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醫療保健:一個觀察巫術與科學的窗口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彝族醫療保健:一個觀察巫術與科學的窗口
本書試圖從醫學人類學的角度對彝族的思想、文化和行為進行描述和分析。醫學人類學是文化人類學中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得到迅速發展的一個新興分支學科。中國赴美及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中,不乏從事該學科學習與研究之人。然而,用當代醫學人類學的理論方法觀察和研究一個中國少數民族的醫療思想和實踐,及其更廣泛的社會生活,卻不多見。 彝族是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一個(已超過650萬)。由於新中國成立前在四川涼山的彝族聚居區尚廣泛存在奴隸制,彝族作為社會發展階段中奴隸制的代表而在政治、經濟和學術研究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在民族學界,研究彝族的著述很多。老一輩學者,如林耀華、江應(木梁)、馬學良、劉堯漢等都對彝族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做過深入廣泛的研究。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恢復和振興,彝族研究也有了長足進展。由於「彝族文化研究學派」的崛起,以及外國學者有機會到中國從事田野調查和研究,近20年來,中、英文及其他文種的彝族研究出版物甚豐。如果說本書有什麽獨到之處,那就是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彝族的社會生活。英國醫學人類學家塞西爾·赫爾曼指出:「在所有的人類社會中,與疾病有關的信仰和實踐是文化的一個中心特征」。見這類研究的重要性及其與總體文化研究的緊密關系。
序一序二前言第一章彝族醫療保健的文化歷史背景 一、人口和地理分布 二、語言文字 三、社會結構與婚姻家庭 1.楚雄羅羅頗 2.涼山諾蘇 四、歷史的回顧 五、經濟生活 六、在建設新國家的同時建立新的醫療系統第二章彝族地區的醫療保健系統 一、疾病理論 二、疾病的治療與預防 三、多元醫療保健體系中醫療實踐的不同層面 四、彝族地區醫療衛生網的建立第三章楚雄羅羅頗的醫療實踐 一、初到普早塘 二、妻子的病 三、家庭護理 四、鄉衛生院求醫 五、五街鄉衛生院 六、普早塘的草醫和巫醫 七、樹碑——一個告慰祖靈的儀式 八、咪黑們衛生站 九、回歸之路第四章涼山諾蘇的醫療實踐 一、今日的申果庄區 二、專業層面的醫療保健 (一)申果庄區衛生院 (二)鄉村醫療站 三、大眾層面的醫療保健 四、民間層面的醫療保健 (一)民間醫生 (二)巫醫 (三)幾個防治疾病的例子 1.西倭布(Xix ou bu):預防疾病和不幸的儀式 2.蘇尼尼(sunit nit):治療儀式 3.手術與凈化:處理阿斯補茲(apsyxbbusset) 的事例 (四)迅速發展的畢摩人數第五章理論思考及相關問題 一、傳統與現代化 二、知識與信仰 三、主流醫學與民族醫學的結合 四、本地專業人員與外來知識技術 五、關於療效問題 六、有待進一步探索的課題參考書目鳴謝
序一 我非常高興地向廣大讀者介紹這本由我過去的學生和現在的同事,劉小幸博士撰寫的專著。從學術上來說,這本書屬於醫學人類學的范疇。然而,這本書與其他著名的醫學人類學著作不盡相同,它由對於中國彝族中的兩個群體的重要的基本民族志研究組成,因此具有特殊的價值。它將醫學人類學置於豐富的民族志背景中,並對這兩個群體(諾蘇和羅羅頗)的異同進行了平行的考察。該書將這兩個群體在社會結構上、文化上及歷史上的特殊性與其在現代中國社會中尋求一個恰當醫療體系的經歷和體驗非常出色地聯系在一起,並且進一步說明,一個醫療體系決不僅僅是在當地信仰和實踐基礎上對「西方生理醫學」的套用和重新解釋的折中方案。相反,正如劉博士成功地向我們顯示的,這是意義與實踐之間相當復雜的交涉與協調的結果。這種協調尤其取決於特定的中介人,以及他們在地方社會和更大的社會政治環境中(對該書來說就是中國)的特定地位。在這個領域內,我還不知道有任何一本其他的著作寫得如此全面而具有說服力。並且,我或許能這樣說,劉博士強調了在思想和實踐交涉與協調的過程中,這種至少是部分地出於對功效(即實用性)的考慮是一種比純粹「文化主義」的觀念受歡迎的選擇。在該書中,我們看不到那些作為自己狹隘思維方式奴隸人們的相對主義觀點,這使得她的「傳統與現代化」一段頗有新意。在很多社會理論文獻中,對於這兩個有異議的詞匯的討論往往忽略了人民群眾的學習能力、超越本土知識的再思考能力,以及一個文化產生新思維的方式,並且行動起來應付新情況、新理念和新發明的能力。該書則探討了這些問題。 我作為一個研究東南亞北部及其與中國邊界地區山地民族的人類學專家,認為這本書在廣義人類學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這可能是首次把彝族放在這樣多層次的社會文化背景中來考察。彝族往往只被看作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但事實上,正如劉博士在其書中多次顯示的:彝族的政治和親屬組織與中國領導層的互動關聯方式與東南亞地區(如泰國、緬甸)「部落民」與其國家體系的互動方式是有密切關系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劉博士的書也是一本基礎的民族志著作,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角度探討了諸如地方親屬系統及其與地方政治制度的關系。 這部高品質專著的問世不是沒有原因的。劉博士寫成這本書不僅僅是由於多年周密的田野調查和(我也希望是)她在美國受到的良好的專業教育,而且也是由於一個有趣的家庭背景。她的父母都是卓越的民族學家。她的父親就出生於彝族家庭,更確切地說,出生於羅羅頗家庭。正如她自己所說,這樣的家庭背景雖然不一定是個優越條件,但確實使她處於一種既是局內人又是局外人的特殊位置。而我一向主張,這樣一種位置的組合可以成就最好的民族志研究,尤其在需要了解被研究民族的「本土直覺」時更是如此。總而言之,我們所期待的是這種與研究對象的緊密聯系,加上保持足夠距離的洞察力,以確保方法上的客觀性。我的意思是,不要忽視了這些看似微小卻往往能導致對事物深刻理解的細節。對此,劉博士做得非常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