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爸媽這樣教,孩子健康不挑食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6月

法國爸媽這樣教,孩子健康不挑食

作者:凱倫.勒比永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07日
ISBN:9789862723180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88元

  溫和但堅定的法式教養,  更能建立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品格!
  孩子挑食不愛吃飯、吃頓飯搞得像打仗,讓你一個頭兩個大?法國孩子為何飲食均衡、愛吃各類蔬果又不貪吃零食,坐在餐桌前還規矩有禮?且跟著作者一同揭開法國人教出健康不挑食孩子的祕密!
  在與孩子的飲食大戰中,身為父母的你總是節節敗退、束手無策?
  靈活運用書中的10大飲食準則,你也能教出樂在吃食的健康孩子!
  因為嚮往老公家鄉的生活,凱倫興沖沖地拖著老公跟兩個女兒飛抵法國,正當以為全家即將展開夢幻美好的異國生活之際,怎料自己與兩個女兒的飲食習性,竟成了親朋好友、甚至陌生人群起圍勦的標的!一場高潮迭起、機鋒幽默的飲食文化洗禮就此展開……
  除了生動鮮活、笑中帶淚的法國生活紀實,書中亦整理出10大飲食準則與實行訣竅,幫你重新教育孩子的胃口與味蕾。不知該從何下手?書末附有簡單美味又健康的法國食譜,讓你輕鬆上手。法國飲食教育之旅,現在就上路吧!
  教出不挑食孩子的10大飲食準則:  準則一:威嚴式家庭飲食教育  準則二:避免情緒化飲食  準則三:飲食時間表和飲食選擇  準則四:一同用餐  準則五:吃多樣化健康食物  準則六:嘗試陌生食物  準則七:吃零食的訣竅  準則八:營造快樂、放鬆的飲食氣氛  準則九:吃「真正」食物  準則十:吃要吃得快樂,不要吃得有壓力
作者簡介
凱倫.勒比永Karen Bakker Le Billon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10年曾獲選加拿大40位40歲以下傑出人士。身為羅德學者,擁有牛津大學博士學位,曾出版三部學術著作。過去10年,她和家人旅居於溫哥華和法國兩地。
  個人網站:karenlebillon.com/
譯者簡介
廖婉如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畢業,紐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曾任技術學院講師。現為自由譯者。

好評迴響
〈推薦序〉為什麼我一直掉下巴? 何穎怡〈推薦序〉良好的親子互動,從簡單的「共餐」開始 洪瑞霞〈推薦序〉不挑食的孩子,從食材與態度開始 番紅花〈推薦序〉健康吃、聰明吃 邱淑媞(依來稿順序排列)
序言
第1章 法國小孩不挑食(你的也可以)在法國,飲食教育早在孩子沒滿周歲就要著手了。畢竟,吃食是嬰兒最早表現出來的有意識活動之一。因此,進食是教導孩子紀律的絕佳基點:溫和但堅定地教導生活的準則。法國飲食準則第1條:爸媽們:孩子的飲食教育由你們作主。
第2章 一步一步來,以及甜菜根泥:搬到法國,遇見不知名的可食物體法國的父母親通常不會利用食物作為處罰(或獎賞)的工具,他們認為這樣做會讓食物背負著情緒的包袱,使得孩子們日後會藉由吃食來處理(或隱藏)自己的情緒。法國飲食準則第2條:避免情緒性飲食。食物不是用以安撫、消遣的東西,不是玩具,不是誘餌,不是獎賞,也不是紀律的替代品。
第3章 教育孩子的胃口:我們開始學著「吃得像法國人」(吃苦)法國父母親控制孩子取得食物的基本方式,就是嚴格地安排吃飯時間。他們相信,定時進餐可以養成更平衡的飲食習慣以及更健康的消化系統。法國飲食準則第3條:父母親安排用餐時間和菜單。小孩子吃大人吃的食物:沒有替代品,也沒有應孩子要求快煮出來的食物。
第4章 餐桌的藝術:和朋友聚餐,以及友善的爭論法國人講究吃食過程中要有樂趣。尖銳的笑話,機敏的應答,對食物的賞析:法國人對生活的熱愛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莫過於在餐桌上。法國飲食準則4:飲食是一種社交。和家人坐在餐桌旁一同用餐,心無旁鶩。
第5章 食物之戰:怎麼讓你的孩子不挑食訓練孩子「什麼都要嘗嘗看」是法國父母第一要務,而這一點是以慈愛又威嚴的教養方式為後盾。他們也盡力確保食物有趣又好吃,如此一來孩子通常是高高興興地來到餐桌旁吃飯。法國飲食準則第5條:吃彩虹七彩的蔬菜。同樣的主菜一星期不吃超過一次。
第6章 大頭菜實驗:學會喜歡吃陌生食物法國父母首重把飲食當成享樂,也代表他們不會過度掌控小孩。他們本能地知道,父母親的焦慮和壓力會產生反效果。餵養孩子不在強迫孩子吃,這樣做往往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更不配合。法國飲食準則6之1:你不必喜歡它,但你必須嘗嘗它。法國飲食準則6之2:你未必要喜歡吃,但你必得吃。
第7章 每天飽餐四頓:為何法國小孩不吃零食法國父母不介意他們的孩子在吃飯前感到飢餓的原因,是他們認為等久一點,在固定的用餐時間吃多一點,吃健康一點,是比較好的。法國飲食準則第7條:限制零食,最好一天一次(頂多兩次),而且晚飯前一小時絕對要避免。
第8章 慢食國度:重點不僅是你吃什麼,還有你怎麼吃對法國人而言,放慢速度品嘗食物,體悟與他人同食共飲的深刻意義,飲食之樂自然樂無窮。他們認為孩童從熱愛飲食這件事當中,學會傾聽身體的訊號,並慢慢學會重視品嘗食物。法國飲食準則第8條:不管是下廚或用餐,一切慢慢來,慢食即樂食。
第9章 美法合璧法國取向的精神是:在你居住的地方可取得的食物、你的風土和傳統廚技,以及有助於你落實用心烹煮與飲食的時間安排之間,找到平衡。法國飲食準則第9條:盡量吃真正的、自製的食物,把零嘴留給特殊場合。(提示:只要是加工的東西都不算「真正的」食物。)
第10章 最最重要的飲食準則適度與平衡的原則引領著法國人,在飲食準則這方面更是如此:你必須適度地遵守這些準則,不要過於熱切也不要過於嚴格。法國飲食準則第10條(黃金準則):吃要吃得快樂,不要吃得有壓力。把飲食準則看成是習慣或規律,而不是嚴格的規定;偶爾放鬆一下無妨。
附錄一 吃得快樂又健康的訣竅和招數,準則和規律附錄二 給孩子的法國食譜:快速、簡單、健康又美味

推薦序
為什麼我一直掉下巴?
  看這本書,我一直掉下巴。相信我,我是很鐵齒的人,一向認為什麼虎媽,德國媽,日本媽之類的教養書是X屁,因為他們把一個特例放大成整個民族的特色,而這個特色優點適用於所有人。
  但是鐵齒的人也有掉下巴的時候。回憶一年多前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電子檔時,就大吃一驚。
  譬如作者說,法國小孩不吃零食,我看到我的床頭擺了酸梅、牛軋糖、豆腐乾。不要小瞧這個配置。吃了糖,吃酸梅解膩,然後來點鹹的。鹹的之後,當然就有嶄新的味蕾吃甜的。啊,不消化,來點酸梅吧。
  如此這般,是零嘴狂的常態。應該是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養成的習慣吧。我爸媽也愛吃零嘴。
  譬如作者說,法國父母從不拿食物做獎賞,孩子不可以養成「情緒性飲食」的習慣。我記起小時候去拔牙,拔完後,媽媽馬上買健素糖獎賞我的勇敢。難道不是吃糖讓我長蛀牙?
  譬如作者說,法國父母認為天底下沒有小孩不吃的食物,任何孩子排斥的食物,都應該讓他試到十五次以上。我想起女兒從小不吃爛巴巴的食物,也不吃各種一煮就軟的瓜。我從不認為她偏食,因為誰沒有不愛吃的食物呢?不吃就不要煮唄。現在一看,究竟是我「開明」,還是我「懶惰」?
  最讓我羞愧的是作者所住的法國鄉間,攤販不准你自己翻撿蔬果,他會問你這個菜是哪一天哪一頓要吃的。假設你的答案是「週六晚餐」,他就會去挑出最適合那個時候才吃的菜給你。我呢,冰箱裡還有去年的粽子呢!
  你可能認為法國人這種嚴格的飲食教育,小孩可能都苦著一張臉吃飯吧?不。他們極端享受食物。花時間認識食物,花時間準備食物,花時間品嘗食物。吃飯,是家人的分享時刻。沒有端了飯坐在電視機前這回事。
  因此,法國人的祕訣竟是「愛食物就要節制,愛食物就要認真」。
  這樣的飲食之道是一種哲學,是代代相傳的智慧,也是父母的耐心堅持。法國胖小孩比率居世界最低,不是沒道理的。終於有一本讓我掉下巴,並深信它是集體民族智慧,而非特例無限放大的教養書了。
商周選書顧問 何穎怡
推薦序
良好的親子互動,從簡單的「共餐」開始
  我與法籍先生在台定居十多年,先生除了法文教學工作外,我們共同經營了一家外文童書店。工作的關係,我們經常接觸學校英文老師與家長,觀察到的一些文化、閱讀習慣、與父母教養觀念的差異,經常成為我們爭辯的主題。先生一概認為「法國人的做法一定是最好的」(法國菜、法國教育、法國行政制度等),還不時強調,法國跟美國是很不一樣的(因為他主觀認為台灣人很崇尚美式教育),高傲的態度,常常讓我很不以為然。
  直到去年我們決定搬去法國定居至少一年,我才有機會深入了解所謂的「法式做法」,並重新思考自己與孩子的生活與教養方式。
  我家的哥哥不挑食,但會暴飲暴食,所以也是個過重的小孩。想到孩子正在發育,要禁止孩子吃食我覺得很殘忍,於是鼓勵他加入游泳校隊(一週練習五天,星期三還要練二次),泳隊之外,他也熱愛打籃球。我心想大量運動大概能消耗掉他多吃的熱量,這方法或許不見得很正確,但總算讓他維持了可接受的體重。
  老大是第一個被送到法國的,先生與女兒接著離開,我則留在台灣做一些善後工作。當我抵達法國看到兒子時,真不敢相信才沒幾個月的時間,他已經變得又高又瘦。據說他在法國叔叔家,並未刻意節食或猛做運動,能夠變瘦,真是奇蹟!
  我猜想這應該跟吃的東西有關。沒錯!我觀察到法國家庭的飲食習慣,很多面向的確與書中所提不謀而合,而作者精確的分析、佐以研究數據、交錯著故事化的經驗敘述,讓閱讀此書變得知性又有趣,也讓爸媽有很多省思的機會。
  我認識的法國家庭,爸媽都很會做菜,幾乎無一例外,且很多都有大廚的水準。小女兒幼稚園義賣媽媽們做的點心,也讓我為之驚豔,外觀與口感都不輸給店裡賣的。練就這樣的好廚藝,相信是來自於愛家、愛孩子的心。我也觀察到法國家庭,即使爸媽都有全職工作,仍要每天在家與孩子共餐。這點我的先生也強烈要求過,但在台灣十多年,我們始終做不到。
  大部分家長都會承認,無論自己在求學、工作領域多麼地出類拔萃,對於孩子的教養,很多人都是焦慮不安甚至不知所措!別人(別國)的那一套不見得能全數套用,但多參考總是好的。要增進良好的親子互動,可以從簡單的「共餐」開始。
  我相信人對「美」的事物,都有渴望與鑑賞的能力,法式飲食文化不僅是「吃東西」這麼簡單,從餐桌擺設、餐具、餐巾紙花色選用、裝盤、菜色搭配等,都是一種生活美感。透過本書作者介紹,了解法式飲食,擷取認同的優點套用,相信能讓台灣父母受益良多!
禮筑外文書店店長 洪瑞霞(Lois Hung)
推薦序
不挑食的孩子,從食材與態度開始
  我幾乎日日料理三餐,因為家務與寫作的工作交叉等量進行,所以我並不狂熱也沒有辦法花太多時間在廚房,但養育兩個孩子長大成人的飲食變化,與照顧丈夫的適當營養仍是我這婦人的職責。「吃」讓我們的人生有等待、有笑容,燈光下的餐桌所帶來日常生活的安定穩逸感是很重要而不可任性放棄的。很幸運的,台灣是個山海縱錯的海島,農漁牧業都興盛,認真努力可靠的農人遍布全省,連日本大廚來台灣都說這兒的天然食材鮮嫩汁美,是料理人的天堂。
  只是,這似乎並不反映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過重的孩子很多,挑食的孩子很多,吃速食、垃圾飲料的孩子很多,不吃青菜愛油炸物的孩子很多,過度提早發育的孩子很多,對新蔬菜抗拒的孩子很多,受媒體廣告影響、錯認紙片人是美的孩子很多,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問題背後的問題,要如何釐清呢?
  法國人所強調的「父母對孩子飲食的主控權」,是否深深困擾著寵愛孩子的大人呢?
  這本幽默、趣味的書,風格與內容在親子教養、生活健康、烹飪美食、傳記回憶錄等等,皆表現出作者從家鄉北美,與法國丈夫帶著兩個熱愛速食、嚴重挑食偏食的孩子們,遷居法國鄉間小島所面臨的飲食文化衝擊。作者是個不擅料理、習慣拿零食冰淇淋當獎勵給孩子、一直不確定什麼是「真食物」的職業婦女,面對著將飲食視之為珍貴文化的法國民族,看她用親切、坦承、有時挫折有時迷惘、又提出實用做法的敘事方式,說出她在法國這一路先是節節敗退,而後融入、圓滿、快樂的育兒飲食史,真是讓同為母親的我,心有戚戚焉。
  這十幾年來我已為我的孩子們料理約三千多餐,我很深刻的體驗到,要像法國人那樣養育出喜愛各種食物的孩子,確實是應當且可能的,尤其台灣的食材如此多元豐美,有這樣的先天條件,若再加上父母擁有樂觀、堅持、熱情的飲食態度,我們就能養育出「可愛健康、樂在飲食」的孩子。吃是一輩子不能停止的維生系統與行為,如果我們希望親生寶貝能夠活得長壽、有活力、減少慢性病的侵擾,那我們就得從孩子年幼開始,培養他們一輩子正確飲食的能力。
  今天去市場買菜,因為已逼近孩子放學時間,我只有十五分鐘可採買,但全省各地這禮拜天氣的晴好、帶來農作的順收豐饒,熟識的攤位上都擺滿了各種新鮮當令的蔬菜。所以很快的,我就買好了兩條沉甸甸的白蘿蔔、一顆大白菜、一大朵這兩年剛興起的人參菜、一把鴨兒芹、新鮮香菇、日本種大蔥、板豆腐、茼蒿、山藥等等。這些好東西足夠今晚煮一鍋壽喜燒了,我喜孜孜地背著飽滿厚實的購物袋,趕到學校門口去等候我的孩子。
  我很同意作者在這本書裡所提到的,餐桌上一定要有一樣食物是孩子們喜歡的,這會讓孩子放心,然後,我會再煮一道新食材來鼓勵他們嘗試。例如,今晚有了節慶感的壽喜燒鍋物,我就再料理這兩年的新興蔬菜「人參菜」(又叫做娃娃菜),它的口感似芥菜心卻又無芥菜的苦味,讓孩子們邊吃壽喜燒邊放膽吃吃看這人參菜。孩子願意接納的食物越多元,料理下廚的大人就越有樂趣、越可變化應用,這是吃者與煮者美好的循環。
  這本書的末頁還附錄了好些簡易美味的法國菜食譜,其中的紙包魚、可麗餅、鑲番茄、焗烤白醬白花椰菜都是我平常就很受孩子喜歡的料理,並且別擔心,這些都是不發胖、天然、營養清新的真食物。只要不隨便答應孩子喝人工飲料、高熱量垃圾食物,飢腸轆轆的孩子就會掛滿期待笑容地奔向餐桌說:「媽媽我愛你!你煮的東西都好好吃!這是媽媽的味道!我家的味道!」
  現在,請盡情享受肉魚菜蔬的飲食樂趣吧,你們將會因此而健康、聰明、快樂、穩定,你們將因此而好好長大,我親愛的孩子們!
親子作家 番紅花
推薦序
健康吃、聰明吃
  臺灣是個物產豐隆的寶地,四季蔬果充足,加上族群多元,也發展出多元融合的飲食文化。近年來,國人的飲食受到許多外來飲食文化的影響,食物的供應多樣、便利且尚稱經濟。然而,民眾雖有愈來愈高的知能,學習食物對健康的影響,但臺灣如同許多先進國家,「吃」出來的問題明顯,營養不均造成慢性病人口增加且日趨年輕化,亟需國人重視並採取行動因應。
  法國飲食文化中蘊藏許多正確飲食觀,例如:法國人賦予飲食深遠的飲食內涵,在孩子小時就引進多樣化飲食,減少偏食習性;強調慢食、多蔬果、吃非加工食物等。好的飲食習慣應從小培養,尤記曾經為了鼓勵兒子多吃青菜,簡直「狗腿」到了極點,「小乖,你最棒了,只要吃下這口菜菜,就會長得像大力水手卜派那麼壯呦!」「來,先吃一口菜菜,再吃一口肉。」連哄帶騙地非得把青菜送進兒子的嘴裡不可。有時還得耍點詐,雖是一口青菜、一口肉肉,但往往青菜是一大坨,而肉卻只是一小口。在掌聲及吹捧聲中,兒子無形之中也養成固定的飲食習慣,並愛上了青菜。
  國民健康局的業務主軸即為實踐「預防勝於治療」,旨在減少民眾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菸品使用、不當飲酒等導致非傳染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在促進民眾健康的同時,能減少民眾失能的風險,擁有幸福健康的人生。期望讀者們在細賞法國飲食文化時,能檢視自我與自家飲食內容,讓國家未來主人翁能從小就接觸健康飲食,選擇健康的食物、聰明吃,從家庭出發,為我們的下一代營造更健康的未來。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 邱淑媞

問問我的孩子最愛吃什麼,答案可能會嚇你一跳。七歲大的蘇菲愛吃甜菜根、青花菜、韭蔥、萵苣、貽貝和鯖魚--當然一般人會猜的東西也包括在內,像是熱狗、披薩和冰淇淋。克萊兒,她三歲大的妹妹,愛吃橄欖和紅色甜椒,儘管她最愛的始終是奶油菠菜。我們住溫哥華,這裡有全世界鮭魚產量最多的河流流經北美洲最大的中國城之一,我們的女兒不巧也愛吃海帶、煙燻鮭魚和酪梨壽司。女兒們熱切的飲食習慣對我那法國老公菲利浦來說一點也不意外,但她們還是讓我驚奇,因為我們家以前經常為了吃飯爭吵。在我們搬到法國並開始(無意中)實驗法國的飲食教育之前,晚飯時間對當爸媽的和當孩子的來說簡直是煉獄。薯條是我兩個女兒最愛的「蔬菜」。她們一看到青蔬便咬牙切齒,只有在甜點出現時才會停止發牢騷。她們靠碳水化合物和充滿乳製品的飲食維生,而一般的北美家庭也多是如此。我們的備用食物包括穀片、義大利麵和奶油吐司。我們也把金魚脆餅當成一種食物。蘇菲從小就很挑嘴,到了三歲大時,任何陌生食物都不敢吃,這讓我經常想起我小時候。盤子裡一有她不順眼的東西,她就激動得「狂舞」(我們是這麼形容的):揮舞手臂,一臉不耐,發出哀嚎,有時大叫,甚至從桌邊跳開,就是不想看到可疑的可怕食物。她的口味有點兒古怪,這讓我們更加難以避免她爆發這種行為。比如說,蘇菲不喜歡青菜,凡是白色或乳脂狀的也不吃:起司、優格、同性質的醬,甚或冰淇淋。連大多數小孩都愛的她也不喜歡,譬如起司通心粉和各種三明治。相反地,克萊兒(她妹妹)是我們的菩薩寶寶,沉靜又知足。「你們中樂透了」,她出生那天我們的助產士這麼跟我們說。蘇菲拿手的是小睡二十分鐘(而且只有在嬰兒車裡被推著散步或蜷伏在嬰兒提籃裡才睡得著),而克萊兒會享受懶洋洋的兩小時午睡,晚上還可以無憂無慮地酣睡十小時。況且她幾乎什麼都吃。也就是說,幾乎任何東西她都願意吃,直到她的行徑開始跟她姊姊一個樣。這讓我有了嚴重的親職表現焦慮,外加深深的愧疚。你曉得,我公婆、外子的朋友、伯叔姑姨和表親,還有其他一竿子的親戚,都期待我們的孩子像法國孩子那樣吃食,而法國小孩不挑食,舉凡水果沙拉到鵝肝醬,菠菜到臭薰薰的藍黴乳酪一概都吃。他們吃大多數的北美小孩(以及他們當中的一些爸媽)想都沒想過要吃的東西,譬如南歐刺菜薊(別擔心,我以前也沒聽說過有這種東西)。他們也經常吃我們大多數當爸媽的都希望孩子肯吃的東西,像是沙拉。我也見過我的法國姪兒姪女看到小蘿蔔像看到爆米花一樣開心。我見過三歲大的娃兒大啖各種海鮮,還有尚未長牙的寶寶小口啜著所有食物,從貝夏美白醬到蔬菜清湯。有些孩子則偏好奇特風味:迪迪會歡喜地吃下牛舌,小法泊伊最愛的食物是油醋碎肉涷,或克萊兒,她每天都要嚼一小瓣洛克福藍紋乳酪,而且顯然吃得津津有味。而今,由於某種偏好異國食物的基因使然,法國小孩也不這麼吃了。一如世上所有孩子,他們最愛的食物包括義大利麵、洋芋片、炸雞和巧克力。但是這些不是他們經常吃的東西。就像聽起來的那麼不可思議,法國小孩愛吃各種食物,他們吃的東西大多數都很健康。沒錯,你可以找到某些討厭吃特定食物(譬如說,白花椰菜,而我老公就是一例)的法國小孩,但這樣的小孩並不多見。可是大體上而言,法國小孩吃任何擺在他們面前的東西。他們爽快地吃,高興地吃,來者不拒,令一般北美人不解。而且人人都認為這是常態--包括小孩子在內。事實上,這是著名的孩童版「法國悖論」,這現象使得科學家搔首苦思多年。簡言之:法國成人在飲食上花的時間是美國人的兩倍,而且他們顯然毫不忌口地食用奶油、豬肉和乳酪,但是他們比較少過重(而且很少人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比美國人低。沒錯,這是人生會有的那種不公平的事之一;法國人似乎真是魚與熊掌兼得。法國小孩的飲食方式也同樣地弔詭。法國父母會溫和地敦促孩子吃健康的食物。他們期待孩子毫無怨言地吃爸媽端來的飯菜。他們要求孩子長時間坐在餐桌旁(而且他們被期待要表現得非常有禮貌),而不是看電視或玩電玩。除此之外,法國小孩認為吃飯是有趣的事。不僅如此,法國小孩肥胖的比率是已開發國家當中最低的之一。當大多數富裕國家的過重及肥胖兒童比率都居高不下而且快速攀升(美國位居榜首)時,在法國卻相對穩定甚至下滑。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他們都參加了減重課程;飲食控制對法國小孩來說相對罕見,因為需要的人不多。搬到法國之前,我也很納悶法國父母是怎麼做到的。我知道(也擔心)不良的飲食對孩子的健康、牙齒(蛀牙)、睡眠品質、課業表現,甚至是智商的負面影響。但是對於該如何改變女兒們的飲食方式,我感到無能為力。我想要改變,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