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 1926-1945)下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6月

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 1926-1945)下

作者:竹中信子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8日
ISBN:9789571349466
語言:繁體中文

一個生於台北、長於蘇澳的日本女子,三代世居台灣,十五歲前過著殖民地生活。台灣是她的故鄉,也是他鄉。眼見有台灣經驗的日本女性逐漸凋零,她懷志二十年,研究十年,從明治、大正到昭和,以百萬字記錄殖民地的生活百態。透過她的眼睛,異文化中的日本女人輝映著多樣卻樸實的庶民風采。
  中日戰爭前後,內、台人之間的一元化逐漸成形。全島實施國語(日語)普及運動。昭和十五年適逢皇紀二六○○年,推動新體制運動,全面皇民化。許多女子團體的成立宗旨皆建立在愛國意識形態之上,發展家庭國防、固守後方。
  在台灣生活的日本女性,命運都遭受歷史洪流的波及。正如作者竹中信子所言:「女性在昭和時代歷經經濟恐慌、戰爭、疏散、戰敗、遣返回國,遵從『天皇』的指示,以智慧與努力響應戰局。尤其在慌亂的戰爭年代,她們只管以『皇民女性』的身分犧牲自我、協助並服從。」日本殖民台灣的最後階段,少不了一幀一幀堅忍的女性身影。
女作家(土反)口(示零)子
  在台日本女作家中(示零)子是唯一不迎合時局的。她認為皇民化的本質是要台灣人成為日本人的奴隸;以一個在台日本女性來說,這相當難得。她敏銳的洞察力,應歸功於母親的教育方式,像幼年遇到有人行乞,母親總是堅持讓她親手把錢交給對方。
「一郡一女校」
  台灣各郡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提升,社會也有了鼓勵向學的經濟能力和熱忱。放暑假的女學生,不只熱中於過去的夏日登山、海濱夏令營、網球、游泳等活動,學校也積極舉辦增進體能、強調皇民意識的合宿訓練,並前往軍隊從事奉仕活動。
女性進入男性職場
  因為男性被徵召上戰場,女子勞動力大增,進入男性工作領域。個別女性的面孔雖然模糊,但群體發揮的戰力不容小覷。然而戰爭帶來不少扭曲、偏頗的現象──竟然有即將臨盆的婦女帶著生產所需物品,進入礦坑工作。
道路.教堂.慰安婦
  「進駐外地時,英國人會開闢道路,法國人會蓋教堂,日本人則是設立日本料理店並帶女人進來。」日本軍隊慰安婦的進駐分三階段:「日本女性」、「朝鮮與台灣等殖民地女性」及「當地女性」,不僅「價格」不同,按服務對象的軍隊階級,民族也不同。
作者簡介
竹中信子
  一九三○年出生於台灣台北市,從台北州蘇澳郡蘇澳小學校畢業後,進入台北州蘭陽高等女學校就讀。十五歲日本戰敗投降才回日本,後畢業於福岡縣立門司女子高等學校及武藏野音樂大學。
  三代世居台灣,是標準的「灣生」。祖父為「仙台號」輸送指揮官竹中信景,一八九五年率部隊自蘇澳港登陸,二年後退役回蘇澳定居,並開發冷泉,創立「那姆內」彈珠汽水工廠。母親為「靜修女學校」第一屆畢業生,曾返母校任教。
  目前是公司職員,並擔任財團法人台灣協會理事。蘇澳是她的第二故鄉,近年多次回台拜訪兒時好友,並於二○○七年七月特地回蘇澳參加冷泉文化節。
譯者簡介
熊凱弟
  現為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兼任講師、私立致理技術學院財金系兼任講師。

昭和篇(下)目次
第十章 中日戰爭前後一、內、外地的一元化昭和十二年的新年光景村岡伊平治來台全島實施國語普及運動軍人對台灣的重新認識台灣人當大官參加團體訓練的少女
二、奮鬥的女性女教師佐籐玉枝文藝帶著五個孩子自殺內台航線的新船土木界的女社長住吉辰
三、國防思想與家庭、職場女性的職場──光與影警報與防空演習盧溝橋交戰,中日戰爭開始歡送出征士兵的旗幟陸續成立的國防婦人會愛婦本質的另一面服裝爭議與國防戒指志願從軍的護士預估物資不足將導致物價高漲
四、「赤誠」與「武運長久」協助戰爭、服務軍隊的大後方台灣的新發現
第十一章 戰意高揚與物資缺乏一、「聖戰」的虛與實國家公園的畫定、新高山遭難戰勝的喜悅與「重大聲明」募集「防諜標語」台北、新竹首次遭空襲並發行號外不知不覺變得像營區的「酒保」「不流血占領廣東」的實況
二、艱苦生活與奉仕活動更加徹底的節約運動廢止納妾的法制化到處有人穿木屐衣食住吃緊展開私藏金製品運動奉獻牛隻農業義勇團軍夫日本紅十字會台灣分部的從軍護士與金川豐子植林運動進入男人也做家事的時代新的學問營養學女學生也積極從事奉仕活動台北婦女勞工的工資
三、宗教界的動向寺廟整頓與神社奉仕從明信片隨筆看台灣社會黃鳳姿蕃山的女老師改善遺族的福利發行「體力章」嘉義高女的水上事故
四、台灣的使命「皇民化的重要性」「大家都加入國婦吧」年底情勢更加惡化戰時的女性
五、文化、演藝界也動員藝人相繼來台紙張缺乏與從軍作家傳達「皇軍活躍」的文宣部隊人氣沸騰的大相撲「不符合時局」的台灣戲劇
第十二章 迎接「皇紀二六○○年」一、推進新體制運動高舉聖火的奉納隊伍改姓名大政翼贊會展開參謀長「戰地是人類最高藝術」空難水底的二人宜蘭農林私刑事件
二、女性群像支撐日常生活的女性後方生活的支柱女性的意識改革在大陸工作「菊元」的店員參加修養會男女青年團的強化女子青年會日紅十字護士的「獻身奉仕」愛國婦人會的活動兩位女性的勇氣
三、邁向國民管制後方物資不足情況愈加嚴重發現金礦一日二食、圍剿奢侈組織鄰組、台灣的「奉公班」花柳界「自肅」導致女侍銳減五千萬婦女的吶喊藝能、文藝
第十三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一、內外情勢緊迫「日美不開戰」論調消失朝向八紘一宇的皇民奉公會食糧增產與配給限制台北開始實施棉製品配給制度
二、女性的生存之道內台結婚的《陳夫人》上演常會志願兵制度台灣文化再發現勞動與訓練的每一天新竹市婦人保甲團的時局演講會第一位台灣女記者內台女性的「桔梗俱樂部」「台灣全土桔梗花盛開」殉國少女莎勇之鐘對配給的不滿宜蘭婆婆會皇軍在本島家庭寄宿開戰前夕
三、「登上新高山」突擊珍珠港緊接在開戰之後的新年志願兵與特志看護助手開始訓練一般婦女大洋號遭擊沉前往南方的女性設立大日本婦人會因颱風遭受嚴重打擊市川房江來台微笑運動邁向「全島一致」的雙聲道廣播
第十四章 強化後方、邁向總力戰一、組成「決戰藝能隊」宗教界也投入總力戰拿出成果的台灣民音樂調查團台灣文學奉公會與?口零(示字部零)子
二、戰禍綿延被擊沉的高千穗號成為敵艦目標的內台航線在空襲中膽破心驚的島民
三、「攻擊不停止」「戰爭一定要勝利」警防團的指揮.命令一元化對美、英產生同仇敵愾之心警防團的指揮、命令一元化勇猛果敢的高砂義勇隊發表徵兵制
四、強化後方應徵看護助手的軍國少女蜂擁而至大日本婦人會強化取締歡樂街純日本的決戰髮型女學校的校外服務增加富士號也遭擊沉以女性力量實行食糧戰必勝體制「連味噌湯都沒得喝」
五、邁向女傭的時代徵收二宮金次郎的銅像製造戰鬥機的少年
第十五章 台灣空襲一、危機四伏戰況惡化的南方戰線致贈高砂族「金?勳章」「白骨街道」
二、提升文化與健全娛樂整合報紙──《台灣新聞》創刊「講古」解禁與演藝慰問
三、實施非常措施動物們!集體炊事決戰非常措施女性進入禁止男性就業的職場女學生的動員兒童勞動動員的差別待遇女子報國隊指定台灣為戰場
四、發動徵用令「軍人不可剝奪一般人的糧食」向全島發出徵用令勞動者不足徵兵令
五、對空襲的準備設置防空空地變更部分防空警報
六、邁向國難救濟徵召全島銅像放寬更改姓名的許可條件「州行政加入女性的力量」
七、正式對台空襲美國格魯曼艦的戰鬥機轟炸全島神風特攻隊出擊奮戰的女性開始疏散學童
八、無生還者的出擊台灣神宮起火以女性作為學問的繼承者逃避徵兵收購白金、鑽石空降部隊「薰」文藝、演藝
第十六章 走向「八一五」之路一、決死之戰本島防衛與內地避難新年一早的大空襲特攻兵陸軍紀念日「緊急疏散」
二、愈發激烈的空襲政治待遇都市隨機轟炸台北大空襲空襲下的貧乏生活大城光代的疏散蘇澳間諜事件宣傳單與「心戰廣播」
三、走向滅亡癱瘓的都市機能組織國民義勇隊產業界低迷木材生產動員從建議、投書來看固守職場的少女
四、女學生開始徵用女性女子救護隊員的「熱誠」參謀總部與女性諜報員戰時體制與高砂族原住民女性的「聖戰」從軍慰安婦的悲哀決戰沖繩與投下原子彈渴望娛樂的民眾
第十七章 從戰敗至戰後處理一、無條件投降徹底抗戰也是徒然成田總務長官的認知針對恢復秩序的談話敗戰後「令人極度沉痛嘆息」的一週台灣回歸自裁事件沿海掃雷戰俘對受災者的緊急通知不到二成的稅收美軍運輸機事故遣返前往海外的女性遭到報復的警官處理神社、國旗、天皇肖像、連隊旗
二、中國國軍進駐「以大國民的胸襟進行中日親善」恢復上課,學校活力重現持續不斷的搶劫、暴行組織台灣學生聯盟「以德報怨」的精神對台灣人失望的中國軍再談中國軍台灣軍投降
三、謀求秩序救助內台通婚家庭高砂族的叛亂在台灣生活的日本女性錢德勒.鮑斯與寶石
第十八章 遣返與其後續一、有苦有樂具體實施遣返
二、敗戰國必須面對的現實遣返攜帶的物品遣返的準備來自各戰地的遣返者船上的紛爭離台告別獨唱會筆者的體驗沖繩人的故事被帶走的西村靜子
三、「日之丸」之下得救的象徵所謂報導的角色醫務船三次的遣返戰犯之死戰犯後來的遭遇舊台灣協會事務所占據事件
四、善始善終燒毀娼妓的資料
五、邁向再出發持續的苦難資產與人權化為「神」而永遠留存「如夢一場」吹向異國的風
後記參考文獻中文版圖片出處(昭和篇下)

後記
  一九七九年夏,戰後第一次訪問台灣的時機終於來臨。飛機降落在桃園國際機場後,我立刻沿著北宜公路前往蘇澳,一路上內心雀躍不已。
  沿著斷崖的彎曲道路行進時,此時不知是雲是霧,陣陣逼近,遮蔽了我們的視野。雲霧配上暗夜的山區,讓人感覺像是脫離了真實世界,來到異次元的世界。那種妖魅與驚悚的感覺直叫人心驚膽跳。
  車子終於開下山路,左手邊緊接著就可以看到宜蘭市。街上佇立著盞盞白熾燈,讓市區夜景非常明亮。如果能水平眺望銀河,看到的大概就是這種景象吧!讓人腦海裡浮現浩瀚無垠的宇宙中那種寂靜的美感。過了羅東,可以看到夜空中仍吐著白煙的工廠,其實我早就聽說台灣發展充滿活力的樣子。──終於,抵達蘇澳了!
  翌日,我在下榻旅館很早就醒來。昏暗中,連我的肌膚都能感覺到「清晨破曉的蘇澳」,這種感覺令我內心欣喜不已,之後便一躍而起。即使歷經三十三年,我的五官知覺仍未忘記蘇澳空氣中那種微妙的氣氛。
  當時,台灣各地都朝向現代化邁進。蘇澳的建築物、道路、港口等地與我記憶中的樣子都不同,令人百感交集。
  不過,重重山脈的稜線仍然如記憶中的樣子。曾在蘇澳外海看到的海市蜃樓、騰雲盡情揮灑出的美麗天空壁畫、發出鳴咽般聲響的綠樹、竹葉互相摩擦的聲音、澆水照顧過的花、已經死了的愛犬「可樂」,記憶一一浮現腦海。
  我接受朋友們的歡迎,也去了台北和高雄,但直覺那些矗立的建築物和工廠竟表現出意氣軒
  昂的民族自負感。很多在日本時代不常見到、色彩繽紛的塔及廟,告訴我們這個民族原本的感性面正在復甦。但另一方面,到處又聽得到日本歌曲,我猜是台灣人與日本人感情非常接近的緣故吧!此外,看到那些熱鬧喧譁的用餐情景,不禁讓我對這些歌詠人生的人產生好感。我也歷經歲月,愈來愈認同人們用各自的方式力行「活著就是要開心」的想法。
  我難捨台灣的大地,原先預定停留兩個星期,結果又多留了一星期,而且還不想回國。
  我經常參加東京「台灣政治犯援救會」及「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集會。雖然瞭解繁榮的背後潛藏白色恐怖及台灣人身在其中的苦惱,但經過這趟台灣之旅,我開始重新研究日本統治時代,下定決心慢慢作殖民時代日本女性的調查與研究。
  為了撰述《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需要認真蒐集、整理資料,愚鈍如我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
  開始調查研究時,我拜託過由台灣歸國者、研究者組成的團體「財團法人台灣協會」,得到他們開辦的《台灣協會報》的協助,並將我的計畫刊登在一九八四年九月份的報紙上。
  當時的文章提到募集殖民時代生長於台灣的日本女性相關文獻及資料,並希望讀者提供從父母親那裡聽到的事蹟,以及自己在台灣親身體驗的故事,呼籲有意從事共同研究的人共襄盛舉。
  過沒多久,就有八位讀者寄稿子來並鼓勵我,卻沒人願意與我一起研究,我只得一個人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明治、大正時代,女性史的資料幾乎完全沒人整理。精讀日本統治時代相當有力的報紙《台灣日日新報》後,我爬梳了一些記述,寫在「明治篇」的「後記」。我繼續工作,一邊到東京大學的新聞研究所、明治文庫、國會圖書館查資料。有時則請假到台灣的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等機構查閱資料。但是決定出版日期後,我放棄原本的工作,專心致力於此項工作。
  我將台灣相關的重要文獻及新聞一點一滴整理出來。用微縮膠卷備份資料的同時,文字處理機及影印機普及,為研究帶來相當大的方便,但那都是後來的事了。好不容易,有關女性的研究終於一點一點累積起來。
  搜尋文獻及書籍文物時,我不是以水準高低作為選擇標準,而是以擴大範圍為目的。有關女性的報導中,到底哪一篇潛藏重大意義,我們不知道。哪怕是世俗、低俗的內容,也是人類本質的一部分。
  對於親身經歷者的證詞,有很多必須深刻地洞察、慎重地判斷。證詞經過長時間歲月的洗禮,或許會有所遺忘或者因為錯覺顯得曖昧不明,有時甚至會為了自己而加以編纂。更甚者,在懷有愛恨或利害關係、特別是有精神創傷的情況下,很多記憶會被偏頗地扭曲,因而缺乏客觀性和真實性。歷史的解釋及評價也會隨著時代思潮的變化及新史實的發現,跟著改變,進而影響當代人的記憶。
  無論如何,這部《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整理呈現的,是將相關資料盡可能放進有限的頁數中,這是首要之務。這一點能夠得到出版社的理解,我感到非常榮幸。
  就在我擱下筆的此刻,腦海似乎浮現晴天時從與那國島遙望海的另一邊、遠遠佇立的「高山國」雄姿。
  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日日本接收台灣的那一天,祖父隨著近衛軍踏上這塊土地,以為這將是家族永居、埋骨之地,對人的命運有著無限的感慨。
  本來所謂的「故鄉」,應該有回憶中的山河及親人、熟人,自己人說出的話能得到共鳴吧。
  我的「故鄉」台灣,已成為異國。在歲月的隔離和望鄉的回憶中,我的記憶與現實的台灣島一點一滴背道而馳,不知不覺間浮在島的上方。在夕陽映照下,台灣彷彿是永遠的故鄉,在空中閃耀著暗紅色餘暉。這至今仍是我「心中的台灣」。
  我在各卷中讓許多女性登場。能夠登上舞台的,都是在那個時代令人瞠目結舌、也讓我心動的女性。許多富話題性的女性當然納入其中,但是那些出現次數很少的無名市井女性,其存在與否絕非不重要。只有她們才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原本的主角,因為她們當時以草根般的韌性支撐那個時代。不管請哪位女性出場,舉她生活的一部分,都可作為考察當時政治、社會、文化、老百姓遭遇的佐證。
  我很尊敬的一位有見識、有人格且在台灣住過的人士說:「過去在台灣的日本女性,以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順從、非常地順從。」我也這麼覺得。
  女性在「昭和時代」歷經經濟恐慌、戰爭、疏散、戰敗、遣返回國,遵從「天皇」的指示,以智慧與努力響應戰局。尤其在慌亂的戰爭年代,她們只管以「皇民女性」的身分犧牲自我、協助並服從。然而,男性外出期間的「後方生活」,不知不覺也讓女性鍛鍊強健的身心。遣返前後,有不少男性重新評估妻子及女性的實力,進而「刮目相看」、銘感五內。歸國後,女性為了基本生活與重建也拚命奮鬥,對於提升戰敗國的生活水準及解除飢餓具有莫大貢獻。
  這本書中提到的女性,會不會對剛入門的「作者」我抱持不滿呢?
  然而,「時候」到了。
  紀錄五十年間的《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在這裡暫且落幕。
  時間的沙漏記錄人類悠久的歷史,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這本書的完稿時間也跨越兩個世紀。在此請對我有所期待的朋友,原諒我的才學粗淺與延宕。
  有很多出過力或鼓勵過我的朋友無法在此一一致謝,還請各位見諒。此外,文中人物原則上都省略了敬稱。
  在此除感謝諸位前輩、友人和所有朋友,我也要紀念繼母親之後過世、但在生前一直期待本書完成的妹妹光子,以及全力協助我的家人。祈願日本與台灣永遠友好。在此謹以刻骨銘心的激動心情,記下擱筆日期。
二○○一年八月十五日竹中信子

摘自第十二章 迎接「皇紀二六○○年」昭和十五(1940)年,因應時局,以日本精神為依歸,全面推行新體制運動。台灣花柳界也跟進……宜蘭郡的咖啡廳、料理屋、飲食店從業員都燙著誇張的捲髮、穿著台灣服。當局要求她們只能穿和服或洋裝,捲髮造型也力求簡單。還發行了女侍證,並要求她們每天下午三點至五點到孔廟的國語講習所上課。 台南市當局集合並通知遊廓業者,請台灣樂師離開遊廓,也禁止市內的料理屋、娼妓業、咖啡廳演奏台灣音樂,音樂演奏者必須申請技藝許可。然而,除了演奏國語歌謠者,一律不發給許可證。 八月,全島只剩台南還有舞廳,其他都自行關店或轉行。僅存的池田、歎巽(タンスーン)兩個俱樂部的舞廳也在八月關閉。 繁華一時的花街柳巷、撞球場、電影院及其他娛樂場所必須嚴守關門時限,除了三十一日,每逢尾數一、四、七日的節米日當天,中飯不能端出米或以米為原料的食物。一位客人只能點一瓶酒,宴席禁止敬酒,也絕對禁止划台灣拳,店內不准兜售飲食、酒等,也禁止女侍通勤。 當局提出改善女侍服裝的方案。為了讓女侍穿著一件五圓五十錢的女侍服,向內地訂做了八百件。顏色只有天藍及藍色兩種,元祿袖(圓圓膨起的短袖造型)、後背打摺。大約跟羽織一般長度,讓她們在參拜神社時穿上。花蓮港地區被批評「缺乏自我約束」,料理屋、咖啡廳、妓院的數量直線增加,一個月的營收也超過十萬圓,景氣非常好。酒及啤酒限定每人只能喝兩瓶。台中署向價格過高的料理屋施壓。高雄的花柳界近年來生意興隆,如不提早一週預約,無法確保藝妓出席。 九月一日,當局決定強制有礙風俗、不符合時局的咖啡廳店名改名,例如將「夢巴黎」改為「聚樂園」,「大小姐」改為「大黑」,「處女」改為「八千代」等。 大稻埕三百餘名女侍與當地檢番所屬的一二○名藝妓,自發地決定今後不再戴戒指、耳環等奢侈的飾品。 總督府為了貫徹新體制,九月二十一日對各州廳發出通告,要一掃奢侈享樂的氣氛。有些地方機關在公告前就已要求業者自我約束,還有地方訂定具體條令,強制執行、徹底肅清。 地方州、廳、市街等接到中央的通牒後,頒布更為明確的禁止條令。基隆、新竹等地禁止料理屋以計程車或包車接送客人,也禁止兜風,並徹底執行晚上十一點的門禁。禁止囤積酒類。禁止藝、娼妓穿著挑逗性的上海式服裝。苗栗郡規定一人一餐不能超過二圓五十錢,台灣料理不能超過二圓,一桌在十五圓以內。酒一人二合(一合相當於○‧一八公升)、啤酒只限兩瓶;食用台灣料理時則是酒一合、老酒一合。當局強行要求業者自律的同時,也禁止青年團到花街柳巷玩樂。這使得花柳界頓時蕭條起來。許多女侍從不健康的工作轉到生產業。台北原先有一千名女侍,銳減到二百名左右,或許有很多人也轉往大陸工作。 北投的藝、娼妓組織了女子奉公會,約有七十餘人學習插花、裁縫、禮儀、茶道等,在每月一日的奉公日,穿著由浴衣改製染成黑色的蒙背裝,頭綁黑布條,前往神社參拜,做廣播體操並遊行。接客宴席上也穿著浴衣。在交通週期間,她們穿著白色圍裙、繫上襷,站在巴士站牌處執行「請大家依序上車」的交通整頓工作。身上白布條寫著:「避免華美服裝吧!」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