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說再見:失去丈夫後重啟人生的方法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4月

以愛之名說再見:失去丈夫後重啟人生的方法

作者:主婦之友社
出版社:太雅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01日
ISBN:9789863361381
語言:繁體中文

  走在人生的路上,不免會經歷許多生離死別,其中失去原以為可以白頭偕老的丈夫,而獨留人世,可說是對妻子最沉痛的打擊。在喪偶人口中,本來女性喪偶就比男性多,因為太太通常比丈夫小幾歲,而女性平均壽命又較男性高,根據105年內政部統計,台灣喪偶人口約有130萬人,女性就占105萬人,可預期的是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女性喪偶人數會不斷攀升。

  當妻子失去相伴一生的愛侶,懊悔、自責、憤懣都是必然產生的情緒;寂寞、厭世、想與人群疏離、食飲無欲也是很可能的狀態。本書以真實案例,搭配溫柔的敘事筆法、客觀的情感分析,要讓失去丈夫的你了解痛苦情緒的來源、給你走出悲傷的心靈力量與改善生活的實際建議;也要給看見友人面臨喪偶之痛、思索如何陪伴他們的你,一個正面積極的支持方法、細膩的回應方式,同情地理解並安撫他們難過的內心。

  衷心期盼所有面臨生死大事的你/妳,在走過悲傷之後都將發現,能擁有自由的時間重啟一段新的生活,是另一半給我們最後的禮物。

  本書重點

  ◆失去一輩子的伴侶,該如何走出來?
  1.失親者大多會經歷十二個「悲傷階段」,請務必相信,一旦經歷了所有的悲傷階段,將會遇見一個異於以往的嶄新自我

  2.「與他人談話」是走出傷痛的第一步。談話過程能整理自己紛亂、陰鬱的思緒或想法

  3.參加能讓同樣經驗者互相吐訴的聚會或團體,坦然地從他人悲傷或痛苦中得到共鳴

  4.以文字、圖畫等形式表達悲傷,一旦接受自己毫無虛飾的情緒,就會開始獲得療效

  5.患有精神疾病者的自殺是病死,遺族應理解、放下社會壓力,以自殺為恥是一種偏見

  6.從配偶角色中脫離,重新審視日常生活模式、經濟狀況,並做出調整

  7.開始嘗試之前想做卻不能做的事,逐漸確定自己的獨立,重啟一段無束縛的自由人生

  ◆陪伴親友走過喪偶哀痛,需注意什麼事情?
  1.必須理解,失親者心靈會變得很脆弱,可能對旁人安慰的話過度反應、甚至激怒

  2.對於失親者,他們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安慰,與對其自身的認同

  3.請避免對他們說:「千萬不要哭個不停啊」、「幸好妳還很健康,很快就可以克服的,沒有問題的」等話語,在此情況下,鼓勵、建議、說教、同情都沒有必要

  4.傾聽是最好的安慰,要表現出「我在聽你說話」或「我認同你」的態度,感覺到對方完全認同自己的情緒,當事者就比較容易表達心聲

各界溫暖推薦

  呂欣芹 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
  吳浩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專科心理師
  郭秀敏 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理事長
  郭念洛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銀髮新視界」節目製作、主持
  許皓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諮商心理師
  張秀娟 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所長
  貴婦奈奈 諮商心理師及知名作家
  (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主婦之友社

  日本知名出版社,以出版女性與家庭生活等書籍為主,並籌辦多本雜誌。本書案例為旗下《優優》雜誌所做訪談及問卷集結,該雜誌以各式熟年議題為主。

譯者簡介

李毓昭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專事翻譯。譯著有《積存時間的生活》、《一個人,不老的生活方式》、《今日公休:90歲書店老闆的生命情書》、《日嚐清新:鄉居生活的翻轉魅力》、《健康氣象學入門》、《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世界貓咪圖鑑》、《發現教堂的藝術》等等。

前言

第一章 失去丈夫是人生最大的傷痛,被拋下的人往往會陷於憂鬱
【案例1】丈夫因癌症而猝逝。失落感已經夠強烈了,又被婆家親戚無情的話逼得陷入憂鬱狀態  山本和子(假名) 六十五歲
▲喪夫會造成很大的傷痛。有些人甚至會出現健康時完全無法想像的情緒、感覺和身體變化
▲親愛的人過世時,不只是內心,身體也會發出哀鳴。
▲「頭腦一片空白,連站都站不起來。」「心裡亂糟糟的,完全睡不著。」
不少人是等到葬禮結束,所有人都離開後,才真正感覺到悲傷
專欄1 受到驚嚇時,請不要做重大決定
專欄2 按部就班地處理葬禮等儀式,也有助於整理紛亂的情緒
▲食不下嚥,水也不想喝。明明很累,卻睡不著……這時要向家人或專業人士求助,否則憂鬱太久會有危險
▲痛苦是理所當然的。如果能夠客觀審視自己:「我會不會得了憂鬱症?」或許可以稍減痛苦
▲貝克憂鬱量表──自我心靈健康檢測

第二章 遺族的心很敏感,甚至會被四周人弔唁或慰問的話語刺傷
【案例2】丈夫在56歲時過世。一方面自責照顧不周,一方面被四周人的話攪得心情紛亂,起伏不定……  柳原優子(假名) 五十七歲
▲「為什麼會死?是誰的錯?」失去親愛的人時,有時候自責的思緒和怒氣會紛至沓來
▲有時候會被親友不經意的話語刺傷。她們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安慰
▲有些話不能對悲痛欲絕的人說
專欄3  這些言語和行為要避免!才不會傷害悲痛中的人
▲一般認為親愛的人死去時要經過十二個「悲傷階段」才能重新振作
▲每個人的悲傷強度和表現方式都不同,但總有一天可以克服

第三章 不要獨自承受悲傷或痛苦,必須找人傾訴
【案例3】參加喪偶者的聚會。吐露心聲,取得共鳴,而不再覺得只有自己在受苦  石橋美智子(假名) 七十歲
▲長期一個人懷抱悲傷是很痛苦的事。對他人吐露心聲可以緩和情緒
▲喪偶者互相傾訴體驗可以療傷,有助於恢復活力和健康
▲為喪親者成立的悲傷扶助團體和機構
專欄4 親友的來信或話語是內心的支柱
▲將意念化為文字、圖畫等創作。不要把悲傷鎖在心裡,用某種形式表現出來會有療癒效果
專欄5 閱讀隨筆、手記或悼念文也是撫慰內心的方法

第四章 喪夫後若發生經濟問題,就不能一直沉浸在悲傷之中
【案例4】丈夫是醫生,他去世時,不只是悲傷而已,我也必須獨自面對經濟問題。經過十年,我才脫離困境  池田佐千子(假名) 六十九歲  
▲出現經濟問題時不要驚慌,要鎮靜下來處理
專欄6 遺孀辦理繼承時需注意的事情
▲可能會為了遺產繼承而遭婆家騷擾或攻擊
專欄7 如果沒有生育,希望在身故時保障留給配偶的財產,就必須先寫好遺囑

第五章 「自殺」是最讓遺族痛心的死因。他們會充滿自責和憤怒
【案例5】丈夫因欠債而自殺,我只得申請破產。某人的一句話使我脫離煉獄般的日子  渡邊和枝(假名) 61歲
▲光是失去丈夫就夠痛苦的了,妻子還要為自殺原因糾結,就會陷於自責與孤立
▲以自殺為恥是一種偏見。自殺是病死,需要有地方討論這件事
專欄8 自殺在日本是主要的死因之一
▲發現遺體的衝擊長久持續,不斷陷於恐慌。這時要向專業人士求助

第六章 丈夫遭到病魔侵襲。夫妻一同接受考驗,感情會更加濃厚
【案例6】兩人一同抵抗疾病,才覺得彼此變成了真正的夫妻。現在依然相信他在庇護著我  山本多惠(假名) 六十一歲
▲重新振作所需要的時間,會因當事者的個性、夫妻關係、人生觀和生活方式,而有很大差異
專欄9 面對佛壇或遺像,對心中的丈夫說話,藉以脫離傷痛
▲正因為經歷過生離死別的悲傷和痛苦,才更應該保重自己,選擇自己衷心喜歡的生活方式
▲變得更加自由、更有魅力。為自己還能活著心懷感謝,不斷累積小小的幸福和喜悅

第七章 讓自己在經歷喪夫的悲傷後大幅成長,展開「一個人的人生」
【案例7】現在覺得,此後的時間是丈夫送給我的禮物,讓我可以自由自在地活著  谷口照子 68歲
▲「重新出發」是指面對沒有配偶的生活,積極地重啟自己的人生

名言
高木慶子的話
瀨戶內寂聽的話

第一章    失去配偶是人生最大的傷痛。被拋下的人往往會陷於憂鬱【案例1】 外子因癌症而猝逝。失落感已經夠強烈了,又被婆家親戚無情的話逼得陷入憂鬱狀態。  山本和子(假名)65歲 喪夫5年當夜守靈時,一句無情的話使我備感壓力而換氣過度先夫六十三歲時,在重新任職的公司健康檢查中發現罹患胃癌,半年後就溘然長逝。那是五年前的事情。兒子在先夫過世的前一星期返國,陪我們過了三天。他再度返回是在外子過世的當天。雖然一接到病危通知就立刻趕回,還是來不及送終。幸好當時有兒子在我身邊。他代替茫然不知所措的我處理所有的喪葬事宜。以他三十二歲的年紀來說,算是相當能幹的。我卻只會發呆,真可悲。明明有一段對抗病魔的時間可以緩衝,對丈夫的死亡卻全無心理準備。儘管半年以來都在往返醫院陪伴他,但現在回想起來,可能兩人都無意面對現實,始終在迴避生離死別的話題。總而言之,我是在心情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懷著紛亂的情緒參加葬禮。「還這麼年輕就去世了,真是可憐。富雄會不會早在健康檢查之前,健康就出現問題了?和子啊,妳都沒有發現嗎?如果妳多注意一下,搞不好事情就不會變成這樣了。」守靈當晚,只有親戚還留在現場時,他的表親正子如此說道。聽到時的驚愕和委曲,我至今難忘。正子接著抱住婆婆,一邊哭一邊繼續說:「……嬸嬸太可憐了……富雄也許有機會活久一點……這麼年輕就死了,好遺憾啊,太讓人遺憾了……」聽到這裡,婆婆隨即以雙手掩面,號啕大哭。婆婆那時八十六歲了。大伯和一些長輩也都垂著頭,開始全身顫抖。咦,他的死是我害的嗎?因為我沒有留意他的健康?我已經全身僵硬,正子卻繼續追打,質問我:「和子,富雄去世時,聽說妳不在旁邊?怎麼會讓他一個人死去……富雄不知道有多孤單。」沒錯。為了見到臨終的父親,已經出發返國的兒子來電話說:「我到成田機場了。」就在我走出病房去接聽電話的時候,他突然出現異樣。我掛斷電話,打開病房的門,對他說:「紀夫快到了」,就發現情況不對。顯示血壓、脈搏的機器發出聲響,護理師們衝了過來,醫師也飛舞著白袍快步進入…。明明我一直陪在旁邊,他為什麼要在我暫時離開座位時一個人走掉呢?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