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一個自然學家的性靈探索之路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0月

雪豹:一個自然學家的性靈探索之路

作者:彼得.馬修森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04日
ISBN:9789866319471
語言:繁體中文

一部真實記錄性靈探索、跨時空的自然書寫經典,一段遠離世俗追尋生命意義的旅程!
心智與大自然最無私的對話是身體的試煉,心念的釋放!
  「喜馬拉雅空氣清新,山顯得近在眼前,面對這壯觀的山水,淚水靜靜浮上眼眶。這幾週來不受干擾──沒有信件、電話、不必應付旁人的需求──我的腦袋很清楚,自動自發回應萬事萬物。這種感覺很驚人。……」
  一九七三年,彼得.馬修森與動物學家喬治.夏勒深入西藏邊界尼泊爾境內的多爾泊區,目的是研究當地特有的喜馬拉雅藍羊。不過,倆人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一窺雪山中最珍貴美麗的傳奇生物--雪豹。
  這「自然以待」及「科學研究」兩種文化態度上的差異,在作者以研究者的身分進入藏區這佛學的精神發源地時,形成了不太明顯、卻一再挑戰讀者心念的對立衝擊。我們如何看待事物、如何安置自我,都在這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對應中遊移流轉。
  全心全意接受現狀,是藏民生存的一種冥想!
  書中記錄了藏區山水、藏人生活,以及兩個研究者和一群藏人嚮導長途跋踄翻山越嶺追尋藍羊的成果。但這趟旅程重要的並非結果,而是過程中作者不斷回溯自我生命歷程的禪修思念,以及更令人著迷的藏人生活與宇宙觀,他們雖生活貧困簡拙,性情卻豁達明朗,無私無邪,反而更貼近禪佛的天人合一境界。
  ◎本書榮獲一九七九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當代思想類。  ◎本書榮獲一九八○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一般非小說類。
作者簡介
彼得.馬修森 (Peter Matthiessen)
  集自然學家、探險家、小說家於一身的彼得.馬修森,一九二七年生於紐約市,一九五O年自耶魯大學畢業,並開始寫作生涯。一九五一年創辦《巴黎評論》(Paris Review)。
  彼得.馬修森當過三年的漁夫,曾在長島東端任職海洋拖網船船員,也當過出租漁船船長。
  他經歷多次的荒野探險、足跡遍及阿拉斯加、加拿大西北區域、亞洲、澳洲、非洲、尼泊爾等地,寫下膾炙人口的作品《山牆下》(Under the Mountain Wall)、《藍色子午線》(Blue Meridian)、《沙河》(Sand Rivers) 、《非洲沉默》(African Silences)、《雲霧森林》(The Cloud Forest)。跟隨日本禪師修行多年的彼得.馬修森,將自然書寫與性靈禪修的的體悟揉合為一的《雪豹》不僅二度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更是持續近四十年不墜的經典著作。小說作品:《在天主的場域玩耍》(At Play in the Fields of the Lord)、《遙遠的托爾圖加島》(Far Tortuga) 等。2008年再以小說《陰影國度》(Shadow Country)三度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桂冠。
譯者簡介
宋碧雲
  台大外文系畢業,專職翻譯。譯有《一百年的孤寂》、《蘇東坡傳》(遠景)、《浮華世界》(桂冠)、《老人與海》(桂冠)、《異鄉客》(時報)、《天生嫩骨:餐桌邊的成長紀事》(高寶)、《鄧肯自傳-舞蹈藝術的革命者》(大塊)、《雪夜裡的眼淚》(時報)、《漫長的告別》(臉譜)、《小王子》(志文)、《戰地鐘聲》(桂冠)等書。

前言西行9月28日  被遺忘的桃花源9月29日  跛足與壯腿9月30日  一隻紫色的陸蟹10月1日  重逢磯鷂10月2日  無私的服務10月3日  第一次爭吵10月4日  拜拜一百萬次10月5日  三個「我」10月6日  獒犬來襲10月7日  相似10月8日  雲端小徑孤獨行10月9日  從不止息的初始
北行10月10日  靜默.孤寂.絕滅10月11日  錯過10月12日  麝香鹿白牙鍊10月13日  瘋行者─土克丹10月14日  以夢為導師10月15日  藍羊﹝I﹞打盹兒10月16日  「微笑」10月17日  為來而來 10月18日  是你的心在動10月19日  雪人﹝I﹞大腳ㄚ10月20日  別指望什麼10月21日  闖入10月22日  雪人﹝Ⅱ﹞人或獸10月23日  失望而別10月24日  抓放之間10月25日  雪豹﹝I﹞糞便與足印10月26日  紅面魔─不可信賴的挑夫10月27日  善意的等待10月28日  相對的因子10月29日  動人的領悟10月30日  雪原上的苦差事10月31日  及時一躍 水晶山11月1日  抵達水晶寺11月2日  令人興奮的動物11月3日  藍羊﹝I﹞狼來了11月4日  「札康」隱廬11月5日  冒犯特使11月6日  正確欣賞這個世界11月7日  藍羊﹝Ⅲ﹞唏─兒─瑞11月8日  貴比黃金的犛牛糞11月9日  雪豹﹝Ⅱ﹞一堆排泄物11月10日  藍羊﹝Ⅳ﹞情投意合11月11日  另種歸鄉11月12日  訪喇嘛11月13日  藍羊﹝Ⅴ﹞狂野之舞11月14日  雪豹﹝Ⅲ﹞了不起的動物11月15日  一樣的永恆11月16日  快樂即將結束11月17日  群山盡覆雪 因何此山獨禿
歸鄉路11月18日  酒酣舞熱11月19日  與微笑擦肩而過11月20日  樂天的一家人11月21日  路迢迢11月22日  擔心未來卻剝奪了現在 11月23日  「爛眼」夫婦11月24日  存在自身裡的鴻溝11月25日  就在此時此刻11月26日  一個體貼的身影11月27日  雪人﹝Ⅲ﹞咖─咖─咖─凱─唉11月28日  在文明之檻前流連11月29日  靜靜的踐別11月30日  分道揚鑣12月1日  訪友未遇

9月28日 被遺忘的桃花源 日出時分,小遠征軍在博卡拉城外的一株巨大無花果樹下集合——包括兩個白人、四個高山嚮導、十四名挑夫。高山嚮導來自尼泊爾東北部那木契市集附近的著名山地部落雪巴族,族人常陪伴登山客爬大雪峰;他們是最近幾世紀由西藏東部下來的佛敎徒牧人——雪巴在藏語中是「東部人」的意思——從語言、文字、外貌都可以看出源自西藏。挑夫中有一位也是雪巴人、兩位是西藏難民,其他都是印歐民族和蒙古族的混血。挑夫們大抵赤足,穿著破破爛爛的短褲或大褲襠、馬褲腿的印度長褲,裹著各種舊背心、披肩和頭巾,正對著高高的簍子挑三揀四。除了自己的食物和毛毯,他們必須背負重達八十磅的擔子,用一條拖繩套在額頭,然後吊掛在傴僂的背上。各種登山行程起步前,總有人一再拿起行李掂掂重量,指責負擔過重之類,並且尖聲討價還價。挑夫們大多是職業不固定、習性也不太穩定的當地人,以惹麻煩出名。但他們的工作確實很辛苦,酬勞也少得可憐——每天一美元左右。他們陪伴遠征,通常離家不超過一星期,再下去就得換人,估量行李和嫌東嫌西的過程又將重演一次。今天將近兩個鐘頭過去了,直到烏雲密布,十四名挑夫才全部安撫妥當,一列潰不成軍的隊伍往西前進。 我們很高興動身出發。博卡拉的外緣地帶簡直就像任何熱帶的郊區——小破寮搖搖欲墜,到處是瓦礫、泥巴、雜草、臭水溝、噁心的香味、鮮豔的塑膠破片、等待豬隻來吃的髒果皮堆,亂糟糟的;加上小孩無精打采、大人心不在焉、狗垂喪著頭、雞隻皮包骨;豬狗因為沒有更好的東西吃,只好吃隨處散列在路邊的人糞。天氣好的時候,這種情形還能忍受。在雨季的末尾,這些卑微小人物每天早晨蹲在雨窪中抹肥皂洗身子、擰衣服,人生的泥淖活像融進他們發黃的皮膚裡了。 我們走過時,一雙雙棕色的眸子盯著我們瞧。面對亞洲的苦痛,我們不敢正視卻也無法撇開眼睛。在印度,人們普遍都很可憐,所以我們只注意到個別的詳情:有人彎掉一條腿,有人瞎了一隻眼睛,一隻生病的印度野犬正在啃枯草,一位乾癟癟的老婦人掀起紗麗在路邊大便。 但瓦拉納西卻有加爾各答等都市已放棄的人生希望,加爾各答對溝渠中的死人和垂死者好像已安了若素了。破壞之神「濕婆」在辛辣的食物中、蜂擁的脚踏車喜孜孜的鈴聲中、憤怒的公車喇叭聲中、寺廟猴子的吱吱喳喳中,甚至河邊火葬場燒焦的人肉氣味中猖狂跳舞。人們滿面笑容——這是最大的奇蹟。瓦拉納西酷熱難當、臭氣沖天,吵鬧聲尖得刺耳。火紅的日出時分,燕子像亡靈飛越浩瀚沉默的河面,但我們看到一個被人牽著走的盲女卻笑容可掬;戴白頭巾的印度紳士藹然含笑望著駡他的公車司機;吹笛子的乞童笑咪咪的;一個行動遲緩的老太婆將河流中掬來的聖水澆在一尊塗紅的石象身上,她也是笑咪咪的。我們好喜歡他們的笑容。 火葬場和死亡業附近,有座河邊宮殿畫了幾隻帶有糖果條紋的巨虎。 博卡拉郊區有位老印度敎徒撐坐在簍子裡,由四名僕人用竹竿抬著走,他一定是要去瓦拉納西——看來像是最後一次到恆河「聖母」那兒、最後一次到火葬場四周的黑暗廟宇,到那些招待所去,等著加入河邊白衣屍體的行列,等著被放在柴堆上燒:服務人員會把這一隻黃黃的脚、那一隻乾縮的手肘推回火裡,然後將遺體耙下火燒台,鏟進流水中。剩下的肉屑仍足以養活出沒在灰燼邊的長頭食屍犬,而悶不吭聲的白色大聖牛則把擔架上捆紮遺體的草繩吃得一絲不剩。 老人內部早已被鯨吞了。由他那失明又貪婪的目光、凹陷的眼睛、顫動的嘴巴,可以看出現在進駐他體內的是誰,往外瞪視的又是誰 。 我路過時向「死神」頷首,耳中聽見自己踩在路上的足音。老人已消失在鬼魅世界,沒有留下一點痕跡。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