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本理論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7月

中醫基本理論

作者:鄧鐵濤
出版社:科學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01日
ISBN:978703032971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512元

鄧鐵濤和吳彌漫主編的《中醫基本理論》是在首屆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主持下編寫的,貫徹了鄧老“原汁原味論述中醫學術理論”的目的要求,從中醫學術角度對中醫基本理論做比較系統、全面的整理和闡述。全書內容分陰陽五行、藏象、中醫五髒相關學說、經絡理論、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體質與養生防病等七章,並附篇介紹五運六氣學說。全書內容深入淺出,既從傳統角度對中醫理論做比較客觀、準確的論述,又結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提出一些創新性觀點,或者糾正歷來在中醫理論研究中的偏頗見解,總以繼承中醫學術,發揚中醫傳統為主旨。第四章經絡圖為全彩圖,均由專人繪制,一目了然。 《中醫基本理論》可以作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提高讀物,為廣大中醫理論研究者、中醫臨床工作者以及中醫院校學生研習中醫理論、提高中醫學術素養提供有益的參考。 鄧鐵濤,男,1916年10月生于廣東省開平縣。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老中醫,內科專家。 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理論整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二、三屆理事會名譽理事,廣東省衛生廳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廣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中國中醫研究院客座教授,遼寧中醫學院名譽教授,廣東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被英國劍橋世界名人中心載入世界名人錄。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教師,曾榮獲廣東省“南粵杰出教師”特等然。 鄧鐵濤教授擅治心血管疾病,並擅于運用中醫脾胃學說論治西醫多個系統的疾病以及疑難雜癥,如重癥肌無力、萎縮性胃炎、肝炎、肝硬化、再生障礙性貧血、硬皮病、風濕性心髒病、紅斑狼瘡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著述、主編及編寫的論著18部,發表論文80多篇。專著有《學說探討與臨證》《耕耘集》《鄧鐵濤醫話集》。主編《中醫學新編》《中醫大辭典》《實用中醫內科學》等。1986年開始主持國家“七五”攻關項目——重癥肌無力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課題,成果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然,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發揚中醫藥造福全人類(代序) 第一章 陰陽五行 第一節 陰陽五行學說的學術淵源 一、陰陽概念和陰陽學說的形成 二、五行概念的產生和五行學說的形成 三、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的結合 四、中醫對陰陽五行學說的引進和運用 第二節 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的內涵 一、陰陽學說的內涵 二、五行學說的內涵 第三節 陰陽五行學說在醫學上的運用 一、陰陽學說的醫學運用 二、五行學說的醫學運用 三、陰陽五行學說從哲學到醫學的演變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 藏象及藏象研究方法 一、藏象的概念 二、藏象研究方法 三、藏象學說的基本內容 四、藏象學說的學術特點 第二節 五髒 一、心(附︰心包絡)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腎(附︰命門) 第三節 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節 奇恆之腑 一、奇恆之腑的內涵、生理特點及功能 二、腦 三、女子胞 第五節 精氣神 一、精 二、氣 三、血 四、津液 五、神 六、精、氣、形、神的相互關系 第六節 形身部位 一、形身 二、官竅 三、體內部位 第三章 中醫五髒相關學說 第一節 五髒之間的相關關系 一、五髒的相互影響 二、五髒相關的中介 三、髒與髒的關系 第二節 五髒系統的相關 一、五髒與六腑的相關關系 二、五髒與奇恆之府的相關關系 三、五髒與“五華”的相關關系 四、五髒與五體的相關關系 五、五髒與七竅的相關關系 第三節 五髒相關與辨證 一、兩髒相關的證候 二、多髒相關的證候 第四章 經絡理論 第一節 經絡和經絡學說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三、經絡系統的基本結構 四、經絡的生理功能及臨床意義 第二節 十二經脈的循行、主要病 候和治療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第三節 奇經八脈的循行部位、生 理功能和主要病候 一、督脈 二、任脈 三、沖脈 四、帶脈 五、陰維脈 六、陽維脈 七、陰蹺脈 八、陽蹺脈 第四節 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和十二皮部 一、十五絡脈的循行、主要病候及治療 二、十二經別的循行 三、十二皮部 第五節 十二經筋 一、足太陽經筋 二、足少陽經筋 三、足陽明經筋 四、足太陰經筋 五、足少陰經筋 六、足厥陰經筋 七、手太陽經筋 八、手少陽經筋 九、手陽明經筋 十、手太陰經筋 十一、手厥陰經筋 十二、手少陰經筋 第六節 腧穴簡介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三、腧穴的功能與作用 四、腧穴的分類 第五章 病因病機 第一節 病因 一、中醫認識病因的基本觀念和方法 二、外感病因 三、內傷病因 四、其他病因 第二節 發病 一、發病機理 二、發病途徑 三、發病形式 第三節 病變機理 一、八綱病機 二、病理從化與六氣病機 三、髒腑病機 四、經絡病機 五、氣血津精病機 六、外感熱病病機 第四節 疾病傳變與轉歸 一、外感疾病的傳變 二、內傷疾病的傳變 三、疾病轉歸 第六章 辨證論治 第一節 辨證論治 一、病、證、癥 二、辨證論治 第二節 診法理論 一、診病原理 二、診法原則 三、診病方法 四、辨證審機 第三節 治則治法 一、治療原則 二、治法 第四節 方藥理論 一、藥物理論 二、方劑理論 第七章 體質與養生防病 第一節 體質學說 一、體質的內涵 二、影響體質的因素 三、中醫對體質的分類 四、體質學說的臨床應用 第二節 養生學說 一、生命節 律與養生的目的意義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 三、養生方法 第三節 治未病理論 一、“治未病”理念的形成與確立 二、“治未病”的內涵和具體內容 三、“治未病”理論的學術意義 附篇 五運六氣學說簡介 一、五運六氣學說的基本學術原理 二、五運六氣學說的基本概念和推演方法 三、運氣推演的主要內容 四、運氣學說的臨床運用 五、運氣學說學術價值的發掘與利用 主要參考文獻 鄧鐵濤後記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