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自殺者遺族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我是自殺者遺族
其實,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自殺不是問題解決的辦法。作者的同學自殺時,手裡握著《難以承受的告別》的書;作者的姊姊自殺前,在日記本上寫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她們會不知道,她的死會讓周圍的人多傷心嗎? 在許多國家都已證實,生命教育的傳統教材,並無法降低自殺死亡率。當然,並非生命教育無用,而是施行的心態與方法錯誤。幫助的前提是接納,而不是急著劃清界限,好像自殺是另一群人會做的事,而我們高高在上的想伸出援手,想要幫助「那種人」。 喜、怒、哀、樂都是同等可愛,而且是必然存在的情緒。若說要「走出」悲傷,或要做「悲傷輔導」,都是在對悲傷的情緒貼標籤、污名化為悲傷不好,所以要「走出」來;悲傷不正常,所以要「輔導」。 實際上,人們因為有愛,所以悲傷。因為心軟,所以容易受傷,這就是生命的厚度,也就是對生命事件真實的回應。專家與遺族這雙重角色的結合並不容易,因為這個社會很難容忍一位「專家」有脆弱、悲傷的一面? 如何保留脆弱與悲傷,再幻化成一種柔軟與慈悲,這才是真實的人生,也才是有效的生命教育。這本書說出自殺者遺族的悲傷,傳達了如何幽谷獨行或伴行的訊息,對自殺者遺族,能達到療傷止痛的目的;對一般讀者,也能提供一個重新檢視生命意義的另類角度。本書特色這是一本很特別的生命教育書籍,圖文並茂,感人熱淚。 *你以為故事會終止,其實不會,故事會一直一直說下去……。因為生命需要被證明有意義,死亡也是。作者是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的醫師與管理師,身兼自殺者遺族與專家的雙重角色,要告訴你許多不一樣的生命故事。 *這是台灣第一本以自殺者遺族立場,探討生命價值的書。自殺,是一種選擇;自殺者遺族,是沒得選擇。生命的存在,是沒得選擇;生命如何存在?則是可以有所選擇的。 *近年來,國內自殺防治工作已有長足的發展,備受各界重視,但是有關自殺者遺族的書籍,仍不多見。本書打破沉默,為這個族群發聲,由兼具專業與遺族身份的作者,分別表達自殺者的治療者、諮商者或家屬的心路歷程,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具的生命教育好書。 *本書由終生義工孫越、兒童文學作家管家琪、台大教授張文亮、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清大教授李家同、勵馨基金會總幹事紀惠容等人推薦,是一本勵志好書。 *配合9月10日的聯合國「世界防治自殺日」,馬偕自殺防治中心與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將有一系列巡迴宣導推廣活動。針對作者親身經歷所拍的紀錄片,將由華視播出,由丁松筠神父主持,節目是「擁抱孤挺在疾風中的勁草」。 另外作者也將參加一系列的廣播訪談與電視談話性節目。作者簡介呂欣芹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曾任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個案管理師。現任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部研究人員、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兼任馬偕醫護管理專校生死學、情緒管理、心理學講師。方俊凱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現任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暨自殺防治中心主治醫師、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常務監事、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死學課程教育部定講師、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癌症資訊全人關懷協會理事、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監事、台灣身心關懷協會監事、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理事、台北市愛慈教育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