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你要去哪裡?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小猴子,你要去哪裡?

作者:崔永嬿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4日
ISBN:9789869371919
語言:繁體中文

因為同理,所以我們看見——
關懷系繪本作家崔永嬿2016暖心創作

  用理解、同理、關懷三鑰匙,打開特殊兒隱形大門,
  共創多元、美好的社群

  小猴子在樹下拾到一個小東西,
  抱在懷裡,小心翼翼的護著,
  慢慢且專注的往前走。

  「小猴子,你要去哪裡?」
  小猴子沒有抬頭,也沒有說話。
  他到底要去哪裡呢?

本書重點

  ★榮獲多項獎項之關懷系繪本作家崔永嬿,2016最新關懷系作品。

  ★以孩子喜愛的動物為主角,軟化特殊兒的艱深議題,藉由故事讓孩子了解、親近身邊與自己不同的夥伴,激發同理心,建立美好的社群。

  ★運用不同的媒材拼貼,將圖像立體化,色彩繽紛,將主題襯托出明亮、正向的特質。

  ★特殊議題,提供教師、家長和孩子共同討論的素材。

名人推薦

  ★心理治療師王意中、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袁巧玲、台師大特殊教育教授姜義村專文導讀推薦。

  啟動包容與關懷,請陪孩子走一段路。閱讀《小猴子,你要去哪裡?》會是一個美好的起點。-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敞開心對孩子多一些認識、同理與關懷,會察覺他們也有能讓我們學習的地方。-袁巧玲(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

  充滿同理心的社群,正是我們積極教育孩子學習多元包容、同理他人的美好典範。-姜義村(台師大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不管是慢飛天使或外太空的小星星,因為有著支持的情感流動,更能將生命的溫暖傳遞你我。-陳建榮(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
 

作者簡介

崔永嬿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創所,持續以繪畫、雕塑、兒童繪本等形式創作。

  希望能透過說故事的形式,呈現孩子的內心世界。

  出版過《奶奶的記憶森林》、《亂七八糟》、《看我!看我!》、《小罐頭》、《好耶!胖石頭》等書。

  作品曾入選 2002 年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
  2002、2004 年日本亞洲插畫雙年展優等獎(BAIJ’02,04)、
  1999 年國語日報牧笛獎圖畫故事書優等獎。

  2006 年受邀為國立故宮博物院【Old Is New】活動設計公仔,
  作品曾參與【女性插畫家歐洲巡迴聯展(The Fabulous Coloured Pencils in the World)】
  及【第三屆伊朗國際插畫展(The 3rd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Dictionary Illusrtation ”Zebra”)】
 

推薦序

關懷的力量,無聲勝有聲

  我們總是期待孩子的成長能夠順著一套SOP(標準作業程序)發展。這份想望很是自然,但有些孩子卻無法如你所願。當孩子無法有問必答,太過於專注眼前事物,甚至於對你視而不見。這時,你的內心小劇場可能浮現了許多的疑問。只是,我們很容易急於對孩子的語言溝通、認知能力、社會情緒或行為表現等,直接以自己的主觀經驗來下註解:「怪」、「慢」、「煩」,或「他是什麼病」等刻板印象。

  反正,孩子就是這樣?!以偏概全常常讓我們低估了孩子的表現,扭曲了他所傳達的訊息,錯過認識孩子的契機,也限制住自己進一步了解他的動力。你很容易因此關上了一道厚重的鐵門,擋住了同理、接納、包容與關懷。

  然而,在《小猴子,你要去哪裡?》繪本裡,卻讓我們看見了充滿溫度的包容與關懷風情。當面對小猴子沒有出現預期的反應,這時,伴有關懷的好奇心,引發了自己想要了解對方、包容對方、感受對方的一種行動力。同理心充分的展現在繪本裡的動物們,跟在小猴子後面走一段路、協力過河,走進小猴子的內心世界裡一探究竟,感同身受小猴子與受傷小鳥之間的溫馨關係。

  期待說話很自然,但卻不能理所當然。說話,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的事。請接納每個孩子對於情感不同的表達方式,這需要你的敏感與細膩體會。無聲勝有聲,這是部分孩子在這個世界的生存模式。

  啟動包容與關懷,請陪孩子走一段路。閱讀《小猴子,你要去哪裡?》會是一個美好的起點。

文/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推薦序

他,值得我們去了解

  很多時候,我們努力的想跟別人做到一樣,以達到社會定義下的「正常」。好比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跟別人打招呼,這樣才算是有禮貌;要能分享,才不小氣;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要看著對方,才是專心的表現……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數不盡的規範與框架,好像必須好好的站在這些框架裡,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同。然而有一些孩子因為不理解我們所定下的遊戲規則,常常被人誤會,說是不夠懂事,甚至沒有家教。

  就如同《小猴子,你要去哪裡?》中的小猴子,手裡捧個東西專注的往前走,一路上遇到好幾隻動物向他問候,然而不管是誰,小猴子一律一視同仁,頭也不抬的往前走。這個景象如果發生在真實世界裡,一般人第一個反應通常會是: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別人問問題都不回答!在還沒搞清楚狀況之前,就先幫他貼上了標籤。然而,當我們跟著情節一路走到最後便恍然大悟,原來小猴子拼命自顧自的往前走,只是為了尋找醫生,幫忙醫治手中的小鳥。看到這個溫馨的結局,不禁讓我們反思,在尚未完全了解情況之前,是不是該避免立下斷言,以免因誤解而造成傷害。

  在我服務特殊兒童的這十幾年當中發現,我們的孩子經常被誤解,只因為大家的不覺察與不理解,而對他們有錯誤的期待。即便他們和一般發展正常的孩子一樣擁有相同的外表,卻因為一些隱形的障礙,讓他們在學習規範上有所困難。面對這些社會的眼光,孩子以及他們的家庭,經常處於充滿壓力的生活之中。

  《小猴子,你要去哪裡?》以特殊兒童為樣本出發,經由作者細膩的鋪陳,最終賦予一個溫馨的節尾,讓讀者能夠學著從這些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發現原來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如果我們能夠敞開心,對這些孩子有多一些的認識、同理與關懷,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有很多可愛之處,甚至也有能讓我們學習的地方!

文∕袁巧玲(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

推薦序

多元包容的美好典範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單手開車,一手拿著飲料杯、一邊聽著車上播放的音樂,同時跟車上同行者談天說地的經驗。但如果遇到了超級大雷雨,你會怎麼做呢?我相信大家應該都會選擇「把飲料放下、雙手握著方向盤、關掉音樂、同時請身旁的人停止聊天」,好好專心的開車吧!如果用這樣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故事,有著好心腸願意幫助他人的小猴子,一心急著想要送鳥兒去看獅子醫生,為了避免分心,他專心的注視著鳥兒的傷勢(怕不小心的動作造成傷勢惡化),儘快前往醫生的家(確保不會走錯路或繞遠路),因而不一一回應路人的關心或問題,看起來是非常合理而正確的行動策略。

  多年來從事自閉症研究的我,對於故事中的大熊、兔子、長頸鹿等動物們的表現,一定要大大的給予讚賞(起立鼓掌)!他們雖然一開始無法理解小猴子的行為,但卻給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如長頸鹿協助過河),並且很有耐心的陪伴,等到最後一刻了解小猴子的行為初衷,這就是一個高同理心的社群表現!過去一般人對於自閉症者的刻板印象多是:「自己封閉而不願意與人互動的人」,但許多研究發現,不願意與他人互動的「孤獨型」或「被動型」自閉症族群的比例相對低,大多數的自閉症者是「主動但怪異型」,通常他們很喜歡與人互動、交友意願高,但因為社會技巧不足或怪異、不善於理解社會線索(如面部表情或肢體語言)、無法理解複雜的社交狀況,或是無法吸收過多的社交互動資而進行回應,經常遭遇人際互動挫折或人際關係差的窘況。本書故事裡的小猴子在我看起來雖有些自閉兒的特質,但令人羨慕的是他生活在一個充滿同理心的社群中,這不正是我們積極教育孩子們學習多元包容、同理他人的美好典範嗎?
 
文∕姜義村(台師大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推薦序

傳遞生命的溫暖

  《小猴子你要去哪裡》看似簡單明瞭的情節卻有極為豐富暗喻的意含,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否也遇過像小猴子這樣害羞內向,把話放在內心深處的朋友或親人呢?

  也許他們的行為讓你我不甚明白,但是只要我們默默在一旁關心與陪伴,便發現原來他們是如此良善的小天使!不管是慢飛天使或外太空的小星星,因為有著支持的情感流動,更能將生命的溫暖傳遞你我……繪本的故事很短,卻讓我們有著滿滿的能量,使更多小猴子的成長歷程更豐盈更深遠。
 
文/陳建榮(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