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一百種模樣:跨越時代、地域與文化,尋訪關於身體、戰爭、災變、性暴力與精神創傷的無聲告白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5月

沉默的一百種模樣:跨越時代、地域與文化,尋訪關於身體、戰爭、災變、性暴力與精神創傷的無聲告白

作者:海莉葉‧蕭克羅斯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30日
ISBN:978986235847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16元

《私密信件博物館》編輯全新企劃,跨時、跨地探索「沉默」多變樣貌的心靈旅程

最強烈、最切身的感受,為何總是最難以化為言語?
看似百無禁忌的現代語境中,性與死亡何以仍是難以啟齒的話題?
受到戰亂、災難、暴行創傷的倖存者,為什麼在訴說經歷時遭逢重重阻礙?
我們暢所欲言的能力如何被剝奪?又能夠如何尋回?

吳曉樂、林巧棠、陳思宏、陳潔晧──好評推薦


本書聚焦於一個看似抽象、但其實在人際活動中經常出現的概念:不得已的沉默。導致沉默失語的可能原因眾多,包括生理性的腦部異常、心因性的創傷經驗,也有時候是社會規範無形中要求對特定的話題噤聲不語。在這種難以自由使用語言的時刻,人們還能夠如何傳達、分享所思所感?又該如何走出沉默?

作者由童年在學校疑似罹患選擇性緘默症的經驗寫起,爬梳多種語言障礙、失語症狀的診斷史與疾病污名,也觀照自己因為當時失去溝通能力、迴避社交生活而造成的恐懼與退縮,即使在成年後仍然深埋心底,甚至成為她面對親密關係時的阻礙。於是,為了徹底走出回憶中失語的困境,她更廣泛地在文學、表演藝術、醫學史、性別平權運動等領域,尋訪那些受困於沉默之中、卻仍努力將難以言喻之事如實傳達的人物、行動與作品:

──嘗試以「暴露療法」協助緘默症青少年患者的家長和語言治療師;
──因突然失語而被斥為歇斯底里的十九世紀歐洲婦女,以及後世企圖為她們平反的精神醫學與歷史學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壕中罹患「彈震症」的士兵,與受他們啟發而開創「講談療法」的精神分析學家;
──尼泊爾震災後將心理諮商技巧結合當地宗教文化、引導災民傾吐恐慌壓力的助人工作者;
──傾聽求助者談論絕望與死亡的英國自殺防治機構「撒馬利亞人協會專線」;
──在剛果內戰中遭受集體強暴後,求診修復身體與心靈的女子;
──拒絕委婉修辭、追求真實表達女性身體經驗的革命性劇作《陰道獨白》;
──在麥卡錫主義時代被迫封筆,二十餘年後恢復寫作並獲得普利茲獎的美國現代詩人喬治‧奧本……。

以《背離親緣》、《藝術的孤獨》般取材廣泛又結合自身生命歷程的筆法,作者透過史料、訪談與實地考查,寫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如何剝奪人生中特定的情緒或經驗表達的空間。她也更進一步探問言語溝通的極限:訴說悲痛的心情,是否就足以讓人獲得療癒?受害者勇敢道出創傷經驗,是否就能終止壓迫?最終她發現,種種在壓抑之下奮力表情達意的努力,不論是否訴諸語言,都證明了我們的思想和感受能夠以優美、具原創性、甚至充滿震撼力的方式發聲,尋得慰藉與共鳴,並且為更深刻的理解與更具體的行動創造開端。


┤推薦佳評├

當語言過於廣大,渺小的我們該從何開始?說出內心話看似容易,大腦與唇齒之間,卻可能橫亙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海莉葉・蕭克羅斯從自身「拒絕說話」的經驗出發,親自前往各地踏察,探索各種沈默失語情境的同時,也大膽地回溯了自我的成長創傷。本書的可貴,是她在理解他人生命的同時,更深刻地感受到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連結,也寬恕了個人生命史上傷害的來由。她從冷靜的記者之眼出發,以非虛構的細膩筆法,寫下這本「不說話」的歷史之書。
──林巧棠(作家)

創傷難以敘述,除了社會的誤解,更因為創傷的經歷是難以面對的感受。作者不斷採訪、深究世界各地說不出口的故事,不只是見證傷痛,也是療癒自己說不出口的困難。願我們都有這份勇氣,為傷痛說話,找回聲音,找回感受。
──陳潔晧(《不再沉默》作者)

蕭克羅斯記錄了苦於溝通的人群的生活與掙扎,與他人的交流溝通對他們而言是難以克服的艱鉅挑戰……一段充滿好奇、專注聚焦的探索,深入沉默與孤獨的神祕世界。
──《柯克斯書評》

海莉葉‧蕭克羅斯在青春期有一整年的時間無法說話,她試圖理解這段經驗,探討語言的本質……半是回憶錄、半是報導文學,《沉默的一百種模樣》是她嘗試理解人生中那段時期、也理解其他受言語所困的人們的過程,深深觸動人心。
──《衛報》

蕭克羅斯檢視了打破沉默能夠為人帶來療癒的多種方式……《沉默的一百種模樣》引人入勝且知性、發人深省。
──《週日郵報》

將歷史研究和報導文學揉合在一本書的規格內,優美地道出言語的缺席所帶來的效應。
──《金融時報》

極為美妙的閱讀體驗,帶領讀者審視沉默所具有的、時而正面時而危險的力量。
──《愛爾蘭新聞報》

作者簡介海莉葉‧蕭克羅斯Harriet Shawcross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非虛構創作學程碩士,曾擔任記者、導演、製片人,專長為人物訪談故事報導,曾與BBC、《經濟學人》等媒體合作,遠赴阿富汗、尼泊爾等地報導戰爭與震災的衝擊,途中所見當地人民與創傷後遺症共存的歷程,促使她對「沉默與表達」的主題深入研究,繼而寫下她的第一本書《沉默的一百種模樣》。譯者簡介許淳涵一九九二年生於嘉義。臺大外文系、牛津大學現代語文所碩士畢業,現就讀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曾獲臺北文學獎。譯有《漫遊女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網路與書,2018)、《私運書的人︰敘利亞戰地祕密圖書館紀事》(商周,2018)。歡迎來信交流:[email protected]

序言 一把牙齒

‧第一卷 恐懼
柏克萊
Volvo車上
一街一幽靈
癲癇的治療犬
歇斯底里與福蠟

長大
說到薯條太濕太軟

‧第二卷 性
海德公園
三角點

沉默的共謀
我能幫你嗎?
未封聖之地
利物浦
電話手淫者
剛果之舞

‧第三卷 死亡
加德滿都
班加馬提
彈震症
治療心/思
花朵與石頭
沒人會把它印出來的
千魂之聲
震盪

‧第四卷 靜默
蘇格蘭
尋找寧靜
深度潛水
發瘋
暗夜

‧第五卷 最後的話
這是我,而非我所擁有的
陌生人的臉

授權聲明
謝辭

〈長大〉事後看來,我緘默的非常時期在一年之內安然度過,算是幸運。很多人無法如此,雖然選擇性緘默症通常對治療反應良好,但是如果不接受治療,沉默的空白童年極可能導致麻煩不斷的成人生活。許多我訪談過的選擇性緘默症成人患者發展出其他精神健康方面的問題,諸如強迫症、社交恐懼和憂鬱症。為了一窺選擇性緘默者的日常生活,我花了數週聯繫支援性團體和論壇,但他們的態度模棱兩可。許多人表示願意協助,但多數其實只接受電子郵件往來,打電話製造的焦慮太多了。他們各個都輕描淡寫,是影子般的人,只透過臉書社團互相連繫,但長久以來彼此還是孤立的。他們會寄發長篇大論的電郵,但收到那些首尾俱足的故事,卻沒有來往問答作為中介時,我只覺得這樣做關閉了對話空間,強化了某種控制感。這個過程讓人沮喪,在自己的反應中,我能看見老師被沉默的孩子逼得不知所措而開罵。沉默扭曲了人際關係,而我已對控制習以為常──當記者,就是在說故事與重建別人的故事。他們不會讓我這樣做的。很多人說到,他們有一股像孩童般的無力感。其中一位是二十多歲的奧利佛,告訴我他以前在學校踢足球的朋友中,有人未曾尋求社交互動。而現在,他也關在自己的房間裡,沒有媽媽代他說話就無法出門。透過電郵,他告訴我:「我覺得自己的年紀比實際上還要小。到了我這個歲數,一切應該要有起色,但我是如此依賴別人。」當奧立佛長得越大,他的溝通困難也隨之加劇,直到現在,他的選擇性緘默有時也讓他無法以非語言的符號溝通。他說:「緊張或難堪的時候,我會僵住。」這通常發生在治療期間,而且「這是難以置信的挫折,我愈發覺得被自己困得死死的,一點用都沒有。」讓人擔憂的是,許多我訪談過的選擇性緘默成人患者跟奧立佛的狀況類似,他們形同癱瘓的沉默每況愈下。珍妮也是二十多歲,目前為進行性緘默症(progressive mutism)所苦。她的狀況時好時壞,在她寄信給我時,她無法跟任何人說話,包括她最親的家人。她唯一的溝通管道是把話寫下來,或「透過她的兔子」貝絲說話。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