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的小天使:台灣第一本醫師原創兒童繪本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4月

認識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的小天使:台灣第一本醫師原創兒童繪本

作者:臧汝芬林子堯/編輯
出版社:大笑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01日
ISBN:9789869082006
語言:繁體中文

  ◎台灣第一本由本土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醫師創作的過動兒繪本。
  ◎讓家屬及過動兒藉由全彩的生動圖文,了解到自己與孩子的問題,進而了解如何面對及改善。
  ◎讓孩子不害怕看醫生,配合醫囑用藥治療,快樂學習,平安健康長大。

  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疾患)是讓許多小朋友及家長困擾的疾病,不僅會造成學習障礙、還會造成人際關係不良及自尊受損。臧汝芬醫師守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幾十年,照顧過許多學子,發現民眾對於過動症仍是一知半解,甚至還存有誤解,因此臧醫師耗費將近半年的時間,利用簡單的文字,並巧妙搭配生動的插圖,創作出這本淺顯易懂、讓小朋友看得懂的台灣本土過動症繪本,希望能藉此讓這群小天使能夠更有自信、快快樂樂的健康長大。

作者簡介

臧汝芬醫師

  專長:
  • 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

  經歷:
  • 馬偕紀念醫院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學歷: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

  書籍作品:
  • 認識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的小天使(2014),大笑文化。
  • 陪孩子走過情緒障礙過渡期(2009),三民出版社。
  • 注意力不足症候群(2006),宏欣出版社。
  • 青少年的情緒障礙(2005),宏欣出版社。
  • 我家有個自閉兒(2000),婦幼出版社。
  • 我家有個過動兒(2000),婦幼出版社。

林子堯/編輯

林郁嫻/插圖

作者介紹
推薦序 陳快樂司長
推薦序 張玉坤教授
推薦序 陳展航主任
作者序
繪本故事
版權頁

推薦序-1

陳快樂司長 (心口衛生司司長)

  一般過動兒父母帶兒童就醫,是在老師建議或孩子情緒問題太多,而非逼不得已狀況下,父母的訴求是醫生不要光下過動兒的診斷,還希望醫生教導父母,如何幫孩子做情緒管理或好行為的塑造方法,但是近二十年來,因醫學研究先進,神經影像學發達,明顯看出過動兒的大腦發育有異於正常兒童,許多追蹤過動兒長大的研究中發現,針對這群過動兒童不能只做行為管理或情緒調整,還必須加入藥物治療(Psychopharmacology),往往許多在台灣的父母不願接受此等合併藥物治療的兒童精神治療,因此一般過動兒治療的醫囑遵從度低,藥物療效不佳,因此許多過動兒因缺少這些治療而衍生青少年吸毒、混流氓或自殺的精神疾病問題。

  本書由臧汝芬與林子堯醫師策畫,他們想用兒童的語言讓「兒童自己」了解吃藥的好處,並引導父母放棄一昧的責備或打罵教導,真心了解過動兒的無奈與自卑感的形成過程,盼望父母藉此漫畫書先了解藥物的重要性,再由臧醫師舉辦演講活動來講解如何善用行為塑造術來改變過動兒的不適當行為。願此書能達到先改變過動兒童或父母對藥物的錯誤觀念(Distorted concept),再邀請父母、老師、醫師這黃金三角幫忙者共同運用心理學的認知行為治療,早早幫助更多過動兒。

推薦序-2

張玉坤教授 (淡江大學數學系教授)

  「用兒童的語言與兒童對話」是發展心理學專家們一向秉持的理念。 社會大眾往往會對於「過動兒」貼標籤或是有負面的印象,但過動兒往往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被稱為過動,只覺得自己和一般人不同,導致常因此產生自信心低落、人際關係挫敗的現象。 他們的父母更無法接受這樣的診斷結果,因此,許多父母常常不知道該透過什麼方式去告訴自己的孩子,他們只是某些腦細胞功能較不成熟,細胞成長得較慢,只要好好接受治療,並且透過情緒及行為的管理,經由適時的介入與調整,孩子的人格發展會逐漸趨於正常的。

  有鑑於此,臧醫師構思多年並嘗試以兒童的角度去描述「注意力不足」對於家庭生活或學校生活所帶來的影響,並以漫畫的方式,利用較口語化的文字以及圖畫的呈現,同時讓家長及小朋友了解到服藥是安全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過動的症狀,並不會產生藥物殘留或對身體產生副作用,再搭配專業醫師的協助以及行為管理術,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推薦序-3

陳展航主任 (台中榮總精神部部主任)

  其實過動兒在某些地方也是可以很厲害的。每個小幼兒的生命正如一張白紙,他們天真可愛,絕無可惡可憐可言,但是許多父母或社會人士,有時以異樣的眼光,貶低或打罵這群幼兒,使他們長大後形成憂鬱人格。

  本書作者強調這群孩子都是可愛可貴的,他們有他們厲害的地方,譬如他們的純真善良、強的本能或知覺力,足以在未來做創新或研發工作,貢獻社會大眾。唯在他們幼小無助時,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早日幫助他們克服學習或人際關係上的挫折,早日阻擋憂鬱或衝動人格發展的可能性。

  願更多過動兒童因此書得知就醫的目的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也願父母以愛的教育,杜絕過動孩子將來變成憂鬱兒童。

作者序

臧汝芬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我與林子堯醫師一起設計這本漫畫繪本,是想要幫助在我身邊的可愛小天使們,往往他們不知道為何被帶去就醫,他們只知道因為他們「不乖」或「不聽話」,所以要以藥物來被懲罰,許多父母帶這些小天使來就醫時,萬萬也沒想到要用藥,所以父母非常憂慮,如何向孩子解釋,吃藥不是懲罰,而是早早用正確的方法幫助這群可愛的孩子。本人在多年前,就想出版一本書,可讓小天使們自己看,看了就一目了然,願與父母配合。

  在此感謝林子堯醫師鼎力相助,藉此書使孩子們明白自己的「不聽話」並非故意,而是情非得已,是大腦的前庭部位的皮質細胞的發育問題,只要與醫師配合,便可以避免將來演變成干擾性情緒失調、憂鬱症、青少年的藥物濫用或網路成癮。

  深願此書能幫助孩子與家長一同了解大腦功能,並早日尋求專家的幫助,以避免將來的後遺症發生。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