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社會譯叢:技術與時間3.: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7月

人文與社會譯叢:技術與時間3.: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

作者:(法)斯蒂格勒
出版社:譯林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01日
ISBN:978754472647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39元

本書系法國當代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的論著《技術與時間》的第三卷。作者在書中指出,當電影向電視轉變之時,象徵工業與物流工業實現了整體化。美國式的文化工業實現了對世界市場的控制,從而使得其對全體意識流的控制成為可能。在無孔不入的電視、電影面前,集體意識體驗著相同的時間流,個體的時間被消解,個體意識淹沒在集體意識之中,“存在”被打上了問號,由此產生了“存在之痛”的問題。

貝爾納·斯蒂格勒(1952— )

法國著名哲學家德里達的學生和好友。曾任巴黎國際哲學院教導主任、宮片涅技術大學“技術認識、技術組織和技術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法國音像研究所副主任,曾指導過應用于文本、圖像和聲音的數位技術領域的多項研究。他的哲學著作《技術與時間》系作者在德里達指導下,積十多年的研究和教學成果而成的博士論文,被認為是20世紀末法國哲學界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作者本人也因此成為引人注目的哲學新星。

告讀者
引言

第一章 電影的時間
1.故事欲
2.煩惱
3.電影的兩大根本原則
4.“電影幻覺”的意識
5.“庫裡肖夫效應”
6.遴選、準則與記錄
7.錄音的啟示
8.再論《訪談錄》
9.《美國,美國》
10.重複與無意識
11.《四點整》裡的前攝
12.《蝕》
13.他者的時間
14.電視

第二章 意識猶如電影
第三章 “我”和“我們”:美國的接受政策
第四章 我們的教學機構的動盪
第五章 進行區別
第六章 技術科學與複製

附錄1 中法概念性詞彙對照表
附錄2 中法專有名詞對照表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