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鼻祖:子貢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7月

儒商鼻祖:子貢

作者:袁峰
出版社:九韵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17日
ISBN:978986662035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25元

  ★本書榮獲新北市「國民中學推動閱讀」優良圖書推薦

  華人崛起的世紀,一定要學習華人特有的經營智慧!
  ★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商業史,精采程度遠勝過虛構的商戰小說!  ★ 他是孔子的「首席贊助商」!  ★ 他一個人導演了「世界大戰」!將五個國家玩弄於股掌之間。  ★ 他是孔門72賢之一,曾封侯拜相,也是開跨國公司的「大哥大」!  ★《史記》中介紹他的文字比亞聖孟子多了15倍有餘  ★ 在司馬遷的筆下,他是學者、演說家、孔門高徒、商界領袖。
  本書帶您了解儒商鼻祖子貢的生意經  為您剖析這位不世出的商業奇才、外交高手,究竟擁有哪七大成功特質。  並且解說與子貢同處春秋亂世的經營家們,以及現代儒商的現實案例。  強力推薦本書給想要學習經營、領導、投資理財的讀者  熱情推薦本書給希望兼備人文情懷和營謀之術的商人、主管
  提起儒,自然會想起「君子固貧」的話題來;說到商,「無奸不商」之類的貶語就會脫口而出,似乎儒與商是水火不相容的。其實不然,早在春秋時代,當儒學剛破土而出時,就與商結下了不解之緣。馳名春秋各國的巨商子貢,就是儒商的鼻祖。
  直到現今,社會要想和諧繁榮,儒家文化不能少;企業要想做強做大,儒商精神更不能少。特別是值此華人即將輝煌的21世紀,東方世界將扮演推升全球經濟的要角之際,各國商人都該學習如何與華人做生意、打交道,而想要真正了解華人,甚至受中華民族影響甚深的日本、韓國等許多亞洲國家,就不能不了解深植其文化骨髓的儒家思想,以及「儒」與「商」如何交融的致富之道。
  儒者,遊藝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商者,所以互通有無,協商談判,匯通天下。儒商者,守誠信,重然諾,互利共生者也。
  世言人無信不立,事無信不興,儒商是這一市場法則崇高標準的最佳寫照。
  本書即是介紹儒商鼻祖──子貢,談他的求學與經商、從政事跡,以及儒與商的結合,還有,何謂儒商?
  經商者、中高階主管、投資人、商管學院的學生們,除了參考以西方論述為主的學習教材和案例之外,也應該閱讀本書,借鑑東方智慧,學習古人以儒促商之法,必定能提供您不同的觀點,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袁峰
  畢業于蘭州大學漢語言文學系,曾先後從事自由撰稿人、大學生志願者、網站編輯、企宣策劃等工作。目前,浪跡於北京,在一家國企擔任企宣專員。

序言
第一章:子貢家世第一節 亂世春秋,危機中潛伏著機遇第二節 端木家的天才少年
第二章:彌足珍貴的求學時光第一節 子貢言學第二節 子貢問政第三節 子貢品人第四節 子貢論行
第三章:周遊列國,十四年的漂泊生活第一節 窘迫的從政經歷,漂泊生涯的開端第二節 在「兄弟之邦」的期待與徘徊第三節 漂泊,是命運的產物第四節 漂泊中難得的學術時間第五節 想家的念頭
第四章:一個人導演的「世界大戰」第一節 子貢出馬,初戰告捷第二節 游走在吳、越之間第三節 史上最牛的連環計
第五章:子貢的經商生涯第一節 孔子的「首席贊助商」第二節 開跨國公司的「大哥大」第三節 「戰爭之王」的奧秘第四節 追憶孔子=「發死人財」?
第六章:子貢的商業智慧第一節 子貢的生意經第二節 子貢的七種成功特質第三節 子貢時代的經營家
第七章:子貢與儒商精神第一節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第二節 「儒」與「商」的交融第三節 儒商精神的現實價值第四節 子貢及其追隨者——現代儒商的現實案例
第八章:子貢不得不說的故事第一節 子貢——「貴重而又華美的高級飯桶」第二節 子貢與孔子:超越師徒的知己第三節 孔門三大弟子之比較
第九章:子貢身後事第一節 贏得生前身後名第二節 端木後人簡述
附錄:子貢年表參考資料後記

序言
  西方經濟學家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亞洲大趨勢》(Megatrends Asia)一書中說:「在本世紀(指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方還在主宰一切,他們制定了『遊戲規則』。日本人就是遵從了這些規則而獲得經濟騰飛的。但現在,亞洲人(除日本人外)是按照他們自己的一套規矩辦事,並同樣穩操勝券。」近幾十年,尤其是21世紀以來,中國人及海外華人所採用的經營方式,正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的走向。這股力量,被外界描述為「儒商」。
  到底何謂「儒商」?很難一言以蔽之。不妨將這個辭彙拆開來看!
  那麼什麼叫「儒」呢?《說文解字》上說:「儒,柔也,術士之稱。」據《漢書.藝文志》引其《別錄》說,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於「司徒之官」,其工作職責是游文於「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以道為高。近代學者章太炎接著劉歆的研究往下說:「古之學者多出於王官。世卿用世之時,百姓當家,則務農商畜牧,無所謂學問也。其欲學者,不得不給事官府為之胥徒……所謂宦于大夫,猶今之學習行走爾。是故非士無學,非學無士,二者是一而非二也。」「儒」這一稱謂的最早記載見於《論語.雍也》。孔子在這裡告誡他的學生子夏說:要當就當「君子儒」,千萬不要當「小人儒」。由此可見,至少在孔子之前就已經有了「儒」,而且已經分化成「君子儒」與「小人儒」兩大陣營。
  而「商人」一詞是由「商國之人」演變而來的。商朝是距今三千六百多年的一個王朝,後被周武王所滅。西周初年,商代遺民既無特權又無土地,處境極其悲慘。正是在這一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對於物品交換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甚至還出現了集市。《易.繫辭》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說明,大約在商周時代就已經有了集市。然而,商朝貴族不屑於這樣的「雕蟲小技」,就將機會讓給了商代遺民。於是,為了生計,這幫人就東奔西跑做起買賣來。久而久之,老百姓以為做生意的都是「商人」;凡是看到生意人都叫「商人」。從此,「商人」就成了生意人的代名詞。
  那麼,「儒」與「商」是如何合為一體的呢?
  讓我們將目光拉回到雅典城邦的古代奧運會時期。當歐洲人還沉浸在神話當中,用健美的身體向奧林匹斯諸神表達敬畏的時候,遙遠的東方卻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動盪與變革。舊的制度土崩瓦解,新的力量迅速上升。各個諸侯國之間需要互通有無,各取所需,但當時資訊並不準確、靈通,法制又不嚴密完備。因此,雖然商業行為已經存在,但如何規範商業行為,成為當時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春秋多義士」,「一諾重千金」。春秋戰國時的「義士」最大特點是「重然諾,輕生死」,他們對「誠信」精神的執著追求到了令人驚奇、驚歎的程度。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這種價值觀逐漸擴散到了商業領域。在機遇與風險並存的春秋商界,為了趨利避險,在商業交往實踐中形成了以「契約」和「誠信」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商業主流文化。「契約」以互利共存為目的,以協商談判為手段,以「誠信守諾」為基礎。「契約」的實質是在對集體利益充分尊重的同時,對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自覺的契約理念和誠信精神,一定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契約」是商業文化的行為準則,「誠信」則是商業文化的道德基礎。人無信則不立;市無信則不興;商無信則無譽。在這一過程中,以「誠信為本」的儒和「唯利是圖」的商逐步融合,誕生了所謂的「儒商」。
  「儒」者,研習孔孟之道,講究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商」者,匯通天下,利用手中資源創造無盡財富。或是知識份子下海,或是商人上岸從文,或是岸上岸下兩棲,亦商亦文,交匯融通,乃鑄成「儒商」。有人因此將「儒商」描述成「具有人文情懷的商人」,不無道理!本書所要介紹的是素有「儒商鼻祖」之稱的子貢。
  西元前520年,一名男嬰呱呱落地。他天資聰穎,從小就被視為神童;他三易其師,跟隨萬世師表孔子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周遊列國,傳播儒家思想;他封過侯拜過相,也做過生意,成為商界領袖。在司馬遷的筆下,他是學者、演說家、孔門高徒、商界領袖。他不是第一個「儒」,也不是第一個「商」,而是天下第一儒商——子貢。
  子貢姓端木,名賜,是孔子門下的話題人物。《論語》當中提及子貢38處,毀譽參半。他既被孔子讚為「瑚璉之器」,又屢次遭到老師的點名批評。
  與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相比,顏回聞一知十,而子貢聞一知二。但顏回空有滿腹經綸,卻落得家徒四壁,身無長物;而子貢則學以致用,大發其財,家資萬貫,成為當世數一數二的商界領袖。顏回空有鴻鵠之志,卻苦無一用,英年早逝;子貢學有所限,卻能活學活用,憑一己之力改變五國命運。如果把當時的情形比作當今世界足壇,顏回就是荷蘭隊,頂著「全攻全守」的美名,坐定了「千年老二」;而子貢則是西班牙隊,悶聲發財,一不小心成為「世界第一」。
  高處不勝寒,坐上了商界領袖的寶座,各種馬屁精接踵而來。難能可貴的是,子貢在高處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有人曾拋出「子貢賢於孔子」的論調。這時,子貢針鋒相對:先生的學問就好比深宅大院,高峻的山牆裡面潛藏著錦繡河山,只是普通人無緣得見;我的能耐好比怡情小院,矮矮的籬笆,圍著淺淺的院落。
  話雖這樣說,子貢仍然是幸運的。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賢,而子貢以自己的方式脫穎而出,成為儒商鼻祖。本書要講述的正是子貢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一生。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