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教授說故事:大自然裡的生命教育 | 生病了怎麼辦 - 2024年6月

河馬教授說故事:大自然裡的生命教育

作者:張文亮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10日
ISBN:9789862417621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37元

  植物會說話。  他們也有迷人的生命故事。  你不信?蹲下來,路旁的葉子看仔細,  你,就會發現這個祕密。
  打開這本書,猶如進入最精彩的自然科學課堂,讓你聽見植物的故事。
  你或許看過雞蛋花,但你可知道原來雞蛋花竟然可防頭蝨?作者張文亮教授細訴母親的兒時回憶:「將雞蛋花採下,放在水中揉一揉。等花浸入水中一陣子,用這水洗頭髮,就不會長頭蝨,頭髮也會散發出淡淡的香味。」後來他讀了《人文植物學》,方知母親說法正確,因雞蛋花的白色乳汁有輕微毒性,能抑制頭蝨的蟲卵與蚊子幼蟲。
  每年七月便盛開的鳳凰木,你或許知道也被稱為「火樹」或「畢業樹」;但你可知道,鳳凰花是大地的溫度計,每年開花季都稍有不同,只要天氣一轉熱,花朵就盛開;而且鳳凰葉對空氣中的酸性氣體非常敏感,遇到酸雨便落葉,可說是讓廠家自我檢視工廠排氣的大自然指標。
  本書細述台灣常見植物所蘊藏的自然生活智慧。原來,從大王椰子、杜鵑、木麻黃、樟樹、白千層到朴樹、阿勃勒等十餘種花草樹木身上,我們可以學習的事情是這麼多。
  學生曾問:「校園裡為什麼要種許多的植物?」  河馬教授說:「因為,植物是教育無聲的教具。」  學生又問:「為什麼人要認識植物呢?」  河馬教授又說:「因為,植物能幫助人認識自己。」
  本書在細數植物風華的同時,作者更不吝於分享他從一花、一草、一木中所習得的人生智慧。
  「觀察植物的空閒,可以成為個人檢查生活病態與否的溫度計……喜愛植物的人,較不會有一張難看的臉……親近大自然,就是最佳的美容術。」
  「我最喜歡大王椰子葉子的葉尖下垂,下垂幅度剛好可承受到黃昏的餘暉,連落日前的光照,他都要珍惜,取來進行光合作用。大王椰子擁有這些好本領,卻不喧嚷,默默的被人當做行道樹看待,具有這種謙遜的個性,更配稱『大王』。」張文亮教授讚嘆:「真正的感動,不在大聲疾呼,而在默默站立;真正的持守,不再揮動高崗頂的軍旗,而是扎根到土壤的深處。」
  從鳥類愛吃卻不易消化的茄苳種子,也教了他做為一位傳遞知識的老師,有時課程內容不一定要煮得稀爛,因為「學生一時不易消化,卻能引發思考,讓人帶著問題去成長。」
  還有,作者也回憶在1979年秋天,跟著指導教授徐玉標老師南下開會時所說,影響他一生的一句話:「一個唸科學的人,要把做火車,視為觀察自然環境最好的機會之一。」因為觀察遠山能分辨天氣,看各地土壤顏色可推測土地形成,看河川水流,可知上游的水土保持……「看火車窗外的景致,收穫往往超過一張火車票的價值!」
  熱愛大自然的「植物詩人」張文亮教授,透過一則又一則的故事提醒我們:「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所有的知識與智慧,就寫在植物上。」
本書特色
  「金鼎獎」「好書大家讀」暢銷作者,在台灣大學開設最受學生歡迎的自然科學通識課。
  台大第一屆優良導師,人稱「教育工程師」的「河馬教授」張文亮,以科學人之眼,教育人之心,娓娓細訴根植於綠色大地的生命體悟。
  在台大設備最好的博雅大樓103教室中,有一門配備了5名助教的自然科學通識課,授課大綱雖是以「植物」為主角,課程內容卻不僅僅止於介紹植物分類分布、根莖葉物理構造、或空氣的光合作用而已。
  被學生暱稱為「河馬教授」的台大第一屆優良導師張文亮,是位極會說自然科學故事的教育與人文關懷者。透過日常生活經常「遇見」、卻不曾真正用心「看見」的16種植物,不僅讓修課學生、旁聽人士重新體會到植物的自然與人文之美,更讓身邊的一花一草一木,成為連結「生命教育」的重要媒介--無論是省視「自我」成長歷程,了解鄉土「人民」生活,關切文明社會中如何保有自然「環境」,或是如何與逆境中的「生命」真誠對話……原來,在生命與生命的交會裡,植物,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本書是在大學殿堂中備受學生肯定的教授,禮讚大自然神奇與抒發教育關懷的肺腑之作,不僅成人、親師讀來深有感觸,作者流暢幽默的筆觸,也總是能吸引學生讀者在渾然未覺中踏入自然科學殿堂。尤其作者長年於《國語日報》撰寫專欄,其連載集結的〈草上飛〉系列故事,受到無數小讀者喜愛,可說是科學童書領域的長青樹。
  讓我們跟著河馬教授張文亮,一同走進豐富的植物世界,探索它們的生命故事,帶著孩子接近你我習以為常的大自然,培養對生命的尊重與愛,使我們的一生過得更豐富、有趣且有意義!
  ◎金鼎獎好書作者最新力作:作者已出版三十餘本著作,屢次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與「好書大家讀」等多種獎項。
  ◎兼具科普知識與人文關懷:翻閱此書,猶如坐上植物的演化時空機。除從植物特色、構造、地理分布等角度介紹十餘種植物外,更從植物的歷史文化、植物蘊涵的人生智慧、以及尊重自然的生態工程等角度導覽植物。
  ◎「張文亮話教育」專欄,體現作者與生命成長的對話:書中附專欄方塊文章,摘錄作者個人的教育歷程與對學習的看法。由於作者本身的求學歷程亦十分曲折,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尤具啟迪作用。
  ◎「打開植物大書」專欄,啟動自然環境與學習的連結:作者猶如一位「植物詩人」,對這群大地的綠色友人總是有著發自內心的讚嘆。透過書中所附專欄,讓讀者得以跟著作者腳步,一起學習如何觀察植物、理解自然。
  ◎一窺最高學府的精采課程精髓:本書源於作者在台大網路開放式課程「自然科學概論」的上課內容,以及課後作者自編的《台大地下刊物》延伸閱讀內容彙整而成。閱讀此書,猶如踏入一門大學的精彩通識課堂,深具知識與啟發性。
作者簡介
張文亮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水土空氣資源系博士,現任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台灣大學生命教育中心諮詢委員,亦擔任台大新生專題課程「大學101」授課教師。2007年師生評選獲第一屆台大優良導師獎,2012年獲台灣農業工程學會之「農業工程學術獎」、台大社會服務傑出獎、台大教學優良獎,以及台大「個別型通識課程改進計畫」101學年度第一學期績優獎。
  在學校裡,他自稱「河馬教授」,是最受台大學生肯定的教授之一,更是影響無數學生的生命導師。在課堂上,他可以把冰冷的科學,變成一堂堂精采的故事。有人說,他是最會說故事的科學家,也有人稱他是「教育工程師」,環境工程是他的專業,教育是他的職志。
  他說,自己只是一個熱愛植物的人,是了解大自然的詩人。大學是他個人生涯的轉捩點,他曾自述心願:「我是主流教育之外的夢遊者,在教育的邊陲,挖一條小溪,栽種小花小草,想吸引一些『野生動物型』的學生前來。」也期待自己一生做個好家長與盡責的師長,透過手中的筆桿,為每一個在十字路口徘徊的生命,帶來些許溫暖的亮光。
  張文亮教授持續筆耕不輟,不僅連續十八年投入科普文學寫作,文章收錄成為國、高中教材外,也擔任十屆的教育部文學獎評審、兩屆的行政院國家出版獎評審,更是三屆的行政院金鼎獎得主。著作包括:《愛說故事的科學家張文亮:蜘蛛人、龍貓也不知道的祕密》、《為什麼薯條這麼迷人?》(國語日報)、《當青蛙念到蝸牛大學:在大學點燃學習的動力》、《飛機為什麼沒有撞到羊:在大學體會生命的價值》、《牽著蝸牛去散步》、《昨夜,我與一顆橘子摔角》、《生命科學大師--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的故事》(校園書房)等。其中,《草上飛科學世界探險:誰能在馬桶上拉小提琴?》(國語日報出版)、《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文經社出版) 曾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
  作者學習與教育歷程媒體報導,請見《親子天下》雜誌第33期:從教室裡逃走的天才  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815
  作者個人Blog:河馬教授的網站  hippo.bse.ntu.edu.tw/~wenlian/index.htm

推薦序作者序 在自然科學的教室,體會愛的故事篇章一 喜愛大自然的一門課篇章二 世界上的植物為什麼這麼多種?篇章三 校園種植大王椰子的祕密篇章四 杜鵑教我愛的本質篇章五 本領高強,卻不多佔空間的流蘇篇章六 了解雞蛋花的智慧篇章七 小明媽媽喜歡的台灣欒樹篇章八 當蒲桃果子放香時篇章九 台灣丘陵地,樟樹情篇章十 用木麻黃保衛台灣的海岸線篇章十一 優質的生活是觀察九芎篇章十二 讓空氣清新的白千層篇章十三 來自摩頓海灘的肯氏南洋杉篇章十四 與學生相約在鳳凰木下篇章十五 茶裡的玉堂春篇章十六 耐颱風、抗淹水的茄冬篇章十七 守住海陸交界的朴樹篇章十八 美麗與戰爭的阿勃勒結語 認識植物,真好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
因為愛而奉獻的故事
  這些年來,在荒野保護協會為孩子舉辦的自然營隊裡,常常見到一種現象,有許多能言擅道,自然知識豐富的孩子,真正到了森林裡,反而最容易不耐煩,無法靜下心來觀察,當然也就更談不上體會生命的流轉,與大自然做朋友了!
  我想或許是因為電視頻道裡巨細靡遺的生態影片,或者印刷精美的圖鑑百科全書以及無所不在的網路,現在的學生自然知識或許相當豐富,但是對於自然生命的感受力反而逐漸喪失了。因此,如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重新看見活生生的生物,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反而是新的挑戰。
  河馬老師在這本書裡,做了最棒的示範,從生動真切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見一位熱情的老師,如何透過植物,一棵棵長在身邊不會跑走的植物,也是我們一再經過視而未見的植物,讓學生重新看見自然生命,也看見我們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從這些故事中也呈現出河馬老師的生命價值與信仰,這是一個老師可以給學生最棒的禮物了,因為「經師易得,人師難尋」,知識是隨處可得,但是生命典範的影響卻可以帶給正在掙扎徬徨、情緒困擾中的學生多大的生命力量啊!
  河馬老師壯碩的身軀像是一根大柱子,他以他生命全然的投入變成一根站得很穩、支撐房子得以不倒的柱子,在他的身教與熱情感染下,他的學生也會變成一根又一根支撐社會國家的柱子,我這麼相信著。
  因此,這不只是一本講植物知識的書,而是敘述一個因為愛而奉獻的故事。
李偉文(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推薦序二
像雞蛋花一樣有智慧
  這幾年路上的雞蛋花越來越常見了,我總以為是因為樂活概念加上峇里島風影響的關係。不過雖說常見,我對它仍是很陌生。直到看到張文亮老師書中那篇「了解雞蛋花的智慧」,才知道原來台灣早就有雞蛋花,也才知道雞蛋花背後還有這麼多故事。因為有機會先閱讀這本書的書稿,雞蛋花對我開始有了多重的意義。
  透過老師的解說,我看到雞蛋花成長背後的偉大智慧和美好計畫。過去這些植物就長在那裡,帶著滿身的故事,安安靜靜的長大,而我也一直有眼不識泰山的從它們面前走過。現在因著老師說的植物故事,這些綠色的夥伴們都立體而鮮活起來,老師厲害的說故事能力,讓每一種植物突然都像武林高手一樣,個個不容忽視。老師除了講說植物本身的知識之外,還刻意加入的文史的眼光,還有他自己的成長、生活與研究的經歷,和教學上的真實故事。我才發現原來當一位懂植物又有滿腔熱情和愛的達人,說出來的故事會有這麼豐厚的層次。
  我覺得這本書就像雞蛋花一樣,張文亮老師把他的科學專業、對生命的熱情、對生活的智慧、對學生的愛,和對造物者的敬畏,用故事細細的調和,像雞蛋花的花瓣一樣巧妙的旋繞在一起,寫成了這一本《河馬教授說故事---大自然裡的生命教育》,這本書也如同雞蛋花一樣,不只美麗,還滿有智慧。
張淑瓊(親子天下出版童書主編)
自序
在自然科學的教室,體會愛的故事
  觀賞大自然是非常輕鬆的事,尤其是觀察植物。植物始終靜靜佇立在固定的地方,不曾離開,似乎等待著我們去認識。學習觀察植物,不用強記植物的名字,只要經常去看他們,自然就會記住,也不用強迫自己,觀察植物一定要看出什麼名堂來。凡在大自然所見之物,具有自動啟發人類天賦的功能,彷彿在人的身體裡有一條回應大自然的牽線,只要觀察大自然一段時間之後,自會有所體會。
  中學時期,國文與英文一直是我的弱科。我多次努力,還是無法將國文裡的虛字、尾語、轉折詞等牢牢記住,即使考前反覆背誦,每當考卷發下,我一看到題目,頓時大都忘了所記。我也搞不清楚英文動詞的時態,不明白介系詞in、on、of使用的區別。用「背念」方式學習語文,對我來說,幾乎是一場又一場的挫敗與沮喪。一直到我進大學之後,有機會透過大量閱讀中、英文書籍,在沒有需要背誦的高度壓力下,才品嘗到學習的喜悅。
  經由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屢遭挫折的親身經驗,我體會到關於學習的幾件事:剛開始學習時,若太注意細節,會失去了解事物全貌的喜悅;若太在意成績,將失去融會貫通時,獲得靈光乍現的驚喜。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只要中途不放棄,必定會有所得。我們不需要以世上常用的指標,評量自己學習的成果。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適合眾人的標準常為平均值,不一定適合不屬於平均值的人。請給自己一點時間,再給自己一些機會,持續不斷的學習,只要堅持下去,會逐漸發展出自己學習的特色,認識學習的真諦。學習認識植物也是如此,只要擁有學習熱忱,永遠不嫌遲。
  2012年,我在學校開設「自然科學概論」的通識課程,教導學生觀察大自然,並將觀察的心得轉換成文字,做為與眾人相互分享的材料。課程的目的在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的內涵價值,透過大家對植物的認識、觀察、參與與分享,課堂中經常能激發出美好的火花。不管念哪一門科系,學生都可以成為一個「大自然的翻譯者」,品味大自然的美,體會大自然的意涵。我相信,認識植物是認識大自然最好的切入點。
  上這門課的學生約有260個,還有一些未修課的學生、學生的家長、學生的朋友也來旁聽,常將上課的教室坐滿,有些人甚至坐到了地板上。上課之餘,我也會邀請學生一同騎腳踏車、搭公車或捷運,到戶外進行探勘。戶外的課外活動不是為了成績,而是自願親自到大自然中,學習觀察。沒想到,每次參與活動的學生出席率都很高。原來這個時代,學生主動學習的熱忱,還是非常令人感動,全然不像許多媒體總愛對年輕世代以負面的描述。
  課後,我為學生編了份《台大地下刊物》,撰寫自己觀察植物的過程,每週分發給學生,做為課程之外的延伸閱讀。我喜歡在文章中,加入植物學的故事。我相信自然科學的學習,如果帶著故事敘述,將使科學與文史合一。上課期間,學生常在網路上傳閱這些資料,也有不少人給予我回應。這本書,就是刊物內容的彙整。課程進行到最後一堂,許多學生留下e-mail或電話與我相約,希望日後一起再到野外探勘,讓大自然的小花、小草知道,我們又來了。
  教材編寫的內容是我對植物的觀察、學生問題的討論、相關的科學期刊、植物學家傳記史等四個方面彙整而成。修課學生的科系囊括電機學系、法律學系、企管學系、外文學系、森林學系、生命科學系等約四十個學系。學校將這門課列為第一屆「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簡稱OCW),全程予以錄音、錄影,並放在學校網頁(ocw.aca.ntu.edu.tw/ntu-ocw/),此外,上課的資料與文件放在2012naturalscience.blog.ntu.edu.tw/,供人免費觀看。
  我在台灣大學任教已經二十二年了,算得上是個資深的教授。至今,我依然清楚記得第一天來學校應徵教職,在系上的走廊遇到一個學生,學生看到我說:「老師好」。當時初次被人喚為「老師」的興奮之喜,延續至今,銘記在心。我在五十七歲時,知道逐漸接近退休,決定在專業課程之外,在學校開設大班的通識課,以接觸更多不同科系的學生。我感謝我的學校,每年提供五百多個學生來報到,每個人一學期要聽十六個星期的課程。
  下課後,我閱讀學生的上課心得報告。我發現現今有些學生具有情緒困擾,用詞刻薄,動輒謾罵。我能夠感受到撰寫報告的另一端,有一顆掙扎、徬徨的心靈,受到一些無以名狀的情緒所苦。我知道學生的心像電腦的鍵盤,不一定按了某個按鍵,電腦就會產生期待的反應。有些問題的按鍵,我看不到;有些按鍵我看得到,卻按不著。我只能帶著盼望與等待,盡力去教學。教育是種服務業,服務讓人柔軟,帶著愛心往前。
  這堂課有位學生,第一次繳交的心得短短數字:「老師,你在胡言亂語」。以後,我無論教什麼,他的回應總是:「老師,你又在胡言亂語」、「你怎麼又在胡言亂語?」、「這次,你較少胡言亂語了」。我知道,他不是針對我,而是反覆吐露他心裡的難處。其實,我深深的知道,這種學生更需要走入大自然。這門課,幾乎是為他而開。我在他的作業心得報告上,寫些勉勵的話,但是他的回應仍然沒有改變。一直到最後一次的心得報告,他的報告中才有比較正面、感人的回應,並交了一份很有內容的期末報告。
  這個學生驟然的改變,給了我深刻的驚訝,原來在教育的崗位上努力盡職,終究可達其功效。好學生教不壞,壞學生可教好;沒問題的學生可以給他們好問題,有問題的學生不一定就是「有問題」。
  總有一個時候,人心裡的鍵盤會有反應。


相關書籍