種。不論哪一種,一定要先看清自己怨恨的對象是什麼,如果看不清,將使自己更加沮喪。
第一種情況屬於自己怨恨的人是真正的爛人。對方可能是爛人、是無藥可救的人。
很多人都曾碰過爛人,有過極不好的經驗。如果自己的心一直被這種爛人囚禁,未免太過愚蠢,所以這種情況通常會忘掉它。
能忘掉最好,即使忘不掉,對於那令人生厭的傢伙,也絕不可能給他好臉色看。有時候人們連討厭的人都會給予和顏悅色,那是因為自己處於弱勢,結果反倒被那個無情無義的人更瞧不起。
另一種情況則是錯在自身。
錯不在對方,問題在於自己。因為對方言行未如他們預期,事情發展不如他們的意,因為他們做了某些事,所以期待對方也應該為他們做某些事,因為有違期待,於是憎恨對方。
這種人很容易受傷、生氣,情緒常常因為對方的言行而起波瀾。他們的人生重心不是自己,分明是自己的人生,重心卻是對方。這是需要自我反省自身依附心態的案例。
本書介紹的主題擺在後者,著重於生氣的原因出在自己本身的情況。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說過,憎恨分成兩種。「一種是合理『反應性』的憎恨,一種是不合理『個性狀態』的憎恨。」
而「個性狀態」的憎恨,並非對於外來刺激所產生的憎恨,而是盤據在充滿敵意者的心中,糾結不斷的憎恨。
本書介紹的憎恨屬於後者。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主要介紹源自於依賴心的憤怒。第四章陳述的內容則是對於演變至此的自己,重新審視自己一路以來的成長過程。
依賴心與敵意 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生氣呢? 渴望獲得某人的愛,卻得不到對方的愛,於是內心受創,開始恨起了那個人。那個人沒有施暴,什麼都沒做,但就是恨他。這正是依賴心的可怕之處,一旦心理上依賴某人,無可避免就會恨起那個人。 所謂的依賴,指的是希望某人「為我這麼做」。 依賴心包含了支配性。這一點從嬰兒身上就可以清楚知道,嬰兒希望支配母親,讓母親照著他的意思去做。一旦不如自己的意,嬰兒便以哭鬧的方式回應。嬰兒的哭泣具有攻擊性。 這就是「依附性與敵意」。因為有依賴心,所以希望對方照著他們的意思行動,但是對方的行為卻未如他們的期待。對方說的話不是他們想要聽的,於是他們開始生氣,表現憤怒,而這股怒氣無法平息,因為這是依附性的敵意。 幼年時期與養育者的關係不穩定,很可能終生為不穩定的依附所苦。這是羅洛.梅(Rollo May)所說的「轉移(Transform)」概念。換言之,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轉移到現在交往的人身上。因此就與現在這個人起紛爭,無論怎麼對話,心理上的問題始終難以解決。 當然不只有不穩定依附的概念,依賴心強烈的人與他人的關係變得親近之後,對對方的要求往往變得更強烈。但是對方未必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於是他們開始憎恨對方,這是因為依賴心包含了支配性。因為「我希望你這樣、我想要你那樣」的願望過於強烈。 長大成人之後,周遭的現實世界並不總是如己所願,一旦事不如意,內心便受到傷害,然後開始憎恨他人。依賴他人的人大聲吶喊:請認同我、請幫助我,但是其他人卻不如他們的預期認同他們,沒有人如他們所願地認同他們、幫助他們。這時候他們便感到受傷、憤怒,卻無法將憤怒表現出來,於是化為憎恨。 全然接納的人際關係,僅限於幼兒與母親的關係。成年之後依舊天真依賴他人的人,往往演變成怨恨極深的性格。 在親近的關係裡,如果彼此有「希望你更認同我」的要求,容易引發激烈的衝突。不穩定的依附、依賴心、自戀、自我輕視等等,在這一類的心理狀態下,人們與身邊的人無法有坦然自在的關係。 對於情感成熟的人而言,愛與憎恨屬於矛盾關係,但是對於情感未成熟的人來說,兩者關係卻相當緊密。 情感成熟的人會顧慮對方的立場,因為心理上獨立自主,所以不會想支配他人。因此,讓這種人發怒的機會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