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一個關於謝雪紅的單人旅行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逆旅:一個關於謝雪紅的單人旅行
第一次,我看到滿滿的示威人群占據上海街道。成千上百藍色制服的學生,宛如海浪湧進城裡每條大路,怒吼著、狂叫著,夾雜骯髒飢餓的工人,不分你我齊步向前,把我淹沒,帶著我,一起衝向最前線。
【二○一一年 台灣文學獎劇本金典獎】
從死亡的一端,來回搬演的一度叛逆激進的劇中人短暫的菁華和漫長的臨終,詹傑似是透過《逆旅》為我們展開了一種台灣的歷史情懷。——周慧玲(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所教授)
*二○一一年台灣文學獎劇本金典獎
*公視表演廳記錄拍攝
*二○一二年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一日/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劇場 首演
*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台北水源劇場
*北藝大年度導演呈現採用劇本
*文化大學畢業製作採用劇本
*台南藝術大學畢業製作採用劇本
一九三○年,女革命家謝雪紅正在自己追求真理的路途上。
一九八○年,嫁做人婦的曹海安正準備書寫一本關於謝雪紅的傳記。
二○一○年,演員VIVI偶然來到醫院,尋找她失蹤多年的母親。
一本陳舊且寫滿批注的《謝雪紅傳》,一位尋找母親的落寞女兒,一位在醫院拍攝生死面容的攝影師,他們偶然相遇,逐步揭開為時間所湮沒的家族秘密,貼近一個女人無可言說的渴慕、寂寞、拘束,以及愛情失落,終而踏上一條無人作陪的路途,以自己凋零生命,重新貼近並註解謝雪紅。此刻,她們終將相遇。
傾力推薦
馮翊綱(相聲瓦舍團長暨藝術總監)
鍾明德(戲劇學者)
周慧玲(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所教授)
呂曼茵(劇場創作者)
徐堰鈴(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張詩盈(金鐘獎最佳女配角)
謝瓊煖(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台灣文學獎評語
《逆旅》文字及戲劇人物真情流露,文采洋溢,極佳作品,是一位行家,藝術抱負高。——馮翊綱(相聲瓦舍團長暨藝術總監)
《逆旅》這篇作品實在非常特殊,文字技巧、編劇技巧、主題掌握,文學層面也不錯,相信演出時應該也很有感染力量。——鍾明德(戲劇學者)
《逆旅》是個非常富詩意的作品,許多意象的運用細膩且準確。剛開始像是處理政治主題,其實寫的是小人物細微處,反而讓小人物變得不平凡,非常動人。主要角色塑造很感人,海安這個女性,反襯出謝雪紅作為一個人,一個女性的另個層面。——周慧玲(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所教授)
作者簡介
詹傑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影視暨舞台劇編劇,現為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二○二一至二○二二年)。表演藝術雜誌二○一七年度戲劇人物,曾獲台北文學獎劇本首獎、台灣文學獎劇本創作金典獎,多次入圍金鐘獎最佳編劇,並以《刺蝟男孩》獲得第四十九屆金鐘獎最佳編劇。二○一八年獲亞洲文化協會ACC贊助,前往紐約進行藝術家駐村交流。
劇場作品有:《逆旅》、《寄居》、《愛滋味》、《像我這樣的查某人》、《拼裝家族》、《白色說書人》、《微塵望鄉》、《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音樂劇《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勸世三姊妹》等,影像作品有:《刺蝟男孩》、《長不大的爸爸》、《降生十二星座》、植劇場《天黑請閉眼》、植劇場《花甲男孩轉大人》、NETFLIX首支華語原創影集《罪夢者》(原創故事)、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等。如有演出需求,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推薦序
從互為彼此生命眉批的三代(女)人,側擊台灣的歷史情感的逆旅——周慧玲(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所教授)
一個名叫謝雪紅的女人
最後的口述記錄:《我的半生記》、《我的回憶》
創作者自述:關於劇本的創作旅程
寫一個關於台灣土地的故事
從劇本到舞台,排練場的二次書寫
逆旅:一個關於謝雪紅的單人旅行
場景
角色
時間
序場
第一場 改寫《謝雪紅傳》
第二場 0609
第三場 謝雪紅的單人旅行之一 名字
第四場 海安與國威
第五場 拜訪老闆娘
第六場 謝雪紅的單人旅行之二 世界
第七場 探訪海寧
第八場 謝雪紅的單人旅行之三 愛情
第九場 海安與國威 二
第十場 謝雪紅的單人旅行之四 死亡
第十一場 其實我一直記得你
第十二場 謝雪紅的單人旅行之五 真實與虛構
第十三場 等待自己成為自己
第十四場 謝雪紅的單人旅行之六 在夢中
尾場 梁靜
首演資訊與製作團隊
特別收錄——幕後製作相關
導演調度概念:夢境中的泛音——徐堰鈴(導演)
舞台設計手稿——王孟超(舞台設計)
服裝設計手稿——謝介人(服裝設計)
一個名叫謝雪紅的女人誰是謝雪紅?她擁有好幾個名字,有時是手足間暱稱的臭頭仔、有時是父母祈求誕下男丁的假女、有時是被賣作童養媳的洪素蘭,其後她的生命去到更加寬廣地方,謝飛英、吳碧玉、Kurcahoba、山根美子,每個名字都代表一段或高或低的人生冒險,最終加總成一個我們難以想像的旅程。在什麼都無法久留的遺忘世代裡,她最被眾人記得的名字是謝雪紅,是彼時台灣共產黨的創建者之一,被稱作「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也是在二二八事件中,率領台中二七部隊對抗國民政府的組織者。然而也是這樣複雜、備受爭議的身分,讓人們各自解讀她,「統派會認為她是統派,獨派會認為她是獨派」,還有更多是懷疑她女性身分和不識字的人說:「她一個女人,受教育又不高,為何能夠領導我們?」。在陳芳明教授所撰寫的《謝雪紅評傳》裡,對她如此評價道:「如果台灣是一個被壓迫的象徵,那麼謝雪紅是少有的幾位現代政治人物中能夠體驗被壓迫的意義。因為,她同時承受了男性沙文主義、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以及中華沙文主義的壓迫。」然而所有故事的源頭,是從一九○一年出生在彰化鄉下貧困家庭的一個小女孩開始。在那個女性名字猶要加上別稱的年代,小女孩「謝氏阿女」自幼父母雙亡,無力撫養的哥哥姊姊把她送到別人家當童養媳,其後又被騙嫁為妾。頗有姿色的謝氏阿女,跟隨所依附的男人張樹敏,在一九一七年前後前往日本神戶,接觸到當時正要開展的社會主義思想。一九一九年,謝氏阿女在五四運動時期的中國上海,認識了俄國十月革命,她見到一張黑白照片,想像著照片中噴濺在白雪上的革命鮮血,隨即她興沖沖跑去刻了一個姓名印章。連字也不認識的她,給自己重新取了名字「謝雪紅」。那是謝氏阿女人生重要的轉捩點,她渴望讀書識字,渴望像她所見過的那些街頭抗議的大學生般,大聲喊出訴求。可惜事與願違,很快便席捲而來的戰火,終究讓謝雪紅沒有念上書,卻讓她意外加入了共產黨,被送往莫斯科受訓,畢業後隸屬日本共產黨組織,準備要在殖民地台灣建立新的社會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