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京當官:明朝一點都不鐵飯碗之公務員人生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我要上京當官:明朝一點都不鐵飯碗之公務員人生
求生存、求升遷,還得提防同僚黑特,
明朝官場和今日職場,原來沒什麼不同!
今有大學生汲汲營營於國考公職,
古有明清士子削尖腦袋也要買官來做!
第一本解碼明代官場與科舉文化的通俗讀物。
體驗一場最精采的明朝仕宦之旅!
》》原來唐伯虎趕考途中遇過豬隊友,從此與宦途絕緣?
》》明朝考官難搞,考生字跡太美不行、不夠帥更不行?
》》明朝官員領的薪水是大米不是銀子?
從科舉考試如何準備、應舉、舞弊、任職,
再到當官之後如何賺外快貼補薪水(ㄒㄧㄝˊ ㄍㄤˋ),一路娓娓談至退休生活(ㄓㄨㄥ ㄕㄥ ㄈㄥˋ), 讀完即恍然大悟,原來上班族的喜怒哀樂全都在這裡了!
解密1 ▍除了筆試還有面試,關關難過關關過
正所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是平民通往成功的階梯,競爭激烈,不只書法要端正,還得騎馬敏捷,文武全才是基本!
解密2 ▍如果沒有官爸爸,中舉與否只能順應天命
考題暗藏玄機多,作弊招式無奇不有。「有錢買得鬼推磨,無力卻教人頂缸」試卷寫上約好的暗語、花錢找人冒名應考、小抄藏在草鞋或筆管內……等。
解密3 ▍權力生死鬥,小人暗箭難防
明朝宦官與閣臣的權力關係緊張,若與皇帝關係疏遠,只能透過宦官傳遞達訊息;倘若得罪專權宦官,小心被羅織罪名、抄沒家產,沒錢賄賂更是凶多吉少。
解密4 ▍比22K還慘!薪資福利愈折愈薄
當官前,以為錢途繁華似錦;當官後,卻發現荷包很瘦,還三不五時就被罰俸。難怪士大夫們用盡門路另闢財道!
本書特色
‧時代感的對照差異,將歷史說得更有趣
以年輕學者的角度出發,語言文白夾雜,淺顯之外,亦兼具深度。滿滿的趕考趣事、考場暗黑學,會心一笑後,也增進不少知識。
‧明朝不只有錦衣衛和太監
有別於一般談論明朝的歷史書,多半圍繞在皇帝與太監之間,而本書從頭開始,完整了解明代官場的結構,看完直接化身明朝小達人!
‧全書知識含金量超高,滿滿歷史乾貨!
本書知識龐大,含金量高,鉅細靡遺剖析明代官場與科舉,保證讓熱愛歷史的你在書中挖到滿滿的乾貨。
探索歷史強力推薦
宋怡慧‧作家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 創辦人
黑貓老師‧鄉民推爆說書人
駱芬美‧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謝金魚‧歷史作家
(依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陳一中
星期天的歷史學家,興趣是研究明清時期的社會文化史,喜歡在網路上分享讀書心得,作品散見於「批踢踢實業坊」及「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目前正就讀博士班,曾任《明代研究》責任校對,以及《暨南史學》編輯。
部落格:漫遊於未來與現代之間
okplaymayday.blogspot.com/
繪者簡介
齋
畫風就跟個性一樣時常改變的創作者,時常偽裝在人群裡面觀察人類。
作者序
第一章 明代的各種當官途徑
多途並進,納賢才、入國子監、考科舉
當官途徑1:快出來當官!廣納天下賢才的朱元璋
當官途徑2:國家認證的學校「國子監」
當官途徑3:科舉制度
當官途徑4:胥吏也能當官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明代的童蒙教育
孩子的教育要從小開始:社學與族學
童蒙教育學什麼?
孩童學詩,竟是荒廢學業?
蒙學教師的真心話:當老師,好累啊!
在官學讀書,生活是什麼樣子?
官學跟你想的不一樣:學生濫收,老師好窮?
官學學生學什麼?
官學也有考核制度?
有如學測衝刺班,國子監的嚴謹生活
誰知道當官這麼難:國子監生的仕途起落
第二章 科舉旅途即將啟程,想當官的旅客請上車
熬夜讀書、舟車勞頓,都是為了上京趕考啊!
科舉:歡迎來到考試地獄
睡覺浪費時間,熬夜讀書拚考試!
科舉不只考文科,還要考射箭騎馬?
上京趕考,官方會補助車馬費?
交通和住宿都要精打細算:上京趕考旅行指南
上京趕考軼事多:慎選朋友及旅店
一家歡樂百家愁,科舉的名額分配
明代竟然也戰南北?
區域均衡妙招1:靈活應變的「鄉試解額制」
區域均衡妙招2:保障北方士人的「會試南北分卷制」
狀元和他們的產地──蘇州
考場好比八點檔,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經費不足所以考場簡陋?明代考場趣事
大火、暴雨、大風,都來阻撓考試?
考試的題目是拍馬屁的工具?考題暗藏玄機多
作弊招式無奇不有1:賄賂、關節、割卷
作弊招式無奇不有2:頂名、帶書進考場
作弊招式無奇不有3:冒籍
考官啊考官,誰是下一個中舉的人?
我知道狀元是誰了!神奇的預知夢與鬼故事
只要有官爸爸,中舉不是問題?
影響錄取的因素1:寫太工整也有問題?
影響錄取的因素2:名字取錯也與狀元無緣
影響錄取的因素3:顏值要高、年紀要小
科舉落榜的一百道陰影
朝廷沒錢了,歡迎大家捐錢買官
花錢就能買到官位?
國子監也淪為「學店」?學生素質下降?
抄近路當官囉!納捐入監成為當官的捷徑
爸、媽,我不當官啦!棄舉士子該何去何從?
官場失意的士子,反而造就豐富的城市文明?
故作清高的「山人」,其實並不住山裡?
不當讀書人,還可以當醫生、律師、商人
說來說去,還是當官好!
第三章 當官先修指南,先來官場實習、搞懂遊戲規則吧
沒經驗的官場菜鳥,統統都先來實習!
終於要當官了,但別睡過頭
觀政進士:進士實習其實都在打混
庶吉士:進士實習中的爽缺?
庶吉士竟荒廢學問、拚命偷懶?
歷事監生:國子監生實習最辛苦
試職制度:實習結束了,竟然還有試用期?
升官發財前,必知的銓選、考核、潛規則
銓選與考核方式百百種,還可以用來黑特別人?
夢想升官發財,只能玩大富翁
千奇百怪的避嫌理由:迴避制度
銓選潛規則1:長相英挺特別吃香
銓選潛規則2:口條要好,口音要標準
當官規則先搞懂,才能一路飛黃騰達
京官爽缺有哪些?苦差有哪些?
當官怎少得了關說、賄賂
任職地方官不是為了治理地方,而是想往中央GO GO?
非經正當途徑而升官的傳奉官
第四章 歡迎正式來到官場,請準備好一顆強心臟
內閣大臣VS.宦官集團權力生死鬥
文字工作樣樣包的翰林院
翰林院除了文字工作,還要擔任皇帝的講師
皇帝找藉口不上課,而眾臣只想吃課後的酒宴?
翰林官職務好清簡,但升遷也好難
生病也讓前輩先病:講究輩分的翰林院
從無到有的內閣制度
皇帝、內閣、宦官的愛恨情仇
如翹翹板般的權力關係
明代宦官戰力十足!不容小覷
愈來愈囂張的宦官
早起的皇帝和大臣有朝會要開
古人也要參加朝會?
朝會失儀1:打架滋事、暴力事件
朝會失儀2:裝病缺席、下雨天不想上朝
沒參加朝會,會受到怎樣的處罰?
朝宴:開完朝會,來吃飯囉!
皇帝從事必躬親的工作狂到淪為傀儡
明代晚期皇帝工時短,晚起又早退!
皇帝不喜歡早起,愈來愈晚上朝啦
乾脆不要上朝,也不管政事了
皇帝就是不上朝,大臣上疏也沒用
皇帝不批公文,人事任用一團亂
終於恢復朝會了!但為時已晚
朝會後有在辦公嗎?還是在摸魚?
地方官與地方政治的糾葛
赴任地方官前,請先熟讀當官守則「官箴書」
地方官上任N件事,先拜拜、熟悉環境、拜訪耆老
珍惜生命,遠離胥吏
稅沒收完,地方官別想升遷
錢好重要,地方官如何收稅?
地方官還要救濟孤老、出題測驗學生
當官不簡單!對上對下都難做人
貪汙的貪官與迂腐的清官,手牽手壓榨百姓
訴訟案件堆積如山,新官上任有夠忙!
打官司真是門好生意?
地方官兼任柯南,驗屍辦案樣樣來!
早上忤逆長官,下午就丟官:巴結上司之必要
地方官離任,百姓不捨
什麼樣才是官員模範生?
第五章 待遇差、不穩定,明朝公務員一點都不鐵飯碗
比22K還慘,明代官員的微薄薪水與一點福利
米糧、寶鈔、胡椒、茶葉,都是官員的薪水?
官員的俸祿,統統換成銀子
官員的俸祿折來折去,愈折愈薄
官員薪水太少,只好用外快貼補
官員為了多賺錢,竟違法經營商業、索賄
巧立名目各種撈油水:常例錢
薪水已經很少了,還動不動就要罰俸、捐錢
官員特權:不必納稅、減免勞役
官場苦海中,幸好還有休假與退休福利
明代官員的休假,竟是歷代以來最少?
熱鬧過新年,歡喜吃湯圓
吃完湯圓,出門賞花燈
士大夫的春季:踏青賞花,清明祭祖
士大夫的夏季:吃冰、熱鬧過端午
士大夫的秋季:中秋節賞月,重陽節登高
士大夫的冬季:年終歲末,臘月祭神
袁宏道對士大夫好遊的感觸
官員退休之後有什麼福利?
退休官員拿著朝廷給的特權,欺壓鄉里百姓?
作者序
明朝當官的酸甜苦辣,都在這裡了
明代中期,許多江南的家族以農務起家,之後轉向經商,累積了可觀的財富,便鼓勵子弟進學,往仕途方面發展,上海浦東的陸氏家族就是典型的例子。陸深的父親陸平繼承了家族的貿易生意,長年遠遊經商,而陸深的兄長陸沔便扛起家計,主持家中的農牧產業。陸家將科舉的希望都放在了陸深上,因此陸深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文章與書法在鄉里中頗有名氣。
弘治十四年,陸深應鄉試,其中策論出了一道時事題:「宗室日繁,而祿入不繼。」陸深以恩義角度立說,認為皇家若無力澤被後世,應當以義斷恩,果決地裁省經費,過分的恩澤對宗室不是好事。此論點獲得主考官的激賞,將其評定為解元(鄉試第一)。陸深所在的考區為南直隸應天府,是全國最大的鄉試考場,亦是江南英才匯聚之處,能夠考取第一,實屬不易。
弘治十五年,陸深入京會試,結交了幾位年紀相仿的朋友,包括名列「吳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禎卿,此後兩人經常互相切磋詩文;另一位好友名為嚴嵩,此人在嘉靖晚期擔任內閣首輔,與其子嚴世蕃聯手把持朝政,權傾一時。不過當時三人皆榜上無名,嚴嵩遂與陸深相約下次再來。三年後,三人俱高中進士,且皆列名二甲,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殿試結束後,還會進行一項考核,在三百餘名進士中拔擢約三十位文采出眾之人,任命其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實習,儲訓為朝廷未來的重臣。館選庶吉士的工作,一般由內閣大學士主持,但孝宗對其中兩位進士特別感興趣,派了宦官前去打探,其中一位是陸深,另一位是徐禎卿。宦官向孝宗回報,徐禎卿的樣貌不好看,所以孝宗只欽點陸深為庶吉士。
明朝中期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慣例,要成為內閣大學士,必須先經過翰林院培養。換言之,在翰林院任職,且學問極好的陸深,仕途理應平步青雲,但他的性格剛直,不願意與宦官劉瑾沆瀣一氣,因而遭外放至南京擔任閒差。劉瑾伏誅後,陸深才有機會回到京師任職,先後擔任國子監司業(副首長)、祭酒(首長),並充任經筵講官。
嘉靖八年三月,陸深為世宗講《孟子》時,講綱被大學士桂萼擅改,令陸深非常不悅。其實大學士本來就會審定講綱,因為經筵是隆重的場合,適合講古聖先賢的美事,不宜宣講過於激烈或不吉利的內容。世宗認為桂萼並沒有錯,陸深卻堅持己見,上疏主張講官應當闡述自己對經典的見解,不可淪為閣臣之口,否則官員有事不敢言,皇帝就容易遭到蒙蔽。世宗讀了陸深的奏疏,批評他險詐,以不敬為由,謫貶至福建擔任延平府同知。
《孟子》雖為儒家經典,但涉及「以民為貴」的思想,講學若有不慎,猶恐觸怒皇帝,講官大多不敢暢言。可是陸深選讀的段落〈伊尹以割烹要湯〉是講述夏朝末年,本為廚師的伊尹,利用烹調的機會接近君主商湯,後來成為重臣。這並沒有民貴君輕的內容,為何世宗會批評陸深險詐呢?
原來世宗繼位皇帝的過程,並不是常見的「父死子繼」,而是採取「兄終弟及」。孝宗傳位給武宗,武宗沒有子嗣,內閣大學士遂挑選了武宗的堂弟入繼大統,因此衍生了一個問題,繼位的世宗該認誰做父?多數官員認為世宗繼承了帝位,就應該稱孝宗為嗣父;少數官員則主張繼統不繼嗣,世宗的生父不變,只須認孝宗為伯父。桂萼屬於後者,很稱世宗心意,升遷的速度極快。顯然世宗與桂萼都看出陸深的言外之意了,所以斥責他不敬。
這場禮儀風波稱為「大禮議」,世宗登基後的前幾年屢屢因此與朝臣產生矛盾,規模最大的諫諍行動發生在嘉靖三年七月,兩百餘名官員集體於左順門外伏跪、哭嚎,世宗命司禮監太監勸離,但群臣不理會勸阻,反而愈哭愈大聲。世宗一怒之下,將他們逮捕治罪,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處以杖刑,有十六位官員被打死。自此以後,就很少有官員敢再上諫禮儀問題了。
正德十六年,陸深因父親逝世,而回到家鄉服喪與養病,直到嘉靖七年才被召回京師。君臣牴牾最為激烈時候,陸深雖不在朝堂,但必定對於左順門案有所耳聞,尤其翰林院的同僚都受到了嚴厲的處分,陸深遂利用經筵的機會借題發揮。
或許是因為「伊尹負鼎」的隱喻,僅提醒皇帝注意別有心機的官員,並未挑動到最為敏感的禮儀之爭,所以陸深沒有被嚴厲的處分。他很快地就從同知(輔佐知府的官職)轉任提學官(主持地方教育的官職),接著又高升參政(輔佐布政使的),最後當到了布政使(地方的民政首長)。因政績出色,陸深於嘉靖十五年再度受到起用,先後擔任光祿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等職,並扈駕南巡,至湖北視察顯陵(世宗生父母陵墓)。在京任職五年後,六十五歲的陸深光榮地退休返鄉。
陸深育有子女十餘人,多因病早夭,只有一子一女長大成人,其子名為陸楫,自幼聰穎伶俐,讀書過目不忘。陸深非常渴望陸楫能追隨他的步伐,通過科舉入仕,以維持家運。因此他提供各種資源幫助陸楫,經常將蒐集到的書籍、試卷寄回家鄉,並親自挑選名師指導陸楫課業,但陸楫的文運不佳,陸深懷疑是家鄉的文風不盛所致,所以用了一個巧妙的方式幫助他。
嘉靖十八年,世宗立皇太子,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可用「恩廕」的方式,讓一位家族子弟進入國子監就學,陸深選擇讓已有生員功名的陸楫入監,他認為陸楫有了北京的學籍,鄉試從競爭程度較高的應天考場,轉換至順天考場,應當能獲取佳績,對家族也是一件好事。可惜陸楫始終未取得更高的功名,陸氏家族自陸深後,直至明朝覆滅也沒有再出過一個進士,只有旁系的陸起龍考中舉人,其餘不過生員而已。
明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產生了近兩萬五千名進士,陸深作為其中一員,相較於同榜的嚴嵩,其影響力可謂微不足道。但陸氏家族的故事正是明朝科舉制度的縮影,許多江南的士大夫家族,本來以務農為主,當土地開發飽和、人口壓力增大,收益難以維持家計時,便尋找新的出路,紛紛投入商業貿易,致富後鞭策子弟讀書,期盼取得功名,以官僚身分的特權維持家聲不墜。
但舉業(為應參加科舉而準備的學業)談何容易?要參加科舉必須先接受官學教育與考核,許多讀書人連最基礎的童試(官學入學考試)都無法通過,朝廷為此開了一扇方便之門──捐納制度,既可緩解財政壓力,又可滿足讀書人的入學心願,有不少人都是捐錢進入國子監後,才考中科舉的。即使如此,像陸深這樣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的學生宛如鳳毛麟角,鄉試錄取的比例大致為三十取一,在陸深所處的時代,每次約取中一千兩百人,他們還得與歷年落第的舉人一同競爭,最後只有三百餘人能夠成為進士。
陸楫雖然少習家學,展現了讀書的天分,卻沒辦法達到父親的期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考試除了實力以外,運氣也是十分重要的。陸深鄉試大發異論,正好與主考官的想法相符,所以被評為第一名。而陸楫亦是一位不落窠臼的人,他有一個著名的論點,主張奢侈可以帶動消費,促進經濟發展。倘若陸楫以如此標新取異的方式作文,大概不容易獲得主考官的青睞吧!如何窺探岀題旨趣,寫出一篇令考官讚賞的文章,也是考生要面對的難題。
說到了運氣,可不僅是指考運,更包含了人生際遇,徐禎卿是個有名望的才子,已經高中進士了,卻因為相貌不佳,與庶吉士失之交臂;陸深的考運固然不錯,但官運可就顛簸多了,先後經歷宦官劉瑾亂政與大禮議餘波,從清貴的翰林官謫遷至邊區,所幸絕處逢生,在遲暮之年又回任翰林院。反觀嚴嵩,雖無才略,卻很會迎合皇帝,因此入閣成為首輔,長期把持朝政。可見在官場上,如何小心翼翼地侍奉皇帝,以及和宦官集團共處,是京官不可不學的求生之道。
以上由陸氏家族的故事,概略地介紹了明朝讀書人從求學、應舉、任官,乃至退休的旅程,其中提到捐納、國子監、恩廕、庶吉士、內閣首輔等詞彙,讀者可能一知半解,但不必擔心,書中會有詳細的解釋。明朝讀書人為了中式,想出了各種千奇百怪的方法;及在中式以後,任官的酸甜苦辣,便是本書將要闡述的內容。
最後要向每一位協助本書的貴人表達由衷的謝意,本書得以付梓,首要感謝悅知文化提供出版的機會,以及楊玲宜、黃莀䒴等編輯細心的校訂。暨南國際大學圖書館浩如煙海的館藏,讓我有機會寓目不少明代筆記史料,而唐立宗教授更賜示《館閣舊事》、《兩闈類記》、《大司馬張海虹先生文集》,《海昌張待軒先生遺集》等珍貴的材料,使我在舉業的趣聞能有較多著墨。至於制度史方面,大多是奠基於前賢的研究成果,包括吳宣德教授詳實的進士資料統計數據、伍躍教授的捐納制度、汪維真教授的解額制度、林麗月教授的國子監生研究、濱島敦俊教授的士大夫家族研究,及邱仲麟教授關於試職、京官朝參、鄉飲酒禮的研究,深受啟發,不勝感激。
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