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老人學 I:生理與心理取向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社會老人學 I:生理與心理取向

作者:Nancy R. HooymanH. Asuman Kiyak
出版社:華騰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07日
ISBN:978986599811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80元

  本書以複合學科的方式,介紹社會高齡化的內容,呈現老化的正面形象,以及有助於高齡者體驗生活的各種因素。依照內容的不同取向,分為第一部「生理與心理」取向與第二部「社會」取向。書中以易於理解的觀點,呈現老化的正向過程,描繪積極老化的概念,詳述老人貢獻社會與家庭的多樣方式,以定義「有生產力的老化」。並且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度探討各項老化議題,包括性別、多元種族、性與親密關係、以及社會與經濟地位等等。

第一篇 社會老人學的範疇第1章 社會老人學的發展第2章 世界各國與美國跨文化之化現象
第二篇 社會老化的生物及生理內容第3章 身體老化的社會重要性第4章 老年慢性疾病的處理及健康促進
第三篇 社會老化的心理脈絡第5章 老化的認知改變第6章 老年的性格與心理健康


  本書反映社會觀點對於老化與老年人所造成的深刻改變。我們廣泛地透視不可避免的老化趨勢,並以更為樂觀的角度看待人們自身的老化經驗與影響。年輕時與中年時的生活風格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認知與情緒的安適狀態,以及之後的社會化生活,在老年學領域中,這個戲劇化的改變可歸因於兩種平行且交互影響的過程。首先是個人選擇的角色與行為,無論我們是以健康與積極的方式、或是以罹患慢性病與缺乏社會網路支援的方式老化。而生理性與社會性因素,特別是獲得教育與經濟地位的機會,也影響了老化的層面。許多近期研究提供的證據顯示,患有失智症、慢性疾病或處於貧困的老年人,過去很少有機會擁有安適、正向而積極的老化經驗。
  換句話說,我們為成功老化的概念提供了社會建構的觀點,辨識結構性差距的成長如何決定老年人獲得成功、樂觀的老化途徑與機會。過去二十年的另一個趨勢是對於老年人的文化、家庭與工作生活的社會認知,反映我們對老年人的生產力與公民參與的關注度已持續增加,包括與環境議題及社會正義有關的跨世代聯盟等等。「老化」意指「全面退出社會參與」的觀點已逐漸有所轉變,老年人依舊可以在社群中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們同時知道部份老年人偏好冥想的、靜態的活動與高層次的安適經驗,而非以傳統方式所維持的「生產性」,但除此之外,許多老年人正面臨生產性與公民參與的社會障礙。
  老年人的經濟地位深受2008年~2009年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影響。越來越多老年人因為退休金的損失、高額的健康照護與非預期的住宅性開銷而須持續工作或重返職場。經過數十年來的提前退休模式之後,老年人開始面臨退休收入下降的情況,因此一般會因為經濟因素而延後退休。另外,某些老年人不成比例地遭受裁員的損害,除了收入微薄的兼職工作外,逐漸難以轉任其他工作。雖然65歲以上的老人可享有醫療保險,但並未涵蓋急性照護的花費,甚至還不包括長期照護,有據於此,老年人的貧窮比率,在數十年來的社會與健康服務面臨(美國)全國性的中斷後,逐漸增加,特別是女性與有色人種。成年子女因為房屋遭到拍賣、或是因為必須尋求父母與祖父母的經濟支援而搬回家中,而醫療保險與醫療補助的中斷不足以照顧有迫切需要的老年人,正如同其他針對老年人口的服務也一併減少了一樣,經濟危機影響老年照護的勞動力,連帶對於招聘與老年人一同工作的學生也造成挑戰。目前的許多經濟變化在十年前是難以想像的。
  本書聚焦於老化過程的多元面向-生理、情緒、認知、文化、經濟、人與人之間-所有面向的互動都影響我們的社會功能與安適狀態。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過程,因為每個人面臨的改變不盡相同。這裡要聲明的一個重要事實是:當我們逐漸老化,我們彼此將逐漸不同。
  老化的過程同時吸引了媒體、政治家、工商業者與一般大眾的注意,大部分是因為戰後嬰兒潮開始老化的能見度以及其影響力。老化人口的比例與數量變化涉及社會結構、家庭、健康與社會服務、長期照護、退休政策、政治進程、教育與休閒服務、宗教機構、志願服務與住居等等層面。目前對於這些變化的關注逐漸成長,因為部份老年人正面臨貧窮、獨居、慢性疾病等問題,特別是女性、移民人口、有色人種、老老人與獨自居住者。公職人員或私營部門都必須提出計畫,以因應不遠的將來,美國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至20%之時所帶來的挑戰。
  這些改變同時意指越來越多的學院與大學提供了老人學的相關課程,以針對老化進行研究。這些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瞭解老化的過程以及老年人口之間的歧異,以便有效率地與老年人及其家庭共同工作。這些學程也嘗試強化學生對於自身與他人老化的理解,很常見的是,學生修習這些課程原本僅是為了滿足需求,但他們很快就會瞭解老化過程如何與自己密切相關。因此,指導者經常面臨的是需要協助學生理解老化過程與其自身行為之間的關聯。父母、祖父母與其他親戚的行為,終究將成為他們的委託人、消費者與病人的行為。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