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幹的人用統計思考判斷:「統計思考」教你識破真相,正確決策,學會用自己頭腦思考的35堂課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11月

能幹的人用統計思考判斷:「統計思考」教你識破真相,正確決策,學會用自己頭腦思考的35堂課

作者:篠原拓也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12日
ISBN:9789864777853
語言:繁體中文

  報紙、電視、網路上的「統計資料」都是唬人的!?
  統計思考不是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可以幫助每個人的思考方式。

  [日本讀者好評:出乎意料超有收穫的統計思考!]

  那是「假消息」嗎?|那個策略「有利」嗎?
  那個選擇「賺到了」嗎?|應該「規避」還是「承擔」風險?
  「統計思考」是能合宜判斷,解決問題最快速的方法。

  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資訊的解讀與運用左右人生的走向。
  「統計思考」教你聚焦重點,毫不猶豫地做出正確判斷!

  「統計思考」是根據統計數據推測事物,做出判斷,並簡化事物的思考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揮極大作用。

  本書以「統計思考」的形式,彙整作者的知識見解,用簡單明暸的方式,傳達將相關知識活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方式。透過本書,將可學會「五大能力」:

  【推論力】由「片斷」資訊掌握「全貌」。
  【決策力】用「假設」思考做出正確決策。
  【識破本質力】輕鬆選擇「要什麼、不要什麼」。
  【簡單思考力】聚焦「重要資訊」,問題自然解決。
  【彈性思考力】「稍微」改變看法,讓思考更有彈性。

  統計思考不是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可以幫助每個人的思考方式。
  例如,排隊結帳時,「哪一排可以比較快結完帳?」
  堆積如山的工作中,「先做哪一件最有效率?」
  從這些日常生活的場景,到升學、就業、結婚、買房等人生的重要階段,只要運用統計思考,就可以毫不猶豫地做出合宜判斷……可說是「為你解決問題,開拓人生」的思考方法。
 
名人推薦

  尹相志 數據決策人工智能科學家

作者簡介

篠原拓也

  株式會社日生基礎研究所保險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公益社團法人日本精算師會(IAJ, Institute of Actuaries of Japan)正式會員。

  一九六九年生於東京都,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數學科。一九九二年進入日本生命保險相互會社工作,二○一四年起就任現職,負責根據統計理論研究保險事業之經營與風險管理、評估保險商品收益性與風險、分析死亡率和疾病發生率、調查社會保障制度(醫療照護)等。

  本書是作者的處女作,以「統計思考」的形式,彙整身為研究員的知識見解,用簡單明暸的方式,傳達將相關知識活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方式。

譯者簡介

李貞慧

  臺大工商管理學系畢業,日本國立九州大學經濟學碩士,取得中國生產力中心第十屆中日同步口譯人才培訓研習班結業證書。
擅長中日對譯,目前專職從事金融商業、醫學、核能、光電、機械設備、電機工程、美容等口筆譯工作。



推薦序  事物的本質理解了,就不會因複雜度影響正確判斷
前言  在人生各個階段做出「不後悔的判斷」

Chapter 1  資訊「是真?」「是假?」──【推論力】
統計思考讓你看清一切
01瞬間知道那一排「要等幾分鐘」
運用「利特爾法則」做出聰明選擇
02蝴蝶振翅表示遠方有龍捲風?
重新檢視「初始條件」而非「結果」
03用「製造批號」推論「製造數量」
由片斷「掌握全貌」的方法
04不良品「何時‧何地」發生?
不為統計「悖論」所騙
05一家店的來客多寡,幾乎會維持在「座位數的六成」
人的行動出乎意料地「隨機」
06「有付出就有收穫」就統計來說,正確嗎?
某天突然「開竅」的法則
07「喝咖啡就生病」真正的原因是?
導致結果錯誤的「干擾因子」
08「很難擺脫」低潮的心理
「有二就有三」的法則
09「身高較高的人體重較重」是真的嗎?
小心「迴歸分析」的陷阱

Chapter 2  這個戰略「不利?」還是「有利?」──【決策力】
用「假設」思考,即可做出正確決斷
10「彩券獎金」會消失,一如預期
「不輸給金錢誘惑」的思考方法
11「全體同意的決定」為什麼會留下禍端?
跳脫「團體迷思」的方法
12如何選擇「家電產品的保固期間」比較有利?
人會做出「確保安心」的抉擇
13「資訊越多」越難做出抉擇
「資訊偏誤」擾亂判斷
14到底要看「病患數」還是「疾病比例」?
「多方面觀察」數值資訊的習慣
15能幹的人「用二個戰略判斷」
聰明的「定位」法
16癌症檢查結果有多正確?
不被「偽陽性」「偽陰性」所騙

Chapter 3  這個選擇「賺到了?」還是「虧大了?」──【識破本質力】
可以輕鬆選擇「要什麼、不要什麼」! 
17機率可以是「二分之一」也可以是「三分之一」?
「懷疑前提」的習慣
18同班同學「同一天生日」的機率是?
那件事「真的是奇蹟」嗎?
19遇上「颱風」和「扒手」的機率有幾%?
「懷疑關聯性」的習慣
20不受表面的「營收成長」迷惑
「看穿數字戲法的謊言」的方法
21此「平均數」足以代表集團嗎?
找出部分「突出的數據」
22「氣溫三十度左右」的感覺因人而異
了解統計數值的「模稜兩可」
23看穿不適用「數量邏輯」的情形
「以小制大」的聰明思考方法

Chapter 4  應該「規避」還是「承擔」風險──【簡單思考力】
簡單思考問題自然解決
24保費中設定的「適當空間」是?
「留白」保持彈性
25為何無法避免「二年級魔咒」
用「回歸平均」挑戰常識
26得不得流感之間
「簡單思考」複雜事物的方法
27到底要戴幾層「口罩」才能安心?
「保持公正觀點」的方法
28如何「妥善分組」?
巧妙運用「隨機要素」的訣竅
29生存率、死亡率的「正確看法」
要「彈性」因應時代變化

Chapter 5  結果「不對」還是「合理」?──【彈性思考力】
「稍微」改變看法,思考更有彈性
30「不安」從何而來?
規避未知的「艾斯伯格矛盾」
31真實隱藏在「手邊沒有的資訊」中
留心「抽樣偏差的陷阱」
32把「壽險」和「產險」一起看,妥當嗎?
試著區分「同質資訊」和「異質資訊」
33「問卷結果」有多少可信度?
「取樣」會影響調查結果
34思考今後企業必要的「次經驗法則」
「穩定的戰略」,不無謂地樹敵
35「正常」「異常」的界線
懷疑常識,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的方法

後記  快樂地鍛鍊「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的能力」
 

推薦序 

事物的本質理解了,就不會因複雜度影響正確判斷

  睜開眼睛,你看到的是甚麼樣的世界?

  古人才有閒情逸致看著日升月落、季節變換,隨著工業時代、資訊時代一直進展到數據時代,無論是小至該去哪裡買口罩,大到如何經營企業,一切都變得越來越複雜。因此,如何觀察事物找出最重要的核心關鍵,就成為在這個複雜的時代中生存的關鍵能力。

  《能幹的人用統計思考判斷》這本書,與其說是在介紹如何透過統計分析來找出事物本質的關鍵,我認為應該說,作者是在用統計作為工具來談如何剖析問題的心法。

  有時候科學是反直覺的,就像是連續投了三次硬幣都正面,我們總會覺得下一次是反面的可能性較高?從作者的角度看來更像是人類的直覺是反科學的,因此他透過了許多生動的例子(甚至有很多都跟現在疫情前後呼應,你若是覺得作者有預知能力,你看,你的直覺又在反科學了。)來詮釋人類的心理特性是如何影響我們研判事物的本質,而唯有理解與反省這些人類直覺上的缺失,用數據來補強決策,才能避免錯誤的決定。

  像是作者提到人類的心理會傾向規避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大部分所認知的風險其實不是真的會發生損失,而是我們害怕不確定性,反而選擇了不利的選項。

  若是用作者書中的心法對照目前疫情現況,就可以清楚理解大家搶購口罩的行為,其實心裡都知道實際上不戴口罩的真正危害並不大,但是卻擔心未來有買不到口罩的可能,因此選擇了對於全體民眾最不利的選項──瘋搶口罩。

  若是主政決策者能清楚事物的本質,就應該理解宣傳非發燒感冒者不需戴口罩這個做法是徒勞無功的,因為這並非這起風波的核心關鍵,如何降低大家對於未來可能買不到口罩的擔憂才是核心,從這個核心本質下手,就可以清楚掌握施政決策的優先順序。

  從二○一六年AlphaGo橫空出世後,許多人越來越擔憂機器的計算力有天會超越人類,甚至取代人類。以我做數據科學二十年的經歷看來,我在這行業的每一天都只會越來越讚嘆人類的智能,而感受到現在人工智能技術的不足。

  在過去透過簡化的統計模型描述這個世界,後來發現這個世界就是如此複雜,企圖用簡化的數學模型來詮釋是不足的,也因此有了深度學習,那是否意味著人類的決策應該也要從簡單變複雜?我覺得這反而像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概念。

  機器由於缺乏真實的智能,因此只能透過從簡單邁向複雜來提高準確率,但是只有人類具有抽絲剝繭、御繁為簡的能力,只要事物的本質理解了,也就不會因為複雜度而影響了正確判斷。

  機器的算力只是人類的工具,就算有龐大算力在手,若是決策思維不變,那就仍然只是「工人智慧」。《能幹的人用統計思考判斷》中所談的內容,我覺得不光是一流商業人士需要了解,應該是現在人都應需要具備的數據決策思維。


數據決策人工智能科學家
尹相志
 

「彩券獎金」會消失,一如預期──「不輸給金錢誘惑」的思考方法 一個人的行為很容易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別是花錢的方法,更可以突顯出一個人的個性。 比方說有些人屬於「消費型」,只要喜歡,花錢就不手軟。也有些人屬於「節儉型」,會忍住自己的慾望,腳踏實地存錢。 當然也有很多人當花即花,當省即省。不過不管是哪一種人,從一個人的金錢價值觀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個性。 那麼「花錢的方法」和「如何賺到錢」之間,有什麼相關關係嗎? 花錢的方法會受到如何賺到錢的影響嗎? 這也會如實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個性嗎? 假設你手邊現在有一百萬日圓,這筆錢有以下三種使用方法。 ①出國旅行,大手筆地花在餐飲和購物上。 ②做為生活上的必要經費,如用來修繕老舊自宅等。 ③存在銀行,有備無患。 而賺到這一百萬日圓的方法,則大膽限定為以下兩種方法。 一、一年內每晚加班到很晚,一點一滴累積到一百萬日圓。 二、很幸運地買彩券中了一百萬日圓。 ①~③的花錢方法,會因為賺到這筆錢的方法不同,而有差異嗎? 這裡應該注意的是不論是怎麼賺來的,這筆錢都是一百萬日圓。 錢沒有顏色。這點大家都知道。 可是實際上當眼前的一百萬是一年來辛辛苦苦攢下來的,不知為何對這筆錢的看法就是會不一樣,很容易就會覺得適合存在銀行以備不時之需,或是買一些可以留給子孫的東西。 如果是買彩券幸運得來的一百萬日圓,就很容易覺得適合大手筆地花掉。 大家怎麼想呢? 賭資效應(House Money Effect) 事實上,行為經濟學的實驗結果顯示,比起辛辛苦苦一點一滴賺來的錢,人們比較容易一口氣花掉幸運得來的錢。 這就是所謂的「賭資效應」。原文中的「House」指的就是賭場,因為人們常常會把賭博賺來的錢大膽花掉,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賭博或投機性的資產運用,必須小心賭資效應。 假設你靠著短線炒匯賺了五十萬日圓。這種獲利很容易被認為是天上掉下來的錢。然後就很容易出現「反正是天上掉下來的錢,虧了也沒關係」的想法。 因為「損失五十萬日圓也無妨」的想法,就更大膽地投入短線炒匯,這是常見狀況。 如果交易可以持續獲利,當然不會有問題,但投資勢必有賺有賠。好不容易賺來的五十萬日圓,也可能全部虧光。 此時就有問題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