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兒時的家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何處是兒時的家
童年,我們的目光瞥向世界一次;
剩下的只餘記憶。——葛綠珂
文學多半是對過往的憑弔,從敘事找到自我認同;眷村文學是緬懷在特殊區域、特殊時空的童少生活,尤其是對父親經常缺席的憾恨。眷村文學也已經有極豐富和極高的文學成就,不論是從竹籬笆內還是竹籬笆外;但《何處是兒時的家》從一個充滿禁忌和私密的個人生活經驗出發,連結友朋的諸多生命故事,創作一個具有當代意義,不僅僅是單純追憶的記憶書寫。
「父親在我國小三年級時就因遭到構陷入獄,在我成長的歲月裡,幾乎不曾和友朋提過家裡的事,當然也不曾求助過任何人,當時所有家裡原有的人脈關係,隨之中斷;母親曾想盡辦法找人幫忙營救,到最後不是無效,就是遭到詐騙,甚至連父親原本有的功勳獎章,都被人騙走,人情冷暖我很小就知道。
在父親漫長的獄中歲月裡,我們也開始探視的生活,那些點滴如今我已不太願意回想,但我很清楚地記得,要搭中興號到台北、再轉搭客運到那個位在城市邊緣近山的軍監,我們提著母親煮的吃食,每一次走在路上,都覺得這條路好遙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走得到,外界的事物完全無法吸引我,好像只是不停的走不停的走,只聽到鞋子踏在路上發出的聲響,如同一部只有旁白的紀錄片,在單調的拍著空鏡頭。」
名人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欣倫、吳鈞堯、郝譽翔、陳夏民、曾陽晴、黃國珍、鄭順聰
好評推薦
地方創生之前,轉型正義之前,眷村文學之前,諸多的定義、指涉與論述之前,繁複疊加上去的修辭和故事之前,曾經的空間、聲響、氣味、形狀等百種神秘感覺,被一雙乾淨的眼瞳聚焦然後攝入,定格成不褪色的記憶織錦。即便這些那些如今已悉數消失,或者改造,或者更新,向鴻全以抒情和辯證混音,書寫轉瞬變易又恆久不變的桃園。──李欣倫/作家
認識鴻全是從一篇識字、惜字的散文開始,欣喜見他繼續練字,如同「永字八法」,每一處撇、捺,都與童年流連忘返,便能勾扯許多懸在歷史簷邊的故事。而今風吹,都陣陣給雲。──吳鈞堯/作家
向鴻全說故事的口氣,誠懇樸實又略帶害羞,彷彿一位耿直的少年,盯著你的眼睛,細密訴說那被時光掏洗過後仍留下的寶藏與哀愁。他回望家族記事,以溫柔筆觸拾取委屈與傷口,與之和解的同時,找到了邁步向前的新路徑。一段值得徜徉的青春追尋,一個必須被朗讀出聲的眷村記憶資料庫。──陳夏民/逗點文創總編輯
向鴻全從個人的成長經歷書寫眷村生活,揭示了白色恐怖年代下一個孩子的心靈創傷,並如何從陰影中破繭而出,細緻深刻而溫柔,是他迄今為止最動人的一部作品。──郝譽翔/作家
閱讀向鴻全老師的文章,總能被深深的觸動。他在《何處是兒時的家》書中以溫厚的態度,描摹他記憶中的時光、空間和人物,雖然那些人事物與情感不曾屬於我的,但是在閱讀後,最終都成為我生命中記憶與情感的一部分。──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
細膩的書寫,總是帶你進入記憶的最深處,鴻全的寫作值得品味再三。──曾陽晴/作家
愧疚要找一條回家的路,感情與記憶都不足以,因為清朗,所以無懼。──鄭順聰/作家
作者簡介
向鴻全
台灣桃園人,現任教於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等。編有《臺灣科幻小說選》(二魚文化),著有散文集《借來的時光》(聯合文學)。
代序:鐵器時代
輯一:聽父輩說話
〈許一個希望讀懂他人願望的願望〉
〈迴盪無聲叫喊的那一年〉
〈京畿戍守〉
〈受傷的溪流〉
〈老兵與寫字〉
〈便當味〉
〈在裡面〉
〈填補記憶的岩層〉
〈禮物的情感形式與功能〉
〈何處是我兒時的家〉
輯二:聽友朋說話
〈如何打破沈默〉
〈老師的推薦信〉
〈溫故,補課:文學教室裡的心靈溝通與獨白〉
〈曖昧模糊的文藝啟蒙經驗〉
〈鐵道上的青春歲月〉
〈遲到的經典〉
〈同學,我讀到那一頁了〉
〈垃圾男孩〉
〈中聲部青春〉
輯三:聽自己說話
〈在同一片天空下──桃園移民和移工的文學風景〉
〈尋找太宰治的東京八景〉
〈洛神賦:我所親眼見到的愛情〉
〈飄風不終朝:二○一二一個日本花見之旅的記錄〉
〈一個來自邊緣的,關於大學教育的觀察心得〉
〈憂慮者言:文學小說中的後人類情景〉
〈召喚與應許〉
代序
鐵器時代
據說蜿蜒於我的家鄉的其中一條河,曾經孕育極富產值的打鐵文化──那是與農業社會和屠宰業的興盛發展有關,有著鐮刀、鐵鋤等農具和刀具,彼時那條河豐富礦物質的水,能夠在打鐡過程用於冷焠定型,而河中質地良好的砂岩石材,更是可以做為磨刀的砥石。
我曾經因為教學的需要,而沿著河岸步行,如今只剩下五金行、鋼具公司與工具機店,還勉強可以聯想過去打鐵業存在過的痕跡;我問了商家這間店是不是和過去打鐵行業有關、或者是不是繼承家業如今轉型的發展,店家說這裡早就沒有什麼打鐵店了,我們只是做簡單的鋼具加工,和打鐵根本沒有關係,都什麼時代了。
是啊,都什麼時代了。
我在許多轉彎和巷弄間,遠離市區馬路,遠離熟悉的街道場景,看見城市裡的幽深肌理,感覺到城市更細微的呼吸和脈動,那驟然升起的驚異陌生感,竟然在步行中逐漸被驅離,愈是年代久遠近乎荒廢的屋宅,似乎愈能勾起我和屬於我的世代的共同記憶。
老戲院、青草藥行、問事宮廟、鐘錶行、雜貨鋪,現在幾乎都杳無人跡,但那些都是我童幼時的同學或朋友的家,都有成長的經驗和記憶,但往往只能在偶然迷路、塞車或停等紅燈、或者工作需要的時候,才會來到這些地方,而一旦靠近這些地方,那微微的刺痛感,像是土地也像是過去記憶的提醒,不論時間過得再久,距離離得多遠,都無法迴避這樣的召喚。
收在這本書裡的文字,大多是在這樣的魔術時刻下完成的作品,我也希望這部作品,也會是漫長的時間之流中,一顆堅實存在並默默感受河水沖刷的石頭,它見證了一些人一些事,和為那個「都什麼時代了」的時代,承受或分擔了一些重量。
謝謝桃園市文化局和聯合文學出版社,讓這本書終於被打磨出來;更感謝身邊的家人朋友、老師和同事們溫柔的探詢和關懷,希望您們會覺得值得。
許一個希望讀懂他人願望的願望 「如果等一下張開眼睛,下一台經過的車是灰色,爸爸就能很快回家……」 「如果我能五步走到那棵樹,爸爸就能很快回家……」 那天教室音響設備故障,花了一些時間排除,下課後我有些沮喪的到外面望著天空發楞,突然那位總是坐在最前面的女同學走過來,我知道她是設計學院的同學,也知道每次上課時,她總是能在我隱晦地提起密藏在情感皺褶裡的故事時,發出「我好像能了解哦」的輕微笑意;我問她畢業製作打算做什麼題目,她說老師,我的畢製題目要做「不義遺址」,老師知道什麼是不義遺址嗎? 我當然知道,那個父親曾經待了十多年的地方,聽說現在已經在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過程中,褪去過去戒嚴專制封閉的軍事色彩,從原來單調冰冷、斑駁又沈默無語的水泥城堡,變成收容菸毒勒戒的場所。崗哨、拒馬、高聳如卡夫卡小說城堡的圍牆、像是纏繞到天涯海角的鐵圍籬、口哨聲、重重鐵門開啟關閉的聲音、明明是男性卻空洞淒涼的集體應答聲……這些都是壓抑傷害阻攔各種對外面世界的思念和願望,長大以後在電影《刺激一九九五》中,那幕獄中受刑人因為聽見莫扎特音樂,而讓那些阻隔得以暫時消失、被視為最危險的「希望」得以如那些望向遠方天際的眼神,飄向每個人心裡最掛念的人和事之上。 我的思緒回到童年,還有父親無處託寄的一生;當年父親的願望是什麼呢? 許願是每個小孩的特權,在那個對世界還沒有任何招架之力的時候,默默對著自己相信的對象許願,是展現絕對自由意志的世界,只要閉上眼睛,加上「我希望」的咒語,好像就在一張支票蓋上了印章,願望就成立了;只是在那個童幼的年紀,當大部分的友伴都忙著許下想吃什麼、去哪裡玩、或長大想當什麼樣的人的時候,我的願望永遠是期待父親能早一天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